奥托·魏宁格(奥地利哲学家)

更新时间:2025-02-23 17:09:23 阅读: 评论:0

奥托·魏宁格(奥地利哲学家)

奥托·魏宁格 (奥地利哲学家) 次浏览 | 2022.10.17 14:41:38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奥托·魏宁格奥地利哲学家

奥托·魏宁格(Otto Weininger),奥地利哲学家,魏宁格自少年时代起,就在自然科学、数学和人文科学方面显示了早熟的才能,其语言天才尤其突出,16岁时曾打算发表一篇词源学论文,内容是研究荷马史诗中的希腊语形容词。1898年进入维也纳大学研习哲学,1902年以论文《性与性格:生物学及心理学考察》的第一部份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在获得学位的同一天也正式皈依基督教。

中文名

奥托·魏宁格

外文名

Otto Weininger

国籍

奥地利

民族

德意志

出生日期

1880年4月3日

逝世日期

毕业院校

维也纳大学

职业

奥地利哲学家,作家

出生地

奥地利

信仰

前期不可知论后期基督教

代表作品

《性与性格》《性与性格:生物学及心理学考察》

人物简介

1903年《性与性格》(Geschlecht und Charakter)扩充出版,同年,魏宁格举枪自尽。不久,《性与性格》畅销国际,被译成数十种语言。其友人拉帕波特(Rappaport)整理他的格言式随笔,发表为《关于终极事物》。这两本书,便是慧星般的魏宁格留予此世的全部。

《性与性格》内容提要:本书是一部涉及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的西方学术名着。作者对男女不同性别在精神上的差异进行了系统论述,对妇女解放问题有深刻的洞见。

本书评价:诚如本书德文出版者所说:“也许整个历史上还不曾有人像他那样,不到21岁时就写出了像《性与性格》这样在科学上如此成熟、哲学上如此富于独创精神的着作。”

顺便提一下,魏宁格及其着作对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或许可以去掉之一)——语言哲学、分析哲学、逻辑哲学的创始人——维特根斯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奥托·魏宁格-思想观念

魏宁格认为,妇女的自然体现实际上只有两种类型。由于“妇女需要的是性交,而不是爱情”,因此,她看待性交一是作为母亲,即获得孩子的手段,二是作为妓女,即获得快感的手段。魏宁格如此反对女权的观点,其最终结论是什么呢?他到底想达到什么目的呢?他说:“不论某个男子何等卑贱,他总是大大超过最高尚的妇女。

而且大到无法比拟的程度。”魏宁格的出发点,是从设想理想的男子和理想的妇女的基本品质的结合开始的,但是逐渐失去了内部的平衡,丢失了学者起码的严谨作风,除了危言耸听的偏激之词外,没有找到特别有说服力的证据,更没有有利的论证和科学的依据。在他的书中,最后的结论就是,通过对女性的描绘,得出了人类发展的远景凶多吉少,正是有了女人的干扰,人类在慢慢走向自杀,文明的最终结果是毁灭。

性与性格

《性与性格》是奥地利哲学家魏宁格的成名作,也是生前发表的唯一着作。魏宁格曾将本书的纲要给著名性心理学家佛洛伊德看,但后者拒绝推荐,理由是该书立论缺少实例。《性与性格》于1903年扩充出版后,魏宁格说:“我面临着三种可能:绞架、自杀,或者连我自己都不敢想像的辉煌。”果真,同年,二十三岁的魏宁格因绝望反响,自杀于维也纳贝多芬故居。奇葩之死,使这本书终于揭起空前轰动,被译成多种语言,畅销欧洲。连佛洛伊德后来也不得不承认,魏宁格确实“颇具天才”。

本书以“性别的中间型态”为立论基点,认为现实中不存在绝对意义的男性与女性,每人都是这两种类型素质的混合,一个人的基本性格取决于两者的比例及构成方式;同时,男性性素质代表“有”,而女性素质代表“无”。作者亦旁征博引大量当代哲学、科学思想,其惊世骇俗的见解受到热烈推崇,也同时招来憎厌女性、反闪米(犹太)主义等骂名,争议喧腾百年。

《性与性格》究竟是一部天才之作,抑或合理化仇恨的邪说,或许未有定论,但其反映了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女人崛起、男人阴性化、同性恋等现象引起的价值动摇及性焦虑,确有历史价值。然而,对比当今大谈两性关系的流行书,我们似乎能从中发现相似的论调,相似的焦虑,历经百年波折未曾消失,这部书不仅仅是过去的历史,也是反照现在的镜子。因此,强烈建议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青年们(尤其是男人)要把魏宁格的《性与性格》作为必读书之一。

书评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也许你会有一种感觉,就是如果连魏宁格这样的人都不能称为“天才”的话,这个世界上大概也就没有“天才”了——希望这不会成为对魏宁格及其着作的过分溢美之词。虽然魏宁格是奥地利人,并没有多少东方文化背景,但是,他的许多思想和佛教都是“暗合”的——这一点确实让人感到惊讶!

必须得承认,这是一本天才之作。魏宁格年纪轻轻就博览群书,并结合自己的天才特质写出了这本儿疯狂前卫的《性与性格》。看的时候,感觉自己好像被他的大作中散布各处的大胆猜测和相互矛盾冲撞着--真是太刺激了!他写道:“要理解一个人,其实就必须去做那个人。”所以要理解魏宁格,我们必须得精神分裂,至少在翻开这本《性与性格》的时候。

概述

魏宁格一边高呼:“我是天才!”一边记录此时的喜悦心情。

我想这本书之所以引起一阵骚动,是源于天才与普通人的冲突。一个早逝的天才唯一的一本书,想必是作者的心血之作。《性与性格》大胆地揭示了天才们的那种孤傲--他把天才的孤独气质写得如此露骨、精炼,足以引起天才同胞们的共鸣,让普通人窒息;而其中散发的那种傲气则在第一时间引起了普通人的不悦情绪,其中夹杂着恐惧、嫉妒,或者是相反的自卑,还有无耻的嘲讽。

魏宁格一边狂阅读,一边通过一种叫做“内省”的方法发表高见。

看过此书的人肯定对这种标准“魏宁格式”的句法不会感到陌生--不是不(没有)XX,而是与XX无关。这个“XX”可以是道德、理性、逻辑、意识,等等等等。这样的句子,全都用在了“绝对的女人”身上。我想这种说法确实更接近真理。由此我联想到了《绝望的主妇》里面Bree的一句经典台词:“爱的对立面不是恨,而是冷漠。”(或许这里不是原出处)。

这种逻辑的话大概意思就是最大的区别在于你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而不在于你是处在两个极端之间的哪个位置;就如道家思想所说的那样,只要你意识到了一种事物,那么你也就同时得知了这种事物的对立事物。魏宁格真正把这种思想泛化,推广至一切事实,即:极端是我们假想出来的不存在的情况,而事实总是处在我们假想出来的极端之间;于是就有了无数多种的“中间形态”。

最典型的就是“绝对的男人M”与“绝对的女人W”。魏宁格就这样通过对自己内心男人部分和女人部分的深刻自省,写出了关于男女关系的那部分经典。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11:52: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68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奥托·魏宁格(奥地利哲学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奥托·魏宁格(奥地利哲学家).pdf

标签:奥地利   哲学家   奥托   魏宁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