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中国清朝时期的历史)

更新时间:2024-12-24 00:41:50 阅读: 评论:0

清朝历史(中国清朝时期的历史)

清朝历史 (中国清朝时期的历史) 次浏览 | 2022.08.26 12:29:14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清朝历史中国清朝时期的历史

清朝历史(1616年—1912年)是中国清朝时期的历史。从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到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为止。共296年。女真族是满族的前身,长期居住在今黑龙江一带,以畜牧渔猎为生。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朝代。从1636年皇太极称帝开始,到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朝历十二帝,享国祚二百六十八年。清朝政治上专制的极端化,对内思想的禁锢文字狱,对外闭关锁国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学东渐。清朝对中国的祸害是罪深重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是最不值得称颂的朝代。清朝之后从此中国不再有皇帝了,但是无形的帝王思想却存在民众心中。

中文名

清朝历史

外文名

The history of Qing Dynasty

时间跨度

1616年—1911年

隶属归类

中华历史

重大事件

康乾盛世、洋务运动、虎门销烟

著名人物

康熙、乾隆、慈禧、溥仪

​历史介绍

清朝历史,若从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称汗并建立后金开始,到1912年宣统帝退位结束,则历经十二帝,有296年的历史;如果从皇太极1636年称帝并建立大清开始,有276年的历史,相当于明朝;若从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全国开始,有268年的历史。

明朝末期,建州女真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诸部,在东北赫图阿拉建国称汗,国号大金。1626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继承汗位,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从此大清成为与大明并立的政权,并将入关作为战略目标。

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帝定都北京,从此清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并迅速统一了中国。1662年,康熙帝玄烨登基。康熙于1682年平定了"三藩之乱"。1683年收复了被郑氏盘踞已久的台湾。后来打败了入侵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军队,1689年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此确立了中国与沙俄在东北的疆界,奠定了中国版图。

然后三征噶尔丹并且创立了多伦会盟巩固了蒙古的稳定,使蒙古成为中国北方的长城。并且协助西藏的达赖七世入藏,加强了对藏区的管理。经济方面,鼓励开荒,减少农民赋税,实行“永不加赋”,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雍正帝在位时期,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并设立了军机处。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以管辖西藏事务。并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将喀尔喀蒙古并入清朝;1727年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

乾隆帝时期,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1771年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康雍干时期,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盛;并且满蒙、满回联系得到加强,稳固了清朝统治。大清帝国达到了全盛时期,也是封建经济的全盛时期,史称"康干盛世"。

1796年,嘉庆帝即位,他执政的二十五年间,统治上较无作为,并爆发了大规模的白莲教、天理教起义,清朝出现了统治危机。1821年,道光帝即位。英国向清朝大量输出鸦片,使清朝的白银大量外流,清朝社会各阶层深受鸦片毒害。1839年,道光帝决心禁烟,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主持禁烟。6月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烟,即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虎门销烟之后,1840年英国对清朝宣战,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至1841年清朝战败求和,1842年与英国签定了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历史。

1851年,咸丰帝即位,同年在广西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1864年曾国藩的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英法联军于1856年至1860年在美国、俄国的帮助下对清朝宣战,即"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直逼北京,咸丰帝仓皇逃往热河。英法联军攻占并焚毁了圆明园。后清朝被迫于各侵略国签定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了。

1861年同治帝即位,慈禧太后在奕的帮助下"垂帘听政"。洋务派官员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认识清朝的新变局,主张“自强、求富”,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1868年清朝平定了多年的捻乱。左宗棠收复了新疆。1894年清朝与日本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清朝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由于甲午一战清朝战败的震撼,1898年光绪帝接受康有为、梁启超的主张,宣布进行变法维新。但这次变法只持续一百零三天,后世称之为“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朝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1900年以英、美、法、俄、日、德、意、奥组成的八国联军进军清朝,史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攻占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帝逃亡西安。1901年,清朝战败签定了《辛丑条约》。

清朝统治日益腐败,致使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各地组织反清团体,主张暴力推翻清朝。其中,孙中山早在1894年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开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1905年,孙团结世界各地的革命力量,成立了中国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仅仅两个月,全国就有十八个省宣布独立并支持革命,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2月12日,宣统帝被迫退位,清朝灭亡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历代君主

庙号

谥号

姓名

清太祖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追尊)

努尔哈赤(1559-1626)

清太宗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皇太极(1592—1643)

清成宗

义皇帝

世称皇父摄政王

多尔衮

清世祖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福临(1638—1661)

清圣祖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玄烨(1654—1722)

清世宗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胤禛(1678—1735)

清高宗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弘历(1711—1799)

清仁宗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颙琰(1760—1820)

清宣宗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旻宁(1782—1850)

清文宗

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奕詝(1830—1861)

清穆宗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

载淳(1856—1875)

清德宗

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载湉(1871—1908)

溥仪(1906—1967)

后金时期统一女真

建州起源

长白山天池

女真族一直居住在满洲(即今中国东北),后分

为三部,其中一部最为强大,该部明代时称为建州女真,即今中朝边境的长白山一带。明太祖时,明为包抄和压抑北元残余势力,于是在满洲一带设立远东指挥使司,开始着手控制女真部的各个部落。明政府先后将建州女真分成三个卫,总称“建州三卫”,其首领大多为女真部族的领袖。

清朝统治者爱新觉罗氏的始祖为布库里雍顺。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时为明朝建州卫左都督,北方的部族兀狄哈势力强大,南下压迫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儿被杀,建州部被迫南移,最终定居于兴京,并并入建州卫。

太祖反明

女真族南移后,建州女真部与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1570年代,建州右卫王杲沿边作乱,被击斩后,儿子阿台继续和明军对抗。辽东总兵李成梁又发动攻击,向导觉昌安和儿子塔克世在混战中死亡。这场战争使“

建州三卫”瓦解,部落零散,各自为政。而此时正是塔克世之子努尔哈赤任明朝建州部首领。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努尔哈赤被明政府袭封为指挥使,以祖、父遗甲十三副,相继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东海女真部,统一了分散在满洲各地的女真各部。

八旗制度亦在此期间建立,成为后金的一种社会和军事组织形式。至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时,已对内称建州等处地方国王。

此后,努尔哈赤的内外联系更为频繁。内外发布政令、布告,记录各项公务事宜等,都是借用蒙古文或汉文来完成。女真人虽有自己的语言,但此时并没有自己的文字,故给日常交流带来诸多不便,而且由于缺乏懂蒙古文的人使得上下难于沟通。因此,努尔哈赤决心创制自己的文字——满文来书写满语。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努尔哈赤下令额尔德尼和伊尔根觉罗·噶盖借用蒙古文字编制满文。

建立后金

后金建立

赫图阿拉城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西老城)称汗,国号“金”或“大金”,改元天命。

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公布名为“七大恨”的讨明檄文,起兵反明。

天命四年(1619年),后金与明朝的第一场关键战役萨尔浒战役爆发。

明神宗任命杨镐率领四路明军合击后金军,准备直捣后金大本营赫图阿拉。四路军的主帅分别为山海关总兵杜松、辽东总兵李如柏、开原总兵马林和辽阳总兵刘铤。然而,明军情报却泄露给后金军,使后金军早有准备。结果努尔哈赤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法,以少胜多大败明军,从而改变了辽东的战略格局,使得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此后后金采取主动出击的方针,而明朝相对于后金处于被动局面。

迁都沈阳

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十三日,努尔哈赤率重兵围攻沈阳。沈阳城很坚固,而且埋伏火炮,故易守难攻。但由于城中降兵叛变以及后金军不断加强兵力,后金终攻克沈阳城。同年,后金还成功攻取辽阳,并下令迁都辽阳。

天命十年(1625年),后金又决定迁都沈阳,后来改沈阳为盛京。

宁远之战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攻打宁远,是为宁远之战。然而宁远在明军将领袁崇焕的防守下久攻不克,后袁崇焕采用红衣大炮,将努尔哈赤打成重伤,不久逝世。

第八子皇太极在一场权力斗争获胜后继位。

由于东边的李氏朝鲜亲明,而且明朝作战时常有朝鲜兵参战,皇太极遂以此为借口下令攻打朝鲜,使得后者降伏。这场战争在朝鲜历史上被称为“丁卯虏乱”。此时山海关外,明政府只剩下锦州、宁远、松山三个据地,其他已成为后金汗国的领土。皇太极随后通过反间计,使得崇祯帝中计,将袁崇焕以“通虏谋叛”等罪名处死。从此后金基本控制了关外。不过,由于朝鲜王朝之后仍然奉行亲明政策。

太宗时期

皇太极新政

努尔哈赤病逝之时,身后还有代善、阿拜、汤古代、莽古尔泰、塔拜、阿巴泰、皇太极、巴布泰、德格类、阿济格、巴布海、赖慕布、多尔衮、多铎、费扬果共十五个儿子(长子褚英已遭处死)。而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为何能继位,各方史籍说法不一。

皇太极继承大汗位置后与其他三位亲王一同主持朝政,被称为四大贝勒时期。大贝勒礼亲王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统称为“四大贝勒”。

清太宗皇太极

皇太极看到国家的弊政,从而固本维新,进行改革。皇太极的固本维新,采取了政治、军事、经济、民族、八旗、外事等多方面的措施,这里主要介

绍他调整对汉人的政策——汉民、汉官、汉军、汉儒、汉制的“固本维新”之策。皇太极对后金的政权架构,仿效明制,设立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两衙门(都察院、理藩院),形成所谓“三院六部二衙门”的政府架构,基本完善了政府组织的体制和架构。

皇太极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强调满洲、蒙古、汉人之间的关系“譬诸五味,调剂贵得其宜”。他决定:汉人壮丁,分屯别居;汉族降人,编为民户;攻陷城池,不杀降民;善待逃人,放宽惩治“民皆大悦,逃者皆止”。

汉官汉官原从属满洲大臣,自己的马不能骑、畜不能用、田不能耕;官员病故,妻子要给贝勒家为奴。皇太极优礼汉官,以此作为笼络汉族上层人物的一项重要政策。对归降的汉官给予田地,分配马匹,进行赏赐,委任官职。

汉军皇太极逐步设立八旗汉军,创建重(zhònɡ)军。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失败后,皇太极明白了一个道理:战败的重要原因是没有最新式武器——红衣大炮。此炮为西洋人制造。

天聪五年(1631年)正月,后金仿制的第一批红衣大炮在沈阳造成,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这是八旗兵器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也是八旗军事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皇太极在八旗军设置新营“重军”,就是以火炮等火器装备的新兵种。从此,清军有的强大骑兵明军没有,明军有的红夷大炮清军也开始拥有。

皇太极即位不到十年就统一了整个东北。

征服察哈尔蒙古

清军武士

从17世纪初开始后金即与漠南蒙古(即今内蒙古)察哈尔部发生一些小规模军事冲突。

不过直到此时,由于之前后金的羽翼实力尚未丰满,努尔哈赤不敢同时与明朝和漠南蒙古进行两线作战。萨尔浒战役大获全胜后,后金继续攻击明朝驻守的铁岭,大伤元气的明朝此时不得不向末代

蒙古大汗林丹汗求援,并给予蒙古以经济方面的好处。于是林丹汗急派内喀尔喀五部、科尔沁部率军万余人驰援明军,当蒙古援军抵达铁岭时,努尔哈赤已攻陷铁岭,在数量占优且士气高涨的后金军的攻击下,蒙古军战败。铁岭、沈阳之战的失利使林丹汗的势力退回到漠南蒙古境内。

皇太极即位后,决定在南下入关之前解决蒙古这个后背隐患,以避免重蹈金朝的复辙。为消弱林丹汗的势力,皇太极对蒙古各部采取联姻、劝诱、征讨一系列软硬兼施的策略。而且由于林丹汗后期在西藏红教喇嘛沙尔巴呼图克图的影响下皈依红教,引起信奉黄教的蒙古众多部的不满,使得这些部落开始疏远林丹汗。同时,在后金军的优势武力打击下,漠南蒙古各部逐渐瓦解。林丹汗虽组织力量抵抗,但其下属已逐渐离心离德,纷纷向后金投降。

三月皇太极决定亲自对林丹汗进行最后一次决定性的征讨战。在后金大军压境之下,林丹汗撤退到漠北蒙古喀尔喀部,然而喀尔喀部不愿接纳他。在皇太极的追击之下,林丹汗只得西逃,在此期间部下不断为皇太极的追兵所收拢。至天聪八年(1634年),林丹汗逃至大草滩(今甘肃境内)一带安营扎寨,但在此因病去世。

林丹汗去世后,其势力加速走向崩溃。

天聪九年(1635年),林丹汗之子额哲归降皇太极,并献上据说是当年元顺帝离开中原时带走的传国玉玺。漠南蒙古遂被并入后金版图。

建立大清

崇德元年(1636年)五月十五日,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上尊号“宽温仁圣皇帝”,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后金汗国遂为清帝国所取代,皇太极是大清帝国的实际建立者和开国皇帝。

崇德二年(1637年),皇太极率军亲自征讨不服从后金统治的朝鲜,迫使朝鲜向其臣服;从此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此后,朝鲜的亲明派势力被铲除,后金开始专心进攻明朝。

军事政策

崇德二年(1637年),即皇太极称帝改后金为大清的第二年,又分汉军旗为两旗。

崇德七年(1642年),把汉军扩为八旗。至此,汉军八旗正式出现,成为清朝三军之一。所使用的旗帜和满洲、蒙古相一致,即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由于汉军编成八旗,所有旗下成员都是旗人,也称汉军旗人。汉八旗中的原汉人后代与满人同样享受世袭待遇,亦有很多世袭佐领之职。汉军旗人在司法上和满洲旗人一样,与民人同罪不同罚。

松锦之战

崇德五年(1640年),皇太极决计夺取锦州,打通辽西入关通道,粉碎关宁防线,为入主中原扫清道路。

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清军围

困锦州,祖大寿坚守不出。明廷急令驻于宁远的洪承畴率领13万大军赴援锦州,欲解其围。七月二十六,洪承畴率军至松山。皇太极闻讯亲征,率精锐3000先行于十九日抵达松山附近的戚家堡。皇太极到达后登山观察,见明援军后阵颇弱,且首尾不相顾,遂决定断明军粮道。二十日,先遣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与固山贝子博洛等攻塔山,夺取明军在笔架山(今锦州南)储备粮12垛。清军于当天从锦州西往南,穿越松杏大道,直至海口,连掘三道大壕,深8尺、宽丈余,人马不得过,把明军置于包围之中。二十一日,洪承畴挥军反击,企图突围。皇太极临阵指挥,将明军逐回营地。

继之重新部署兵力,严堵要道,设伏待机。明援军只带三天口粮,期于速战,又屡战不胜,军心恐慌。洪承畴拒绝诸将回宁远取粮建议,决计与清军拼死一战。不料,王朴于当晚率部先逃,其他总兵也相继溃逃,步骑兵大乱,自相蹂践。早已严阵以待的清军迎头堵截,明军死伤累累,坠落壕堑者不计其数。至二十六日,五天中,明军被歼达5.4万余人,损失战马7000余匹,甲胄9000余件。清军转而严密围困松山。明无力救援,城内粮食将尽。

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松山副将夏承德密约降清为内应,执洪承畴、邱民仰等献城投降。皇太极即令就地杀曹变蛟、王廷臣、邱民仰,押解洪承畴至沈阳,诱其顺清。三月,祖大寿率部出锦州城投降。四月,清军连破塔山、杏山两城。

此役持续两年余,清军取得决战胜利。关外明军精锐损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崩溃,清军入关已成必然之势。

太宗病逝

皇太极脑中风病逝于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晚十时入关前夕,年五十二岁。后葬于沈阳昭陵(今沈阳市北陵公园北)。由于死前未立继承人,其弟睿亲王多尔衮与长子豪格争位不下,彼此陈兵示威。最终多尔衮独排众议,拥立庄妃的六岁儿子福临,是为清世祖,改元顺治。

入关统一明朝灭亡

顺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经河南、山西顺利的攻入北京,明思宗在煤山上吊殉国,明亡。同年山海关守将吴三桂不愿投降大顺。面对李自成的顺军,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于一片石战役击败大顺军。李自成放弃北京,率军退回陕西。清朝摄政王多尔衮成功迎顺治帝入关,并将首都迁到北京。

同一时间,明朝马士英拥护福王在明朝陪都南京称帝,即弘光帝,南明成立。然而弘光朝因为党争与宦官之乱而混乱分裂。

统一战争清世祖顺治帝福临

入关后,多尔衮先派阿济格、吴三桂与多铎、孔有德分陕北、河

南二路攻打陕西李自成,李自成最后于湖北灭亡;

派豪格攻灭四川张献忠,其余部投降南明以抗清。多尔衮接着对付位于江南、内斗分裂的南明诸势力。

顺治二年(1645年)多铎率清军攻破史可法驻守的扬州,

弘光帝逃至芜湖被逮,弘光政权灭亡。

明朝鲁王朱以海与唐王隆武帝分别在浙江与福建建立势力,然而双方不和,不久被清军各个击破,

拥护隆武帝的郑芝龙也宣布投降。之后桂王永历帝于广东的肇庆即位,期间瞿式耜、李定国、郑成功及其他明将先后收复华南各省,最后因为距离互相难以照应,内部又发生叛变而节节败退。

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逃亡缅甸的永历帝最后被吴三桂杀死(史称咒水之难),南明亡。

此时只剩下台湾的明郑(郑成功势力)和缅甸果敢的明军,清朝基本占领明朝全部领地。由于华南反清势力较大,清帝册封吴三桂、耿仲明与尚可喜为王以镇守云南、广东与福建等地,史称三藩。

康熙时期康熙初期

康熙登基

康熙初期的权臣鳌拜

顺治在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因天花而驾崩。

顺治帝接受汤若望的建议,因玄烨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选为继承人,以遗诏的形式册立玄烨为皇太子。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玄烨即位时只有6岁(虚岁八岁),次年正月(1662年)改元康熙。遗诏同时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智除鳌拜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辅索尼病故。七月初七,十四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在太和殿受贺,赦天下。但亲政仅十天后,鳌拜即擅杀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数天后与遏必隆一起进位一等公,实际政局并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时常召集少年侍卫在宫中作扑击之戏,不过在五月十六日(6月14日),突然下令这些侍卫在鳌拜进见时将其逮捕。大臣商议鳌拜大罪三十条,请求诛其族,康熙帝念鳌拜功劳,赦死罪而拘禁,但诛杀了鳌拜的很多弟侄亲随及党羽。仅存的另一辅政大臣遏必隆因为长期勾结鳌拜,被削去太师、一等公。康熙帝由此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平定三藩与统一台湾

统一台湾的施琅

康熙帝于继位之

初,三藩势力如吴三桂、耿精忠与尚之信等涵盖全国之半,他们先后请求撤藩以试探清廷。当时部分大臣担忧三藩叛变而反对,最后孝庄太皇太后与康熙帝无惧三藩而同意撤除。这使得三藩与陕西王辅臣、广西孙延龄与台湾明郑的郑经联合发动三藩之乱。在这九年期间,反清势力遍及华中、华南,吴三桂更于后期称帝建国周。然而清军采取积极防御,进军陕西、江西以切割叛军。加上吴三桂没有积极北伐,反清联军因占领地与吴三桂过度干涉而发生纠纷,最后王辅臣、耿继忠与尚之信先后投降,占领福建沿岸的郑经被击败。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攻入云南,继承吴三桂之位的吴世璠在昆明自杀,三藩之乱平定。

同年,郑经之子郑克塽继位,明郑因内乱不断导致不少将领降清。清朝派明郑降将施琅率领水师攻打台湾。施琅占领澎湖,逼近东宁(今台湾台南),郑克塽率领大臣降清,至此明郑亡。

康熙盛世

经济发展

晚年康熙帝

清朝平定三藩后进入康雍干时期,这段时期是清朝

发展的高峰时期,史学界通常称为康雍干盛世。康熙帝为政宽仁,留心民间疾苦,在他亲政不久后,便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他还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受康熙帝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以及外来农作物的引进等影响,清朝人口大大提升。

康熙曾多次南巡视察河工,体察民情,

他先后任用靳辅和于成龙治理黄河与大运河,得到很大的成绩。在他六次南巡期间,考察民情习俗之外,更是亲自监督河工。康熙中期以后,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安定社会秩序,他颁行十六条圣谕,要地方人士循循告诫乡民。他又派心腹包衣(即家奴)如曹寅、李熙等人打探地方物价、人民收入与官绅不轨之事,并以密褶奏报。此即密折制度的萌芽,到雍正时期趋于完善。康熙帝重视对汉族士大夫的优遇,他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并且向来华传教士学习西方科学与文化。

设立南书房

南书房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立,

起初是康熙帝为了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而设。因在干清宫西南角特辟房舍故名南书房。由于南书房“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

南书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

巩固统一象征清朝国家统一的普陀宗乘之庙

清初蒙古分为四大部。其中准噶尔汗国与沙俄友好,其可汗噶尔丹先灭领叶尔羌汗国与青海和硕特,又占领喀尔喀蒙古,喀尔喀三部南下投靠清朝。康熙帝首先派萨布素于雅克萨战役驱除入侵黑龙江的沙俄军队,与沙俄所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以确立东北疆界并获得沙俄的中立。

接着于1690年至1697年间乌兰布通之战与三征噶尔丹使噶尔丹战死,创立多伦会盟以保护喀尔喀蒙古。

青藏地区的和硕特汗国协助黄教达赖五世击败红教统一全藏,之后分裂成青海与西藏和硕特。达赖六世时,藏区政事交由第巴(理事大臣)桑结嘉错管理,他联合准噶尔对抗西藏和硕特的拉藏汗,拉藏汗先下手杀桑结嘉错并废除达赖六世。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攻杀拉藏汗,并且占领拉萨。清军多次被准军击败,最后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由胤禵率军驱除成功,协助达赖七世入藏,以拉藏汗旧臣管理藏区。

雍正时期雍正即位

康熙晚期,由于官员薪资过低以及法律过宽,导致官吏贪污,吏治败坏。此外,为消除士大夫的民族意识,对其言论管控趋于严格,并发生南山案文字狱事件,到雍正与乾隆时期这种情况加重。

康熙帝本来按照中国立嫡立长的传统封胤礽为太子,由于太子本身的素质问题及其在朝中结党而废太子,使得诸皇子为皇位互相结党倾轧。故太子一度复立,但康熙帝仍无法容忍其结党而废除。

最终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临终时传位于胤禛,即雍正帝。

内部革新清世宗雍正帝胤禛

雍正帝获得隆科多的协助继位,赖年羹尧平定青海乱事以稳固政局,然而后来因故赐死年羹尧、幽禁隆科多。雍正帝在位时期,针对康熙时期的弊端采取补救措施,以延续康雍干盛世。他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废杀与他对立的王公并削弱亲王势

力。注重皇子教育,采取秘密立储制度以防止康熙晚年诸皇子争位的局面再度发生。

他上台仅一个月就下令清查多年的财政亏空,史称“雍正查亏”。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他在吏治上于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连续颁布11道谕旨,训谕各级文武官员:不许暗通贿赂,私受请托;不许纳贿财货,戕人之罪,不许恣意枉法,恃才多事等。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实行“改土归流”制度,革除土司制度,打击了土司的世袭特权和利益,减轻了西南少数民族的负担和灾难,促进了这一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进步。

还强化了密折制度,皇帝通过奏折可以直接同官员对话,更加了解和掌握下面的实际情况。官员之间互相告密、互相监督,强化了皇帝专制权力。此外还有耗羡归公、养廉银制度和摊丁入地等改革措施。

雍正帝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干夕惕”。他在位期间的奏折大多由他亲自批改,军机处的谕旨也由他再三修改。他所亲信的内外臣僚如张廷玉、鄂尔泰、田文镜与李卫等人也都以干练、刻复着称。他所派遣的特务遍即天下以监控地方事务,密折制度至此完善,然而屡兴文字狱箝制言论自由。

对外政策

对外方面,雍正初年青海亲王罗卜藏丹津意图复兴和硕特汗国而乱,年羹尧与岳钟琪等人平定。为此雍正帝占领部分西康地区,又在西宁与拉萨分置办事大臣与驻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区。听从鄂尔泰建议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具自治性质的土司,以地方官管理少数民族。

将喀尔喀蒙古并入清朝;于雍正五年(1727年)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确立塞北疆界。雍正七年(1729年)听从张廷玉建议,以傅尔丹与岳钟琪兵分二路于科布多对抗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最后于和通泊之战战败。雍正十年(1732年)噶尔丹策零东征喀尔喀蒙古,兵至杭爱山,被喀尔喀亲王策棱击败。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准和谈,以阿尔泰山为界,西北大致和平。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于工作时去世,其子弘历继位,即乾隆帝。

乾隆时期盛世现象清朝藩属体系

乾隆时期,清朝进入极盛时期,领土势力最广,

经济发展最高。乾隆帝继位后获得张廷玉与鄂尔泰的协助,稳定初期政治。他以“宽猛相济”理念施政,介于康熙帝的仁厚与雍正帝的严苛之间。人口不断增加使乾隆末年

突破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江南与广东等地的丝织业与棉织业都很发达,景德镇的瓷器都达到历史高峰。与此同时,银号亦开始在山西出现。然而乾隆晚期多从宽厚,宠信贪官和珅,官员腐化使政治大坏;六次下江南所至供张过盛,扰民有余。

乾隆帝鸿讲学术。此时期有许多书籍出版,例如《续三通》、《皇朝三通》与《大清会典》等史书;著名小说《红楼梦》、《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更下令编纂《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成为全世界最庞大的类书,这些都成为盛世的文化标志。然而为维护统治却严厉控制思想,编书期间借机割裂焚毁大量不符其思想的书籍。此外大兴文字狱使如戴名世等人被株连杀害或者流放。这些都让文人思想受到严厉阻碍,迟滞文化的发展。

内外战争

平定西北

清朝平定西域战图·乌什酋长献城降

对外方面,乾隆十年(1745年)准噶

尔汗噶尔丹策零去世,国内诸子争位。乾隆帝乘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派降将阿睦尔撒纳为引导,以定北将军班第率军平定准噶尔,攻下伊犁。而后阿睦尔撒纳想要成为新一代准噶尔之主,由于没有获得乾隆帝支持而叛变。

乾隆帝派兆惠西征,最后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平定天山北路,准噶尔亡,其族惨遭灭绝。

然而在天山南路,脱离准噶尔统治的回部领袖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史称大小和卓之乱。其领袖布拉尼敦与霍集占占据喀什噶尔与叶尔羌,意图自立。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再命兆惠西征,兆惠率轻军渡沙漠围攻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反被包围于黑水营。

隔年清将富德率军解围,兆惠与富德最终攻灭大小和卓,

并让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中亚各国成为藩属国。

西南方面

乾隆帝戎装像

乾隆初年派张广泗平定贵州苗民之乱,随后清军前

往平定大渡河上游的大小金川(今四川金川县与小金县)动乱,史称大小金川之役。乾隆十二年(1747年)到乾隆十四年(1749年)期间发生大金川之战,清军于此吃尽苦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第二次金川之战爆发,大小金川的诺木与僧桑格均叛,清将温福战死,阿桂历经多次作战,直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方平定。

缅甸贡榜王朝与清朝爆发清缅战争,清军四次进攻皆失败。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乾隆帝派傅恒、阿桂入缅未果,双方最后停战。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暹罗却克里王朝派使朝贡,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缅甸为应付暹罗威胁,也派使朝贡。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安南发生西山朝统一后黎朝、郑主与广南国。清军击败西山朝,护送黎帝黎愍宗复位,途中遭西山军的伏击而败,史称清越战争。西山朝阮惠遣使向清廷谢罪,清廷封为安南王。

乾隆末年,尼泊尔的廓尔喀王国两次入侵西藏。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廷派福康安与海兰察领兵入藏,平定廓尔喀,

不丹与哲孟雄(今锡金)亦为藩属国,加强驻藏大臣的权力。

藩属国

乾隆时期扩充到东南亚地区的安南(即越南)、南掌(今老挝)、暹罗(今泰国)、缅甸以及南洋群岛的兰芳共和国(柬埔寨被安南与暹罗瓜分,吕宋与苏禄于西班牙统治菲律宾群岛后相继消失);西南喜马拉雅山有廓尔喀(尼泊尔)、哲孟雄(锡金)、不丹等国;中亚地区有哈萨克汗国、布鲁特汗国、浩罕汗国、布哈拉汗国、爱乌罕(今阿富汗)、巴达克山、干竺特与拉达克等国。

相关评价

乾隆期间清朝疆域达1300万余

平方公里,东方的朝鲜与琉球国也早就成为藩属国之一。只有德川幕府统治的日本处于锁国时期,与清朝来往甚少。乾隆帝以十全武功自誉,他平定准噶尔与回疆大小和卓之乱,使四川、贵州等地继续改土归流,然而其余战事皆小题大作使国库严重损耗,让清朝国力衰退。当时人口暴增与乡村土地兼并严重,使得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加上贪官和珅等官员腐败,于乾隆晚期到嘉庆时期陆续爆发民变。

白莲教于1770年代举兵,后来又于嘉庆元年(1796年)爆发川楚教乱,八年后被清军镇压,领袖王三槐被处死。

台湾天地会领袖林爽文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发动林爽文事件,历时一年多。1795年乾隆帝因为誓言禅位于子颙琰,即嘉庆帝。

乾隆虽为太上皇,但依然“训政”至嘉庆四年(1799年)去世,嘉庆帝方得以亲政。然而嘉庆帝未能解决弊端,清朝继续走向衰退。

中衰迹象

清王朝经康干盛世后已经开始走下坡,吏治败坏,武备张弛,国库空虚。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朝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开启西方殖民主义侵华之序曲,国势进一步衰退。

贪污腐化

英使访华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爆发云贵总督恒文和云南巡抚郭一裕的“金炉案”。乾隆五

十五年(1790年)礼部侍郎尹壮图上疏道:“各督、抚声名狼借,吏治废弛。臣经过地方,体察官吏贤否,商民半皆蹙额兴叹。各省风气,大抵皆然”。及至干嘉之际,随着王朝的盛极而衰,吏治腐败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嘉庆时期,爆发了白莲教、天理教等农民抗争,社会冲突激化,更使政府财政大受冲击。嘉庆五年八月曾谈到追赔的原因:“年来办理军务需用浩繁,目下大功将次完竣,一切善后事宜均需筹拨款……理应按限完交”

。嘉庆帝无奈地说:“大不法小不廉,吏治不清,民生何赖?甚至大缺一万,中缺八千,形诸白简,此非彰明较着者乎?…… 朕澄叙官方,首先责己,力行节俭,永杜贡献。诸大吏受任既重,养廉又优,贡献之费已除,权门之索又绝,必应清白乃心,为国宣力。然而风气未移,俗态犹故,时有在朕前借端尝试,巧言利国,实皆利己,似此者不一而足

。”这时鸦片开始流入中国,而中国的白银开始大量外流,使中国对外由出超国变为入超国。嘉庆帝屡申禁令,一旦案发,“失察卖放之监督及委员吏役人等一并惩办不贷”

。道光四年(1824年)进口鸦片高达一万二千六百三十九箱,“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隶,以及妇女、道士、僧尼,随在吸食,置买烟具,为市日中”

。至道光年间终于发生鸦片战争。

军务废驰

道光帝朱批

八旗劲旅早年在关外所向披糜,战

无不胜,清兵入关三十年后,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的战斗中,八旗兵军纪已散,军力已大不如前,

“八旗将佐,居家弹筝击筑,衣文绣,策肥马,日从子弟宾客饮”。以汉人为主的绿营开始崛起,朝廷一有战事,便主要依靠绿营兵。乾隆元年谕:“八旗从前风俗,最为近古。迨承平日久,生齿日繁,渐及奢靡。如服官外省,奉差收税,即恣意花销……而兵丁闲散惟知鲜衣美食,荡费成风,旗人贫乏,率由于此。

”嘉庆年间八旗和绿营均已腐败,丧失战斗力,嘉庆曾随乾隆阅兵,所见是“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平定白莲教时,八旗请缨赴战,却四处抢劫,“其在京谙达、侍卫、章京无不营求赴军,其归自军中者,无不营置田产,顿成殷富”。严如煜说:“教匪之役,前后八九年,兵调十数省,其中劲旅勇鸷敢战者固自不少,而矫捷坚实可恃,必以黔兵为第一。……各省提镇大营之兵,所驻通都大邑,地方平衍,风俗华靡,平时未尝远出城郭,一旦负枪荷戈,走山路数十里,汗淫淫下,喘息不宁,又且饮醇啖肥,习以为常,山内包米杂粮,食不下咽,先自饥疲,与猾贼追逐百数十里,鲜不病乏者”。

开启近代鸦片战争

19世纪上半叶,西方各国为使通商正常化

,多次派使者前往中国协商

。然而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西方各国平起平坐,屡次不了了之。当时大英帝国对中国茶叶与丝绸的需求庞大,对华贸易成逆差状态。为此,英国将成瘾剂鸦片大量输入中国以改善本身经济。

道光十八年(1838年)鸦片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人民健康被削弱,清朝经济发生通货膨胀,国力也持续衰退。道光帝为解决此弊端,派林则徐到贸易中心广州宣布禁烟,此即虎门销烟。为此,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两国爆发鸦片战争,清军战败后和英国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启中国近代史。当时道光帝与耆英不了解国际法,认为给予英人贸易之便以换取国家长存,所以割让许多影响甚远的权力。清朝后期被迫和各国签订不平等条约,除割地、开港、赔款之外,还让外国派驻军队于首都,中国主权逐渐流失。

内忧外患

太平天国

道光二十九年(1850年)

道光帝去世,子奕詝继位,即咸丰帝。西方各国迫使清政府开港通商,加上地方官吏地主兼并土地,使得传统农村经济受到破坏。各地乘机纷纷起事,其中华北以捻乱为主,华中华南以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与云南杜文秀、马如龙的云南回变为主。

洪秀全改造基督教教义,道光三十年(1851年)于广西金田起义,联和天地会、三合会北伐。

咸丰二年(1852年)四月五日,太平军自永安突围,北上围攻省城桂林,不克,继续北上,在全州蓑衣渡遭遇清军楚勇江忠源部拦截,冯云山被清军炮火击中,后伤重不治

。五月十九日离开广西进入湖南省,

克道州、郴州。八月,西王萧朝贵闻长沙兵力空虚,率偏师进攻长沙,九月十二日在攻城时战死

。洪秀全、杨秀清闻讯后急率主力来到长沙城下,但此时清方已重兵云集,太平军攻长沙近三个月仍未能成功,撤围北上攻克岳州。

咸丰三年(1853年)一月十二日,太平军攻克武昌,湖北巡抚常大淳举家自尽。

太平数增至五十万(裹挟难民),三月十九日攻克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陆建瀛阵亡。太平军将江宁改名“天京”并定都在此

。并且发动两次西征;不久又发动北伐,最远达天津近郊。后来曾国藩、左宗棠与李鸿章为保护儒家文化,纷纷组织湘军与淮军抵抗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发生天京事变后国力衰退

,部分势力转入捻军。

咸丰七年(1857年)九月,洪秀全迫于形势的恶化,遣使请石达开回京,石达开上奏表示不会回京,但会调陈玉成、李秀成、韦俊等将领回援,并以“通军主将”身份继续为太平天国作战。洪秀全诏准了这一方案,天京官方遂承认石达开此后的作战是太平天国的远征活动

太平天国最后于同治三年(1864年)被湘军、淮军以及外国人组成的常胜军、常捷军围攻之下而亡。

第二次鸦片战争

圆明园遗址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广东民

间排外活动时有发生。当时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叶名琛采取默许态度,对一切外国的投诉置诸不理。终于,发生于咸丰六年(1856年)十月的亚罗号事件,成为了英、法联合出兵中国的导火线

此期间英国与法国因为和清廷修约不成,趁中国发生内乱之际,于咸丰八年(1858年)发动英法联军之役。清军于八里桥之战战败,联军攻陷北京,圆明园、清漪园等处被焚掠,签订《天津条约》及《北京条约》。同时沙俄以调停有功逼清廷签订《瑷珲条约》,取走外东北领地。

同治三年(1864年)沙俄强迫清廷订立《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外西北。面对内外交迫的局面,清廷为使国力恢复而发起自强运动。

维新时期洋务运动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去世,其六岁之子载淳

继位,即同治帝。咸丰帝本任命肃顺等八大臣赞襄政务,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两宫垂帘听政,最后由两宫之一的慈禧太后获得实权。

被称为洋务派的奕䜣与部分汉臣在消灭太平军时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并且鉴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为方针展开自强运动(又称洋务运动)。

当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随后的北洋通商大臣负责对外关系与自强运动的策划与推行,先后引入国外科学技术,建立现代银行体系、现代邮政体系、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建立翻译机构同文馆、新式教育(新学),培训技术人才并派遣留学生到欧美日等先进工业国家,培育出唐绍仪与詹天佑等人才。开设矿业、建立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总局与汉阳兵工厂等等制造工厂与兵工厂,同时也建立新式陆军与北洋舰队等海军。

洋务运动使得中国社会出现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同治中兴。其间太平天国于同治三年(1864年)灭亡。

洋务运动时期的留美儿童

同治

四年(1865年)僧格林沁的满蒙骑兵(八旗兵)中捻军埋伏后全歼,赖洋务派左宗棠与李鸿章分别灭西、东捻,捻乱到同治七年(1868年)为止。

同治元年(1862年)至光绪四年(1878年)间左宗棠先后平定陕甘回变,平定新疆回乱,并收回伊犁。云南回变也于同治六年(1867年)由马如龙投降清朝岑毓英,以及同治十一年(1872年)杜文秀自杀而止。西方各国的租借地也将西方思想带入中国,推动中国革命与民主制度的发展。

光绪初期

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帝去世,慈禧太后立载湉为帝,即光绪帝。

中法战争

对外方面,光绪十年(1884年),清朝和法国为越南(安南)主权爆发中法战争。清朝失去藩属国越南,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台湾也宣布建省。

光绪十一年(1885年)英国入侵缅甸,清朝驻英公使曾纪泽向英国抗议无效,隔年被迫签订《中英缅甸条约》,承认缅甸为英国所有。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同治十一年

(1872年)日本强迫清朝藩国琉球改属日本,清朝拒不承认,中日交恶。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为朝鲜主权清朝和日本发生甲午战争,两个推行西化运动的亚洲国家的战争最后以清军落败而告终。

战后签订《马关条约》,清朝割让台湾和澎湖,失去藩属国朝鲜和租界。洋务派李鸿章建立的北洋舰队全面瓦解,也宣告自强运动最终失败。

百日维新

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康有为与梁启超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公车上书光绪帝,要求深入改革政府架构、教育、经济体制与军事制度等多个层面,期望清廷从制度面革新。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在康有为的帮助下实施维新运动(戊戌变法),然而影响守旧派的利益过大而引发反弹,慈禧太后以“听信逆臣蛊惑,改变祖宗成法”为由软禁光绪帝,处决谭嗣同、康有溥等多人。由于维持103天就结束,被称为“百日维新”。

庚子虏乱

八国联军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廷为连俄制日,签订《中俄密约》。后来密约泄

露,外国鉴于清朝已无力自卫,纷纷瓜分中国以维护为各自利益,而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政策以平衡列强在华势力。中国长期受列强欺辱,使地方产生义和团之类仇洋排外的民族主义团体。慈禧太后借此排外而发生义和团事变,义和团屠杀洋人、奸淫妇女、抢夺店铺、破坏各国使馆、烧毁与西洋有关的东西。慈禧太后不理会各国抗议,更曾半正式向十一国宣战,引发八国联军报复。北京被联军占领,劫杀掳掠。慈禧太后率光绪皇帝西逃西安。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签订《辛丑和约》,清廷赔偿重款,列强派兵驻守北京一带、划定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化。

东南互保

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俄两国更因在东北的利益冲突爆发日俄战争。义和团事变时,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东南各行省之总督巡抚为保护华中华南,自行宣布中立,不服从朝廷对外一律宣战的敕命(即东南自保);从此清廷权威低落,地方各省自主性提高。

清末时期立宪改革

清朝于八国联军后国势大坠,知识分子莫不提出各种方法拯救中国,主要分成立宪派与革命派两种改革路线。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立宪派康有为梁启超推动立宪运动,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希望让光绪帝成为立宪君主。而慈禧太后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欧日的改革而推行清末新政。新政主要推行君主立宪、建立清朝新军、废除科举、整顿财政等一系列改革。

革命风暴孙中山

革命派对清廷的改革失望,他们鼓励推翻清朝,建立中华共和。光绪二十

年(1894年)孙文于夏威夷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光绪三十年(1904年)黄兴于长沙成立的华兴会、光绪三十年(1904年)蔡元培于上海成立光复会,此外还有其他革命团体。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孙文在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革命派联合旧有反清势力如三合会、洪门等,在华南地区发起十次起事,并将势力渗入华中、华南的清朝新军。

当时立宪派与革命派为改革方式发生争执,一开始立宪派占上风,清廷也承诺实行立宪。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筹设资政院,预备立宪,并筹备在各省开办咨议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命令各省在一年之内成立咨议局。同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成立代议会。在立宪派成员的请愿下,清廷宣布把预备立宪缩短三年,预定在1913年召开国会。同年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皆去世,溥仪继位,即宣统帝,其父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

宣统三年(1911年)五月清廷组成由庆亲王奕劻领导的“责任内阁”,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不过,该内阁中的很多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和失望,很多转向于革命派合作。

武昌起义

宣统三年(1911年)五月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清廷急派新军入川镇压。十月,革命派于湖北发起武昌起义,南方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清廷任命北洋新军统帅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成立内阁并统领清军。袁世凯一方面于阳夏战争压迫革命军,另一方面却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形成南北议和。

清朝复亡

1912年一月一日,中华民国于南京宣布立国,孙

文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二月十二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将权力交给袁世凯政府,清朝亡,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制度正式结束。随后孙文让位予袁世凯,南北统一,袁世凯定都于北京。

后来,1917年张勋组织辫子军,于北京拥护宣统帝溥仪,复辟清朝(史称张勋复辟),但只持续12天而终。日本于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1932年扶持溥仪建立满洲国,其最终随着1945年苏联的八月风暴行动而亡。值得一提的是,因正统观使然,如同元朝灭亡之际,清亡时坚持忠于大清者汉人占不少,辛亥革命的爆发使得有些汉臣甚至舍身殉国。在民国建立后,部分汉臣终身以清朝遗老自居。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11:52: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68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清朝历史(中国清朝时期的历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清朝历史(中国清朝时期的历史).pdf

标签:清朝   历史   中国   时期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