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布(各种麻类植物纤维制成的布料)

更新时间:2025-01-11 11:02:13 阅读: 评论:0

麻布(各种麻类植物纤维制成的布料)

麻布 (各种麻类植物纤维制成的布料) 次浏览 | 2022.06.28 10:10:18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麻布各种麻类植物纤维制成的布料

麻布是以亚麻、苎麻、黄麻、剑麻、蕉麻等各种麻类植物纤维制成的一种布料。麻布制成的产品具有透气清爽,柔软舒适耐洗、耐晒,防腐、抑菌的的特点。麻布是以麻纤维纯纺或与其他纤维混纺制成的纱线和织物,也包括各种含麻的交织物。麻织物具有吸湿散湿快、断裂强度高、弹性差、断裂伸长小等特性。麻的范围很广,品种繁多,其纤维性能相差悬殊,因此,麻纺织物须从其原料进行区分。一般用来制作休闲装、工作装,也可用来制作环保包装,时尚手袋,工艺礼品,食品精美小麻袋等。

中文名

麻布

制作材料

亚麻、苎麻、黄麻、剑麻、蕉麻等

特 点

柔软、耐洗、耐晒、防腐、抑菌

用 途

休闲装、工作装、环保包装等

缺 点

外观较为粗糙,生硬

简介

称作麻型织物。指用麻织成的布,多用来做衬衣或包装物品。细麻布叫夏麻,可以做衣料。

我国麻类作物可归纳为八大类,即苎麻、亚麻、黄麻、洋麻、苘麻、大麻、剑麻、蕉麻。其中前六类为韧皮纤维,后两类为叶纤维。其中麻、亚麻、罗布麻等胞壁不木质化,纤维的粗细长短同棉相近,可作纺织原料,织成各种凉爽的细麻布、夏布,也可与棉、毛、丝或化纤混纺;黄麻、槿麻等韧皮纤维胞壁木质化,纤维短,只适宜纺制绳索和包装用麻袋等。 

特点

麻型织物是指麻纤维纯纺织物及其混纺或交织物。它具有以下特点: 

1. 麻纤维属纤维素纤维,其织物拥有与棉相似的性能。 

2. 麻织物具有强度高、吸湿性好、导热强的特性,尤其强度居天然纤维之首。 

3. 麻布染色性能好,色泽鲜艳,不易褪色。 

4. 对碱、酸都不太敏感,在烧碱中可发生丝光作用,使强度、光泽增强;在稀酸中短时间作用(1~2分钟)后,基本上不发生变化。当然,强酸仍对其构成伤害。 

5. 抗霉菌性好,不易受潮发霉。 

品种

麻型织物的品种比棉布和呢绒少得多,但因有其独特的粗犷风格和凉爽透湿性能,加之近年来的回归自然潮,使其品种日趋丰富起来。 

纯麻织物

⑴苎麻织物 苎麻织物是由苎麻纤维纺织而成的面料,分手工与机织两类。手工苎麻布俗称夏布,因其质量好坏不均一,故多用作蚊帐、麻衬、衬布用料;而机织苎麻布品质与外观均优于手工制夏布,布面紧密平整,匀净光洁,经漂白或染色后可制做各种服装。苎麻服装穿着挺爽、透气出汗,实属理想的夏季面料。苎麻织物具有很多优良特性,如吸湿散湿快、传热导热快、光泽好、凉爽透气、出汗不贴身、质地轻、强力大、防霉防蛀等,非常适宜作为夏季衣料。但苎麻织物亦有不足之处,主要是弹性差、易起皱、耐磨性较差、接触皮肤有刺痒感等。 

⑵亚麻织物 亚麻织物是由亚麻纤维加工而成,分原色和漂白两种。原色亚麻布不经漂白、染色,具亚麻纤维的天然色泽。漂白亚麻布经过漂炼、丝光,比原色布柔软光滑、洁白有弹性。亚麻布因布面细洁平整、手感柔软有弹性,穿着凉爽舒适、出汗不贴身等优点而成为各式夏令服装之面料,如外衣、衬衣、窗帘、沙发布等。 亚麻织物表面具有特殊的光泽,不易吸附尘埃,易洗易烫,吸湿散湿性能良好,透气性好,穿着凉爽,风格粗犷。

⑶其他麻织物 除苎麻布、亚麻布外,还有许多其它麻纤维织物,如黄麻布、剑麻布、蕉麻布等,这些麻织物在服装上很少使用,多用于包装袋、渔船绳索等。另外,近年来非常热门的罗布麻服装作为一种保健服饰,也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黄麻织物能大量吸收水分且散发速度快,透气性良好,断裂强度高,故主要用作麻袋、麻布等包装材料和地毯的底布和窗帘等装饰织物。

麻混纺、交织织物

苎麻、亚麻纤维均可与其它纤维混纺或交织,大多为低比例麻纤维与化纤、天然纤维混纺或交织,目的是集各类纤维之长,补其所短,使面料性能更加优良,同时也可降低成本价格,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⑴麻棉混纺交织织物 麻棉混纺布一般采用55%麻与45%棉或麻、棉各50%比例进行混纺。外观上保持了麻织物独特的粗犷挺括风格,又具有棉织物柔软的特性,改善了麻织物不够细洁、易起毛的缺点。棉麻交织布多为棉作经、麻作纬的交织物,质地坚牢爽滑,手感软于纯麻布。麻棉混纺交织织物多为轻薄型,适合夏季服装。 

⑵毛麻混纺织物 采用不同毛麻混纺比例纱织成的各种织物,其中包括毛麻人字呢和各种毛麻花呢。毛麻混纺布具有手感滑爽、挺括、弹性好的特点,适合制作男女青年服装、套装、套裙、马夹等。 

⑶丝麻混纺织物 丝麻砂洗织物是近年来利用砂洗工艺开发出的新产品。它兼有真丝织物和麻织物的优良特性,同时还克服了真丝砂洗织物强度下降的弱点,产生了爽而有弹性的手感。此面料适合制作夏令服装。 

⑷麻与化纤混纺织物包括麻与一种化纤混纺的织物、麻与两种以上化纤混纺的织物。如:涤麻、维麻、粘麻等织物、“三合一”织物。 

a. 涤麻布:指涤纶与麻纤维混纺纱织成的织物或经、纬纱中有一种采用涤麻混纺纱的织物。包括涤麻花呢、涤麻色织布、麻涤帆布及涤麻细纺、涤麻高尔夫呢等品种。涤麻布兼有涤纶与麻纤维性能,挺括透气,毛型感强。适合制作西服、时装、套裙、茄克衫等。 [2]

b. “三合一”混纺织物:指麻与两种纤维混纺的织物,如涤毛麻、涤麻棉、涤腈麻等。这种织物既具有麻织物的凉爽、舒适、挺括透气的特点,又具有其它两种纤维的优良特性,如涤毛麻既有麻的风格、又有毛涤花呢弹性好、不易起皱、易洗免烫的特点,可满足各种用途需要,非常适合制作男女各式时装、外套、裙料、裤料等。

发展趋势细特薄型

1、发展细特纯麻织物和阔幅麻织物  国际市场上细特纯麻织物比中、粗特纯麻织物创汇率更高。纯麻织物其纱线在18.5tex下者都作为细特织物。日本购人中国纤维线密度为0.32tex左右麻条已织制出12.5~18.9tex 的纯麻布,作为高级衬衣料和高级抽绣手帕用料。粗特麻布应向宽幅方向发展,改进口宽幅麻布的被动局面。在生产装饰用布时,应做到厚、中、薄品种规格多样,服装配套、系列化。使窗帘布、台布、茶巾、餐巾、床罩、贴墙布、沙发布在色泽、规格、款式等方面相应成套。

2、发展麻丝、麻棉、麻毛等混纺、交织、合捻织物, 麻棉织物已有交织及混纺两类织物,今后应向绉类及色织、印花织物方面发展,以增加花色品种,提高织物质量。 麻丝织物已有交织、混纺及合捻织物,这类织物不但可生产两种纤维的混纺、交织、合捻织物,还可进行三合一、四合一多种纤维混纺、交织、合捻,也可向花色线色织、提花等方面发展,应尽量发展巴里纱、绉纱及纱罗等花色织物。麻毛织物不论是长麻纺还是短麻纺都可进行混纺,可织制薄衬衣料和各类外衣料。西装或女时装面料,只有采取印花、色纺、花色纺纱、色织等措施,才能成为高档织物。

3、发展麻与化学纤维混纺、交织、合捻织物,采用化纤进行混纺、交织、合捻能克服纯麻织物弹性差、不耐磨、易起皱、着色困难及色泽鲜艳度差的缺点。混纺织物要向花色织物方向发展,要根据内、外销市场的不同要求确定混纺比例、织物工艺技术规格。麻与各种化纤混纺不但要织制细特轻薄织物,而且要大力研制开发各种色织外衣、夏季西装面料、女套裙料等。利用纤维染色性能的不同,可采用色纺、长短纤混纺做成各类花色纱,如竹节纱等,用色织的方法做成色织物,突出麻的风格,既改善纯苎麻织物弹性差、不耐折皱的缺点,又充分发挥苎麻的独特风格。

粗厚织物

1 麻纤维梳纺工艺必然有短麻(精梳落麻)产生,1kg原料麻脱胶后失重0.35kg左右,梳出约0.42kg的长麻,落下0.2~0.25kg 的短麻。过去长麻纺有利润,短麻织物只能保本,随着近年来麻棉混纺布的大量出口,短麻织物也有利润。目前大批做成麻棉混纺织物外销,花色较少,大多数还以坯布出口,因此,经济效益并不显著。根据国外的经验,用短麻生产花色织物、色织物以及各种装饰用织物利润高于长麻纺。因此我们必须进行短麻品种的研制,采用色纺、色织以及花式纺纱等方法,依据世界流行色、花型、款式进行设计,从而使短麻这一低档原料织制出高档织物,具体的发展方向如下。

1、发展粗厚外衣面料:试制疙瘩呢、雪花呢、劳动布、女式呢等具有独特风格的纯麻或混纺产品。粗厚织物在印染整理工艺上必须考虑手感、弹性、免烫性能及舒适性等。对女式呢等裙料还要做到有一定的悬垂性,色彩素雅大方,花式新颖。

2、向装饰用布方向发展利用短麻制成竹节纱或线,发展家具布,如沙发布、床罩等,也可发展无纺贴墙布,使装饰用布系列化。在花型设计上,要突出麻的特点,使织物不单是装饰品,而且是工艺品。

针织物

苎麻机织物手感粗硬,服用舒适性仍感不足,为了避免这一缺陷,可做成各种针织物。针织捻度小,织制工序较少,手感较柔软,可制成各种粗、中、厚内衣和外衣面料,提高麻织物的服用舒适感。针织物的品种适应性较广,花色变换快,生产周期短,符合当前品种发展的要求。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10:48: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64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麻布(各种麻类植物纤维制成的布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麻布(各种麻类植物纤维制成的布料).pdf

标签:植物纤维   麻类   麻布   布料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