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更新时间:2024-11-19 12:41:47 阅读: 评论:0

《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北京条约》 (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次浏览 | 2022.06.27 20:12:41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1856年,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58年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1859年,英、法、俄三国分别派遣驻华公使,率领舰队来华换约。1860年,恭亲王奕䜣在英、法武力威胁和沙俄诱逼下,签订了《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美国公使因国内爆发南北战争,当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时,应召回国,未及趁火打劫。但事后借口“利益均沾”条款,照样掠取了许多新的殖民特权。

中文名

《北京条约》

英文名

The Treaty of Beijing(英);Пекинский договор(俄)

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

签署时间

1860年10月24日-11月14日

签署地点

清朝京师礼部衙门

语种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

签署国

中国(清)、英国、法国、俄国

保存于

台北故宫博物院

条约类型

不平等条约

历史背景英法联军的罪行

北京是金、元、明、清四朝的都城,经过历朝特别是明清两朝的不断修建,已成为一座坚城,当时城上安设大小火炮数千门,外城、内城均挖有较为宽深的护城河。1860年9月21日,八里桥失守、英法联军进逼北京的消息,传到北京,清廷极为震惊。咸丰帝走投无路,遂于当天立即下令以载垣、穆荫办理和局不善,撤去钦差大臣职务,另派他的六弟恭亲王奕䜣为全权大臣继续求和。他自己则于初八清晨带着后妃、皇子和一批王公大臣,仓皇逃往承德避暑山庄(热河行宫)。

咸丰帝逃走后,北京陷于极端混乱之中。官眷商民人等,十有七八纷纷出城逃避;薪米诸物皆骤贵数倍;清廷六部九卿无能入署办事者,人心涣散,呼应不灵,各处办公人员多半星散。[2]

城内外守军约15万人。同时内地诸省的勤王之师在陆续赶来。尽管事先缺乏防御准备,但只要文武大员具有誓死坚守的决心,认真策划战守之策,激扬士气,稳定人心,足以据城一战。侵略军指挥官孟斗班(1796—1878))也承认:“对这样的城市进行围困,特别是全然没有攻城火炮的情况下,就很可能旷日持久。”

留守京城的王公大臣们,均以为“城不可守”,完全丧失了抵抗的信心,根本不进行抗击准备。恭亲王奕䜣(1833—1898,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弟,隶镶白旗)畏敌如虎,认为形势危殆,战守两难,如“倘有一线可为,不惜委曲迁就”,即除了屈膝求和,别无出路。他照会英、法公使要求停战谈判。英法联军经过张家湾、八里桥之战,伤亡惨重,部队疲惫,急需从天津调来兵员枪弹补充,因此同意恢复通州破裂的谈判,借以做好进攻北京的准备。谈判近半月,自然毫无结果。

八月二十一日,经过休整后的英法联军万余人进犯北京。由于东郊数10里之内,无一兵一官防守,很快兵临城下。英法联军根据伊格那提也夫提供的情报:清守军集中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点,应首先攻取。于是,其先头部队向城北安定门、德胜门附近进逼。二十二日,联军近千人抄至德胜门土城外。僧格林沁、瑞麟两部已成惊弓之鸟,望影闻风逃窜。坐镇圆明园的奕䜣、桂良等急忙逃往常新店(长辛店)。英法联军接着由黄寺、黑市直趋西北,进犯圆明园。僧格林沁、瑞麟两部向京城西南逃窜,守园官兵2000人也逃散一空。联军闯入圆明园并开始进行抢、砸、烧。

英法侵略军乘战胜之威,照会清廷,限令于八月二十九日中午交出安定门,否则攻城。城内清廷大员们不敢违抗,如期开门揖盗。联军不折一兵安然进入北京外城。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外城后,随即在安定门城墙上安放火炮,对准内城、紫禁城。九月初四,英、法公使再次照会恭亲王奕䜣,要求于九月初十签字换约,并借口俘虏问题,要求赔偿英国白银30万两,法国20万两,限期付款。奕䜣全部答应。初五,联军再次闯进圆明园,在洗劫一空后纵大火焚烧。

签订过程北京条约签订场景

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对世界市场的需求,它们把侵略的矛头转向了中国。1856年,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58年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 ,进一步攫取了大量的特权。1859年,英、法、美三国分别派遣驻华公使,率领舰队来华换约。清政府加强了天津、大沽的防务,准备在上海与英、法公使换约,以阻止公使入京。英、法拒绝在上海换约,于1859年6月北上天津大沽口外,不走清方指定的入京换约路线,强行突入大沽,结果被清军打得大败。英、法决定再次组织联军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由于清廷的无能于是造就了《北京条约》的必然性。

1860年,奕䜣在英、法武力威胁和沙俄诱逼下,签订了《北京条约》。九月十一日(10月24日),清钦差大臣奕䜣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北京礼部大堂,交换了中英《天津条约》,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九月十二日(10月25日),清钦差大臣奕䜣与法国全权代表葛罗在北京礼部大堂,交换了《天津条约》,并签订了中法《北京条约》。

英、法逼签《北京条约》后,即表示扶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支持洋务派奕䜣当政。英法联军由于其侵略要求基本上得到暂时满足,因而在九月十九日、十月初二先后撤出北京。咸丰十年十月初二(1860年11月14日),清钦差大臣奕䜣与俄国驻华公使伊格那提也夫在北京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承认了一直拒绝批准的中俄《瑷珲条约》。美国公使因国内爆发南北战争,当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时,应召回国,未及趁火打劫。但事后借口“利益均沾”条款,照样掠取了许多新的殖民特权。

条约内容《中英北京条约》中英北京条约

《中英北京条约》原称《中英续增条约》。英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 关于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10月24日清钦差大臣奕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北京签订。共九款。这个条约除确认《中英天津条约》仍属有效外,又增加了扩大侵略的条款:

(1)开天津为商埠;

(2)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

(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中英天津条约》中规定的赔款增加为八百万两。签约后,英国即表示扶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并支持洋务派奕昕 (此字为言字旁)当政。

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款 前于戊午年五月在天津所定原约,本为两国敦睦之设,后于己未年五月大英钦差大臣进京换约,行抵大沽炮台,该处守弁阻塞前路,以致有隙,大清大皇帝视此失好甚为惋惜。

第二款 再前于戊午年九月大清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大英钦差大臣额尔金,将大英钦差驻华大臣嗣在何处居住一节,在沪会商所定之议,兹特申明作为罢论。将来大英钦差大员应否在京长住,抑或随时往来,仍照原约第三款明文,总候本国谕旨遵行。

第三款 戊午年原约后附专条,作为废纸,所载赔偿各项,大清大皇帝允以八百万两相易。其应如何分缴,即于十月十九日在于津郡先将银伍拾万两缴楚;以本年十月二十日,即英国十二月初二日以前,应在于粤省分缴三十三万三千三百十三两内,将查明该日以前粤省大吏经支填筑沙面地方英商行基之费若干,扣除入算;其余银两应于通商各关所纳总数内分结,扣缴二成,以英月三个月为一结、即行算清。

自本年英十月初一日,即庚申年八月十 七日至英十二月三十一日,即庚申年十一月二十日为第一结,如此陆续扣缴八百万总数完结,均当随结清交大英钦差大臣专派委员监收外,两国彼此各应先期添派数员稽查数目清单等件,以昭慎重。再今所定取赏八百万两内,二百万两仍为住粤英商补亏之款,其六百万两少裨军需之费,载此明文,庶免纷纠。

第四款 续增条约画押之日,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凡有 英民人等至此居住贸易均照经准各条所开各口章程比例,画一无别。

第五款 戊午年定约互换以后,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该省大吏亦宜时与大英钦差大臣查照各口地方情形,会定章程,为保全前项华工之意。

第六款 前据本年二月二十八日大清两广总督劳崇光,将粤东九龙司地方一品,交与大英驻扎粤省暂充英法总局正使功赐三等宝星巴夏礼代国立批永租在案,兹大清大皇帝定即将该地界付与大英大君主并历后嗣,并归英属香港界内,以期该港埠面管辖所 及庶保无事。其批作为废纸外,其有该地华民自称业户,应由彼此两国各派委员会勘查明,果为该户本业,嗣后倘遇势必令迁别地,大英国无不公当赔补。

第七款 戊午年所定原约,除现定续约或有更张外,其余各节,候互换之后,无不克日尽行,毫无出入。今定续约,均应自画押之日为始,即行照办,两国母须另行御笔批准,惟当视与原约无异,一体遵守。

第八款 戊午年原约在京互换之日,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京外各省督抚大吏

第九款 续增条约一经盖印画押,戊午年和约亦已互换,须俟续约第八款内载,大清大皇帝允降谕旨奉到,业皆宣布,所有英国舟山屯兵立当出境,京外大军即应启程前赴津城并大沽炮台、登州、北海、广东省城等处,候续约第三款所载赔项八百万两总数交完,方能回国,抑或早退,总候大英大君主谕旨施行。 以上各条又续增条约,现下大清、大英各大臣同在京都礼部衙门盖印画押以昭信守。

《中法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

《中法北京条约》原称《中法续增条约》。法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10月25日清钦差大臣奕与法国全权代表葛罗在北京签订。共十款。这个条约除确认《中法天津条约》仍属有效外,又增加了扩大侵略的条款:

(1)开天津为商埠;

(2)准许法国招募华工出国;

(3)将以前被充公的天主教产赔还,法方在中文约本上私自增加:“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

(4)《中法天津条约》中规定的赔款增加为八百万两。签约后,法国即表示扶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并支持洋务派奕昕(此字为言字旁)当政。

《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即《中俄续增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11月14 日沙俄利用英法侵华联军攻占北京的军事压力,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由清钦差大臣奕与俄国驻华公使伊格那提也夫在北京签订。共十五款。主要内容为:

(1)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一百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强行划归俄国;

(2)规定中俄西段疆界,自沙宾达巴哈起经斋桑卓尔、特穆尔图卓尔(今伊塞克湖)至浩罕边界,“顺山岭、大河之流及现在中国常驻卡伦等处”为界,根据这一规定,于1864年签订 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斋桑卓尔南北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给俄国;

(3)开放喀什噶尔(今喀什市 )为商埠;

(4)俄国在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喀什噶尔设立领事官。

相关人物咸丰皇帝咸丰皇帝

咸丰帝奕詝,爱新觉罗氏,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道光帝第四子也,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道光二十六年,道光帝用立储家法,书名缄藏。道光三十年正月丁未,道光帝不豫,宣召大臣示朱笔,立其为皇太子。宣宗逝世后,己未,咸丰帝即位,颁诏覃恩,以第二年为咸丰元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卒谥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庙号文宗。葬河北遵化的清东陵之定陵。

奕詝即位后,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其时,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于广西,不久,进军湖南、湖北,咸丰三年 (1853年)三月攻克南京建都,与清政府分庭抗礼。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名,准备对中国发动新的侵略战争。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兴师动兵,强占中国黑龙江以北大片领土。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颇思除弊求治。他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同时,他罢斥了道光朝任军机大臣二十余年、贪位保荣、妨贤病国的穆彰阿,处决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主持和局、臭名昭著的投降派官员耆英。

咸丰六年(1856年),英法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占广州。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舰队攻陷大沽炮台,进迫天津。咸丰派桂良、花沙纳往天津议和,与英、美、法、俄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列强不满足于《天津条约》规定的权利,蓄意重新挑起战争。咸丰帝命清军加强大沽口防务。

咸丰九年(1859年),在英国蓄意挑起的大沽口冲突中,英法侵略军被击败。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两国再次组成侵华联军,大举入侵。英法联军进攻北塘,咸丰帝在清军与英法联军激战之时,竟令清军统帅离营撤退,大沽再次沦陷。英法联军攻占天津,随即向北京进犯。咸丰帝派遣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往通州与英、法议和。

英法联军以和谈为掩护,继续组织对北京的进攻,在通州八里桥击败清军后,进攻北京,圆明园、清漪园等处被焚掠。咸丰帝自圆明园仓皇逃亡热河(今承德市),命恭亲王奕欣留京议和。奕欣代表清政府与英、法、俄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并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在《中俄北京条约》中,承认了咸丰八年(1858年)沙俄迫使清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的《瑷珲条约》。

奕䜣奕䜣

道光三十年(1850年)以宣宗遗诏封恭亲王。咸丰朝期间,奕欣的政治地位并不很重要,他只有在1853年到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欣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1861年,咸丰帝过世,奕欣与慈禧太后合谋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从1861年到1884年,奕欣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期间虽在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1884年终于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一直到1894年以善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才再度被起用。从1894年到1898年逝世,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

恭亲王奕䜣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名王重臣,洋务运动的首领,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他积极出谋献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救清朝的危局,迎来同治中兴。然而他命运坎坷,他支持慈禧太后北京政变,得到了委以重任的报答,但随即而至的是慈禧太后的不安和打击。后期他在统治集团内部浮浮沉沉,意志消沉,无所建树。

历史影响

《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天津开埠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占九龙司、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英、法侵略者可以公开掠卖中国人口出洋做奴隶、当马牛;军费赔款是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残酷掠夺;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10:46: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64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