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Purple Mountain Obrvatory,Chine Academy of Sciences)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上,毗邻钟山风景名胜区,是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其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2月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34年8月,紫金山天文台建成;1950年5月,成立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的建成标志着中国现代天文学研究的开始,中国现代天文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和天文台站大多从这里诞生、组建和拓展。
据2015年12月天文台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共有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共有在职职工310人,在学研究生157人(其中硕士生77名、博士生80名)、在站博士后12名。
2017年3月28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被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推选为“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2017年3月1日,紫金山天文台新发现一颗彗星命名“紫金山”。2019年10月26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常进荣获首届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科学奖。
中文名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外文名Purple Mountain Obrvatory,Chine Academy of Sciences
成立时间机构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元化路10号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简称紫台
属性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1999)
现任台长赵长印
专职院士数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
前身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
硕士点1个(一级学科)
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
博士后流动站1个
历史沿革创建背景1913年10月,日本在东京召开亚洲各国观象台台长会议,他们邀请法国教会在上海的观象台代表中国,消息传出,举国哗然,而知识界尤甚。当时的中央观象台台长高鲁,发誓建造一座能与欧美并驾齐驱的天文台,后高鲁转任法国公使,由厦门大学天文系主任余青松接任。当时的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提出,天文台必须按照中式风格设计,中式风格主要体现在屋顶和房檐,但天文观测却需要圆形屋顶,这一棘手的问题被交给杨廷宝领衔的基泰工程司。最终建成的紫金山天文台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风景秀丽的第三峰上。牌楼采用毛石作三间四柱式,覆蓝色琉璃瓦,跨于高峻的石阶之上,建筑间以梯道和栈道通连,各层平台均采用民族形式的钩阑,建筑台基与外墙用毛石砌筑,朴实厚重,与山石浑然一体。
天文台发展演变1927年4月,国民政府迁都南京,为颁布授时之需,在教育行政委员会内附设时政委员会,任命临时政府秘书高鲁主持。中央研究院设立后,将时政委员会改称为观象台筹备委员会。
1928年2月,观象台筹备委员会被划分为天文、气象两个研究所,聘用高鲁为天文研究所所长;同年4月,高鲁请南京市工务局李宗侃工程师设计天文台建筑图,还亲自与助手到紫金山第一峰查看测定。
1934年8月,紫金山天文台终于建成,并于9月1日举行了落成揭幕典礼。
1935年5月,紫金山天文台首次发现一颗小行星,国际行星中心按紫金山天文台意愿将其命名为“中国”号。
1937年8月23日,受日军侵华战争影响,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人员被迫撤离南京,后先辗转撤到长沙,又迁至桂林,最后迁移至昆明。
1950年5月20日,中国科学院接收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正式成立。
1953年,建立天体物理组。
1957年,建立天体演化组。
1961年,建立恒星室,主要从事恒星物理和演化。
1958年,建立太阳物理研究室。
1982年11月16日,中国第一座太阳塔在紫金山南麓建成,也是中国唯一一座塔式太阳望远镜。
1997年,成立天体物理研究部。
1999年3月,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7]
2009年,中国第一架近地天体望远镜在紫金山天文台运行。[8]
2011年,成为首批“创新2020”整体择优支持的研究机构。
2014年7月,国立紫金山天文台旧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
2017年3月28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被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推选为“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4]
紫金山天文台风貌科研条件设备资源设施设备
据2015年12月天文台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建有7个野外业务观测台站,各野外台站运行13.7米毫米波望远镜、1米近地天体望远镜、多台套设备组成的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网、H太阳精细结构望远镜、太阳射电频谱仪、近红外太阳光谱仪等观测设备;其中德令哈观测站拥有移动式亚毫米波望远镜、空间碎片探测光电望远镜等大型天文观测设备,盱眙观测站拥有1m/1.2m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空间碎片探测光电望远镜等大型天文设备。[2][1]
紫金山天文台风貌馆藏资源
据2015年12月天文台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图书馆共有图书和期刊(合订本和单行本)数十万余册,馆藏文献库之丰富,居中国之首,是东亚地区最大最全的天文图书馆。[2] 馆藏分两个部分组成,天文文献和中外学科期刊,该馆收藏着胶片星图、各种载体的天文出版物,完整的保存着许多重要的西文天文连续出版物,有许多从创刊至今收藏完整,有着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如1827年创刊的《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1849年创刊的The Astronomical Journal,1895年创刊的Astrophysical Journal等天文方面的核心期刊至今一卷不缺。
人员编制截至2012年底,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共有在职职工310人,其中科技人员255人、科技支撑人员147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专职)、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51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47人;共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2]
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陈彪、熊大闰、陆埮[10]
姓名/类别 | 获得时间 | 研究方向 |
常进 杰出青年 | 2009年 | 空间天文 |
樊晓晖 杰出青年(B) | 2007年 | 天体物理 |
冯珑珑 杰出青年 | 2007年 | 星系形成和演化、宇宙学 |
甘为群 杰出青年 | 1995年 | 太阳高能物理 |
高煜 杰出青年 | 2004年 | 星系中的恒星形成、星系的起源和演化 |
李爱根 杰出青年(B) | 2006年 | 星系形成和演化、宇宙学 |
史生才 杰出青年 | 1998年 | 太赫兹探测技术、方法及应用 |
韦大明 杰出青年 | 2002年 | 宇宙伽玛射线暴及脉冲星的高能辐射 |
吴德金 杰出青年 | 2004年 | 太阳和太阳系等离子体,太阳活动和日地关系 |
徐伟彪 杰出青年 | 2003年 | 太阳系起源和早期演化历史 |
杨戟 杰出青年 | 1996年 | 分子云与恒星形成 |
赵长印 杰出青年 | 2011年 | 空间目标轨道动力学、空间碎片探测方法等[11] |
据2015年12月天文台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共设有4个研究部、5个实验室;此外,该台还建设和运行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3个。[2]
台级研究部(4个):暗物质和空间天文研究部 、南极天文和射电天文研究部 、应用天体力学和空间目标与碎片研究部 、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研究部。[12]
台级实验室(5个):毫米波和亚毫米波技术实验室、暗物质和空间天文实验室、天体化学和行星科学实验室、CCD相机研制实验室、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实验室。[12]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3个):中国科学院射电天文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暗物质与空间天文重点实验室。[2]
野外业务观测台站(7个):南京紫金山科研科普园区、青海观测站、盱眙天文观测站、赣榆太阳活动观测站、洪河天文观测站、姚安天文观测站、南极Dome A天文台。[12]
紫金山天文台风貌合作交流据2015年12月天文台官网信息显示,紫金山天文台与南京大学、上海天文台和中国科技大学建立“华东天文与天体物理中心”,和南京大学建立“粒子-核-宇宙学联合研究中心”两个合作单元。2009年与南京大学、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一起签订了“南京天文与空间科学技术园区合作协议”;与东南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联合研发中国自主的南极支撑平台;与国家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等一起和中国科技大学签订天文英才班协议,联合培养天文人才;与日本国立天文台、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荷兰空间研究机构(SRON)等重点开展太赫兹超导探测技术合作;牵头中法航天合作SMESE卫星预研项目。紫金山天文台发起的东亚天文会议已经成为东亚地区主要的天文交流平台之一。[13]
2012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西班牙、芬兰、意大利、日本、韩国、澳门及香港等21个国家(地区)共有在签协议11个;联合发表论文约76篇;主办或协办各类国际会议4个,包括“中德太阳物理双边学术研讨会”、“2012南极巡天望远镜国际合作会议”、“太赫兹超导探测技术研讨会”、“星系形成与宇宙大尺度结构”等,参会国外学者近60人次;聘请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3人(新增2个);全年出访人员159人次,来访人员152人次;与德国、法国、美国、英国等科研所联合培养博士生23人;共有国际天文联合会(IAU)正式会员64人。[13]
紫金山天文台风貌科研成就发现小行星2007年4月18日,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天文观测站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4月18日晚,我们将望远镜对准处女座时,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当时它离我们241亿公里。后续得到了洛威尔天文台、卡塔琳娜巡天、莱蒙山巡天计划、斯特沃德天文台等多次观测证实,并进一步计算出它的精确轨道,符合国际上新小行星获永久编号所需的条件。
2014年9月,国际小行星中心给予406308号永久编号,并确认紫金山天文台拥有该天体的发现命名权。2020年11月,紫金山天文台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提名将406308号小行星命名为“南外星”,于2021年5月14日正式通过国际批复。
2021年11月24日,南京外国语学校举行“南外星”发布仪式。会上宣布,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编号为406308号小行星命名为“南外星”。据悉,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惟一可由发现者进行命名并得到世界公认的天体,但以中学校名命名的小行星并不多见。[25]
发现彗星2017年3月1日,紫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团组的科研人员观测到一颗亮度为19.5等的移动天体,其运动速度为0.30度/天,立即将该彗星的信息上报,随后几日对它进行了跟踪观测,并呼吁国际上其他望远镜对其进行跟踪观测。3月9日,美国马格达林那山天文台的2.4米望远镜测量了该目标的彗发特征。经过近一个月的观测,确定了它是一颗周期彗星。该彗星的运行轨道比较特殊,几乎在一个垂直于黄道面的大椭圆轨道上运行,绕日周期长达114年。
近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了紫金山天文台刚发现的一颗新彗星C/2017E2,命名为Tsuchinshan(注:“紫金山”的威妥玛拼法,汉语拼音出现以前的通用型汉语拼音之一)。这是第4颗以紫金山的名字命名的彗星。
这是紫台发现的第6个彗星,也是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的第二个彗星。第一个以“紫金山”命名的彗星是1965年元旦发现的,当晚紫金山天文台的科研人员在南京紫金山上用刚安装不久的40厘米双筒望远镜观测发现一个形态特殊的移动星象,报国际小行星中心后确认为一个新的短周期彗星,命名为62P/Tsuchinshan。
2021年10月8日,国际小行星中心(MPC)发布了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的一颗新彗星,命名为C/2021 S4(Tsuchinshan)。这是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第七颗彗星,也是第五颗以Tsuchinshan(紫金山的威妥玛拼音)命名的彗星。[26]
科研成果2012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共有在研项目240项(包括2012年新增项目109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1项和子项3项;主持(或承担)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21项;主持(或承担)国家其他项目21项;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项,其中创新群体1项、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6项、主任基金项目4项、面上项目28项、杰出青年基金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1项;承担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先导科技专项5项,主持(或承担)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5项,承担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项;承担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2项;横向项目13项。
2012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共发表科技论文192篇,其中在中国境外发表76篇。SCI论文128篇,影响因子3.0以上的70篇,被引用95篇次;申请专利8件,其中发明专利8件,专利授权数5件。该台完成的《“高能电子宇宙射线能谱超出”的发现》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作为成员单位参加的“嫦娥二号”工程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另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其中1项排名第一)、三等奖1项。[14]
2018年10月04日,紫金山天文台发布“浪漫时刻表”,对天龙座、南金牛座和猎户座流星雨最佳观赏期进行了预报。[15]
学术期刊据2015年12月天文台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是《天文学报》(季刊)和英文刊《Chine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的承办单位。
《天文学报》创刊于1953年,是由中国天文学会主办、紫金山天文台承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发表中国现代天文学各分支学科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从1989年起,该刊被英国科学文摘(SA)和苏联文摘杂志系统收录。[16]
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据2015年12月天文台官网信息显示,共设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1个工程硕士培养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硕士研究生培养点(1个,一级学科):天文学
博士研究生培养点(1个,一级学科):天文学
硕士研究生培养点(3个,二级学科):天体物理、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天文技术与方法
工程硕士培养点(1个):控制工程
博士研究生培养点(3个,二级学科):天体物理、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天文技术与方法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天文学
教学建设截至2015年9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共有在学研究生157人(其中硕士生77名、博士生80名)、在站博士后12名;先后共有八篇博士学位论文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015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生中获院长特别奖1名,院长优秀奖1名,院、分院类冠名奖5名,有1篇博士生论文获得中科院优博论文,1篇硕士论文获江苏省优硕论文。
年份/获奖者 | 论文题目 | 指导人 |
2015年 陈果 | 系外凌星热型类木星大气的地面观测研究 | 王红池 |
2014年 任远 | 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与超导热电子混频器特性及集成技术研究 | 史生才 |
2009年 宿英娜 | 太阳双带耀斑中的剪切磁场 | 黄光力[17] |
2008年 范一中 | / | 韦大明 |
2005年 王红池 | 年轻星质量外流―光学和近红外观测研究 | 熊大闰 |
1、标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英文缩写“P.M.O.”构成。
2、由英文字母“P"叠加而组成的英文字母“M",形如紫金山的三座山体。一山高于一山的图形象征天文事业的步步发展,体现了“发展天文事业,攀登科学高峰“的科学精神。
3、山顶的环形表示着天体的运动,隐喻了太极图形,同时形如字母“O”,充分体现天文台特定的历史意蕴与文脉背景。
4、标志色——紫色与橙黄色与“紫金山”这一名称色相语义相吻合。[18]
台训严谨求实、勤奋开拓[19]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所获荣誉2019年10月26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常进荣获首届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科学奖。[3]
2022年1月30日,入选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拟认定公示名单。[20]
2022年4月6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空间碎片观测网设备研制与观测组入选“2022年江苏省工人先锋号”拟表彰对象公示名单。[21]
2022年3月30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紫金山园区被中国科协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2]
机构领导现任领导职务 | 姓名 |
台长、党委书记 | 赵长印[5] |
副台长 | 毛瑞青、吴雪峰 |
工会主席 | 张建成 |
序号 | 姓名 | 任职时间 |
1 | 高鲁 | 1928年2月-1929年2月 |
2 | 余青松 | 1929年2月-1941年1月 |
3 | 张钰哲 | 1941年1月-1984年7月 |
4 | 童傅 | 1986年4月-1991年4月 |
5 | 张和祺 | 1991年4月-1996年9月 |
6 | 陆本魁 | 1996年9月-2000年11月 |
7 | 严俊 | 2007年7月-2018年5月 |
8 | 杨戟 | 2011年7月—2019年2月 |
9 | 常进 | 2019.02--2020.11[5][23][24] |
2020年,紫金山天文台紫金山园区自恢复运营之日起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免费开放一年。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4 09:16: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59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