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改安平县置,属贵州贵西道。治所即今贵州平坝县。1923年直属贵州省。郭子章《郡县释名》贵州卷载:明置平坝卫,“城东南有上坝,西南有下坝,二坝既平,故云平坝。古称平原、平城亦此义也。
别名山里江南、百泉之县、屯堡之乡
中文名称平坝区
外文名称Ping Ba county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中国西南
下辖地区城关镇、白云镇、高峰镇等
政府驻地安平街道中山南路
电话区号0851
邮政区码561100
地理位置贵州省中部偏西
面积999平方公里
电话区码0853
人口35.88万人(2013年户籍人口,含高峰镇、马场镇)
邮编区码561200
方言西南片—云贵官话
气候条件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天龙屯堡、斯拉河、高峰山
机场安顺黄果树机场
火车站新平坝火车站、沪昆高铁平坝南站
地方领导书记:沈新国县长:唐友波
车牌代码贵G
县长唐友波(2014年)
行政代码520421
地理位置经纬度
东经:106.278度北纬:26.449度。
中心城区到省会贵阳市48公里、距安顺市39公里。全县面积999平方公里。县城面积17.5平方公里。规划待建设面积38平方公里。
时区
北京时间(中国标准时间)UTC+8。
海拔气候
平坝县境内地势平坦,河流纵横,最高海拔1645.6米,最低海拔963米,市区中心平均海拔为1250米,年均气温13.3℃,1月平均气温6.0℃,极端最低温度-7.4℃。7月平均气温23.5℃,极端最高气温31.8度。
平坝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平坝气候的特点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全年无沙尘天气,无台风影响,紫外线辐射强度较低,气候温和,青山绿水,环境优美,自然生态环境保存完好。
资源
平坝是“贵州大宝藏”。县境内蕴藏有丰富的。煤炭、铝土矿、硫铁矿等矿产资源30多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15种,是全国2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是黔中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2003年在斯拉河上建成发电的引子渡水电站装机容量36万千瓦,是贵州省首批“西电东送”标志性工程之一。
县内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分布广、储量大;能源资源煤、水、电并存,水火互济;旅游资源多姿多彩,不可多得;历史文化神奇奥秘,古掘古朴;生物资源种类繁多,价质高。资源优势明显,透出诱人的开发前景。
友好城市
山东省青岛市;安徽省肥东县;苏州市吴中区。
地方特产小吃
贵州菜主要属于川菜系列,但贵州菜又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四川主要是麻辣型,云南为甜辣型,而贵州主要是糟辣、酸辣为主要特色。
贵州的主要黔味名菜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霸王别姬”、兰球鸽蛋、套全鸭、天麻鸳鸯鸽、盐酸菜烧干鱼、糟辣脆皮鱼、龙爪鸡丝、金钩挂玉牌、辣子鸡、板栗烧鸡、魔芋锅粑炒肉丝、凉拌折耳根、酸菜豆米汤、平坝地方菜肴属黔菜系跟四川、湖南菜口味接近,与川菜相比最大的的差别是由麻辣改成了鲜辣和酸辣。吃不惯的朋友可以提出少放油和辣椒。
平坝清真清炖牛肉粉(贵州名小吃)、平坝清真清炖鹅肉粉(中华名小吃)、平坝油炸豆沙粑、平坝红油素卷粉(米皮)、平坝酸辣烫火锅、平坝清真全牛宴(中华名宴)、平坝清真清炖鹅肉火锅(贵州名火锅)、平坝红油乔凉粉、虾儿凉粉、肠旺粉面、肉沫粉面、大排粉面、辣子鸡粉面、红烧肉粉面、豆面糍粑、香酥肉饼、米汤+油炸豆沙粑、平坝糯米饭等。
平坝窖酒(中国名酒);精美刺绣(背扇);苗族挑花刺绣;屯堡地戏面具;重彩真丝蜡染;平坝贡皇大米;平坝大蒜;林卡辣椒;夏云绿茶;夏云毛峰;平坝牛干巴;屯堡古酒。
行政区划名称:平坝县(英语:countyofpingba汉语拼音:pingbaxian)。平坝县。
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
省:贵州省(GuizhouProvince)
行政区类别:县,贵州省安顺市次经济中心城市,贵阳城市经济圈重要组团,黔中城市圈,黔中农业产业带区域中心。贵州省财政直管县。
政府:平坝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中山南路。县委书记沈新国,县长陶文彩。
人口:2010年末总人口30万人【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其中城镇人口14.5万,是安顺第二大城市。
辖区乡镇及街道办事处:辖两办七镇二乡;
1、鼓楼街道办事处:下辖【鼓楼社区、自强社区、东方社区、中山社区、塔山村、中山村、顺城村、城垣村、廖家湾村、城北村、信泉村、蒙坝村、朝田村、猫坝村、大关村、小关村】
2、安平街道办事处:下辖【原城关镇塔南社区、文明社区、城南村、尧南村、大硐村、八角村、头铺村、五里村、谢华村、陶关村、马田村及黎阳第一、第二社区和原白云镇新场村、大寨村、金梯村】、白云镇、高峰镇、天龙镇、夏云镇、马场镇、乐平镇、齐伯镇、十字回族苗族乡、羊昌布依族苗族乡。
2000年,平坝县辖6个镇、2个乡、2个民族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2395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城关镇47528、白云镇39635、高峰镇29473、天龙镇20046、夏云镇37459、马场镇48093、乐平乡37859、齐伯乡16026、十字回族苗族乡28016、羊昌布依族苗族乡19824。
2003年,平坝县辖6镇、4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193个村委会、5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35.0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42万人,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少数民族9.6万人。
现辖:鼓楼街道办、安平街道办、白云镇、天龙镇、夏云镇、乐平镇、齐伯镇、十字回族苗族乡、羊昌布依族苗族乡。
历史沿革
春秋时,属牂牁古国。战国时,属大夜郎国至夜郎邑。秦时,属象郡所辖夜郎县。汉时,属牂牁郡所辖夜郎县。
西晋时,改属牂牁并渠县。东晋时,属夜郎郡之广谈县。南齐时,牂牁郡改称南牂牁郡,夜郎郡所领不变。
隋时,属牂牁郡宾化县。
唐时,辖区分割更迭较大,东南部属琰州应江,大部分地区又属清州,西南部曾属罗氏鬼国和罗甸国。
宋时,属绍庆府普里部。
元初属普定路及普定府。至元十七年(1280),改属顺元路。至元二十年(1283),顺元路改亦溪不薛(蒙语,意“水西”)宣慰司,平坝继属之。至元二十六年(1289),改金竹寨为金竹府(同金筑府)后,改属金筑府。
明朝推行卫所制,平坝地方政权始逐步建立。明洪武十五年(1382)因路当驿站,首置驿站名沙作站(今平坝县下头铺村),逐步显示了平坝在黔中地区的重要地位。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以原“卢唐三寨及今金筑府地”置平坝卫,平坝之名由此而始,含有“地多平旷”之意。平坝卫隶于贵州都司,下辖5个千户所,设指挥使1名,为军政合一建置。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裁平坝卫,设县,名安平县,隶于贵西道安顺府。
民国三年(1914),安平县改名为平坝县,隶属贵州都督府安顺府黔西道(又称贵西道)。民国十二年至民国三十五年(1923~1946年),先后隶属于贵州省第二、第三行政督察区及直属省辖。
1949年,隶属贵州省安顺专区,辖人民政府驻安平镇(今城关镇)。平坝县,今属安顺市,建制一直未变。
经济建设西部大开发的十年,特别是“十二五”的五年,平坝县经济增长速度快、发展质量好、社会进步显着、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农业作为民生根本保持了稳定增长,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以煤炭、建材、铝化工、电力、制药、白酒等产业为支柱的工业系。
形成了两区三园(黔中新区)、(黎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平坝夏云工业园区)、(乐平工业园)、(羊昌工业园)的发展大战略。为平坝工业发展夯实了基础,旅游商贸服务业也稳固发展。作为西部五大新区——贵安新区发展规划核心区域,贵安新区将建设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形成以航空航天为代表的特色装备制造业基地、重要的资源深加工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平坝的定位将是————建设“黔中最具竞争力的中等城市”。
平坝县2012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平坝县统计局
(2013年4月2日)
2012年,全县各族人民在中共平坝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抓机遇、提速度、上台阶”的总要求,按照“一工二城三农村、提速转型惠民生”的发展思路,以“重点项目、招商引资、效能建设”三个攻坚年活动为抓手,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全县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为在全省率先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国民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GDP)达622007万元,比上年增长17.4%。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3483万元,比上年增长8.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58021万元,比上年增长18.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0503万元,比上年增长17.9%。
2012年全县GDP增长速度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连续10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12.08:57.04:30.88调整为11.81:57.56:30.63。
图1平坝县2007年——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万元)及其增长速度(%)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各项惠农强农富农政策得到很好落实,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10635万元,比上年增长9.0%。农业产值58800万元,比上年增长9.13%;
林业产值2210万元,比上年增长3.62%;牧业产值45680万元,比上年增长9.55%;渔业产值3215万元,比上年增长4.0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30万元,比上年增长3.48%。水产品产量2121吨,比上年增长20.44%。
三、工业
2012年,在县统计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总产值521670.6万元,其中:公有制企业完成总产值64180.1万元,占12.3%;非公有制企业完成总产值457490.5万元,占87.7%。工业销售产值469872万元,产销率为90.07%。其中:公有制企业销售产值62396.1万元,产销率为97.1%;非公有制企业销售产值407475.9万元,产销率为89.12%。在县统计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长30.2%,其中:公有制企业同比增长6.91%,非公有制企业同比增长75.18%。
县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99230.8万元,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23943.8万元。县属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447432.2万元,产销率为89.62%。县属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长29.03%。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县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15736万元,首次突破50亿元,同比增长71.5%。其中: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5736万元,同比增长146.3%,农村私人投资60000万元。
年末共有资质等级建筑企业3户,全年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3905.4万元,增长45%。房屋施工面积81410平方米,其中竣工面积26543平方米。
五、交通、邮电
全年完成货运量642万吨,同比增长45.25%;货运周转量43637万吨公里,同比增长85.02%。客运量2566万人,同比增长315.2%;客运周转量75724万人公里,同比增长298.42%。
全年完成邮政电信业务收入16561.63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收入601.63万元;电信业务收入15960万元。
六、商业贸易、旅游
消费品市场活跃,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4490.9万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批发业实现856万元,同比增长24.5%;零售业实现131566.9万元,同比增长15.3%;住宿业实现499万元,同比增长255.4%;餐饮业实现11569万元,同比增长20.6%。
旅游业全年接待游客189.5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亿元,同比增长32.7%。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财政支出逐年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78251万元,比上年增长33.9%;一般预算收入51292万元,比上年增长42.3%。财政支出192046万元,比上年增长18.0%。
金融平稳运行,存、贷款继续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713747万元,比上年增加70019万元,增长10.88%。其中:个人存款余额403111万元,比上年增加63745万元,增长18.73%;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为298642万元,比上年增加11117万元,增长3.87%。各项贷款余额为590874万元,比上年增加129852万元,增长28.17%。
八、教育
2012年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小学校数147所。其中:教育部门办146所,民办1所。普通中学、职业初中校数23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高级中学3所,初级中学1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3所。中学校数中:教育部门办22所,民办1所。幼儿园36所。其中:教育部门办3所,民办31所,其他部门办2所。
小学在校学生数32728人,比上年减少1222人,下降3.6%,初中在校学生数15972人,比上年减少7人;高中在校学生数5529人,比上年增加623人,增长12.7%。小学专任教师数1633人,比上年减少81人,下降4.7%。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数1310人,比上年增加154人,增长13.32%。
全县公共卫生事业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医疗卫生单位数24个,编制床位数964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有序进行,全县有280355人参加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7.34%。
九、人口与计划生育
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工作取得较好成绩。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6.25%,人口出生率为12.01‰,比上年下降0.23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6.89‰,比上年上升1.6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2‰,比上年下降1.88个千分点。
全县年末户籍人口355907人(公安年报数),其中:非农业人口64557人,农业人口292350人。2012年常住人口29.62万人。
十、劳动就业与人民生活
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961人,登记失业率为3.22%。全年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56人。辖区内全部非私营法人单位年末从业人数24643人,其中,在岗职工人数23311人,全部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7511元。
县农经点抽样调查结果: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391.3元,同比增长16.3%,农民人均期内现金收入6519元,同比增长4.31%,其中:工资性收入2390.1元,同比增长23.57%;在本乡地域内得到收入2032.6元,同比增长33.48%;外出打工收入161.7元,同比下降25.7%;家庭经营收入3554.9元,同比下降13.9%。人均期内现金支出5890.4元,同比增长4.3%。
注: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008年被省委省政府评委贵州省经济强县。
平坝是安顺的“东大门”,因“地多平旷”而得名。全县辖6镇4乡200个行政村(居委会、社区),总面积999平方公里。总人口39.8万,其中苗族、布依族、回族等26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7%。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全县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曾庆红副主席视察贵州特别是视察平坝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动力,抢抓省委、省政府把安顺作为“贵州加快发展的经济特区”建设的大好机遇,围绕建设“一区三基地”和“三个率先”的目标,提速发展,实干兴平,强县升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有了较大改善,呈现出人心齐、人气旺、活力强、发展快的良好态势。
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全国四五普法先进县”、“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连续14年被授予“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并获全国最高荣誉“长安杯”奖。
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322962万元,同比增长13.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3.59:62.43:23.98。财政总收入37248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60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2.47%、33.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252万元,同比增长16.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104万元,同比增长21.95%。农民人均纯收入2930元,同比增长10.05%。
各项经济指标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跻身全省经济强县行列,其中全县生产总值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08年增幅跃居全市第一。
旧城改造的全面启动将促进平坝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教育“两基”工作、“科技创先”工作、“三五”普法工作2008年已相继通过省级验收,社会稳定,治安良好。
全县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很快。截至2008年,全县经济保持强劲增长势头,预计国民生产总值32.68亿元、财政总收入3.7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20%、32.47%和33.21%。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4 08:58: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58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平坝县(贵州省安顺市下辖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平坝县(贵州省安顺市下辖县).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