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钟,中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钟。在北京德胜门铸钟厂铸成,清雍正十一年(1733)移置觉生寺(今称大钟寺)。铜钟通高6.75米,钟壁厚度不等,最厚处185毫米,最薄处94毫米,重约46吨。钟体内外遍铸经文,共22.7万字。铜钟合金成分为:铜80.54%、锡16.40%、铝1.12%,为泥范铸造。
中文名永乐大钟
位置大钟寺
铸造工艺泥范铸造
铸造日期明代永乐年间
高度6.75米
直径3.7米
简介永乐大钟永乐大钟被称为世之瑰宝、国之重器。它高6.75米,重46.5吨,最大直径3.3米,钟体上下遍布了23万字的佛经铭文。据说是明朝燕王朱棣(明成祖),攻下南京后,改号“永乐”,迁都北京,按照《太祖实录》里“唯功大者钟大”的规矩来铸造这举世无双的大钟。大钟铸于明京师铸钟厂,钟铸成后存放在内府职掌机构汉经厂。
永乐年间,遇到万寿圣节等节日,都有汉经厂主持敲钟作佛事。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大钟被移到万寿寺,每天由六个和尚敲钟。天启年间,时局动荡,大钟被弃于地上。雍正十一年(1733年),大钟被移至觉生寺,并专门修建一座上圆下方的两层钟楼,用以悬挂大钟。直到乾隆八年(1743年),移钟工程才最后完成。
永乐大钟用铜、锡、铅合金铸成,构造合理,工艺精湛。造型精美,形体宏伟,历时50O多年,至今仍音响圆润宏亮,穿透性强,具有明显的音乐效果,钟声可传四五十公里,余音达2分钟之久。经测量,钟腰最薄处为94毫米,钟唇最厚处为185毫米,重量为46.5吨。钟身铸满了阳文楷书、佛教经咒22万7千多字,字体工整、坚韧,相传为明代书法家沈度的手笔。每当重大法事必击钟10余下。
历史由来永乐大钟铸造于明朝永乐年间,也就是公元1420年前后。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为此他命人修紫禁城、建天坛,铸造永乐大钟。修紫禁城是为了皇帝的起居和朝政,建天坛是为了祭祀。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秦始皇统一六国,收缴天下兵器,铸成了六口朝钟来庆贺秦朝建立的说法,那么,铸造永乐大钟是不是也是用来庆贺的呢?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或者说并不仅仅是为了庆贺的,永乐大钟的铸造还有着更重要的原因!至于这个原因究竟是什么,这还得要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讲起。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布衣天子,少年时曾昄依佛门。登基后不久就颁诏:“选高僧侍诸王”,就是用佛教的思想来为皇子们“诵经荐福”。然而恰恰是因为他的这一想法,却成为了日后危及皇位的始因。明成祖朱棣想通过铸佛钟来超度死去将士的亡灵,并假借佛祖之名为自己篡位找到一个借口。道衍和尚猜出了明成祖的心思,请旨铸钟,才有了今天北京大钟寺里的永乐大钟。
成因关于它的历史成因,清代以来曾有不少说法:
1.忏悔说。这是一些学者据清人沈德潜和乾隆皇帝关于“凭仗佛力消黑业”和“忏悔讵赖佛寺钟”的诗句总结出的一种观点,认为明成祖因在篡夺皇位的“靖难之役”中过于残暴而欲铸钟以达忏悔之目的。
2.以佛教化民务以达阴翊王度说。认为明成祖铸造永乐大钟是为了抒发“惟愿国泰民安乐”等美好心愿,行使其文化、政治使命。
3.弘扬佛法说。认为明成祖铸造永乐大钟是为了弘扬佛法。
4.炫耀功绩、迁都纪念和展示科技水平说。
设计特点永乐大钟永乐大钟外壁“中宫”均匀地铸有六道平行环形线(弧弦纹),最上面的一道环形线在“钟肩”位置,即普通佛钟的“上带”处,最下面的一道平行环形线与钟裙上沿波曲弧弦纹局部呈有规律靠近但并未重叠状,这道环形线,相当于普通佛钟的“下带”,区分钟体的“中宫”与“钟裙”。大钟的外观(形式)设计赋予每道“平行环形线”2个功能:划分“铭文圈”和美化“合范缝”。
划分“铭文圈”的实用性是为了“排版”和句读的需要,比如,钟体“中宫”外壁第1至第5“铭文圈”每行的字数都是43个字,与钟体下部逐渐外张相一致,每个“铭文圈”的行数在逐步增加,第1“铭文圈”共400行、第2“铭文圈”共408行、第3“铭文圈”416行、第4“铭文圈”424行、第5“铭文圈”441行,《诸佛名经》在永乐大钟内、外壁之间“三进三出”,也是通过其内、外壁的“铭文圈”实现的;美化“合范缝”指的是铸钟工艺的需要,永乐大钟的钟体虽说是一次性浇铸而成,但它采用的是“地坑造型表面陶化的泥范法”,在铸造准备过程中,其“外范”是将逐个制作的“铭文圈”合成一个整体外范,铸成后难免留下“合范”的缝隙痕迹,永乐大钟则运用若干条规整的“平行环形线”把其美化了。[1]
永乐大钟的外观设计也有3个特点:
1.悬挂结构(上下U形环)、蒲牢、钟唇、钟体内外壁全部铸满佛经,没有设计一般佛钟通常采用的具体蒲牢造型,也没有一般佛钟通常采用的莲花、袈裟纹(上四宫、下四宫等外观纹饰)浮雕;
2.外形设计简洁、流畅,用若干环形线把钟体外壁、内壁划分成若干“铭文圈”,以“铭文圈”为基本造型单位,构成大钟的外观特色,起到方便经文排版布局和句读,增强佛经铭文感染力等效果;
3.永乐大钟上各个佛经的布局安排、起讫部位十分考究缜密,一些重要佛经的起讫部位大多安排在钟体的东方,不仅如此,《诸佛名经》在钟体外壁各“铭文圈”的衔接部位,以及在钟壁内外“三进三出”的出发点和回归点,大多也在各“铭文圈”的东方。
铸造明永乐大钟是采用泥范法(中国的三大传统铸造工艺-泥范法、铁范法和失蜡法之一)铸造。
先在地上挖一个大坑,用草木和三合土做好内壁,上面涂上细泥,把写好经的宣纸反贴在细泥上,刻好阴字,加热烧成陶范,然後再一圈圈做好外范。铸时,几十座熔炉同时开炉,炉火纯青,火焰冲天,金花飞溅,铜汁涌流,金属液沿泥作的槽注入陶范,一次铸成。永乐钟铜质精良,致密坚固,合金纯度考究。大钟含铜80.5%,含锡16%,还有铅、锌、铁、硅、镁等元素。这种成分配比,与《考工记》中的“六齐”项下的“钟鼎之齐”的记载极其近似。钟壁薄而经得起重击,音质音色驰名天下。
大钟铸好後,待到冬天,先每隔一里挖一口井,再沿路挖沟引水,泼水结冰,然後开始搬运;大钟在路上步步滑行几十里才至宫中。再滑到冰土堆上,然後建钟楼,钟挂於楼顶,春天解冻後取土而钟悬。大钟支架四臂八叉,钟纽分上下两节,中间用穿钉固定於横梁上,用木杵轻轻一撞,便发出震心惊魂的钟声。永乐大钟是在德胜门内铸钟厂铸造的。
铸好後存放在汉经厂(遗址在产今嵩祝寺一带),直到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才被移到西直门外万寿寺悬挂起来,并为它专门建了一座方形钟楼,每天由六个和尚专司撞钟之职。据明人蒋一葵记述:“昼夜撞击,闻声数十里,其声谹谹,时远时近,有异它钟。”
永乐大钟在万寿寺悬挂了20年左右,到明末,人们看到它已经躺在地上了。到了满清八关,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经过朝臣们的一番争论,根据阴阳五行生克之说,认为大钟属金,北方属水,金水相生,因此,应该把它放在京城之北。于是雍正皇帝最后决定,将此钟置放在地处“京城之乾方,圆明园之日方”的风水宝地觉生寺。
移钟工程直到乾隆八年(1743年)才完成。乾隆帝题“华严觉海”大匾高悬於钟楼之上。为了悬挂这口大钟,特地在寺後设计了一座两层钟楼,上层圆形,下层方形,楼内有梯盘旋而上。钟楼上各面都有窗,因之里面光线充足,能见度良好,可以清楚地看到钟纽和钟身顶部。悬钟的架子,是用粗大的木梁制成,它的四柱顶部内倾以散力,结构合理,所以经过二百多年毫无倾斜、歪闪的迹象。为了减低钟架的高度,在钟的下方挖了一个深70公分的八角形坑穴,人们可以在坑里观看大钟内壁的字迹。
重量永乐大钟的重量,有的文献说是“八万四千斤”,也有的文献认为是“八万七千斤”。上个世纪80年代,有关方面测算的是“重约46吨”(相当于九万二千斤),现在,是重新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了。永乐大钟的钟身内外很多部佛经上都出现过“八万四千”这几个字,且频率较高,如《金刚经》中的“八万四千亿那由他诸佛”、《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的“八万四千宝瓶”、“八万四千塔”、“八万四千菩萨”,《法华经·妙音菩萨品》的“化作八万四千众宝莲华”、“与八万四千菩萨围绕而来”。“八万四千”在古印度是个吉祥崇拜的数字,也是表示数量很多的意思,由此可见,永乐大钟“重八万四千斤”的说法是有文化渊源的。
其实,测算永乐大钟的重量包括了钟钮上部的上、下两个“U”形环悬挂结构重量,为1.8吨。而通行的称量大钟重量的标准是只计钟体和钟钮。永乐大钟的悬挂结构因为铸有梵文且浑然一体,就计在总重量中了,这是后人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对,但是,按照当时的历史条件,当时的“内容设计”,这1.8吨应不在大钟的计量之中,这样,46-1.8=44.2(吨)。“重约46吨”是计算出来的,且“误重”的可能性大于“误轻”的可能性,按允许误差率5%计算(测算永乐大钟的钟壁厚度时,使用的是超声波测速仪),就有可能多算了2.2吨,按44.2-2.2=42(吨),还真就是“八万四千斤”呢!
象征标志永乐大钟在中国历史上,古钟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它的历史甚至比文字的历史远古老。远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国已有钟出现,或以木制,或以竹制,或以陶制,是一种简单的打击乐器,起到聆音欢娱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音阶与音律的认识渐趋完善,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制作的铙、鎛钟、甬钟、编钟等演奏乐器。“钟鸣鼎食”,日益成为贵族统治者权势地位的标志。
悬挂编钟,要严格按照礼乐制度规定的名位等级,天子宫悬(四面悬钟)、诸侯轩悬(三面悬钟)、卿大夫判悬(二面悬钟)、士特悬(一面悬钟)。制礼作乐成为当时治国安邦的大事。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有“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馋人高张,贤士无名”的诗句传诵于世。它除了反映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局面外,也说明古钟已成为人们心中崇高、公正、贤明、美好的华夏文明象征。
到了秦朝,又出现了象征中央集权的巨型铜钟——朝钟。由于中国是钟的故乡,随着印度佛教渐次传入中国,中国的佛教僧人又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器——佛钟。以后历代都竞相铸造各种朝钟、佛钟、道钟、乐钟。而今天珍藏在大钟寺的永乐大钟,可以说是一口集中国各类古钟之大成的巨钟。明、清两朝,每逢辞旧迎新之际,大钟寺的和尚都要敲钟108下。
据说一是因为一年有l2个月、24个节气、72个侯;二是因为佛教认为人有108种烦恼,敲108下钟,人听了钟声便可消忧解愁。如今,为了保护永乐大钟,同时又能使广大游人欣赏钟王美妙之声,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实行每年正月初一到初三每天敲钟三次,每次敲钟三下。每敲一下钟声可在殿中回荡7o秒钟。
过去大钟寺曾是皇帝祈雨、佛教徒做佛事,人们朝拜和游览的场所。北京市人民政府已于1957年公布大钟寺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已建成一座古钟博物馆,现已收集历代古钟一百八十多口。大部分是明、清两代的古钟,花纹造型精美。其中一口原始社会末期制作的陶钟,据说已有约四千年的历史。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陈列的各种古钟,不仅对研究中国的礼乐制度、思想史、音乐史、断代史等专史有重要价值,而且由于它们荟萃了中国古代工艺技巧之精华,代表了当时的铸造、声学、乐律学、力学的高超技术水平,也是研究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宝贵资料。
每逢节日,永乐大钟鸣钟三次,钟声悠远。这口大钟可以说是中国“钟王”。
铸钟故事永乐大钟高6.75米,重46.5吨,这么大的一口钟,体现了中国独特的铸造艺术。北京城北仍然保留着“铸钟胡同”这样一个地名。闹中取静的街道两旁住满了人家,明清遗迹依稀可辨。狭窄的胡同、古老的房舍印证了时代的变迁。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幽静的去处,580多年前却上演了一个传奇的故事。
距今580多年前,明永乐年间,这里民居稀少,地势开阔。一天,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来到这里,踏着杂草与荆棘,老人家显得心事重重。几个月前明成祖朱棣降旨要铸一口两层楼高的大钟,而且还要铸上23万字的佛经铭文!不要说这样大的一口钟自先古铸钟以来从来就不曾有人铸过,单就是这23万字的佛经,抄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铸在大钟之上呢!想到这里,老人家不由的长叹一声……
这位心事重重的老人不是别人,正是辅佐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的头号功臣道衍和尚。虽已年近八旬,但深得皇上信任的道衍还是被永乐帝指定为铸钟的监制。因为此次铸钟是永乐帝推行佛教治国的象征,非德高望重之人不能胜任。接旨后的道衍,深感责任重大,他立即开始广招天下能工巧匠,商议如何铸造这口举世无双的大钟。工匠们建议,采用地坑陶范法铸造。首先在地上挖出深坑,制作钟模。然后,几十座铜炉的铜水一起浇铸,必须保证大钟一次铸成,这样铸好的大钟才能发出声来。
钟是铸好了,但却不是今天大钟寺里的永乐大钟,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永乐皇帝降旨要铸的钟,不仅上面要有23万字的经文,更重要的是形体巨大,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要铸成这样巨大的钟谁也没有把握,于是道衍和尚让人先铸了这口没有经文的大钟作为试验。
这口大钟的试铸成功给道衍和尚增强了信心,接下来他要考虑的是怎么铸上23万字的经文。铸造经文关键是如何编排和抄写经文。在这些经文中有皇上亲自撰写的《诸佛名经》,让谁来抄写,道衍不敢擅自做主。他上报朝廷,请皇上亲选抄经之人。
挂钟缘故公元1420年前后,永乐大钟铸成,明成祖朱棣非常高兴,他招集大臣商议铸好的大钟应该悬挂于何处。大臣们议论纷纷,其实明成祖的心里早已有了主意,那就是要把大钟悬挂于汉经厂。汉经厂位于紫禁城的边上,属于皇家宫殿群的一部分。那么明成祖为什么偏偏要选定汉经厂而不是其他什么地方来悬挂大钟呢?
答案就在于永乐大钟那23万字的铭文上。明成祖朱棣戎马一生,虔诚信佛。受父皇朱元璋的影响,朱棣推崇利用佛教来巩固明王朝的统治。他曾下令:每遇重要节日,文武百官都要身披袈裟,像僧人一样撞钟诵经,完毕后再换上朝服。为了方便参拜,皇宫边上修建了汉经厂并悬挂起了永乐大钟。从此以后,汉经厂的钟声延绵不断,曾有“昼夜撞击,声闻数十里,时远时近,有异他钟”的记载。然而好景不长,迁都北京仅四年明成祖病逝,仁宗继位。汉经厂逐渐荒废,永乐大钟因为失去了明成祖这位知己,也没了往日那洪亮的钟声,在孤烛冷寺里独自承受着寒风露雨的寂寞。
时间一晃150年过去了,公元1573年,明神宗朱翊钧即位,改年号为万历。万历五年即公元1577年,北京西郊新的皇家寺院万寿寺建成。万历皇帝想起了沉寂150多年的永乐大钟。他下令,把汉经厂的永乐大钟迁到万寿寺,每天命六位僧人撞钟。这样永乐大钟完成了它第二次搬迁,北京城里再次响起了永乐大钟延绵不绝的钟声。
这一敲就是50多年,到了明天启年间,北京城里却出现了这样一种传言,说城西有钟声会带来灾难。明熹宗朱由校害怕灾难临头,就降旨,把大钟卸了下来。从此,永乐大钟的钟声再次远离了北京城。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北京又成了清王朝的都城。战乱频繁、王朝更替,永乐大钟静静地躺在万寿寺里看着这物换星移的变迁。人们渐渐地把它遗忘了。
到了清雍正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33年,北京城北的觉生寺建成。有一位大臣想起了万寿寺里的永乐大钟,就建议把永乐大钟移至觉生寺。雍正也听说过永乐大钟的故事,皇家大钟岂容冷落,他立即颁旨迁大钟至觉生寺。皇上降旨哪个敢怠慢。工部立即看手去办。然而,一直到了雍正死后,躺在万寿寺里的永乐大钟竟也未有半点挪动。
铭文大钟所铸铭文均为“阳文”。汉字为16毫米见方的楷书铭文,笔画凸起平均在1.5毫米;梵字“阳文”凸起平均在两毫米。汉字佛经铭文浑然一体,似为一人手书,但可辨别出刻工至少出自于四五个人的手法。经过“制范”工艺,在泥范上刻成“阴字”,又经过钟体铸造工艺,一铸而成。23万多汉文梵字,字字整齐,行行分明,跃然钟壁之上,质朴、坚韧、深沉、工稳,体现出古朴、精美的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钟上的汉字文本,相传为被明成祖誉为“我朝王羲之”的大书法家沈度手书。从保存下来的沈度《敬齐箴》原件看,永乐大钟的铭文风格与沈度书法基本一致。
永乐大钟所铸铭文分为汉文经咒和梵文经咒两大类文字。其中,汉文经咒共有7部佛经、9项佛咒;梵文则为一百多项藏密佛咒。汉文经咒铭文字数约为226257字,另有御制年款9字,汉字铭文总数约226266字。梵字铭文约5400字(音节),其中有梵文种子字,均属于蓝查体梵文陀罗尼。铭文约23万多字(231666字)。
关于梵文咒语,1981年和2001年,有关方面专家做过两次系统的鉴定研究,第一次是请中国佛教协会的梵文专家郭元兴鉴定并初步翻译了一百多种蓝查体梵咒的名称,第二次是在2001年《永乐大钟铭文真迹》编成之后,请张保胜先生对永乐大钟梵字陀罗尼做出了全面的解读和诠释。
永乐大钟的钟身上、下、内、外,共铸有100多种梵字陀罗尼佛咒,其上U形环悬挂结构的顶部,也就是永乐大钟铭文最高端的中心铭文为:八叶莲花种子字曼荼罗,圆形曼陀罗内有9个代表了佛、佛母的种子字。曼荼罗又称曼陀罗,佛教意义为坛,以便祭供。曼荼罗有四种:”大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荼罗”、“羯磨曼荼罗”。法曼荼罗为绘有诸尊种子字,或真言,或经文义理文字的绘画。大钟上的这幅曼荼罗即“法曼荼罗”。永乐大钟悬挂结构的连接销南、北两端,为花形曼荼罗,均铸有4个种子字,上边为阿弥陀佛种子字;悬挂结构上还铸有加持真言;钟口底部环绕一圈梵字陀罗尼,其中有总佛菩萨咒(译文:诚愿吉祥)!
需要说明的是,《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以下简称《诸佛名经》)是明成祖朱棣御制的,其前20卷10余万字铸于这口“文皇御钟”内、外钟壁的主要部位之上。
铭文三绝
1.显密结合,广大圆融。使用最具代表性的汉、梵两种文字,共计231666字,镌铸在永乐大钟上;用精心选用的佛教经咒铭文,来概括佛教全部精髓。
2.围绕明成祖御制的《诸佛名经》,进行“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的教化。明成祖朱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撰写《神僧传》的皇帝,并把这208个神僧编入他御制的《诸佛名经》,以起到一种示范效应的纪念碑功能。
3.把佛教和政治相结合,使佛教服务于政治,服务于“大明永一统”的理想。《金刚经》里有一句名言:“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明成祖朱棣的政治思想以佛法形式表现出来,使世俗法转换成了佛法。
五绝据专家们概括,永乐大钟有“五绝”。第一绝是形大量重、历史悠久。第二绝,永乐大钟是世界上铭文字数最多的一口大钟。大钟奇妙优美的音响是第三绝,有位声学界的权威人士给永乐大钟的钟声下了八个字的评语:“幽雅感人、益寿廷年”。科学的力学结构是永乐大钟的第四绝。永乐大钟的悬挂纽是靠一根与钟体相比显得很小的铜穿钉连接的。别看穿钉很小,却恰恰在它所能承受四十多吨的剪应力范围之内。永乐大钟第五绝是高超的铸造工艺。
地位评价永乐大钟,以悠久的历史、精湛的铸造工艺、第一流的声学特性,标志着中国古代在冶炼铸造、声学等方面的技术已达到极高的水平,享有“古代钟王”之誉,也以其灿烂的书法艺术和佛教艺术,驰名中外。
钟声美誉永乐大钟永乐大钟钟声悠扬悦耳,经专家测试,其声音振动频率与音乐上的标准频率相同或相似,轻击时,圆润深沉;重击时,浑厚洪亮,音波起伏,节奏明快优雅。声音最远可传90里,尾音长达2分钟以上,令人称奇叫绝。
每年新年来临之际,永乐大钟就会敲响。这口大钟已敲击了五百多年,至今仍完好无损。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曾对大钟的合金成分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永乐大钟除含有铜、锡、铅、铁、镁外,还含有金和银,而且含量很高,其中含金18.6公斤、含银38公斤。专家分析,金铸在铜器中,可防止锈蚀,银则可提高浇铸液的流动性,这正是永乐大钟五百多年保持完好、钟声依然洪亮悠扬动听的原因。
一位外国铸造专家说:“永乐大钟的铸造成功,是世界铸造史上的奇迹,就是科学发达的今天也难以实现。”
钟声祈福2008年4月29日,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传来庄重肃穆的钟声。为迎接第29届奥运会倒计时100天,永乐大钟破例敲响29下。据北京海淀区文化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介绍,此次鸣钟是永乐大钟第一次在白天正式敲响。
伴随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自然渗透和完美融合,海淀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钟寺的钟声文化已以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积淀逐步成长为有北京特色的国际性文化品牌。每逢辞旧迎新之际、节庆之时,人们纷纷来此撞钟祈福,将最美好的心愿和祝福带给亲朋好友,而一直以来永乐大钟也因其庄严肃穆的钟声传播和深远的象征意义,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素来享有"钟王"之美誉。此次活动,海淀居民希望借钟声表达心向奥运的美好愿望。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4 08:56: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58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永乐大钟(永乐年间铸造的青铜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永乐大钟(永乐年间铸造的青铜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