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县位于内蒙古东南部,赤峰市北部,地处西辽河上游,大兴安岭南段,是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的过渡带,西接克什克腾旗,东邻巴林右旗,南连翁牛特旗,北达西乌珠穆沁旗,辖7镇2乡2街道,4个国有林牧场,103个行政村、645个自然村。
户籍总人口24万,其中农业人口18万人,有蒙古族、回族、满族等10个少数民族,是多民族融合聚居地区。幅员面积39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8万亩、林地257万亩、草牧场243万亩。
林西县红色基因凝重。解放战争时期,林西是冀热辽地区根据地和战略指挥中心,是冀察热辽第一次党代会会址所在地,也是“朱德骑兵旅”诞生地,有“热北小延安”美誉。
201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8.6亿元,增长5.2%。
中文名林西县
外文名Linxi County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内蒙古赤峰市
地理位置赤峰市北部
面积3933
下辖地区7个镇、2个乡、9个社区
政府驻地林西镇
电话区号0476
邮政区码025250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
机场赤峰玉龙机场
火车站林西站
车牌代码蒙D
人口186663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
地区生产总值78.6 亿元(2020年)
方言东北官话
历史沿革地名由来
1907年12月27日(清光绪三十三年),热河都统廷杰奏请清廷批准,拟在巴林部西新建一县,固初定县名“巴西”,即初拟的林西县名。1908年2月25日(清光绪三十四年),清廷准奏,将原定的“巴西县”改为“林西县”,新中国建立后一直沿用此名。
建制沿革
林西地区历史悠久,5000多年前,即有人类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璀璨的锅撑子山细石器文化。2700多前年,就有前人从事青铜冶炼生产,留有闻名于世的大井古铜矿遗址。
自春秋至隋,该地先后为东胡、匈奴、鲜卑、库莫奚、霫、契丹等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地。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于潢水北岸(今新城子镇西樱桃沟村)设松漠都护府;辽代,林西南部属上京道临潢府饶州,北境属庆州,
金代,嘎斯汰河以北属庆州庆民县,嘎斯汰河以南属临潢府卢川县;元代,林西地区属中书省应昌路(今克什克腾达里诺尔);明初,林西属全宁卫,永乐元年(1403年)以后,属兀良哈三卫之一泰宁卫;十六世纪中叶,隶属于北元察哈尔部;后天聪八年(1634年),林西地区划归巴林部;清顺治元年(1644年)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为巴林右旗牧地。
清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十五日(1908年3月17日),热河都统廷杰奏请清廷批准,始建制,县治设于乌梁苏汰川口(今林西镇址),因在“巴林草原之西”、故名“林西”。属承德府赤峰直隶州辖,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22年(1933年),林西县隶属热河省。
1933年3月6日,日本侵略军侵占林西后,林西县属伪满洲国兴安西省,1942年撤兴安西省建兴安总省,林西县隶属兴安总省兴西地区行署。
1945年8月林西获得解放,同年11月中共林西县委、林西县政府成立,林西县隶属热河省热北地委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6年6月5日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与东蒙自治政府的昭乌达省合并,建立昭乌达盟行政委员会,林西县隶属热河省昭乌达盟行政委员会;1949年5月20日,林西县随昭乌达盟一起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69年8月1日,林西县随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
1979年7月1日又随昭乌达盟划回内蒙古自治区。
行政区划2012年,7个镇、2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分别为:官地镇、新城子镇、新林镇、五十家子镇、林西镇、大井镇、统部镇、大营子乡、十二吐乡、城南街道、城北街道。有103个行政村、9个社区。
地理环境位置林西县位于赤峰市北部,地处西辽河上游,大兴安岭南段,地理座标为东经117°37′-118°34′、北纬43°14′-44°15′。西与克什克腾旗接壤,东与巴林右旗毗邻,北与西乌珠穆沁旗相接,南与翁牛特旗隔河相望。
地貌林西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最高海拨1865.3米,东南部最低海拨644米,形成了北高、南低的中、低山山区地貌形态,境内石质山区面积1769.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5%;土质低山区面积约1691.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3%,河谷平川区面积约471.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2%。境内北部为大兴安岭山脉,属中山山区;中南部为低山丘陵区;县境内大的川谷有4条、均为平川河谷,其中东西向的有西拉沐沦河川谷,嘎斯汰河川谷和巴尔汰河川谷,北西向又转北南向的有查干沐沦河川谷。县内有北大山、大冷山、轿顶山、天朝山、三楞山、石匠山、边墙梁、巴彦温都尔山、锅撑子山、大影壁山、半拉山等11座主要山峰。
气候林西地处中温带,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且寒冷,夏季短暂而温热,昼夜温差较大。全县热量条件自东南向西北随海拔增高而逐减,年平均气温在1-5℃,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14℃,年极端最低气温为-32.2℃(1979年2月1日)。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1℃,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6℃(1955年7月23日)。县内生长期较短且自南向北逐渐减少,年平均生长期90-120天,全县初霜大多年份出现在9月上旬至中旬,终霜日大多出现在5月中旬。县内降水量较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年际间变率较大,降水量多集中在夏季,年平均降水量370多毫米,年极端降水量为613毫米(1959年),年最少降水量为175.6毫米(1968年)。
水文境内河流属西辽河水系,流经境内的主要河流有西拉沐沦河、查干沐沦河、嘎斯汰河、巴儿汰河。共有小型沼泽11个,水域面积0.4平方公里,径流总量1.37亿立方米。地下水分布不均,山区贫乏,沿河两岸较丰富,总储量约为0.76亿立方米。
自然资源土地土地总面积584.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07万亩 ,草牧场180万亩。林地面积132.1万亩,村镇占地1.94万亩。
矿产资源林西县矿产资源储量较大,境内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金属、非金属矿藏23种,有矿床、矿点、矿化点124处,铜、铅、锌、锡、银、萤石、石灰石、大理石等矿藏较为丰富。
生物资源林西县境内野生植物共有73科、252属、385种。知母、甘草、黄芩、防风、柴胡、益母草等药用植物具有较大开发价值。
人口民族人口2012年,全县共有99239户,239716人,非农业人口为59316人。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21066人,女性人口为118650人,性别比例为102.032%,在总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达33267人,所占比例达到13.878%。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林西县常住人口186663人 。[2]
民族该县有蒙古族、满族、回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锡伯族、藏族、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2012年,少数民族总人口15790人,其中,蒙古族人口10782人,主要分布在本县五十家子镇太平庄蒙古族村及林西镇;回族总人口1847人,主要分布在林西镇城区及林西镇回民营子村;满族3028人,主要分布在林西镇、五十家子镇、官地镇、大营子村、大井镇等地方。
政治程俊孝 县委书记
付守利 县委副书记、政府代县长
赵锐久 县委副书记
赵志刚 县委常委、政府常务副县长
张海轩 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刘德军 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程凤梧 县委常委、纪检委书记
田树军 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
高振华 县委常委、人武部政委
尹燕辰 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统战部长
曹海燕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杨晓辉 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
胡才志 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
杨成瑜 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
经济综述2011年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75172万元,同比增长18.1%,全市排名第2。其中一产业完成增加91701万元,增长7.2%,全市排名第2;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02457万元,增长28.2%,全市排名第2;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81014万元,增长13.8%,全市排名第4。
2018年8月17日,国务院扶贫办召开贫困县脱贫摘帽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林西县实现脱贫摘帽。[3]
2020年,林西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8.6亿元,增长5.2%;限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8亿元,增长1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9.8亿元,增长6.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83亿元,增长3.1%;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0117元和10674元,分别增长7.3%和11% 。
第一产业2011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97.82万亩,粮食总产4.1亿斤,牧业年度家畜存栏117.9万头只,肉牛出栏4.8万头,肉羊出栏45万只。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1.3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2011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2457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2.6%,比去年同期提高3.7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161201万元,占二产业的79.6%。工业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33.9%,与2010年同期相比提高了3.9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2011年全县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267.4万元,同比增长19.0%,城乡居民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7770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240.6元,增长19.0%。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4330元,同比增长18.5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13元,同比增长9.1%。
交通运输县域内南部有省际通道东西穿过,境内里程34.8公里,中部有国道303线东西穿过,境内里程45.6公里,南北有省道204线穿过。截至2012年,林西县境内国省干线总里程232.2公里:有县级公路两条,总长90.5公里。分别为:九嘎线全长26.8公里,庙大线全长63.7公里,目前全部为三级油路;有乡级公路11条,总长269.9公里。其中:三级油路76.0公里,三级砂石路193.9公里;有村级公路803.3公里,其中四级砂石路567.0公里,等外路236.3公里。县域内公路总里程1395.9公里,其中油路总里程为398.7公里。乡道以上公里总里程592.6公里,其路网密度达到15公里/平方公里。等级以上公里总里程1159.6公里,其路网密度达到29.48公里/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三横(省际通道,国道303线,县道九嘎线连乡道五永线)五纵(省道204线,县道庙大线,乡道隆二线,十英线,统部S204线—良种场)为骨架,以各条乡村公路为经络,干支结合、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体系。
林西县域内8个乡镇全部达到乡乡通油路,106个行政村有97个达到了通公路,通达率为91.5%,其中有52个行政村达到了通油路,占总数的49%。
社会事业教育事业2005年在全区率先完成教育布局大调整,中小学校由147所调整为26所,实现了县办中学、乡镇办小学,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投资1.2亿元,改扩建校舍15万平方米,实验中学、林西三中、实验小学、林西一中教学楼和职教中心实训楼顺利落成。普及了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本科上线率由2003年的28.8%提高到43.7%。
医疗事业2005年16475名贫困农民免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组建了卫生监督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投资5700万元,实施了6800平方米的中蒙医院、23000平方米的县医院和4000平方米的预防保健综合楼整体搬迁工程,新改扩建乡镇卫生院医疗用房9670平方米。
2005年,申请专利11项,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新技术156项。跻身“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行列。
文化拟订音乐、舞蹈、戏曲、戏剧、曲艺、美术等文艺事业和乌兰牧骑事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并组织实施。指导全县艺术创作,组织实施重点题材艺术创作项目,扶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导向性代表性示范性的文艺作品。推动各门类艺术、各艺术品种发展。指导、协调全县艺术展演、展览以及重大文艺活动。拟订相关政策并监督实施,组织开展导向性和示范性文化公共服务活动。指导群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未成年人文化和老年文化工作。指导图书馆、文化馆(站)事业。
历史文化回族主要分布在林西镇内,其语言、文字、服饰、住宅及部分礼节基本与汉族相同,回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多带有宗教色彩。饮食方面,禁食猪肉及驴、马、狗肉等;凡自死之物,皆不能食,更不能食动物血;所食家畜家禽,必须要由阿訇或“刀师傅”宰杀方可食用;红白事自己制作“油香”,讲究饮茶。婚嫁方面,结婚的重要礼节是男方要请阿訇写“伊扎布”,“伊扎布”必须由阿訇来写,并由阿訇宣读,宣读时新郎要跪听,阿訇向新郎身上打枣、糖、花生、栗子等,以祁求生活幸福;宴席间贺喜人用锅底灰或颜料等抹到新郎父母的脸上,促其洗脸,取大洗(喜)谐音,成席待客的最高规格就是九大碗。丧葬方面,回族称人死为“无常”,死人为“亡人”,“无常”后,用净水擦洗身体,再用白布裹尸,并给“亡人”戴“斗哇”帽子,胸前盖“护心斗哇”。回族普遍实行土葬,并提倡速葬、深埋,现在林西镇西北角有集体墓地。节日方面,每星期五为主麻日,穆斯林群众一般要集体去清真寺做礼拜,重要节日有尔代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受汉族习俗影响,本县回族群众一般也随汉族过一些节日,但除夕夜不吃饺子、不守岁、不贴对联。
蒙古族群众喜喝砖茶、奶茶、爱吃炒米,有祭敖包习俗,信奉佛教,供奉佛像。
满族习俗,本县满族生活习俗保留下来的主要有:春节晚辈必须给长辈拜年,并一律下跪磕头,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烧香祷告,祭祀祖先。
其他少数民族由于人口少,集中居住的较少,绝大多数与汉族杂居,其穿着、饮食、居住等生活习俗大都与汉族相同。
地方特产该县汉族以小米、白面、玉米为主粮,并配以莜面、荞面、糜黍、豆类等杂粮,70年代以后,城镇居民食用大米量亦有所增加。
用小米制的食品有:米饭、干面子、煎饼、烙糕子、散状、茶汤、各各豆等。其中散状的做法是:小米面掺豆面、黄(黍)米面,加少许水,搅拌均匀,撒入锅内箅子上蒸熟,切食。茶汤的做法是:将小米用水淘净,磨成面粉,再将面粉炒至半熟,即谓茶汤面。然后再将茶汤面放入锅内的开水中,熬成粥糊,即可食用。
用白面制成的食品有:馒头、饺子、花卷、家常饼、面条、疙瘩汤、面片、馅饼、馅包等。
用玉米制成的食品有:玉米渣子粥、玉米面粥、玉米面锅贴子、烙糕子、发糕、窝窝头、各各豆、钢丝面等。
用莜面制成的食品有:“苦力”、蒸鱼子、煮鱼子、炒面、洼垄子、蒸卷子、蒸饸饹等。“苦力”有饭“苦力”、菜“苦力”、豆“苦力”之分,做法基本相同:先将饭或菜煮熟,再将莜面均匀撒入锅内,盖锅闷之,然后用筷或铲搅拌均匀呈小团状,再闷片刻即可食用。洼垄子的做法是:将和好的莜面在木板或石板上推搓成薄片,用手卷成卷,蒸熟、浇卤子、加辣椒酱、蒜泥、醋等调料食之。
用黄米面制成的食品有:粘糕、粘豆包、粘糕饼、“驴打滚”等。“驴打滚”的做法是:先将黄米面作成窝头蒸熟,再揉为一体,擀成薄片,上撒熟豆面或胡麻盐、芝麻盐(将胡麻、芝麻炒熟后加盐压成面),层层卷起,切段食之。
用荞面制成的食品有:饸饹、面条、抡饼、蒸卷子、葱花饼、“布落”等。“布落”的做法是:将菜洗净、切碎、掺少许荞面,放盐后锅蒸,熟即可食。此食品也可用莜面、玉米面做,是解放前贫苦农民平时或渡荒年的食品。
除上述食品外,该县汉族过去还常食“二大(dai)王”、“三大王”。“二大王”以莜面、荞面混合制成;“三大王”以白面、荞面、莜面混合制成。
风景名胜白音长汗遗址白音长汗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双井店乡白音长汗村南约0.5公里、西拉木伦河北岸东山坡上.1986年修建平双(河北省平泉县--内蒙古林西县双井店乡)公路时发现,经1988年、1989年、1991年三次发掘,揭露总面积7257平方米,文化内涵包括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南台子类型、兴隆洼文化白音长汗类型、赵宝沟文化、西荒山类型、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红山文化遗存遍布整个遗址,有房址17座、灰坑33个、墓葬6座.遗物丰富多彩,种类多,富于变化。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饶州故城址饶州故城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双井店乡西樱桃沟村民委员会黄土坑村,南距西拉木沦河254米,是辽代时期的古城遗址。遗址分东、西两城,东城大西城小。全长1400米,其中东城长1050米,西城长350米,宽为700米,城墙基宽12米,残高2-4米,墙为夯筑,东西各有2门,门址明显,有瓮城痕迹;北面有等距土堆7座,南墙邂中有60平方米建筑台基1座,为南门遗址。东城东门附近有1建筑遗址,其上遍布冶拱焦渣和铁汁凝固物,并有大量铁丁、铁环、铸铁残片。城址西南方100米处,有石庙1座,当地人称“白庙子”。石庙雕工细腻、花纹工整、造型精美。
城址西北方小山顶上,有明显的石墙遗迹,石墙周围全长200米,直径为70米,此为饶州城防御设施遗址。城址正北山上有平台5处,每处平台上均有明显建筑遗址。地面上有大量珑砖碎瓦,均为辽代庙宇建筑材料,是辽代庙宇遗址。发掘出土有瓷片、陶片、壶、瓶、碗、盘、瓷牛头、马俑、铡刀、镐、铲、铁矛、箭簇等物品。此外,还出土一件亚腰铁权,但无铭文;建筑材料有石雕盘龙筑件、兽纹、莲纹瓦档、布纹大瓦、筒瓦、勾纹灰砖、褐绿色琉璃瓦等;生产工具有石柞、石臼等。
大井古铜矿遗址大井古铜矿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官地镇中兴村大井自然村北1公里处,为青铜时代的遗址,年代距今2900年至2700年。该遗址文化性质单纯,属于夏家店上层文化,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一处集采矿、冶炼、铸造等全工序的古铜矿遗址。
遗址主要遗存集中分布在山冈和坡地上,有采矿坑、冶炼坩锅、工棚建筑遗迹等。共有露天采矿坑47条,最长的有102米,最短的有7~8米,宽度为0.8~2.5米,深度为7~9米。矿坑之间不连接,有顺坡纵向开采的,也有横向开采的。
大井古铜矿遗址的发现,不仅进一步证实了早在两三千年以前,中华民族的先民就生产、生活在这里,并使用着原始而艰辛劳动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商周青铜器文化;而且也为研究中国北方古代铜矿开采、选矿、冶炼、铸造技术及发展水平提供了实证。[4]
大营子天主教堂大营子天主教堂,位于林西县城北9公里的大营子乡。始建于1909年,由比利时神甫设计建造,为欧洲哥特式建筑。1917年又重新扩建。能容纳2000人,教堂内有两排26根花岗岩石柱,屋脊高16米,石拱屋顶,钟楼尖顶27米。教堂规模宏大,在关外属最大的哥特式天主教堂。林西清真寺民国20年(1931年)建成,清真寺大殿为中国古典式建筑风格,崇台列阶,飞檐流脊。
城市荣誉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决定命名林西县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县城。 [5]
2020年11月25日,入选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6]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4 08:55: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58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林西县(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下辖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林西县(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下辖县).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