疽(汉语汉字)

更新时间:2024-12-23 23:57:24 阅读: 评论:0

疽(汉语汉字

疽 (汉语汉字) 次浏览 | 2022.10.17 10:10:13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疽汉语汉字

疽,汉语二级字,读作疽(jū)。中医指一种毒疮:痈疽。

中文名

拼音

部首

五笔

UEGD

仓颉

KBM

郑码

TLC

笔顺

捺横撇捺横竖折横横横

字级

二级(4617)

笔画

10

注音

ㄐㄨ

结构

左上包围

四角

00112

造字法

形声:从疒、且声

现代释义

【释义】中医指局部皮肤肿胀坚硬而皮色不变的毒疮。

<名>

(形声。从疒,表示与疾病有关,且声。本义:毒疮)同本义。在皮肉深处的叫疽,喻祸患蔓延);疽肠(犹言狠毒的心肠);疽肿(局部皮肤肿胀,坚硬的毒疮)‘

中医指的一种毒疮:痈~。[1]

病名。指气血为毒邪所阻滞,而发于肌肉筋骨间的疮肿。见《五十二病方》。《灵枢·痈疽》称:“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其特点为疮肿深而重。宋以前之疽仅指无头疽,自宋《卫济宝书》始见有头疽的描述。现中医按疽病早期有头和无头而分为有头疽和无头疽两大类。

有头疽如脑疽,发背,搭手等,初期顶如栗米,根脚坚硬,发痒发痛,日后根盘渐大,脓头渐多,色红灼热,溃破后,状如蜂巢,一般属阳证。若兼见神志不清,气息急促等全身症状,为痈毒内陷,属危象,包括脓毒败血证等类型。

无头疽发于骨骼肌肉深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溃后易损伤筋骨,类似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唐韵》七余切《集韵》千余切《韵会》七馀切,𠀤音苴。《说文》久癰也。《医书》癰者,六腑不和之所生。疽者,五藏不调之所致,阳滞於隂则生癰,隂滞於阳则生疽。《左传·襄十九年》荀偃瘅疽《注》瘅疽,恶创。《疏》疽癰也。《史记·孙吴传》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正字通》癰之深者曰疽。疽深而恶,癰浅而大。

又《集韵》子与切《正韵》再吕切,𠀤苴上声。《集韵》㾛疽,痒病。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tɕy˥ 日语读音 KASA韩语罗马 CE现代韩语 저越南语 thư

客家话 [海陆腔] zu1 [客英字典] zih1 [台湾四县腔] zu1 [梅县腔] zii1 [客语拼音字汇] zui3粤语 zeoi1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08:55: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58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疽(汉语汉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疽(汉语汉字).pdf

标签:汉字   汉语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