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乌德市是东西伯利亚第三大城市乌兰乌德。1666年由哥萨克人建立。乌兰乌德市临近西伯利亚铁路与往蒙古乌兰巴托以至中国北京铁路的交界。乌兰乌德城市风貌富于民族特征。乌兰乌德市区建筑中出现喇嘛寺庙,表现着乌兰乌德街景一种不同于俄罗斯其他城市的文化。歌舞剧院、戏剧院、博物馆等建筑、文化、艺术都综合着布里亚特风情和俄罗斯风格。
外文名Ulam Uhde(英),Улан-Удэ(俄)
中文名称乌兰乌德
行政区类别首府城市
所属地区俄罗斯西伯利亚管区
地理位置51°50′N 107°36′E
建立时间1666年
人口359391 (2002年统计)
方言俄语,布里亚特语
著名景点歌舞剧院,戏剧院,博物馆
地方特产金,钨,钼,镍,铝,铁,锰和煤
知名产业冶金,机械,木材加工
基本内容布里亚特语:Улаан-Удэ
乌兰乌德市是东西伯利亚第三大城市。1666年由哥萨克人建立。乌兰乌德市临近西伯利亚铁路与往蒙古乌兰巴托以至中国北京铁路的交界。
简介乌兰乌德城市风貌富于民族特征。乌兰乌德市区建筑中出现喇嘛寺庙,表现着一种不同于俄罗斯其他城市的文化。歌舞剧院、戏剧院、博物馆等建筑、文化、艺术都综合着布里亚特风情和俄罗斯风格。
乌兰乌德位于后贝加尔色楞格河谷地,在河右岸,西伯利亚大铁路和俄—蒙铁路交汇处,为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首府。也是布里亚特共和国的行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处贝加尔湖东南,距贝加尔湖75公里,距莫斯科5532公里,面积35.13万平方公里,内有3个区,分别为铁路区、十月区、苏维埃区。
人口列宁头像是乌兰乌德标准建筑
1999年1月,乌兰乌德常住居民人口为37.07万人,人口比1990年增长9000人。20世纪80年代人口增长曾达两位数,90年代初下降到5%o以下,自1993年起一直保持负增长。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为近年最低值。1990年,死亡率仅9.2%0人,1994年曾高达14%o,1998年为11%。生活条件恶化是出生率下降和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国民经济各部门就业人数不断减少,1991年为18.19万人,1994年下降到15.86万人,1998年更减少到13.48万人。登记失业人口不断上升,1991年仅16人,1993年达到1093人,1994年上升到2158人,1995年为3156人,1998年达4283人。共和国的经济规模和就业人数远不及相邻的伊尔库次克州,但失业人员却比伊尔库次克州多1000多人。
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初,乌兰乌德同相邻的伊尔库次克城镇居民收入大体相同,1985年乌兰乌德人均月工资为215卢布,伊尔库次克为215.8卢布;到1990年两地分别为327卢布和326.4卢布。1992年两地工资收入还大体相仿,乌兰乌德为704.7万卢布,伊尔库次克为733.7万卢布,相差仅4%强;而到了1998年,前者为1104卢布,后者则达1550卢布,伊尔库次克职工工资已高出40%。两地生活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退休者的数目有所增加,1990年领取养老金的人员为5.96万,1993年增加到7.11万人,1998年已增加到8.01万,增加1/3。这些人贫病困绕,处于社会最底层。
尽管经济滑坡,居民住宅条件仍有所改善。1990年人均居住面积为13.5平方米,1993年为13.8平方米,1998年达到15.9平方米,增加2.4平方米。市内居民住宅总面积达571.2万平方米。乌兰乌德全日制普通教育学校的数目有所增长,1990年拥有学校68所,1995年为79所,1998年为80所。在校学生1990年为5.79万,1995年为5.8万,1998年为6.25万。
由于经济滑坡及出生率下降,幼儿园和托儿所等托幼机构数量大减。1990年有托幼机构144所,1993年减少到121所,1995年为103所,1997年更减少到87所。相应人园(托)儿童数目,1990年为2.5万人,1993年为1.6万人,1995年为1.4万人,1997年仅1万多人,1998年儿童人园率仅42.7%。
就乌兰乌德市内拥有医院数目来看,1990年拥有医院23家,1994年减少到21家,1998年增加到23家。医生数目也略有增长,1990年拥有医生2304人,1995年增加到2475人,1998年为2495人。医院每班接待病人就诊能力1990年为8456人,1995年为10089人,1998年为1.03万人。拥有病床数目则有所减少,1990年为6000张,1995年为5700张,1998年减少到4800张,相应每万名居民拥有的病床数从1990年的157张,减少到121.6张。
经济经济发展上,它有各种矿产:金,钨,钼,镍,铝,铁,锰和煤。工业有采矿,冶金,机械,木材加工等,家业在沿色楞格河流域比较发达,但主要还是畜牧业,养羊和肉奶业。
乌兰乌德市主要工业企业有大型机车、车辆修理、大型玻璃厂、飞机制造厂。城市主要产业以农业、林业、牧业和旅游业为主。此外,机器制造、金属加工、轻工、食品加工、毛皮、建筑材料、电子设备等也比较发达,森林资源、矿产资源丰富。
文化乌兰乌德城市风貌富于民族特征,表现着一种不同于俄罗斯其他城市的文化。歌舞剧院,戏剧院,博物馆等建筑,文化艺术都综合着布里亚特风情和俄罗斯风格。民俗博物馆位于贝加尔湖的东岸,离湖边60公里,驱车可前往。民俗博物馆坐落在一片林中空地上,露天式。
馆内有许多东方游牧民族的生活设施:
埃文基人的兽皮,桦皮帐篷,布里亚特民族的蒙古包,俄罗斯古布里亚特民族的木制小屋,以及草棚、粮仓、澡堂、鸡舍等。它们在此已保留了一个世纪,不论是窗棂上、大门上、护窗板上的彩绘或木雕,还是屋内门前的各种用具都表现出强烈的民族风格,加上居民别具风情的民族服装,服饰,佩挂精美鞍具的骏马,这一切在大森林的衬托下,俨然一幅美丽的天然风景画。
乌兰乌德其他旅游参观点还有喇嘛教堂,自然博物馆等。布里亚特不仅有贝加尔湖那赏心悦目的湖光山色,还有无数历史文化景观,乌兰乌德享有文化旅游名城的盛誉。
出乌兰乌德南行,在阿纳古斯泰村和阿尔泰村之间,齐果耶河右岸有一个戈罗达沃崖岩洞,洞中有一大一小两个岩穴,洞壁和洞顶用红色的赭石画有许多新石器或青铜时代的岩画。画面保存比较完好,早年哥萨克借住此洞时,点起的篝火曾毁坏了一些岩画。
另外,有岩画的还有位于伊切图伊河河口的萨尔巴图伊山洞,位于布里亚特南部的乌斯季—恰克图山洞等。多种宗教,多种文化的汇集使远离莫斯科5532公里的乌兰乌德成为声名远扬的文化旅游名城。
教育设施也较为齐全,有国立大学、中等专业学校和各类中小学,特别是人文自然博物馆在全俄较为有名,交通便利,有机场和直飞国内外的航线。在布里亚特一些地区,保留着完全蒙古式生活方式的村寨部落,现在已被辟为“民俗文化村”,供人参观。
历史乌兰乌德的历史几乎与其他西伯利亚古老的城市历史一样,最初起源于草原上的小田庄、城堡。1666年俄罗斯的哥萨克部落移居至乌德河河口处,1690年改名为上乌金斯克城堡。
17世纪80年代,上乌金斯克市在行政上划分于伊尔库茨克省。上乌金斯克正处在由俄罗斯通往中国、蒙古的“商贸之路”的有利地理位置上,因此迅速地发展成为俄罗斯东部主要商贸中心之一。
乌兰乌德城市的工业发展与铺设的西伯利亚交通干线有着密切的关系,此交通干线与两个国家相连,由东至西用时13年。1899年8月15日,在上乌金斯克开通了第一辆火车,西伯利亚交通干线把上乌金斯克与世界各国相联系起来。2000年12月6日呼和浩特市与乌兰乌德市结为友好城市。
市徽市旗市徽乌兰乌德市现在市徽的上方是索燕伯标志,它是传统的永恒生命的象征(太阳、月亮和火焰)。市徽三个区域的颜色也是构成布里亚特共和国国旗的颜色。上半部分天蓝色区域里是金色的索燕伯,这个象征永恒生命的标志在乌兰乌德市所在国家布里亚特共和国的国徽和国旗上都有。
下半部分的银色和金黄色区域内是墨丘利的有天蓝色镶边的银色权仗和犄角,它们构成上乌金斯克市市徽的基本元素,代表这个俄罗斯历史名城(后更名为乌兰乌德)是布里亚特共和国现在的首都,象征时代、文化和民族的融合。
市旗乌兰乌德市旗由蓝白黄三个竖条组成。它们与共和国国旗的色彩相对应。这种对应关系表明该市具有布里亚特首都的地位。占旗帜大部分的蓝条内绘有墨丘利的权杖(他是主管贸易和保佑旅行家的神)和犄角。这些元素与乌兰乌德市(历史上称作上乌金斯克)市徽所使用的元素是一致的。
设计者向市委员会建议使用市旗的地方。根据西尔伯曼夫妇的想法,市旗可以升起在市委员会、市政机关和区级机关大楼上方,可以悬挂在群众性会议大厅内,可以在节日装饰街道和广场。除此之外,乌兰乌德市旗还可以篆刻在城市印章上、印刷在表格和官方刊物上。乌兰乌德市市徽和市旗将在圣彼得堡徽章局正式登记。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4 08:52: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57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乌兰乌德(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首府城市).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乌兰乌德(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首府城市).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