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学院(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IT)是江苏省主管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入选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立项高校和首批启动高校,教育部和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培育院校,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首批试点高校,江苏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试点高校。
学校始于1978年创办的常州市七·二一工业大学,1979年更名为常州市职工大学;1982年,经教育部批准,常州市职业大学更名为常州工业技术学院;2000年3月22日,教育部批准由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常州市机械冶金职工大学合并组建常州工学院。
截至2020年3月,学校有辽河路校区、巫山路校区、会馆浜路继续教育学院和长江路科技产业园,总占地面积近1300亩;设有18个教学单位,开办56个本科专业;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有在职教职工近1200人,其中专任教师近900人;馆藏纸质图书131万余册。
中文名常州工学院
外文名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简称常工院
主管部门江苏省人民政府
校训教会 学成
知名校友黄婷婷
主要院系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所属地区江苏省常州市
校址常州市辽河路666号
学校类型理工
学校代码11055
全国综合排名448名(2019软科中国大学排名)
类别公立大学
属性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卓越计划、百校工程
现任院长汤正华
历史沿革新校区常州工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经济发达、文教昌盛、交通便捷、美丽富饶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州,其前身为创建于1978年的常州市七·二一工业大学。
1980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常州职业大学。
198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常州工业技术学院。
2000年,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常州市机械冶金职工大学合并组建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常州工学院。
2003年,传承常州师范教育百年文脉的常州师范专科学校(筹)成建制并入常州工学院。历经4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地方高等学校。
学校现有辽河路校区、巫山路校区、会馆浜路继续教育学院和长江路科技产业园,总占地面积近1300亩;设有18个教学单位,拥有58个本科专业(48个专业招生),面向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在职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7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50余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0余人;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省“333工程”培养人选和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等125人次。[1]
办学条件院系设置校园风景截至2016年3月,学校设有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数理与化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体育教学部和继续教育学院13个二级学院(直属学部)。
师资力量校园风光常州工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1139人,其中专任教师78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53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35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2人;拥有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333工程”培养人选和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等113人次。
学科建设常州工学院截至2016年3月,学校拥有4个一级学科省重点建设学科,6个校级重点学科,5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一级学科省重点建设学科:机械工程、软件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
校级重点学科:电气工程、土木工程、光学工程、中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设计学
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建筑技术科学、课程与教学论、应用数学、产业经济学、英语语言文学。
教学建设新北校区正门新北校区正门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致力培养切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10万余名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学校开展了与常州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学校是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立项高校和首批启动高校,教育部和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培育院校,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首批试点高校,江苏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试点高校。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5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4个,江苏省特色专业4个,江苏省重点专业(类)5个,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一期工程项目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江苏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10个。
学术研究科研成果常工院体育馆截至2016年3月,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80余项,纵横向科研到账经费达1.5亿元(含产业服务合同收入);申报并获得公开的发明专利200件,其中,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0件;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0余项,获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00余项,其中,科技进步奖10余项;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被EI、SCI、SSCI等检索收录论文400余篇。
科研机构截至2016年3月,学校建有江苏省数字化电化学加工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中小企业新能源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建有微特电机研究与应用实验室等6个常州市重点实验室,与5家企业共建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建有融研发、生产和实践于一体的常州市科技孵化基地——常州科技产业园。建有光机电一体化、模具、数控、动漫、软件开发和设计等10多个校级科研平台,建有常州研究中心、翻译研究所、瞿秋白研究中心、高晓声研究中心、中小企业研究院等人文社科研究机构。
学术资源《常州工学院学报》、《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常州工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均为双月刊。两刊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电子期刊服务(CEPS)》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于1987年创刊,原名《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主要刊登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建筑学等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于1983年创刊,原名《常州教育学院学刊》。主要刊登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常州文化、四海论坛、高晓声研究、文学、艺术、成语文化、翻译研究、语言文字、法律社会、教育纵横等。
截至2016年3月,图书馆拥有印刷型图书96万余册,电子图书100万种(超星电子图书馆),中文报刊8000余种(含电子期刊),外文期刊5000余种(含电子期刊),各种应用软件,电子图书,数据库光盘近2000张。订阅当年期刊1667种,报纸162种。图书馆共设有两个电子阅览室,拥有光盘数据库、在线数据库、镜像数据库、自建数据库、电子图书等。
合作交流校人文景点——院士语林截至2016年3月,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丹麦、加拿大、中国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20多所高校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在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学分互认、合作办学等领域开展教育合作。学校共有中外合作办学班级10个,国际课程实验班7个,学校常年聘请30余名外籍专家来校授课讲学。学校从1994年起招收来自亚洲、欧洲、美洲等地区的30多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多元交流。
学院与加拿大莱克海德大学、爱德华王子岛大学、荷兰学院、圣力嘉应用艺术及技术学院、道森学院;英国东伦敦大学、赫特福德大学;美国东南密苏里州立大学;丹麦VIA大学学院;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大学;法国萨瓦尚贝里高等商业学院;巴西南卡西亚斯大学、韩国大邱大学等20多所国外院校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学校还积极开展与中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吉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所在州 | 国家(地区) | 国(境)外友好学校(机构) | |
欧洲 | 英国 | 东伦敦大学 | |
赫特福德大学 | 2005.9 | ||
埃塞克斯大学 | 2016.3 | ||
丹麦 | VIA大学学院 | 2009.1 | |
法国 | 法国高等经济与商业研究学院(尚贝里高等商学院) | 2009.3 | |
凡尔赛建筑大学 | 2013.12 | ||
土耳其 | 安纳托鲁大学 | 2011.4 | |
德国 | 科隆商学院 | 2015.6 | |
芬兰 | 塞玛应用科技大学 | 2015.10 | |
北美洲 | 美国 | 西北理工大学 | |
俄勒冈西南社区学院 | 2004.10 | ||
艾伯林基督大学 | 2009.8 | ||
中西州立大学 | 2010.4 | ||
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 | 2011.3 | ||
印第安纳大学-普渡大学印第安纳波利斯校区 | 2011.12 | ||
佩斯大学 | 2015.9 | ||
特洛伊大学 | 2016.3 | ||
纽约州立大学布洛克波特分校 | 2016.5 | ||
芝加哥康考迪亚大学 | 2017.5 | ||
代顿大学 | 2017.4 | ||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 2017.7 | ||
加拿大 | 温莎大学 | 2013.10 | |
爱德华王子岛大学 | 2011.11 | ||
荷兰学院 | 2001.8 | ||
圣力嘉应用艺术与技术学院 | 1999.8 | ||
南美洲 | 巴西 | 南卡西亚斯大学 | |
智利 | 太平洋大学 | 2013.5 | |
大洋洲 | 澳大利亚 | 塔斯马尼亚大学 | |
南十字星大学 | 2016.5 | ||
新西兰 | 梅西大学 | 2012.3 | |
亚洲 | 日本 | 横滨设计学院 | |
京都情报大学院大学 | 2015.12 | ||
山梨英和大学 | 2017.4 | ||
韩国 | 大邱大学 | 2009.3 | |
柳韩工业高等学校 | 2013.9 | ||
柳韩大学 | 2013.10 | ||
又石大学 | 2016.6 | ||
泰国 | 国立发展管理学院 | 2014.12 | |
印度尼西亚 | 布拉维基亚大学 | 2015.4 | |
澳门地区 | 澳门科技大学 | 2014.11 | |
台湾地区 | 勤益科技大学 | 2007.3 | |
大叶大学 | 2015.6 | ||
台中教育大学 | 2015.6 | ||
亚洲大学 | 2015.12 | ||
东海大学 | 2016.3 | ||
明新科技大学 | 2016.4 | ||
新竹教育大学 | 2016.4 | ||
文藻外语大学 | 2016.8 | ||
学校自1994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为江苏省教育厅认定的“留学江苏”目标学校,江苏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设有国家汉办“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常州市外国人中华文化培训基地”“常州市外国人汉语言文化学习中心”。学校设有“对外汉语教学中心”,拥有一流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2]
文化传统学校标识校徽
学校校徽为题有书法体校名全称的长方形证章。教职工佩戴的是红底白字,学生佩戴的是白底红字。
释义:常州工学院标识是由两个同心圆构成的圆面。外环上下分别是中英文校名,内圆中间是一个呈“C”字样的立体水晶,右边的“1978”为建校年份。“C”既代表自身——常州工学院,也代表地区——常州,这与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的愿景相呼应。三块水晶立柱的造型组合相交融,既代表着学校现有的三大学科领域:一是理工类,二是教育人文类,三是经济管理类;也有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喻意,展现常州工学院不仅惟学无际、精育英才,更注重培养学生树立道德、格物致知,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境界。
礼仪徽章
圆形徽章:建筑
徽章主图为常州工学院图书馆。图书馆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师生创新思维的加速器和师生的精神家园。常州工学院图书馆主体宽厚庄重,造型别致,与门前明湖水面浑然一体,寓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圆形徽章:庄重
图书馆建筑风格庄重恢弘,寓意明朗贴切,准确易懂。有鲜明的时代感和艺术表现力,也有很好的视觉冲击和直观整体美感,便于识别记忆、推广传播。
盾型徽章:线条
强调了图书馆的线条感,流畅而生动,创意独特,具有鲜明识别性。
盾型徽章:盾型
盾型寓意团队与协作,强调知识和真理给人以启示;盾型也象征着荣耀与高贵,这与大学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相契合,以盾型显现其风貌,相得益彰。
吉祥物
姓名:常小工
性格标签:好奇心、真诚、勇敢、坚毅
最喜欢的事情:热血派科研探索活动
爱好特长:跑步,自行车
造型阐释:狮子作为万兽之王,独具积极霸气的正面力量。此形象纯粹不加任何修饰的元素勾勒出狮子“大师”的模型,作为学术上的精神领袖,与勇敢创新、好学上进的精神相符合。
新北校区操场精神文化校训
教会 学成
新北校区操场“教会”是从“教”的角度强调每一位常州工学院教师的责任。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每一位教师都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与事业心、专业的学术素养和学术精神培养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每一位常州工学院教师都要努力增强自身的执教能力,特别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授课、辅导方案,传道、授业、解惑,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成。“教”是人才培养的途径,“会”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教”要以“会”为标准和目的。每一位常工院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不仅要教会学生接受、掌握知识,更要教会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不仅要培养学生消化知识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精神,更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学成”是从“学”的角度强调每一位学生的义务,包含了“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么学”三层丰富的涵义。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切实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攻、学有所成。
校风
团结 严谨 求是 创新
校园精神
求实求新 爱国为民
社团文化截至2021年3月,学校定期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学术科技节、读书节、校友返校日、校内“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大赛等学生活动。[3]
学校领导现任领导新北校区鸟瞰党委书记:曹雨平
院长、党委副书记:汤正华
新北校区鸟瞰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周全法
副院长、党委常委:朱海山、朱锡芳、汪群
纪委书记、党委常委:张金贵
副院长:张兵
历任领导校长 | 年份 |
马树杉 | 2000年03月-2009年01月 |
李文虎 | 2009年01月-2018年10月 |
汤正华 | 2018年10月至今 |
—— | —— |
2021年12月9日,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被列入“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公示名单。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4 06:23: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48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常州工学院(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常州工学院(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