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形式。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形式对国外商品进行的准入限制。它属于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形式,已经逐步成为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文名绿色壁垒
存在邻域国际贸易领域
属于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形式
基本介绍概念解析在当今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作为国际经济一体化主要推动力之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国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愈加频繁、关系愈加密切。
同时,各国间的贸易竞争也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一些国家为了达到保护本国产业与市场的目的,采取了一系列贸易限制措施,其中绿色贸易壁垒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使用最频繁的一种,也是当今国际贸易领域主要的贸易壁垒之一。
随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不断发展,绿色壁垒(Green Barriers , GBs)已经成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在国际文献中并没有“绿色壁垒”一词,绿色壁垒也称为环境壁垒。“绿色壁垒”可以说是我国自己创造的一个新词。在国际上并没有权威的定义。
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的绿色壁垒概念,大多是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立场提出的,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我认为,绿色壁垒是指那些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通常,绿色壁垒应由进出口国为保护本国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而设置的各种环境保护措施、法规标准等,是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
从实践角度看,绿色壁垒主要包括国际和区域性的环保公约、国别环保法规和标准、检验和检疫要求、绿色包装与标签要求、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自愿性措施、生产和加工方法及环境成本内在化要求等类型。
贸易发展贸易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使绿色壁垒的实施找到了合理借口。减少污染,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资源已成为新的国际焦点。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增长的代价之一即是环境恶化,特别是自由贸易,则被看作是加速环境恶化的因素。各国因此而制定了一些相应的环境法规和贸易政策,希望通过政府对贸易进行一定的干预,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事实上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化二者之间本不存在不可调和的分歧甚至冲突,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合理的贸易自由化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相反在环保方面,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可以发挥关键的作用。同时,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可以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不断扩大的贸易市场提供必需的生态环境资源。
法律依据GATT和WTO中的有关规定为绿色壁垒的实施提供了合法性。在关贸总协定成立之初,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问题尚未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的日益严惩人们的环保意识才逐渐提高。1972年11月,在GATT中设立了一个“环境措施与国际贸易工作组”。进入1990年代后,随着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的日渐激化。
为了争夺国际市场,保护国内市场,一些国家用国内环境法规或措施作为保护的手段;另一方面,环境污染的加剧,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强烈呼吁,国家不得不制定涉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包括进出口贸易在内的各个环节的环境标准和措施。1994年4月世界贸易组织决定成立一个贸易与环境委员会,协调贸易措施与环境措施之间的相互关系。
发展差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科技、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更加恶化;另一方面,又极力将环境问题与贸易条约机制紧密挂钩,把环境问题作为新的贸易壁垒,从而抵消发展中国家资源与廉价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以保持其在国际多边经济贸易领域的主导地位。
这种以“环境保护”名义在国际贸易中引入所谓“环境条款”,借以歧视乃至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产品的市场准入的做法使绿色壁垒迅速发展。
事例农产品出口中国正积极加强农业环保,发展“绿色食品”,以突破加入世贸后面临的“绿色壁垒”,扩大农产品出口。发达国家进口关税的降低,对入世后的中国农业出口来说是一大“利好”,但是,国际上更高更严的食品卫生标准和技术标准,即所谓“绿色壁垒”,一度使中国农业出口受挫。
今年初以来,中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因农、兽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而遭拒收、扣留、中止合同或停止进口的事件大大超过历史同期。欧盟从去年11月开始增加对中国茶叶的检测项目,从原来6种残余农药检测增加到62种,这使得中国去年对欧盟的茶叶出口减少了37%。
联合国的统计表明,中国约有包括农产品在内的74亿美元出口商品因“绿色壁垒”而受阻。“中国农产品要想顺利进入发达国家市场,除了质量要达到国际通用的食品卫生标准外,还要满足发达国家各自制定的更为苛刻的技术标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人士梁志超说。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是中国政府唯一授权的绿色和有机食品的认证机构。这家机构刚刚与美国华盛顿州农业部签定认证合作协议,为各自的有机农产品顺利进入对方市场打通渠道。前不久,它还与德国和日本等国达成了这样的协议。
目前,一个覆盖全国的绿色食品认证管理、技术服务和质量监督检测网络已经形成。中国已先后颁布执行了80多项绿色食品国家标准,以确保绿色食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不受人为和环境的污染。
从去年开始实施的国家“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对农产品进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中国正在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要追溯产地,追究经营者的法律责任。
另外,农业部门也改变了以往数量至上的做法,转为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农业部说,320万公顷的农田、草场、水面的生态环境因发展绿色农业得到严密监控和保护,今后将继续扩大规模。
据统计,去年中国有1000多家企业获准生产绿色食品,产量达1000多万吨,销售额超过400亿元。2005年,中国绿色食品产量将增加到4500万吨。[1]
木制家具欧盟要求向其出口的木材生产加工销售链条上的所有厂商,都必须获得FSC(森林认证)的“身份证”,中国家具出口大省广东的木制品家具出口企业,将面临新的绿色壁垒。
欧盟木材与木制品条例(“木材及木制品规例和新环保设计指令”)于3月3日正式生效,该项条例是一个强制性法规,要求今后出口欧盟的木材生产加工销售链条上的所有厂商,都必须获得FSC(森林认证)的“身份证”,即必须提交木材来源地、国家及森林、木材体积和重量、原木供应商的名称地址等证明木材来源合法性的基本资料,这使木制品家具出口企业面临新的绿色壁垒。
这一绿色壁垒,对国内特别是家具出口大省广东的影响较大。以广州为例,去年全年广州检验检疫局辖区出口木家具及木制品4409批次、货值9213万美元,今年1-2月已完成637批次,1394万美元,其中欧盟是最重要的出口目的地之一。
广州检验检疫局提醒,木制品企业要密切关注欧盟FSC认证。在向欧盟出口家具及木制品时,深入了解需准备的文件和资料,并要准备齐全,不得有侥幸心理;在与国外进口商签订协议前,务必做好充分沟通,并约定相关因未尽告知义务违反该法规的责任归属;同时,应选择“绿色供应商”,严格按照欧盟法规要求采购木材及木制品等原料,重新选择通过FSC认证的木材供应商,或要求目前未通过认证的长期供应商主动申请FSC认证,并重点收集和核实供货方相关材料;此外,还可加快拓展国内外其他市场业务,探索开发新材料,分散和规避相关风险。[2]
航空碳税中国反对欧盟单方面强征航空碳税,专家称这是一种“绿色壁垒”。
根据欧盟指令,从2012年1月1日开始,几乎所有起飞或降落在欧盟境内的国际空运活动都需要纳入欧洲Emissions -Trading Scheme(碳排放交易体系),即所有飞机在欧盟境内机场起降的航空公司都必须为所排放的carbon dioxide(二氧化碳)购买discharge permit(排放许可)。欧盟声称采取此项措施是为了对抗global warming(全球气候变暖)。
航空“碳税”实质上属于emission reduction(减排)问题,不仅涉及诸多技术、贸易等层面的协商,更需遵循“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减排原则,当前条件下欧盟单方面急征carbon emission tax on airlines(航空“碳税)”,本质上是一种“green barrier(绿色壁垒)”,是以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环保)的名义,强取他国产业利益。
对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21世纪议程的发展中国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个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在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产和发展的长远大计”。
发展绿色产业目前,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己高于美国、日本、印度和巴西,如果只注重提高开放程度,会因贸易条件的恶化,造成资源外流。因此应该提高我国贸易的质量,优化贸易结构,其中使产品符合环境标准是提高出口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1)重视科技投入,发展绿色产业
既然绿色贸易壁垒是我国企业无法回避的贸易问题,那么,利用绿色贸易壁垒带给我们的启示,提高我国产业的环保标准,发展绿色产业,实现体现人性化的生产和管理以及服务过程,就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方向,政府应该从宏观上给予企业相应的引导和支持。
(2)以环境标志为引导,提升工业制成品质量
工业制成品质量的提高是突破国际市场环境壁垒的关键。因此应该在有条件的企业和产品中,推广环境标志的认证工作,以环境标志为引导,提升工业制成品质量。
(3)结合IS014000标准,促进环境友好产品出口的贸易
IS014000系列环境标准作为一套科学有效的环境管理标准,其实施已成为国际潮流。但在我国,IS014000管理体系的实施还刚刚起步,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推进。因此要尽快配置环境管理的硬件设备和完善各种法规,积极推行IS014000,使更多的企业生产符合国际环境标准要求,促进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建立绿色贸易壁垒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1)收集、跟踪国外的环境壁垒动态,同时加强对有关环境问题的公共技术的研究,建立咨询点,便于为企业服务。
(2)加快我国相关产品标准和检验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并与国际先进标准逐步接轨。应该投入必要的资金以完善检测的技术条件,使部分有条件的专业检验机构通过国际认证以获取直接颁发国际绿色通行证的授权,并力争成为相关国际组织的成员。
(3)为确保国家安全、保护人民健康和环境,合理有效地保护国内主导产业和幼稚产业,应参考国际规范,建立自己的环境壁垒体系。坚决禁止环境污染严重的产品(包括危险废弃物和国外淘汰的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技术和设备等)进口,加强进口商品检验和检疫力度,防止危害人民安全的产品进入国内市场。
(4)建立我国绿色贸易壁垒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认真研究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主要出口产品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出口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出口环境。
重视环境法规的完善和对外协调(1)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强化环境执法,真正实现环境成本内在化。从环境税收立法入手逐步完善各项环保法规,使之向绿色产业倾斜,鼓励清洁生产;环境立法应以预防为主,强化监督管理、尤其是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对经济活动中的违犯环境法规的行为要依法严惩。要建立一套绿色保障制度体系,在推进清洁生产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与成本间的关系,达到环境保护与降低生产成本目标的“双赢”。
(2)应加强对外的公关协调工作。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应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利用各种国际公开场合反对发达国家过于苛刻的环境壁垒要求,要求给予发展中国家相应的优惠政策,同时在制定新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以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树立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建立起符合严格环境标准的产业体系,并运用绿色贸易壁垒来阻挠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出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渐高涨的公众环保热情和环保要求。
我们就以全民环境教育为基础,逐步树立“诚实、守信、善待生命、善待自然”的伦理道德观,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需求”,摒弃“奢侈浪费、污染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广泛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发展生态纺织品应对绿色壁垒生态纺织品既代表了全球消费和生产的新潮流,又可以成为发达国家利用绿色壁垒限制进口的手段。随着我国入世,绿色壁垒在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地位日渐突出。
因此,生态纺织品将是应对绿色壁垒、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最佳途径之一,将成为纺织行业内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4 05:48: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46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绿色壁垒(发达国家对国外商品的限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绿色壁垒(发达国家对国外商品的限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