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人(满洲族人)

更新时间:2025-01-11 00:59:06 阅读: 评论:0

满族人(满洲族人)

满族人 (满洲族人) 次浏览 | 2022.08.01 12:22:48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满族人满洲族人

满族,全称满洲族,辛亥革命后被称为满人、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2000年统计的满族人口数为1068万。

中文名

满族人

别名

满洲族,满人,旗人,八旗子弟

分布地区

中国东北、河北、内蒙古、新疆等

总人口

10410585人

语言

满语

宗教信仰

萨满教、佛教、道教

外文名称

Manju

文字

满文

简介满族人

满族(满文:拉丁转写:Manju),旧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人、旗人等,满族旧称女真,后改名满洲族。目前满族人口超过一千万(据2000年统计满族人口为1,068万),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5,385,287人),河北省(2,118,711人),其他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山东等省区及北京、天津、福州、成都、西安、广州、乌鲁木齐等大、中城市400余万。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

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在建立新宾、清原、岫岩、桓仁、本溪、宽甸、伊通、青龙、丰宁、宽城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2个享受自治县待遇的城市凤城市、北镇市,以及在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贵州、安徽等地建立了若干个满族乡。

早期文明满族人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1]满族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上溯到距今约6000-7000年前肃慎族系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公元前22世纪肃慎文明的中心在喜都(今吉林省长春市),早期肃慎王国的第二代王室开始在此修建土坯城墙和宫殿,此时已有人口约千户。我国考古学界认为今黑龙江省宁安市镜泊湖南端的莺歌岭原始社会遗址,距今3000年左右,相当于西周时期,当是肃慎的文化遗存。出土了许多石器和陶器,其中有陶猪、陶狗、陶熊。猪的饲养,说明古时民族部落已经过着相对稳定的以原始农业为基础兼渔猎的原始生活。陶猪、陶狗、陶熊是作为陪葬品埋入坟墓的,是对死者灵魂崇拜的一种有力的证明。”满族的先民肃慎自公元前22世纪的舜禹时便见诸史籍。《山海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竹书纪年》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即肃慎)来朝,贡弓矢。”禹定九州时,周武王、成王时,肃慎均派使来贡,最著名的贡品为“楛矢石砮”。周人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公元前夏商周时的肃慎王国、汉至两晋时的挹娄、北魏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北宋至明时的女真。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前清朝在东北方向上的全部领土,大致上西迄贝加尔湖、叶尼赛河、勒拿河一线,南至山海关,东临太平洋,北抵北冰洋沿岸,囊括整个亚洲东北部海岸线,包括楚克奇半岛、堪察加半岛、库页岛、千岛群岛的广阔地区是满族先民(肃慎族系)的发祥地。

史书上关于满族的祖先和中原往来最早的记载见于周代,周武王时,肃慎人贡献过“楷矢石奢”。成王时,肃慎又派使来贡。成王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周人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称:“肃慎、燕、毫,吾北土也。”汉代以后,不同朝代的史书上分别记载的挹娄(汉、三国)、勿吉(北朝)、靺鞨(隋、唐)、渤海、女真(辽、宋、元、明),是肃慎的后裔,都是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

渤海郡国

渤海国7世纪末(唐代中期)粟末靺鞨(满族先人的一部)领袖大祚荣建立了渤海国。其统辖地域北至松花江下游、南至朝鲜半岛北部、东临大海、西南达今辽宁省北部及东部。建国初期有编户十余万,人口数十万,后期人口逐渐增至五百万左右。从而获得了“海东盛国”的称誉。到9世纪末,渤海国被辽所灭。

辽金时期

辽代(相当于北宋)时期,中国东北地区分别有南女真(熟女真)、北女真、生女真、黄龙府女真、顺化女真、长白山女真等等,这些女真部族之间并不相互统属。其中生女真的完颜部逐渐强大,建立金朝(1115年-1234年),或称大金、金国。创始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女真完颜部领袖),都城会宁府(今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区)。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后迁都中都(今北京),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天兴三年(1234年)时灭于蒙古与南宋联合进攻,共经历9位帝王。金朝是当时中国华北、东北地区的一个强大政权,其全盛时代的统治范围为:东北到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堪察加一带,包括库页岛、千岛群岛;西北到河套地区;西边接壤西夏;南边以秦岭到淮河一线与南宋交界。

金朝在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不断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女真各部也很紧密的集合在一起,人们对一个统一的女真民族的认识更加清晰,在金统治中原时期,进入中原的女真人虽保持着相对的民族独立性,直到1234年金朝被蒙古帝国所灭,除当初留在东北以及后来陆续回到东北的女真人以外,留在中原的女真人遗民成为构成北方人的一部分。

明清时期

明代女真分为建州、海西(扈伦)、东海(野人)女真三部。

161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族号,改称“满洲”,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汉族、蒙古、朝鲜、呼尔哈、索伦等多个民族纳入同一族名之下,满族自此形成。同时,也有一部分辽代女真的后人并未被编入八旗,变成现在的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但他们是今天满族的近亲,值得一提的是,当初被编入八旗的还有当时相当数量的辽东汉人、蒙古人,少部分朝鲜人,甚至一些俄罗斯人,在八旗内部长期融合的过程中,他们已彻底融入了满族。

作为血统最为“纯正”的组成部分,建州女真人被称为“佛满洲”(旧满洲),其他人则被称为“依彻满洲”(新满洲)。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清”,同时也改元“崇德”。1644年入关灭李自成,建立了覆盖满洲、前明关内领土及西北新领地的清朝。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因满洲族大部分定居在关内,故官方改称为“满族”,建国以后延用满族称谓至今。

人口人口概述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满族总人口为1068.23万人,其中:男性554.78万人,女性513.45万人;性别比为108.05。与10年前的'四普'相比,满族人口增加了83.55万人,增长率为8.48%,平均年增长率0.79%。

在满族人口中,城镇人口有376.54万人,占总人口的35.25%;乡村人口691.69万人,占总人口的64.75%。与10年前相比,满族城镇人口比率提高了7.15个百分点。

满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辽宁省,共有550万人,占满族总人口的51%。另外,满族人口在100万左右的地区还有吉林、黑龙江、北京、河北、内蒙古。

历史分布

根据清朝统计,1760年除东北和北京附近地区以外八旗兵超过1000人的城市有:荆州(5535人)、江宁(4126人)、西安(3970人)、广州(3906人)、镇江(3521人)、绥远城(2802人)、福州(2581人)、成都(2341人)、杭州(2232人)、乍浦(属于浙江平湖,2037人)、青州(1807人)、伊犁(1105人)。

语言文字满族人

满族人初无文字,受契丹政权节制初期亦鲜通契丹语文。大致从完颜阿骨打祖辈颇剌淑(金肃宗)起始习契丹语;1119年(金天辅三年)诏令颁行由完颜希尹和叶鲁仿依契丹大字和汉字为基础创立的女真文字,后世谓女真大字。1138年(金天眷元年)熙宗完颜亶参照契丹字创制颁布另一种女真文字,后世称女真小字。金代女真文字在金朝灭亡后曾一直沿用到明朝初年,明廷会同馆所编《女真译语》为这种文字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但金代女真文与辽代契丹文一样,是借用汉语文习惯创制的孤立表意字,而女真语属多音节黏着语,语音加缀,动词变格的频率相当高,孤立的表意字并不能很好与语言相适应。金代女真文缺少格助词,也不能表示动词词尾变化,长期以来只能用于书写官方公文,根本不能表达口语,加之教学难度大,到16世纪初就逐渐失传了。

满语来源于古代女真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典型的黏着语。满文是1599年清太祖命满族语言学者额尔德尼借用蒙古字母创制的新型文字,被称为“老满文”“无圈点满文”或“额氏满文”。后来1632年清太宗皇太极又命另一位学者达海加以改进。在字母右侧上加“圈”加“点”,以更加方便读写。被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新满文”或“达氏满文”。满族人在入主中原之后,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族交往密切,逐渐学习汉族年代久远的语言、文字。对汉字学习和应用的普遍性,使提高书写艺术性成为必然趋势,一批满族书画爱好者随之出现。到了康、雍、乾三朝,直至嘉庆年间,满族上层社会书法家以群体规模登上文坛。

目前全国逾千万满族人基本不会说满语,除一些语言学者和东北地区部分村落的满族老人之外,满族人通用汉语。满族姓氏已经融入汉姓,如“爱新觉罗”改为“金”;“叶赫那拉”改为“叶”、“那”“钱”等。新疆的锡伯族人使用的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目前,在故宫研究满文档案的人大多数是锡伯族人。

不过,近些年来通过互联网,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年轻满族人开始学习满语,并且正在逐步扩大范围和影响,同时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三家子满族村,也建立了全国第一所满语学校(政府建立)、哈尔滨阿城区的公办学校了组建了满文中专,黑龙江大学也建立了满文专业等。哈尔滨工程大学也成立了满通古斯语言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满族文化交流协会。

服饰概述

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保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

男子旗装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女子旗装

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脚着白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

发饰

二十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但从电影、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还常常可以欣赏到往日旗装的风采。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赤”这种头饰全世界为满族妇女所独有,从而成为典型的民族服饰特征,十分引人注目。

过去,满族妇女幼年时要同男孩一样学习骑射,发饰与男孩也类似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部分头发编成两条丫头辫子,垂于两鬓,一直到16岁成年时方可蓄发。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然后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平时,发髻上横插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被称为“大扁方”的头簪,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时便要戴上答拉赤。

旗头

“旗头”满语称之为“答拉赤”它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仪或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具体做法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头饰。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节日、或祭祀祖先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装饰品,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纤纤碎步,分外稳重、文雅。

马蹄底鞋

除“旗装”、“答拉赤”外,满族妇女的“旗鞋”也极富特色。旧时满族妇女与汉族妇女不同,她们崇尚脚力劲健、登山行马,拒绝缠足陋习而以大脚“天足”为美。由此在鞋袜装饰上获得了充足的创艺空间,“旗鞋”便从而产生。这种装饰以精美刺绣的旗鞋以木为底,鞋根起于中央,这种鞋俗称“旗鞋”或通称“高底鞋”。

“高底鞋”主要又分两种,一种叫“花盆底”鞋;另一种叫“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在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因跟底的形状不同通常区分的两种样式:一种是上敞下敛,根底为椭圆形,倒梯状的外形远看很象花盆另一种则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倒行的马蹄印。“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金银或串珠加以装饰。

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绒毛球或穗子,穗子最长者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在民间多为十六岁以上的满族青年、中年女子在礼仪场合穿用,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而在官僚贵族当中无论青年、中年、或老年妇女均可穿着高底鞋。在现代社会这种鞋除用于文艺表演外平时都已不穿了。

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关于这种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成了后来这种样子。

服装特点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法的时装,和过去满族女子的服装大不相同。

满族妇女不缠足,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

旗装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图为满族妇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马甲。绣有精致图案。穿旗袍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穿着传统满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装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

满族男女非常讲究头饰,特别是女子的头饰,成年以后即蓄发绾髻,盘髻的式样有架子头、叉子头和两把头,还缀以金银簪饰和各色花卉。满族妇女日常戴平顶帽,帽子用绒或皮制成,绣有云头花纹,并留有帽沿,后面拖着大飘带;青年妇女则爱戴扇形冠,冠为黑色,用青绒、素缎或纱制成,也称做“旗头”。满族男子平日戴小帽和毡帽:小帽也称便帽,章炳麟称其为“瓜皮帽”,是用六瓣黑缎制成,帽顶缀一丝结或珠子,六瓣合缝,象征着六合一统,有吉祥之意。

民居满族风情节

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伦杆”。满洲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

满族人的住宅,也有独特之处。满族人还喜欢睡火炕。家家户户都是南北大炕,屋子西面沿着山墙还有一溜儿窄炕,把南北炕联了起来,俗称“万字炕”。

他们以西炕为尊,南炕为大,北炕为小。南炕居长辈老人,北炕住小辈;西炕则为祖宗神位,墙上供着祖先神板,炕上设摆香案,一般不住人,最忌小辈和妇女坐,只有老人与亲姑爷可以坐。满族房舍的南北西三面,“皆辟大窗户”,且分上下两层,窗棱以万字或工字为格,窗外糊纸,开关朝外,“恐夜间虎来,易于闯入”,居室内没有地桌,只有炕桌,吃饭、写字都用它。此外,房梁上常悬着悠车,用桦木皮(木威)成长方形或椭圆形,出生的婴儿就放在里面睡觉,母亲边悠车边哼着摇篮曲。所以有民谣说:“东北有三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生了孩子吊起来。”

传统节日满族婚礼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不尽相同,或称“命名日”,或称“诞生日”,或称“纪念日”等。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开山节:满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农历9月中旬(具体时间不定)为采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在过去东北满族村落中每年开山节都要面对长白山,进行祝福祷告,感谢山神给予采药人的丰富恩赐,再这一时期采到的人参则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龛中。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镶红、黄、镶黄、蓝、镶蓝、白、镶白”八旗人。春节时,每个旗的人都分别在门上挂上自己的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满族文化《满文老档》

清代皇太极时期以满文撰写的官修史书(档册)它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共180卷。主要记述努尔哈赤、皇太极两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关系、宫廷生活、习俗、天文、地理等等。《满文老档》史料原始,记事广泛,内容丰富,对《清实录》等书的校订补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研究清史、满族史、东北地方史和满族语言文字演进史提供了较系统而翔实的资料。

《八旗通志》

由鄂尔泰等奉旨撰写。雍正五年(1727年),鄂尔泰等奉命修《八旗通志》初集,250卷。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铁保等奉赦续修。至嘉庆四年(1799年),历时12年完成。该书分八志、八表、八列记叙清太祖努尔哈赤至清世宗时八旗沿革、社会及军事组织、人物传略等项。对研究八旗制度十分有价值。

《御制五体清文鉴》

清代官修满、藏、蒙古、汉、维吾尔五种文字对照辞书。成书于乾隆末年。内容丰富,是中国少数民族辞书中的巨著。

《尼山萨满》

史诗《尼山萨满》也叫《音姜珊蛮》。满族著名史诗。流传于黑龙江流域。讲的是一个女萨满为从阴间救一少年的魂,经历重重难关的故事。有多种手抄本流传。

剪纸

满族喜欢贴窗花。用各种彩纸剪成各种鸟兽花卉,古今人物,贴在窗户上,栩栩如生,充满活力。还有另外一种剪纸艺术,就是挂笺,或称挂钱。过春节时,家家户户用五色彩纸,剪成长约40厘米,宽约25厘米不等的纸块,中间髅刻云纹字画,如丰、寿、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头,悬挂于门窗横额、室内大梁等处,五彩缤纷,喜气洋洋。最早挂笺是祭祖场所的装饰品,一般都是单数。传闻自家宗族祖先是从长白山几道沟来的就挂几张。黑龙江宁安、海伦等地的剪纸艺术在全国艺坛上享有盛誉。

满族补绣

满族民间工艺。或称“钉线”,主要流行于东北地区农村。以家织布和棉线为原料剪缝而成,黑白色为主调,间用他色。纹饰以榴开百子、吉庆有余、葫芦盘长、福寿长春、八宝等吉祥图案为主,多配以较粗重的黑色边饰,常绣于枕顶、荷包、幔帐、坐垫之上。

舞蹈概述

满族人能歌善舞。其先世靺鞨人的舞蹈具有战斗风格。女真人的习俗,“以女年及笄,行歌于途。其歌也,乃自叙家世、妇工、容色,以伸求侣之意”。(《大金国志》卷39)明代女真人乘兴起舞,并有琵琶伴奏,大家拍手而歌,特别是在节庆宴会上,主客男女轮番起舞,节奏和谐,一人领唱,众人皆呼:“空齐”相和。进入辽、沈后,更多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久居东北的满族人,经常举行群众性的歌舞活动。曾盛于北京,流传到东北的“子弟书”始创于八旗子弟,为满族人所喜爱的文艺形式。晚清以来,涌现出了许多满族曲艺表演艺术家。驰名艺坛的有赵星垣、双厚坪、金万昌、谢芮芝、品正三、常澍田、程树棠、荣剑尘、常宝馥、连阔如、侯宝林、关学增等。这些曲艺表演家,其表演艺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隆兴舞

九折十八式是本民族的传统舞蹈。舞蹈的特点,多由狩猎、战斗的动作演变而来。如隆兴舞,要选一些身体强壮的人,穿豹皮唱满族歌,伴以箫鼓。舞者一半人扮在虎、豹等兽,一半人骑假马追射,称作“隆庆舞”,逢喜庆宴会,主、客男女轮番起舞,举一袖于额,后一袖为背,盘旋进退,一人唱歌,大家呼“空齐”相合。九折十八式,姿势复杂繁多,有打渔的姿势,穿针、织网的资势,欢庆的资势,单奔马,打猎姿势;双奔马、出征的姿势;大小盘龙、龙戏水的姿势,怪蟒出洞,龙蠕动的姿势。十八式,即十八个舞蹈动作。

秧歌舞

又称“鞑子秧歌”。多于上元夜表演。舞者十数人或数十人不等。表演者各持尺把长两圆木,边击边对舞。常由三四人扮妇女,三四人扮参军及扮持伞灯者,饰卖膏药者为前导。以锣鼓伴奏,“舞毕乃歌,歌毕乃舞”。是化妆的歌舞表演。有徒步、高跷之分。若两秧歌队于路相遇,即行抗肩礼互敬。

莽式舞

中国清代宫中宴会上表演的满族舞蹈。莽式分男莽式和女莽式。跳莽式必有歌唱和,一人领唱,众人以“空齐”之声相和,加强节奏,故也有人称之为莽式空齐舞。舞蹈粗犷有力,动作幅度较大,多是骑士步,这与满族先民尚武有关。

腰铃舞

满族民间舞蹈。由数名腰系铜铃男子表演。表演时打着响板,扭动腰铃,使板声、铃声相和。源于满族早期骑射生活。

庆隆舞

庆隆舞是在丰收年景和庆祝大典中进行的一种场面性舞蹈,是清朝宫廷舞蹈中最具满族特点的舞蹈,留有民间舞蹈的深刻痕迹。庆隆舞喜起舞和扬烈舞,源于莽势舞。乾隆年间命此名。用于宫廷内元旦、万寿节、除夕及皇帝大婚等所举行的盛大筵宴上,多由王公大臣与司舞者共同表演。舞蹈规模颇大,包括乐器伴奏多达百人。

大五魁舞

又称“五魁舞”,是满族民间一种庆贺舞蹈。源于满族早期的狩猎生活,多于丰收、狩猎归来时表演。该舞蹈由五人分别头戴虎、豹、熊、鹿、狍的面具做拟兽的跑跳动作,欢快有趣。

单鼓腰铃

单鼓腰铃系艺人们口头的称呼,亦称“打单鼓子”或“耍腰铃”。是一种腰缠许多小铃,手持“单鼓”(或“抓鼓”)而舞的祭祀舞蹈。满族信仰萨满教并尊奉“鹰神”、“蟒神”、“乌鸦神”等。逢年过节,祭祖之日先将“佛头妈妈”请上神位,后由“查玛”开始起舞,他们头戴帽,身扎腰铃,手持抓鼓边跳神舞边唱神歌。他们先在屋里跳,然后到院外跳。祭祖内容一是悼念祖先功德,二是保佑天下太平,三是祝愿风调雨顺,四是祈祷病除灾消。

满族乐器

八角鼓

古时满族人用于自娱的一种拍击膜鸣乐器,因鼓身有八个角而得名,又称单鼓。鼓体扁小,鼓面呈八角形,代表当时清朝的八旗。鼓框用八块乌木、紫檀木、红木、花梨木和骨片拼粘而成;一说是八旗首领各献一块最好的木料嵌拼而成。七面框边内各嵌两至三枚小铜钹,一面嵌钉柱缀鼓穗,寓意五谷丰登。八角鼓明代中叶以后开始流传北京。除满族、汉族使用外,还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剑川等白族人民聚居地区。白族八角鼓又称金钱鼓,有八角和六角形两种。演奏时,左手举鼓,右手掌击,用于民间歌舞伴奏。

满戏概述

满族戏曲剧种。又名“八角鼓戏”。由满族曲艺八角鼓发展而来。满族先民在骑射渔猎之暇围在篝火旁,边说边唱边舞,并扣击自制八角鼓相和,娱其情志,逐步形成说、唱、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清兵入关后,八角鼓和洋琴、琵琶、四弦、锣鼓等配合,吸收诸宫调、杂剧及各地民歌、小曲,形成牌子曲剧。多演唱历史和民间故事。

二弦

满族弹拨乐器。木制,琴头饰有龙首,弦轴左右各一,音箱为长方形,底有孔,音箱上安覆手,框绘龙纹。清朝宫廷用于演奏宴乐。

三弦

满族弹拨乐器。檀木质,方槽,琴头雕大顶花,其尾端雕刻花纹,琴杆正面为指板,尾端护弦揭兽皮为之。左手持琴,右手拇指、食指戴骨指甲拨弦,有弹、挑、分、扫、砸、搓儿等技巧。清宫廷中用于演奏宴乐,民间用于伴奏鼓书、单弦等。

满族民歌

满族民歌内容丰富,较之汉族民歌,多了一些渔、猎、牧劳动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亲人内容歌曲。其歌词语言通俗、活泼,其旋律质朴、简明。农村中的满族民歌这一特征更为明显。满族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歌唱,活泼动情的小唱几乎涉及到满族整个人生礼俗,唱出了他们的愿望和心声。自降生听《悠摇车》,稍大一些学唱《小板凳》、《河河沿》,童年的《抓嘎拉哈歌》,少年的放牧山歌,青年的情歌、结婚的喜歌,出征的战歌,围猎的猎歌,以及丰收喜庆,岁时节日,祝福贺寿,凯旋庆功,悲欢离合都有歌,其音乐风格多彩多姿,但基调豪放,朗爽,即使表现哀婉情绪的音乐,也不失其刚健强劲的内质。

满族民歌有摇篮曲、儿歌、情歌、劳动歌、风俗歌、山歌、小调、喜歌、战歌、叙事歌等等,形式多样,内容几乎包括其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其音乐也各有特色。18世纪中期,八旗子弟创作了一种新的鼓词,配合鼓板、三弦演唱,名为“清音子弟书”。

摇篮曲,也称“悠悠调”。在满族中流传最广,几乎每个满族孩子都是在这种优扬、平稳的曲调中成长起来的。现在流传的《摇篮曲》有满语的,汉语的,最多还是满、汉语兼有的。

劳动歌,满族先民在渔猎时,常吹牛角或海螺为号,敲锣打鼓,声势浩大。猎毕,就在野外歌舞欢宴,富有节奏的劳动号子发展成旋律流畅的劳动歌,容纳了广阔的生活场景。

山歌,满族人用热烈奔放的山歌,抒发其对家乡和劳动的热爱,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劳动歌。其中赞美富饶壮丽河山的山歌称为“夸山调”,节奏自由强烈,曲调高昂开阔,情绪奔放,酣畅。《靠山调》、《爬山调》等曲调被八角鼓、单弦等曲艺广泛吸收。

满族风俗歌也很有特色。如迎亲路上的“官吹”,闹洞房时唱的喜歌“拉空齐”以及丧葬仪式中的哭丧调和大量的祭祀歌都很感人动听。满族民歌在大部是五声音阶,结构简明,旋律流畅,感情真挚。

在东北广大农村流传着丰富多彩的反映满族人民劳动、祭祀、游戏、出征和日常生活的民歌、儿歌。其中有渔民号子《跑南海》、山歌《开山调》、牧歌《溜响鞭》、《喜歌》等;反映爱情的有《伊勒哈穆克》、《红绒线》、《烟荷包》、《十二月》等;游戏歌有《抓嘎拉哈》、《拍手歌》;反映出征内容的有《出征歌》、《八角鼓咚咚》;反映妇女生活的《丹查拉米》、《酸枣颗棵》;儿歌有《干草垛插金刀》、《风来咯》等。

礼仪

满族进入辽、沈以前,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7岁左右的儿童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女子执鞭不亚于男子。满族的服饰,男子剃去周围头发,束辫和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女子在头顶盘髻,佩戴耳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足着高底花鞋。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曾有一个时期各地妇女穿旗袍甚为流行。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3面有炕。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平时见长辈行“打千”礼,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妇女双手扶膝下蹲。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满族以西为上,室内西炕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据说主是因为狗在满族先人的长期渔猎生活中起到了帮手作用,人们不忍食其肉、用其皮,于是形成这个习俗。

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满、汉长期杂居共处,满族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无差异;居于关外各地的满族人民,只是在满族聚居的偏僻乡村中,仍有一部分满族居民使用满语,保持满族的一些习俗。

满族的禁忌生活禁忌

满族居住的西屋有蔓字炕,因西墙上有神龛,为尊重祖宗,在西炕上不准放空盘和空簸箕,因为祭祀时方盘装肉、簸箕装黄米面和炒黄豆面,空放是对神大不敬。同时,西炕也不准家人和客人坐。

满族忌服狗皮,忌食狗肉。这是满族(女真)非常重要的习俗,对此有三种说法:一是义犬救罕王说,二是源于满族先人的风俗说,三是图腾崇拜说。

祭祀中的禁忌

满族在院内东南树索罗杆,不得污秽,不许在神杆下拴马和喂家禽。祭祀前要进行斋戒,包括沐浴更衣,不能喝醉酒,不得食肉动荤,不参加吊丧,不到有病人家问病,不得淫邪玩乐,总之一切不吉利肮脏的事都不得参与。祭祀日子还有十二禁忌:一忌意不诚笃,一忌仪度错乱,一忌器物不洁,一忌生气口角,一忌衣冠不整,一忌闲谈外事,一忌喜笑无度,一忌长幼无序,一忌投犬顿器,一忌刀勺声响,一忌内祭未毕,不洁出屋,一忌外祭未毕,不洁入屋。沈阳满族在祭祀中还祭“神马”,满语称“他合马”。“神马”拉车,不许女人坐。“神马”死了,要埋葬,不许吃肉。“神马”又称“祖马”,享受很高的礼遇。

姓氏的转变

满族历史上的八大姓是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络氏、祁佳氏、富察氏、那拉氏、钮祜禄氏。到辛亥革命以后,满族人都冠以汉字姓了。现代满族的姓氏从历史上的八大姓基本冠以汉字姓为:佟、关、马、索、齐、富、那、郎。

除了八大姓之外还有西林觉罗氏、伊尔根觉罗氏,郭络罗氏等等,当然最最尊贵的姓氏要数爱新觉罗氏了

这些现代姓氏有的取其原来多音节姓氏中的第一字为姓,或取数音节相切,取一近音的汉字为姓。如瓜尔佳氏改姓关,索绰络氏改姓索,马隹氏改姓马,舒穆禄氏改姓舒或徐,那拉氏改姓那等。也有将原来姓氏译意为汉字取姓的,如巴颜氏改姓富,因巴颜在满族语中有富有之意。皇族爱新觉罗氏改姓金,因爱新在满语中是金子之意。

古代满族名人清朝

皇帝(爱新觉罗氏)

努尔哈赤:后金建立者,庙号清太祖

皇太极:清建立者,庙号清太宗

福临:清世祖顺治皇帝,入关皇帝

玄烨:清圣祖康熙皇帝

胤禛:清世宗雍正皇帝

弘历:清高宗乾隆皇帝

颙琰:清仁宗嘉庆皇帝

旻宁:清宣宗道光皇帝

奕詝:清文宗咸丰皇帝

载淳:清穆宗同治皇帝

载湉:清德宗光绪皇帝

溥仪:清宪宗宣统皇帝

皇后

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孟古姐姐——叶赫部首领杨吉砮之女,皇太极生母:

孝烈武皇后:乌拉那拉·阿巴亥——多尔衮生母,顺治年间剥夺;

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太宗皇后,无子,生三女;

孝庄文皇后(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福临生母,孝端文皇后的侄女,一生培育、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世祖废后(静妃):博尔济吉特·孟古青——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孝庄太后侄女,顺治年间剥夺;

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名不详,科尔沁贝勒绰尔济之女,世祖废后之侄女,无子女;

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玄烨生母;

孝献皇后(董鄂妃):董鄂氏——世祖帝妃,生皇四子,仅三月夭折;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康熙帝第一任皇后;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康熙帝第二任皇后;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康熙帝第三任皇后,胤禛养母,封后翌日崩逝,成为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胤禛生母;

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内大臣费扬古女;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弘历生母;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乾隆帝第一任皇后;

高宗废后:乌拉那拉氏——乾隆帝第二任皇后,永璂生母,乾隆年间剥夺;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乾隆帝第三任皇后,颙琰生母;

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嘉庆帝第一任皇后,旻宁生母;

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嘉庆帝第二任皇后;

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宣宗追封皇后;

孝慎成皇后:佟佳氏——世袭三等承恩公、追封一等公舒明阿女;

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孝和睿皇后侄女,奕詝生母;

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乾隆朝著名驻藏将军成德之曾孙女;

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未及咸丰帝即位即去世,后追封;

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钮祜禄氏——咸丰帝妃,辛酉政变后与慈禧太后共同垂帘听政;

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杏贞——咸丰帝妃,同治生母,光绪养母,1861年~1908年间清朝实际统治者;

孝哲毅皇后(嘉顺皇后):阿鲁特氏——同治帝唯一的皇后,同治驾崩后因抗议慈禧专政绝食而死;

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叶赫那拉·静芬——光绪帝唯一的皇后,宣统年间同摄政王载沣共同辅佐宣统帝,1912年2月12日,以太后名义颁布《宣统帝退位诏书》,结束清朝近三百年的统治。

大臣·皇子

肃顺:赞襄政务王大臣

尼堪:敬谨亲王

代善:清太祖次子,礼烈亲王,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济尔哈朗:和硕郑献亲王,舒尔哈齐之子,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岳托:克勤郡王,代善长子,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勒克德浑:顺承恭惠郡王,代善之孙,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杰书:康良亲王

阿巴泰:饶馀敏郡王

博洛:端重亲王

岳乐:安和亲王

豪格:肃武亲王,清太宗皇太极长子,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阿济格:英亲王,多尔衮同母兄

多尔衮:皇太极之弟,清初摄政王,曾追谥成宗义皇帝,后废。乾隆时期追谥为睿忠亲王,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多铎:豫通亲王,多尔衮同母弟,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鄂扎:信郡王

福全:裕宪亲王,康熙皇帝异母弟

硕塞:和硕承泽亲王(后改为庄亲王),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允禩:原封和硕廉亲王,后废,雍正皇帝异母弟

胤祥:怡贤亲王,全谥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雍正皇帝异母弟,清朝首位恩封铁帽子亲王

允禵:恂勤郡王,雍正皇帝同母弟。

奕訢:恭忠亲王,维新运动中央代表人物

奕譞:和硕醇贤亲王

奕劻:和硕庆密亲王

额亦都:钮祜禄氏,开国五大臣之一

费英东:瓜尔佳氏,开国五大臣之一

何和礼:栋鄂氏,开国五大臣之一

安费扬古:觉尔察氏,开国五大臣之一

扈尔汉:佟佳氏,开国五大臣之一

鳌拜:瓜尔佳氏,清初巴图鲁,康熙四位辅政大臣之一

索尼:赫舍里氏,康熙四位辅政大臣之一,

苏克萨哈:纳喇氏,康熙四位辅政大臣之一

遏必隆: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康熙四大辅政大臣之一

索额图:赫舍里氏,索尼第三子,任内担任内大臣、议政大臣、太子太傅授领侍卫内大臣

纳兰明珠:字端范,纳兰氏,叶赫贝勒金台石之孙,康熙辅政大臣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明珠之子,著名词人

彭春:栋鄂氏,正红旗蒙古都统

萨布素:富察氏,黑龙江将军

图海:马佳氏,追赠一等忠达公

费扬古:栋鄂氏,一等公

文康:小说家

隆科多:佟佳氏,康熙雍正时大臣,佟国维之子

鄂尔泰:西林觉罗氏,一等精奇尼哈番

傅恒:富察氏,一等公

福康安:富察氏,一等嘉勇公

尹继善:章佳氏,协办大学士,任两江总督

兆惠:乌雅氏,武毅谋勇一等公

阿里衮:钮祜禄氏,一等公

阿桂:章佳氏,一等诚谋英勇公

明瑞:富察氏,一等诚嘉毅勇公

明亮:富察氏,三等侯

和珅:钮祜禄氏,乾隆时大臣

佟国鼐:清朝首任福建巡抚

多隆阿:清朝咸丰时著名战将

顾太清:清代著名才女

金朝

皇帝

完颜函普:金始祖,女真名完颜函普。粟末靺鞨部人。唐时,祖上避战乱进入汉四郡地区。

完颜阿骨打:金国建立者。

完颜宗望:追封宋王

完颜宗弼:金太祖第四子,梁王

完颜撒改:金太祖国论勃极烈

完颜晟:金太宗

完颜宗翰:晋国王

完颜亮:金海陵王,修金中都者

完颜雍:金世宗,人称“小尧舜”

近现代名人榜

罗常培: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北京大学语言学教授

舒庆春(老舍):字舍予,著名文学家、剧作家,中国大陆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中的一位

启功:爱新觉罗氏,著名国学家、文物鉴定家、书法家、画家、文物鉴赏家

常书鸿:近现代美学家,美术史学家,美术教育家,中国敦煌学的奠基人之一

金毓黻:近代著名史学家,曾任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研究员

彭兴业:海淀区政协主席,党委书记

金启孮:著名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前辽宁省民族研究所所长

赫崇本:海洋物理学家,中国海洋物理学奠基人之一,前山东大学海洋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秉志:著名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元士,中国动物学会前理事长,我国现代生物科学的奠基人

英敛之:(英华)近现代著名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天津《大公报》的创办者

英千里:英敛之之子,近现代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前辅仁大学教授

黄廷枢:前国民党海军上校,新中国时任前大连海事学院(今大连海事大学)航海系主任、研究生院导师,中国海事商务法的奠基人之一

关向应:原名致祥、治祥,又名应禀,著名抗战将领,中央书记,红二方面军政委,八路军120师政委,晋绥军区政委、晋绥分局书记,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

佟麟阁:著名抗战将领,前国民党陆军29军副军长,芦沟桥事变抗击日寇的核心将领,中国抵抗军实际指挥者

金永绪:又名伯阳,中共满洲省委委员,是东北工人运动著名领袖,东北抗日民主联军著名将领

高锦明:八路军129师团政委,建国后曾任内蒙古自治区区委副书记

吴克仁:国民党陆军一一七师师长、六十七军军长

伊俊山:东北抗联第二方面军第一军政委,建国后曾任中国矿业部冶金设计公司任副经理

李春润:东北抗联第一方面军第三军副司令

白乙化:八路军晋察冀军分区副司令员

洪麟阁:著名抗日英雄,冀东抗日联军副司令兼第一路总指挥,1938年10月15日于天津蓟县马伸桥战斗中壮烈殉国

赵洪文国:抗日英雄,被誉为“游击队之母”“民族之母”,民间称之为“双枪老太婆”,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解放战争后期组织“中国国民反共救国军”,成立“晋热辽边区第二绥靖总指挥部”,以“总统府留守”自任,策划“反征粮”暴动,一九五O年被捕。时年七十岁

郭维城:张学良原机要秘书,八路军新111师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建国后,历任铁道兵副司令员,铁道部副部长、部长

邓铁梅:原名邓古儒,字铁梅。著名抗战将领,东北抗联发起人之一

乌钺:前国民党政府空军总司令,中华航空公司董事长

舒宗鎏:前国民党海军华南舰队司令,建国后曾任中国国务院参事

诚静怡:字敬一,前国民党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会长

傅泾波:前国民党时期著名社会活动家

程砚秋:京剧艺术大师,梨园界青衣四大名旦之一

尚小云:京剧艺术大师,梨园界四大名旦之一

侯宝林:相声艺术大师,现代相声艺术的奠基人之一,前中国广播艺术团艺术指导、北京大学艺术语言学教授

胡瑞华(胡蝶):一代影后,无声电影艺术家

常宝堃:相声艺术大师,常氏相声代表人物

唐圭璋:著名文史学家、教育家、词人

爱新觉罗·溥杰:著名书法家,溥仪之弟,曾任中国人大代表

全佑(吴全佑):乌佳哈拉氏,吴氏太极拳宗师

吴鉴泉:全佑儿子,吴氏太极拳宗师

樊志涌:著名武术名家,樊氏八卦掌始创者

牛春明:著名太极拳名家

何镜涵:著名画家,学者

华忱之:著名书法家、文学家

萧军:原名刘鸿霖,文学家,“东北作家群”的著名代表

爱新觉罗·溥儒:字心畲,著名书画家

金连经(爱新觉罗·连经):著名书画家,北京画院专职画家、艺术室主任

端木蕻良:文学家,前首都文联副秘书长

金家瑞:爱新觉罗氏,北京财贸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学术委员会委员

金长文:核共振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童诗白:微电子技术专家,清华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

童村:抗生素药剂学家,中国国产青霉素的最早研制者,前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副院长

佟国荣: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前副主任,中国海军水警政治部主任,1988年授中将军衔

万毅:原名万顷波,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炮兵学校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前装备计划部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1955年授中将军衔丁秋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前政委,浙江军区副政委,1955年授中将军衔

白希清:病理学家,前中国医疗科学院副院长,中央卫生研究院副院长

白春礼: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

吴英凯:心血管外科专家,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

吴建民:著名外交家,中国外交学院院长,前驻法大使

曾昭科:原广东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贾作光: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编导艺术家,中国现代民族民间舞的奠基创始人,北京舞蹈学院创建人,有“东方舞神”之誉。

穆家麒:原名木库,索绰络氏,著名画家,前民国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系教授,前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研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长白书画会理事

刘澜波:原国家水利电力部部长

李景田: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

傅履仁:美国华裔百人会会长,美国首位华裔陆军少将

鞠抗捷:计量学专家,前国家计量局副局长,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

于永波:中国人民解放军前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委员,现授上将军衔

钮茂生:水利学家,原水利部部长,河北省委副书记、省长

关中:中国国民党副主席

金溥聪:原名爱新觉罗·溥聪,前台北市副市长,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的重要幕僚

仓恩利:中医骨科专家,黑龙江中医骨科研究所所长,中国传统医学委员会委员

爱新觉罗·文蓬(字瀛生):翻译家,语言学家

金默玉(爱新觉罗·显琦):翻译家,外语言教育家

陈丽华:美国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SCAD校董,香港富华国际集团创办人,中国紫檀学会会长

英若诚:英千里之子,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戏剧文学翻译家

富育光:著名民俗学家,我国当代萨满文化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之一

何迟:姓赫舍里,原名赫裕昆。著名戏曲剧作家、曲艺作家

常莎娜:常书鸿之女,当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协会理事

乌拉熙春:金启孮之女,当代著名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现任日本国立太平洋大学教授

赵玫:著名作家

王朔:著名作家

胡可:著名剧作家

曹又方:本名曹履铭,字光虹,著名作家

吴季松:当代经济学家,前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参赞衔副代表

栾恩杰:原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嫦娥工程总指挥

胡絜青:著名作家及书画家,老舍夫人

胡松华:嘉木湖觉罗氏,著名男高音歌唱家

佟铁鑫:著名男中音歌唱家

邓玉华: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关牧村:著名女中音歌唱家

王立平:著名音乐家、作曲家

小柯:原名柯肇雷,著名作曲家、歌手、音乐制作人、词作家

巴俊宇(巴兰):当代著名诗人、经济学家。

雷振邦:阿克占氏,著名作曲家,中国前电影音乐协会副会长

雷蕾:著名作曲家

傅庚辰:著名作曲家

关峡:著名作曲家

金子燕:当代画家,中国诗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裕德隆:著名相声大师,相声八德之一

郭启儒:著名相声艺术家

杨少华:著名相声艺术家

杨议:著名相声演员

于谦:著名相声演员

黄铁良:著名相声艺术家

侯耀文:著名相声艺术家

侯耀华:著名表演艺术家

刘兰芳:著名评书艺术家

连阔如:著名评书艺术家

连丽如:著名评书艺术家

栾荣年:著名民族舞蹈家

关肃霜:著名京剧艺术家

关学增:著名北京琴书大师

李万春:著名京剧艺术家

李玉茹:著名京剧艺术家

厉慧良:著名京剧艺术家

金少山:著名京剧艺术家

赵葆秀:著名京剧艺术家

关纪新: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生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满学研究所副所长

金铁霖:著名民族声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常宝华:著名相声艺术家

常贵田:著名相声艺术家

赵佩如:著名相声艺术家

荣剑尘:著名单弦大师

苏文茂:著名相声艺术家

佟守本:著名相声艺术家

常宝霆:著名相声艺术家

王凤山:著名相声艺术家

连笑昆:著名相声艺术家

武魁海:著名相声艺术家

白全福:著名相声艺术家

王平:著名相声演员

英达:著名导演、演员,影视剧作家,中国情景喜剧之父,导演了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

爱新觉罗·恒山:美术鉴赏家,中国书画学会研究员,辽宁省艺术学院教授

齐秦:台湾著名歌手,原籍黑龙江

齐豫:台湾著名歌手,原籍黑龙江

关之琳(关家慧):香港著名演员

关山:关之琳父亲,本名关伯威,香港著名演员

那英:著名歌手

曾格格:著名歌手

冯晓泉:著名歌手

佟大为:著名演员

英茵:早期著名演员

关悦:著名演员

柯岩:著名诗人

胡军:著名演员

姜大卫:香港演员

凌子风:著名导演

富润生:著名配音演员

谢园:著名演员

张山:著名演员

朱洁:爱新觉罗氏,著名演员

白庆琳:著名演员

果静林:著名演员

傅淼:著名演员

东方闻樱:著名演员、制片人

英壮:著名演员,英达之弟

吴京:著名动作片演员、北京武术队助教

肇俊哲:著名足球运动员

惠天赐:香港著名动作片演员

惠英红:香港著名动作片演员

周海媚:香港著名演员,满族镶白旗

敖国珠:台湾著名主播及主持人,民间全民电视公司主播及主持人

亚宁:原名杨亚宁,央视著名主持人

金越:央视著名主持人

常枫:台湾著名演员

马景涛:台湾著名演员

庹宗华:台湾著名歌手、演员,满族镶黄旗庹宗康:台湾著名主持人、歌手、演员,满族镶黄旗

那维勋:叶赫那拉氏,台湾著名演员

张拉拉:满族名纳兰格娜,著名歌手

柏寒:著名演员

于又川:著名演员

江汉:香港著名演员

郎雄:钮祜禄氏,本名郎益三,台湾著名表演艺术家

胡茵梦:本名为胡茵子,胡茵梦为其艺名,台湾著名演员

郎祖筠:台湾著名演员

那威:现为旅游卫视主持人

王中军:北京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总裁

王中磊:北京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执行副总裁

彭兴业:海淀区政协主席,党委书记

戴娆:著名歌手

富大龙:著名演员

李宗翰:著名演员

李斯羽:著名模特、主持人

关琦:著名模特

徐德亮:著名相声演员,德云社前创始人之一

黄海波:著名演员

傅冲:著名演员

金巧巧:著名演员

关凌:著名演员

富敏:著名导演

张元:著名导演

佟瑞欣:著名演员

佟瑞敏:著名演员

温海涛:著名演员

汪正正:著名歌唱演员

李志希:台湾著名演员

钮承泽:台湾著名演员、导演、戏剧制作人

杨静: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

杨童舒:著名演员

沈傲君:原名赵燕,著名演员

曾黎:著名演员,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96级本科毕业,中戏“八大金钗”之一。

佟童:著名演员

林依伦:著名歌手

金正昆:CCTV百家讲坛特邀专家。

蒙曼:CCTV百家讲坛特邀专家。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任教

郎朗:华人著名钢琴表演艺术家

文章:内地知名演员,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2002级)。

于今:知名学者,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副会长,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十一五” 国家重点研究项目科学发展观丛书负责人。

詹福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与评审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现任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国家图书馆馆长。

才利民:山东省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

富妍(kiki):牛奶@咖啡主唱

文梦洋:著名演员,《丑女无敌》中饰演小艾

王守宇:著名舞蹈家

爱新觉罗·启星:影视明星

李依晓:电影演员

张万臣:河北丰宁人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专职画家

化蝶飞阿尔萨兰·李尔佳:李如玉的艺名

汪小菲:俏江南集团执行董事

柯炳生: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农村经济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沈晓海:影视演员

张牧笛:著名90后作家

汪苏泷:著名歌手,校园唱作型小才子。

富佳珲:美国华裔说唱歌手,德国满族混血

赵忠祥:著名新闻播音员,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

宋熙东:音乐人,满语原创歌手,祖籍辽宁

沙洲:说唱歌手,祖籍北京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04:41: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42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满族人(满洲族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满族人(满洲族人).pdf

标签:满洲   族人   满族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