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蜡染技艺,贵州省丹寨县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丹寨县、安顺县及织金县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艰苦坏境中,这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蜡染技艺因此得以保留下来。按苗族习俗,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技艺,每位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学习这一技艺,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代代传承。在此状况下,这些苗族聚居区形成了以蜡染艺术为主导的衣饰装束、婚姻节日礼俗、社交方式、丧葬风习等习俗文化。
中文名苗族蜡染技艺
批准时间遗产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贵州省丹寨县
遗产编号Ⅷ-25
历史渊源中国的染织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较大的发展。根据《礼记》等文献记载,织物的染色当时设有一种叫“染人”的专官主管,楚国还设有专门主持生产靛蓝的“蓝尹”工官。足见当时的丝织、染色工艺已颇具规模。
苗族蜡染历史悠久,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叙述蜡染的起源。早在秦汉时代,苗族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据《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这种蜡染布曾被称为“阑干斑布”。
宋代五溪地区的“点蜡幔”(蜡染)已很盛行。明、清时代,黔中一带苗族也多用蜡染衣料。民国年间,蜡染盛行于湘西、贵州、云南、川南的大部分苗族中,而以贵州的丹寨、安顺、郎岱(今六枝)、普定、惠水等地技艺最高。大多数地区都将蜡染成品作衣饰,湘西地区则用作床单、帐沿、枕巾等。
工艺特征蜡染制品多为靛蓝单色染,即蓝地白花,用色两种以上的制品很少,这是因为蜡质不耐高温,染色只能在常温或低温中进行,而靛蓝便是一种可在常温下染色的染料;再者进行复色染,须考虑不同颜色的相互渗润,花纹不能设计得太小,而大花纹,又不适于衣着服饰,故复色蜡染制品只是一些用量相对较少的幛子、帷幔等大的装饰用布。
川黔滇方言的蜡染川黔滇方言的苗族妇女,以蜡染为衣裙装饰的极为普遍。其中大多数同时以蜡染、挑花、刺绣为饰,在每套衣、裙中,三者常固定于衣裙的某个部位,不能擅自挪动位置。蜡染,是以蜜蜡(黄蜡)熔汁绘花于白布上,染色后取出煮于水中,蜡去则花现的一种技艺。蜡绘是先将蜜蜡置于小锅中,略加温,锅中温度升到60—70度之间时,蜡溶为浓汁,即以小钢刀蘸蜡汁于布上。画后,蜡温很快下降,到20多度时就凝固了。
蜜蜡温度如超过70度时绘于布上,蜡汁便立即渗浸四周而使花纹模糊不清。苗族妇女利用这种特性进行蜡绘,有经验者完全凭自己的观察以定温度;而初学蜡绘者,不易凭观察以定温度,只好将画布置于膝上,凭皮肤的感觉以判断温度是否适宜。苗族妇女蜡绘,根据花纹式样和技艺高低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花纹多是世代相传,变化不大。有的花纹是属于纪念性的,传授多代,不能舍弃或更改。综合各地的花纹式样,常见的有半月、粗勾、长直线、不规则的小方格、粗条“十”字、太阳光芒、小圆点、粗条大圆圈等,具有古朴、浑厚、单纯、粗犷的风格。多染作黑或深蓝底,浅蓝或白花,套染彩色的不多,主要流行于贵州西部、云南和川南的部分苗族
第二类:蜡绘花纹细致、均匀,密布全幅,花纹多属世传,创新较少。概括起来,花纹有以下几种式样:(1)长裙全幅绘作密网状,每个网眼中都绘小圆点。绘工细致,花纹简朴,素雅大方。(2)在长裙的大半截中,密绘各种花纹。花纹的大半是属于传统的,创新的花纹不多,画工略粗而朴素大方。(3)衣前周围绘大方框,框内画为若干小方格,并套绘“十”字。小方格与“十”字形之间的空隙处布满小圆点,套染为三色,纹路粗犷。
(4)衣服前襟的下半截绘横线,每四根为一组,共10余组,再在各组间的空隙处加绘波浪形的长花藤。花藤弯曲的空隙处画花朵或花叶,每组线的边缘都画一行小圆点。(5)整幅正面一大"回"字,再往大“回”字内斜画一小“回”字,空隙处画螺旋纹,螺旋纹上画许多小圆点,全幅均匀密布。(6)少数地区的蜡染裙,基本上是全部密绘竖线,不画其它花纹。竖线及其间隔的空隙,粗细一致,绘成渍染后,近看全为黑、白竖线,远视则呈灰色,这一类主要流行于贵州西部、川南、云南和桂北的南丹等地部分苗族中。
第三类:画工精湛,花纹细致。或全用传统花纹,或花纹创新与传统花纹并用,或在传统花纹的基础上作了较多的改革和创新。(1)绘画运用传统花纹,图案比较规范。一般是画线略粗于空隙或与空隙相等,渍染去蜡后,出现白(画处)、黑(空隙处)两种颜色的花朵和花纹,清晰细致,均匀布置,无大空隙。贵阳黔灵乡、云南马关县的夹寒箐和海南省等地苗族妇女的蜡绘,属于这一种。
(2)蜡绘花纹既有传统的,也有创新的。传统花纹中的长线,有粗有细,均匀布置,各线之间都加画小圆点。创新的花纹,多是描绘花藤、花叶、花朵等,描绘逼真,形态生动,并常合绘为花簇和团花。花簇、团花多是四角对称、上下左右对称。团花细致、紧密,各团花之间留有较大空隙。全幅花纹有疏有密,疏而有度,密而不紊。这种画法,以川南的筠连县最有代表性。
(3)绘画精湛,技艺高超。除继承少量传统花纹外,已作大胆革新,并不断创新花样。描绘实物,疏密得体;所绘的花鸟虫鱼,各部位的比例协调,形态逼真,突破了传统的绘画技艺。
黔东方言的蜡染以蜡染为衣、裙装饰的,流行于贵州的榕江、丹寨、三都、都匀等县、市的部分地区。榕江县平永一带的蜡染,都是套染彩色,多以“回”字形、“万”字形、锯齿形、长线条等为全幅的框架。框架的空隙处都绘上花朵,不留空隙。
丹寨县南部、三都北部和都匀东部,妇女衣著都以蜡染为主要装饰。这一带的传统花纹有长直线、锯齿线、勾形、半圆形、梅花形、麦芒形、正方形、井字形、制钱形、旋涡形、水牛角形、网形、“万”字形。其中旋涡形和水牛角形两种,传说是纪念花纹,是祖先遗留下来的花纹形状,不得擅自更改,更不能舍弃。
这种世代相传的花纹,以几何图形为主,绘满全幅,不留空隙。近现代创新的花纹,多是描绘物体形态,有各种花、果、蝶、鱼、鸟等。花枝多为娇柔长藤,全幅布置均匀,留出空隙。这一带苗族妇女的衣裙,都用蜡染布做成,自制自用。
湘西方言的蜡染湘西方言苗族的蜡染,是以薄木板镂空为花纹,压在白布上,灌蜡汁人花纹内。后来改用石灰、胶汁调浆,刷在楼板花纹内。于后将布放入染缸渍染,捞出洗去蜡绘或石灰即成。清末到民国年间,花纹主要是花、鸟、虫、蝶和几何图形,一般作床单、被面、枕巾、帐檐等用。
工艺流程流程蜡染工艺流程有:布面制作、蜡液制作、蓝靛制作、上蜡、浸染、脱蜡、缝合等十来道工序。
其中上蜡最为关键。苗族蜡染上蜡方法有两种:其一是利用印花的镂空版,即先用镂空版夹压好织物,再往镂空处灌注蜡液;其二是用三至四寸的竹笔或铜片制成的蜡刀,在平整光洁的织物上绘出各种图案。
待蜡冷凝后,将织物放到染液中浸染,然后用沸水煮去蜡质。去除蜡后的织物,原先有蜡的地方,蜡防止了染液的浸人而未着色,在周围已染色彩的衬托下,呈现出白色花纹图案。由于蜡冷凝后的收缩以及周围上的皱褶,蜡膜上往往会产生许多裂痕,入染后,染料渗人裂缝,成品花纹就出现了一丝丝不规则的色纹,形成蜡染制品独特的花纹效果。
蜡染的关键是蜡液的调制和蜡夜的温度控制。蜡液由蜜蜡或虫蜡混合松脂经加温溶化而成,混合比例视冷凝后需要的软硬要求而定。画蜡时,蜡温一定要合适,过高易使织物变黄,影响织物花纹色泽;过低蜡不易流动,描绘出的花纹粗细不匀。蜡温一般以画蜡后蜡液能迅速渗透到织物背面时为好。
工具蜡染的制作工具主要有铜刀(蜡笔)、瓷碗、水盆、大针,骨针、谷草、染缸等。
传承保护传承价值蜡染技艺是人类使用最早的印染工艺,该技艺又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蜡染经过世代相传和不断的创意,基本上打破以前设计模式和制作模式,以浓厚朴实的民族风情来进行创意,体现了这门古老艺术的质朴的神秘感。
传承现状纺织品的种类不断丰富,蜡染作为贵州苗族地区主流纺织品的地位已渐动摇。伴随旅游业的发展,蜡染手工艺制品被当作特色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而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和追求经济收益,粗劣的蜡染制品大量涌现,对技艺的有序传承构成了威胁。由此可见,苗族蜡染技艺亟待得到真正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
传承人物王阿勇,女,苗族,1944年2月生,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远景村人。2006年5月苗族蜡染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编号Ⅷ-25。2012年12月,王阿勇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丹寨县申报。王阿勇家乡的乡村妇女几乎都会蜡染,她从小就跟老人和姐姐学蜡画,蜡染技艺日渐成熟。她作画不用尺,不打底,大胆运笔,一气呵成,笔下花、鸟、鱼、虫,形象逼真,形态活泼,传统图案线条分明。
代表作品有“百年漩涡蜡染”等。1983年和1984年,王阿勇两次被邀请到美国作蜡画表演,美国观众称她为“东方艺术家”,称蜡染为“东方第一染”。王阿勇还多次被请到外地传师授艺,创建了丹寨阿勇蜡染旅游文化公司。
保护措施国家非常重视蜡染这项民间手工技艺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苗族蜡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5年6月,在融水县民族职业技术学校成立了以苗族蜡染为核心的非遗保护基地。两年来,该基地招收学生两批100多人,利用课余时间在苗族蜡染传人马克华老师指导下,系统学习了蜡染传统工艺和艺术创作。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珙县文物管理所(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丹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苗族蜡染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苗族蜡染技艺在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以其独特的魅力迅速打开国内国际市场,产品销往全国200多个城市,并出口日本美国、法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4 04:36: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42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苗族蜡染技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苗族蜡染技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