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拼音:shē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在篆文中写作“㴱”。“深”的本义一般认为是水从水面到水底的距离很大。《说文解字》认为此字本义为水名。即今湘水支流的潇水。其上源至江华瑶族自治县一段仍称深水。此字常用为从表面到底或从外面到里面距离大,与“浅”相对。无论是从上到下的深,还是从里到外的深,都表明了一种程度,程度大就是深。
中文名深
拼音shēn
部首氵
五笔IPWS
仓颉EBCD
郑码VWOF
笔顺丶丶一丶フノ丶一丨ノ丶
字级一级(编号2432)
平水韵下平十二侵、去声二十七沁
注音字母ㄕㄣ
笔画数3 8
统一码6DF1
GBKC9EE
异体字*㴱、𣵫
造字法形声字、会意字
结构合体字,左右结构
四角码37194
字源演变古代的“深”字,是个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兼会意字。甲骨文(新附①)左部为“水”,作形符,表示这个字的本义跟水有关。右边的“𥥍(或作罙)”字是声符,读shēn。这两个字形组合在一起,指“水从水面到水底的距离很大”。因表示水深的距离,所以“深”字用水作形符。声符“𥥍(罙)”也有表意作用。古代的“𥥍(罙)”字是个会意字,像手执火把进入洞穴中以探索其深浅之意。后“𥥍(罙)”字作了偏旁,探寻之义另加提手旁写成“探”,幽深之义另加三点水写成“深”,“𥥍(罙)”既表示音读,也表示探索水深的意思。由此可见“深”是由“𥥍(罙)”字衍生出来的,所以“深”字用“𥥍(罙)”字作声符并会意。
春秋战国以后,字形分两路发展。一支像人手的笔画与下部的两点整合,像“木”字,汉隶“穴”上部一点逐渐消失,隶定作“深”。另一支原像人手的笔画变成一个弧线,同时下部分叉,像“火”字。隶定后写作“㴱”。现代汉字简化时,规定“深”为正体,“㴱”作为异体淘汰。
现代释义读音 | 词性 | 释义 |
shēn | 形容词 | 从表面到底或从外面到里面距离大(跟“浅”相对)。 |
(道理、含义等)精微,不易理解(跟“浅”相对)。 | ||
〈文言〉指人的性格内向。 | ||
深知;精通。 | ||
情意厚。 | ||
时间距离长;历时久。 | ||
(颜色)浓(跟“浅”相对)。 | ||
深远;深刻。 | ||
〈文言〉重大,重要。 | ||
深重;严重。 | ||
〈文言〉严酷,苛刻。 | ||
〈文言〉险要。 | ||
〈文言〉茂盛。 | ||
〈文言〉充分;多。 | ||
名词 | 指从上到下或从外到内的距离。 | |
〈文言〉凹陷。 | ||
古水名。为今湘水支流之一的潇水。 | ||
(Shēn) 姓氏用字。 | ||
动词 | 〈文言〉隐藏。 | |
〈文言〉深入。 | ||
〈文言〉加深。 | ||
〈文言〉疏浚。 | ||
〈文言〉超过。 | ||
副词 | 极力;非常。 | |
参考资料[1][2][3] |
【卷十一】【水部】式针切(shēn)
深水①。出桂阳南平②,西入营道③。从水罙声。
〖注释〗①深水:即今湘水支流之一的潇水。今潇水上源至江华瑶族自治县一段仍称深水。②南平:《汉书·地理志》桂阳郡有南平县,在今湖南蓝山县东。③营道:《汉书·地理志》营道县属零陵郡,即今湖南宁远县地。
说文解字注深水。出桂阳南平。西入营道。
段注:桂阳郡南平,零陵郡营道,二志同。今湖南桂阳州蓝山县县东五里有南平城。《水经》曰:深水出桂阳卢聚,西北过零陵营道县、营浦县、泉陵县,至燕室,邪入於湘。郦云:桂阳县本隶桂阳郡,后割属始兴县,有卢溪。卢聚山在南平县之南,九疑山之东。玉裁谓卢聚山在南平之南。经举其远源,许举其近源。洭出虑聚,南流入海。深出卢聚,西北流入湘,以入江。是分驰不同也。湘水篇经、注皆不言深水。盖吕忱言深水导源卢溪,西入营水,乱流营波,同注湘津,故湘水篇言营不言深耳。今深营二水源委未闻。汉营道、营浦县皆氏於水。以字林订说文,则当作入营,不必有道字。泉陵县即今湖南永州府零陵县。今潇水合诸水於此入湘,深水营水在其中也。
从水,𥥍声。
段注:式针切。七部。按此无深浅一训者,许意深浅字当作𥥍,详𥥍下。
广韵式针切,平侵书‖罙声侵3部(shēn)
深,远也。又水名,出桂阳南平。式针切。二。
式禁切,去沁书‖罙声侵3部(shèn)
深,不浅也。式禁切。又式今切。二。
康熙字典【巳集上】【水部】深·康熙笔画:12·部外笔画:8
古文:𣸧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式针切,音𦸂。水名。《说文》:水出桂阳南平,西入营道。
又邃也。《增韵》:深者,浅之对。《诗·邶风》:深则厉,浅则揭。
又深微也。《易·系辞》:惟深也能通天下之志。
又藏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
又衣名。《礼·深衣》疏: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
又州名。《韵会》:后汉博陆郡,隋置深州。《广舆记》:今属真定府。
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并式禁切,音谂。度浅深曰深。《周礼·地官》:以土圭测土深。
字形书法【笔顺】①丶(点)②丶(点)③㇒(提)④丶(点)⑤㇖(横钩)⑥ノ(撇)⑦丶(点)⑧一(横)⑨丨(竖)⑩ノ(撇)⑪㇏(捺)
【写法】❶“氵”窄“罙”宽,顶部左右旁齐平,底部“罙”低。❷“氵”第二点偏左,在横中线上侧。❸“罙”,“㓁”居上宽扁,第三笔撇在竖中线;“木”居下宽大,横笔在横中线,竖笔紧贴竖中线右侧,撇、捺收笔持平。
音韵集成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ɕ | i̯əm | |
王力系统 | 侵 | ɕ | ǐəm | |
董同龢系统 | 侵 | ɕ | jəm | |
周法高系统 | 侵 | stʰ | jiəm | |
李方桂系统 | 侵 | sth | jəm | |
西汉 | 侵 | |||
东汉 | 侵 | |||
魏 | 侵 | jəm | ||
晋 | 侵 | jəm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侵 | jəm | |
北魏后期北齐 | 侵 | jəm | ||
齐梁陈北周隋 | 侵 | jəm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ɕ | i̯əm | |
拟音/王力系统 | ɕ | ǐěm |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ɕ | jem |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ɕ | iɪm |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ś | jəm |
字头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深 | 深 | 深 | 平声 | 下平二十一侵 | 书 | 开口呼 | 三 | 全清 | 式针切 | ɕjem | |
深 | 深 | 去声 | 五十二沁 | 书 | 开口呼 | 三 | 全清 | 式禁切 | ɕjem | |||
集韵 | 深 | 深 | 平声 | 下平二十一侵 | 书 | 开口呼 | 三 | 次清 | 式针切 | ɕiem | ||
深 | 深 | 去声 | 五十二沁 | 书 | 开口呼 | 三 | 次清 | 式禁切 | ɕiem | |||
韵略 | 平声 | 侵 | 式针切 | |||||||||
去声 | 沁 | 式禁切 | ||||||||||
增韵 | 平声 | 侵 | 式针切 | |||||||||
去声 | 沁 | 丑禁切 | ||||||||||
去声 | 沁 | 式禁切 | ||||||||||
中原音韵 | 深 | 阴平 | 侵寻 | 审 | 齐齿呼 | 全清 | ʂiəm | |||||
中州音韵 | 平声 | 寻侵 | 賖针切 | |||||||||
洪武正韵 | 深 | 平声 | 二十侵 | 审 | 所 | 全清 | 式针切 | ʃiəm | ||||
闯 | 去声 | 二十沁 | 穿 | 丑 | 次清 | 丑禁切 | tʃ‘iəm | |||||
深 | 去声 | 二十沁 | 审 | 所 | 全清 | 式禁切 | ʃiəm |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04:28: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41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深(汉语汉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深(汉语汉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