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心理学产生于1900年,创始人弗洛伊德(S. Freud, 1856~1939)。它开始是关于精神病病因治疗的一种方法和理论,到20世纪20年代,这个理论扩展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并逐渐由一种无意识的心理学体系发展成为无所不包的人生哲学。重视无意识和心理治疗是它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但把人生物化,宣扬泛性论,则使其陷人非理性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境地。他们不是用社会历史制约性的观点去解释心理学,而是用心理学去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
中文名精神分析心理学
外文名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psychoanalysis
别名精神分析学派
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产生时间1895年
代表人物安妮·弗洛伊德、梅兰妮·克莱因
概述精神分析心理学产生于1900年,创始人弗洛伊德(S. Freud, 1856~ 1939 )。它开始是关于精神病病因治疗的一种方法和理论,到20世纪20年代,这个理论扩展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并逐渐由一种无意识的心理学体系发展成为无所不包的人生哲学。重视无意识和心理治疗是它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但把人生物化,宣扬泛性论,则使其陷人非理性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境地。他们不是用社会历史制约性的观点去解释心理学,而是用心理学去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
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垄断资产阶级残酷掠夺;中小资产阶级面临着破产;整个社会尔虞我诈,互相倾轧;道德沦丧,惶惶不可终日。这种病态的社会现象,便自然地导致人们精神病和神经病发病率日益增高。精神分析就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实,在我看来,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化大生产造成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精神过于紧张造成的。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精神抚慰成为一种需要。
发展历程理论开端弗洛伊德17岁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医学,1881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82年,他和约瑟夫·布洛伊尔合作开设了私人诊所,专门治疗和研究神经症。1885年和1889年,他两次赴巴黎学习催眠术。1885年,他和布洛伊尔在用催眠术治愈了几例神经症的基础上,合著出版了《癔病研究》。此书的出版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开端,因为在采用催眠术治疗神经症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确立了精神分析的基础。例如,他们发现,在催眠状态下让病人说出厌恶的经历,会使症状减轻或者消失,这被称为谈话疗法或宣泄法;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还可能把对自己亲人的感情转移到医生的身上,这在后来被称为移情,等等。不过,两位合作者在神经症的根源是否与性有关系方面存在很大分歧,因此二人中断了友谊和合作。
梦论产生在后来的医疗实践中,因为催眠术的治疗效果不理想以及机理的不明确,弗洛伊德逐渐放弃了催眠术,改而用清醒状态下的的自由联想法。由于许多患者会在自由联想时谈到自己的梦境,所以,通过对梦的研究,弗洛伊德在1900年出版了《梦的解析》一书。该书构建了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并对许多知识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学派成立1908年,在奥地利西部的萨尔茨堡召开了第一次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会议决定出版《精神分析年鉴》。同年弗洛伊德组织的“心理学星期三讨论会”改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这些都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的正式成立。1909年,他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克大学校长霍尔的邀请,赴美国参加克拉克大学的成立周年纪念活动,并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这意味着他的理论终于赢得了国际的承认和重视。
学派分裂在精神分析影响日盛的时候,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由于学术见解的不同,矛盾日益加深,组织开始出现分裂。1911年,阿德勒宣布退出精神分析学会,随后创立了个体心理学。1914年,荣格也离开精神分析学会,逐渐形成了分析心理学。但弗洛伊德仍然为捍卫自己的学说作着不懈的努力。到20世纪20年代,精神分析已经不止是一种治疗神经症的方法,而且成为一种关于人类动机和人格的理论。
学派现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危机席卷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精神病发病率大大增高,患者的病因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种复杂因素,其中尤以经济因素为主。精神分析学者也日益认识到社会对个人的影响,开始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纷纷修正弗洛伊德的理论观点。这些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发展形成的流派被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则被称为古典精神分析学派。
理论体系研究对象在弗洛伊德理论前期,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conscious)、前意识(preconscious)和潜意识(unconscious)三部分。前意识和潜意识共同构成了人的无意识(non-conscious)。意识是指可觉察到的心理活动,是传统心理学集中研究的领域。前意识是指人们能够从无意识中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负着“稽查者”的任务,防止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进入意识之中。潜意识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以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弗洛伊德把无意识现象和内容作为精神分析的主要对象。 到了弗洛伊德理论后期,弗洛伊德对以三种意识为核心的人格结构学说做了修订,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指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其中蕴含着人性中最接近兽性的一些本能性的冲动。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自我是指意识的结构部分,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监督自我,予以适当满足。它按照现实原则行事。超我是人格中的最道德的部分,代表良心、自我理想,处于人格的最高层。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相应地发展为研究这三部分的内容和相互关系。
研究方法弗洛伊德早期接受过严格的自然科学的训练,他追求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人类的无意识现象。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他总结出了三种研究无意识心理的方法,包括自由联想、梦的分析和对日常生活的分析。 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是一种不给予任何思想限制或指引的联想。精神分析者让患者在全身心都处于放松的情况下,进入一种自由联想的状态,即脑子里出现什么就说什么,不给患者的思路提供任何有意识的引导,但是患者必须如实报告自己所想到的一切。精神分析者对患者报告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直到双方都认为找到患者发病的最初原因为止。自由联想法为构建精神分析理论奠定了基础。
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本质是潜意识愿望的曲折表达,是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伪装的、象征性的满足。他把梦分为“显梦”(manifest dream)和“隐梦”(latent dream)两部分。显梦是指人们真正体验到的梦。隐梦则指梦的真正含义,即梦象征性表现的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对梦进行解析就是从显梦中破译出隐梦来。 对日常生活的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与意识的斗争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有时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过失”变现出来,比如口误、笔误、误读、错放、遗忘和误解等。弗洛伊德认为,导致过失产生的心理机制和做梦的心理机制类似,都是被压抑于意识中的愿望经过扭曲掩盖后的表达。通过对这种过失行为的分析,能够发觉深层的潜意识的内在动机。
理论观点本能理论 在弗洛伊德的体系中,“本能”是指人格的推动性或者动机性的驱动力量,是身体内的刺激的源头。本能的目的是通过某些行为,如进食、饮水、性行为等,来消除或减少这种刺激。 弗洛伊德把本能分为两类:生的本能(life instinct)和死的本能(death instinct)。生的本能包括饥饿、渴、性。生的本能是为了个体和种族的存续,因此是维持生命的创造性力量。生的本能通过被称为“力比多”(libido)的能量形式表现出来。死的本能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可以指向内部,表现为自虐和自杀等,也可以指向外部,表现为仇恨和攻击等。
焦虑论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本我在感受到威胁时提出的一种警示。他把焦虑划分为三种类型:客观性焦虑(objective anxiety)、神经性焦虑(neurotic anxiety)和道德焦虑(moral anxiety)。 客观性焦虑是指个人在现实世界遇到实际危险时产生的恐惧。神经性焦虑是在担心因为表达本能欲望而担心被惩罚时产生的。道德焦虑是在从事或者是思考违背良知的行为时产生的。个体发展出自我防御机制(ego defen mechanism)来减轻自己的焦虑,如无意识的拒绝或者歪曲现实。具体的自我防御机制有8种:拒绝、移置、投射、合理化、反应形成、倒退、压抑和升华。
人格发展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自己或者父母在正常看护自己的过程中刺激个体的性感带(erogenous zone)可以得到满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性感带有所不同。按照性感带的阶段性不同,个体的成长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口唇期(oral stage)、肛门期(anal stage)、性器期(phallic stage)、潜伏期(latent stage)和生殖期(genital stage)。[2]
口唇期是从出生到出生的第二年,这个阶段对婴儿口腔的刺激,如吮吸、咬和吞咽等,是性满足的主要来源。肛门期是从1到3岁,这一阶段性敏感区转到肛门。性器期是从3到5岁,这个阶段生殖器成为性敏感区。这一阶段的性满足涉及对异性父母的性幻想以及玩弄和展示生殖器。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正是在这一阶段产生的。前三个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为成人后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础。潜伏期是5到12岁,这一阶段儿童力比多受到压抑,没有明显表现。生殖期是从12岁到20岁,这一阶段个体的性器官开始发育成熟,力比多压抑逐渐解除,生殖器成为主导的性敏感区,其他性敏感区成为辅助的性敏感区。
主要缺陷非理性主义倾向弗洛伊德虽然倡导科学和理性创造人类的生活,但是他的潜意识决定论充分显露出非理性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漠视和贬低显意识的地位和作用,过分夸大潜意识的意义;贬低人的理智的价值,极力鼓吹泛性论。
唯心主义倾向弗洛伊德忽视心理活动的客观内容和社会根源。他有三个著名的假设:把人的东西自然化,把心理的东西生物学化,把社会的东西心理学化。因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最终陷入生物决定论和精神决定论的唯心主义。
方法论上的局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源于他对精神病和神经症患者的治疗实践,因此他得出的是变态心理学规律。但他把它们推论到所有正常人身上,在方法论上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而且,他忽视个体和群体、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本能与文化的差异,用关于个体、个体心理和本能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人类社会文化和历史现象,同样犯了方法论上的错误。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4 03:50: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39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精神分析心理学(心理学名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精神分析心理学(心理学名称).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