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用在呕吐,胆汁反流上,病情重的可用四磨汤,佛手同用。本品为桃金娘科常绿乔木植物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的花蕾,公丁香及果实(母丁香)。
拉丁学名Syzygium aromaticum(L.)Merr. EtPerry
别名丁子香,支解香,雄丁香,丁香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桃金娘目
分布区域主要产于澳大利亚和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通用名公丁香
英文名Flos Caryophyllata
详细介绍为丁香花还没有开放的花蕾,称为公丁香
公丁香基本信息品名:公丁香
英文名:Flos Caryophyllata
原植物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L.)Merr.EtPerry别名:丁子香、支解香、雄丁香、丁香、鸡舌香。
植物起源出自《开宝本草》,药性论;①《雷公炮炙论》:"凡使(丁香),有雌雄,雄颗小,雌颗大,似枣核。方中多使雌,力大,膏煎中用雄。"②《开宝本草》:"丁香,二月、八月采。按广州送丁香图,树高丈余,叶似栎叶,花圆细,黄色,凌冬不雕。医家所用惟用根。子如钉子,长三、四分,紫色,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俗呼为母丁香,可入心腹之药尔。"[1]
本品历来为进口药物,引进年代未详。但《名医别录》已有鸡舌香的记载。历史上曾有丁子香等名称。据《本草拾遗》(公元739年)载:"鸡舌香和丁香同种,花实丛生,其中心最大者为鸡舌香乃母丁香也"。以后诸家均采纳此说。至于原植物,《唐本草》和《海药本草》已有描述。但较为准确的应为宋《开宝本草》:"丁香生交、广、南番。按广州图上丁香,树高丈余,木类桂,叶似栎叶。花圆细,黄色,凌冬不凋。其子出枝蕊上如钉,长三、四分,紫色。其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俗呼为母丁香"。即系本种。[2]
丁香为常用中药,是我国传统进口"南药"之一,始载于《药性论》。现代研究表明,丁香含挥发油,油中主要含丁香油酸、乙酰丁香油酸及丁香烯、甲基正戊酮、甲基正庚酮、香荚兰醛等成分。具抑菌及驱虫作用,用作芳香,镇痉驱风剂,治疗胃病,腹痛、呕吐、神经痛、牙痛等疾病。丁香不仅为主要药用植物,也是世界名贵的香料植物。丁香我国50年代引种,初获成功,能正常开花结实,但产量极不稳定,单株花蕾产量差异极大,有时达10倍之多,为此丁香高产栽培技术及利用优良母株进行无性繁殖技术值得深入研究。
产地分布原印尼的摩鹿加岛及坦桑尼亚的桑哈巴尔岛。现在印尼的槟榔屿、苏门塔腊、爪哇以及马来半岛、越南和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均产。我国海南省及雷州半岛、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药材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10-15米。树皮灰白而光滑;叶对生,叶片革质,卵状长椭圆形,全缘.密布油腺点,叶柄明显。叶芽顶尖,红色或粉红色;花3朵1组,圆锥花序,花瓣4片,白色而现微紫色,花萼呈筒状,顶端4裂。裂片呈三角形,鲜红色,雄蕊多数,子房下位;浆果卵圆形,红色或深紫色,内有种子1枚,呈椭圆形。花期1-2月,果期6-7月。
生态环境原产湿热森林低地,较适于海拔600米以下的海洋性气候的环境生长。喜高温高湿,较不耐低温和干旱,大风对丁香的生长极不利,宜肥沃、深厚、疏松的土壤,一些热带火山岩土质是适合丁香生长的土壤类型。
生物学特性丁香原产于热带,喜热带海洋性气候。喜生于高温、潮湿、静风、温差小的热带雨林气候环境中。我国海南种植区,其年均气温23.1℃-24.4℃,月平均最高气温26.0℃-28.4℃,月平均最低气温16.7℃-18.8℃,年降雨量1330-2530mm。温度低于5℃时,嫩叶受害,落蕾,落花;达3℃时植株死亡。丁香幼树喜阴,不耐烈日曝晒,生长缓慢;成龄树喜阳光,阳光充足才能早开花开花多。丁香地上部枝叶茂密,树冠大,而根群浅且纤细,故支撑力小,不抗风。喜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pH5-6的砂壤土。丁香种子发芽快而又极易受到损伤,完全成熟的种子在果实尚未脱落,其胚根就已萌动。在高温多雨季节,种子成熟后,若不及时采收,会在树上发芽,形成实生苗。
但成熟度不够的果实,发芽率低。种子发芽温度18.2℃-32.7℃,最适温度28.3℃-31.9℃。种子不耐贮藏,宜随采随播,若不能及时播种,须用湿沙或湿木糠层积贮存,可延长生活力,否则易丧失生活力。较适宜的湿沙含水量为15%-20%,而木糠粒(径小于0.3cm)与水之比为1:2,用手捏有水从指缝渗出为宜。果实或种子贮存均可。丁香幼树喜阴,生长缓慢,不耐烈日曝晒;成熟树喜阳,5龄后生长加快,并进入开花阶段。开花有大小年现象。10-15年为初产期,株产2-3kg花蕾。每年可有两次花期,即12月至翌年2月,4-6月,以4-6月花量大,为采收的主要季节。丁香树顶端优势很强,成龄树枝条萌发力强,若成龄树截干矮化,会萌发大量徒长枝。幼树枝条萌发力弱,不耐修剪。
生长习性丁香喜高温,是属热带低地潮湿森林树种,年平均气温23-24℃,最高月平均气温26-27℃,最低月平均气温16-19℃,生长良好。引种到我国南方尚有一定忍受低温的能力,当冬季l-2月,月平均气温19-20℃,绝对最低气温9-10℃时,生长发育正常,仍能抽技吐叶,当气温O℃时,植株死亡;丁香不耐干旱,要求年降雨量为1800-2500毫米。苗期以及1-3年生幼树,喜阴,不宜烈日暴晒,成龄树喜光,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开花结果。喜上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黄壤和红壤。
丁香地上部分枝叶茂盛,体积大,侧技细脆而根系小,支持力弱,遇强风易倒,需设防护林加以保护。选地要选东南向或朝东坡向。
生长周期丁香定植后5-6年便可开花,20年后为盛产期,但有大小年现象,其寿命可达100多年。
采收加工采集一般种植5-6年后开花,25-30年为盛产期。但有大小年现象,其寿命可达100多年。在我国海南省引种区,6-7月花芽开始分化,明显看见花蕾,当花蕾由淡绿色变为暗红色时,或偶有1-2朵开放时,即把花序从基部摘下,勿伤枝叶,这样可提高公丁香产量,又可减少了香树养分的消耗。如果让花蕾继续生长,翌年3月为盛花期,4-6月座果,并逐渐长成幼果,采收未成熟果实,即为母丁香。从花芽分化到果实成熟需经三年时间。采收后的丁香花蕾,拣净杂物于阳光下晒,若天气晴朗一般晒3-4天即可,为了充分干燥,花蕾不可堆得太厚,而且要定时翻动,晒至干脆易断即为商品丁香。未成熟的幼果,采收后晒干,即为母丁香。
炮制:
采下后除去花梗,晒干。
储藏养护:
干品花蕾装于双层无毒塑料袋,密藏,宜在30℃以下保存,不使气味散失。置干燥处,避光保存。不能用水洗,以免挥发油损失。
形状规格花蕾略呈研棒状,长1-2cm,红棕色至暗棕色。分花萼与花冠两部分。花萼萼管圆柱状略扁,长0.7-1.4cm,直径0.3-0.6cm,基部渐狭小,表面粗糙,富油性,萼管上端有4片三角形肥厚的萼片。花冠近圆球形,直径3-6mm,具花瓣4片,互相抱合。将花蕾剖开后,可见多数雄蕊,花丝向中心弯曲,中央有一粗壮直立的花柱。芳香气强烈,味辛,有麻舌感。
性味功效性辛,味温。入肺、脾、胃、肾四经。
功效:温中、暖肾、降逆。
主治:治呃逆、呕吐、反胃、痢疾、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症。
化学成分花蕾含挥发油即丁香油。油中主要含有丁香油酚(Eugenol)、乙酰丁香油酚、B-石竹烯(B一Caryophyllene),以及甲基正戊基酮、水杨酸甲酯、葎草烯(Humuleno)、苯甲醛、苄醇、间甲氧基苯甲醛、乙酸苄酯、胡椒酚(Chavicol)、a一衣兰烯(a一Ylangene)等。也有野生品种中不含丁香油酚(平常丁香油中含64-85%),而含丁香酮(Eugenone)和番樱桃素(Eugenin)。花中还含三萜化合物如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黄酮和对氧萘酮类鼠李素(Rham-netin)、山奈酚(Kaempferol)、番樱桃素、番樱桃素亭(Eugenitin)、异番樱桃素亭(Isoeugenitin)及其去甲基化合物异番樱桃酚(IsoeugenitoI)。
药理作用丁香为芳香健胃剂,可缓解腹部气胀,增加胃液分泌,增强消化能力,减轻恶心呕吐,水煎剂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真伪鉴别生药材鉴定:干燥的花蕾略呈短棒状,长1.5-2厘米,红棕色至暗棕色;下部为圆柱状略扁的萼管,长1-1.3厘米,宽约5毫米,厚约3毫米,基部渐狭小,表面粗糙,刻之有油渗出,萼管上端有4片三角形肥厚的萼;上部近圆球形,径约6毫米,具花瓣4片,互相抱合。将花蕾剖开,可见多数雄蕊,花丝向中心弯曲,中央有一粗壮直立的花柱,质坚实而重,入水即沉;断面有油性,用指甲划之可见油质渗出;气强烈芳香,味辛。以个大、粗壮、鲜紫棕色、香气强烈、油多者为佳。显微鉴定:花托部位横切面,表皮为1列扁平细胞,外被较厚的角质层。皮层较宽,外侧散有2-3列径向延长的油室。中柱有20-50个小型双韧维管束,断续排列成环,维管束外围有少数木化纤维;内侧为薄壁细胞组成的通气组织,有大型细胞间隙。中央为轴柱,有约17个细小维管束。本品薄壁细胞含细小草酸钙簇晶。
粉末:暗红色。①纤维多单个散在,梭形,边缘平整或波状弯曲,有的呈不规则连珠状突起并气扭曲,长106-648μm,直径12-68μm,壁厚5-23μm,微木化,孔沟较稀或不明显,胞腔宽狭不一,有的胞腔内含棕色油状物。②花粉粒极面观三角形,赤道轴长12-30μm,赤道表面观双凸镜形,具3副合沟。③草酸钙簇晶大多存在于较小的薄壁细胞中,也有数个簇晶连接成行,簇晶直径3.5-26μm。另可见少数细小方晶。④油室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至150μm,多破碎,分泌细胞界限不分明,有的含黄色油状物。⑤花托表皮细胞断面观类方形或类长方形,外被角质层;表面观类多角形或类长方形。⑥花粉囊内壁细胞断面观类长方形,壁具条状或网状增厚。⑦花丝表皮细胞表面见类长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外平周壁可见波状角质纹理。此外,有细小螺纹导管及类多角形的花瓣表皮细胞。本品以个大、粗壮、色红棕、油性足、能沉于水、香气浓郁、无碎末者为佳。按《国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6.0%(ml/g)。
性状鉴别本品略呈粗棒状或"丁"字形,长1-2cm;花冠圆球形,直径0.3-0.5cm;花瓣4,呈复瓦状抱合,棕黑色至黑黄色;花瓣内为雄蕊和花柱,搓碎可见众多黄色细粒状的花药;萼简圆柱状,略扁,有的稍弯曲,长0.7-1.4cm,直径0.3-0.6cm,红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枚三角状的萼片,十字状分开;质坚实,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以完整、朵大、油性足、颜色深红、香气浓郁、人水下沉者为佳。
伪品:樟科植物桂树Cinnamon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幼果及叶柄。(幼果又称桂丁香)。
鉴别:丁香呈研棒状,长1-2cm。顶端有4枚三角状的萼片,十字状分开。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粗糙。质坚实,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桂丁香呈圆锥形,长0.6-1.2cm。顶端宿萼6浅裂。表面暗棕色,有皱纹。质松,易压碎,油性差。气芳香,味微甘而辛辣。
桂树叶柄呈扁圆柱形,有的弯曲。长1.1-2.5cm。表面灰棕色,有纵皱纹。质脆,易折断。气芳香,味微甘而辛辣。
种植技术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的干燥花蕾,又名鸡舌香、公丁香。干燥果客为母丁香。丁香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功效。丁香原产地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现桑给巴尔、奔马、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等地均有栽培。我国的药用丁香历中上依靠进口。为解决用药需要,从50年代开始引种栽培,现海南已扩大试种,并连年开花结果。
栽培技术1、选地、整地宜选择温和湿润、静风环境、温湿变化平缓、坡向最好为东南坡的地区,并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上栽培。土壤以疏松的砂壤土为宜。深翻土壤,打碎土块,施腐熟的干猪牛粪、火烧土作基肥,每亩施肥2500-3000千克。平整后,作宽l-1.3米、高25-30厘米的畦。如果在平原种植,地下水位要低,至少在3米以下。有条件先营造防护林带,防止台风为害。种植前挖穴,植穴规格为60厘米×60厘米×50厘米,穴内施腐熟厩肥15-25千克,掺天然磷矿粉0.05-0.1千克,与表土混匀填满植穴,让其自然下沉后待植。
2、繁殖方法主要用种子繁殖。果实7-8月陆续成熟。鲜果肉质坚实,每千克鲜果有600-700粒。开沟点播,沟深2厘米,株行距则随育苗方式不同而异。苗床育苗,株行距10厘米×15厘米;营养砖育苗,株行距4厘米×6厘米。播种后盖上一层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切不要盖上太厚。在播前搭好前棚,保持50%的郁闭度。播后19-20天即可发芽。3个月后具3对真叶时,把幼苗带土移入装有腐殖土的塑料薄膜袋或竹箩内,每袋(箩)移苗四株,置于自然林下或人工前棚下继续培育。定植后5-6年开花结果。
田间管理(1)荫蔽l-3年生的幼树特别需要荫蔽,由于植距较宽,可在行间间种高秆作物,如玉米、木薯等,既可遮荫,又可作防护作用,还能增加收益,达到以短养长的目的。
(2)除草、覆盖每年分别在7、9、10月,在丁香植株周围除草,并用草覆盖植株,但不要用锄头翻上以伤害了香根,林地上其它地方的杂草被割除作地面覆盖,还可作绿肥,代替天然植被覆盖地面。除草工作直至树冠郁闭而能抑制杂草的生长为止。
(3)补苗丁香在幼龄期的致死因素较多,如发现缺苗,应及时补种同龄植株。
(4)排灌幼龄丁香,根系纤弱,不耐旱,三年生以下的丁香树,干旱季节需要淋水,否则幼树干枯。开花结果期在干旱季节易引起落花落果,也要淋水,雨季前流通排水沟,以防积水。
(5)施肥定植后,一般每年施肥2-3次:第一次在2-3月;每株施稀人粪尿10-15千克或尿素、硫酸钙和氯化钾各0.05-0.1千克;第二次在7-8月,除施氮肥外,每株加施0.l千克过磷酸钙或适量堆肥和火烧土,但不宜过量和紧靠根际,以免引起灼根造成腐烂;第三次在10-12月施以厩肥或堆肥,掺适量过磷酸钙和草木灰。
(6)培土丁香树是浅根系,表土上层的细报必须避免受伤,同时这些细根不应露在土面,若露出要用肥沃松土培土2-5厘米。
(7)修枝丁香树木需要大量修枝,但为了便于采花,可将主干上离地面50-70厘米内的分枝修去;若有几个分叉主干,应去弱留强,去斜留直,保留1个。上部枝叶不要随便修剪,以免造成空缺,影响圆锥形树冠的形成。
(8)防风防护林的设置是确保了香园完整的一项重要措施。此外,幼龄期在台风来临前要做好防风工作,可用绳子和竹子固定丁香植株树干,以减轻台风对丁香植株的摇动,从而减少危害。
病虫防治:(1)褐斑病幼苗和成龄树都有发生,为害枝叶、果实。防治方法:①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1∶1∶100倍的波尔多液喷洒;②清洁田园,消灭病残株,集中烧毁。
(2)煤烟病主要是由黑刺粉虱、蚧类、蚜虫等害虫的为害而引起的。防治方法:①发现上述害虫为害时用杀虫剂喷杀;②发病后用1∶1∶l00倍的波尔多液喷洒。
(3)根结线虫病由一种线虫引起,为害根部。防治方法:可用3%呋喃丹颗粒剂穴施或撤施于根区。
(4)红蜘蛛为害叶片。防治方法:用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和20%三氯杀螨砜稀释500倍液喷杀。两种液体混合使用效果更好。每5-7天喷1次,连续2-3次。
(5)红蜡介壳:害枝叶。防治方法:冬季可喷10倍松脂合剂,50%马拉松稀释1000-1500倍液喷杀,每隔7-15天喷1次,连续2-3次。
(6)大头蟋蟀:害小枝、叶、幼干。防治方法:采用毒饵诱杀。先将麦麸炒香,然后用90%晶体致百虫30倍液,拌湿麦麸,傍晚放畦周围。
留种技术采种母树最好是15年生以上、生长健壮、高产和抗病力强的植株。7-8月采摘紫红色的成熟果实。采后,不能日晒,即行播种。若从国外引进,宜用剥掉果肉及薄种皮的种子,用煮沸过半小时的湿木糠,作为种子包装垫充物,进行贮藏或运输,但湿度不宜过大。
药典标准:
来源:本品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的干燥花蕾。当花蕾由绿色转红时采摘,晒干。
性状:本品略呈研棒状,长1-2cm。花冠圆球形,直径0.3-0.5cm,花瓣4,复瓦状抱合,棕褐色至褐黄色,花瓣内为雄蕊和花柱,搓碎后可见众多黄色细粒状的花药。萼筒圆柱状,略扁,有的稍弯曲,长0.7-1.4cm,直径0.3-0.6cm,红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枚三角状的萼片,十字状分开。质坚实,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鉴别:(1)本品萼筒中部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有较厚角质层。皮层外侧散有2-3列径向延长的椭圆形油室,长150-200μm;其下有20-50个小型双韧维管束,断续排列成环,维管束外围有少数中柱鞘纤维,壁厚,木化。内侧为数列薄壁细胞组成的通气组织,有大形腔隙。中心轴柱薄壁组织间散有多数细小维管束,薄壁细胞含众多细小草酸钙簇晶。粉末暗红棕色。纤维梭形,顶端钝圆,壁较厚,花粉粒众多,极面观三角形,赤道表面观双凸镜形,具3副合沟。草酸钙簇晶众多,直径4-26μm,存在于较小的薄壁细胞中。油室多破碎,分泌细胞界限不清,含黄色油状物。
(2)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5ml,振摇数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丁香酚对照品,加乙醚制成每1ml含16μl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VI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杂质不得过4%(附录ⅨA)。
水分照水分测定法(附录ⅨH第二法)测定,不得过12.0%。
含量测定:照气相色谱法(附录ⅥE)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聚乙二醇(PEG)-20M为固定相,涂布浓度为10%;柱温190℃。理论板数按丁香酚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丁香酚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正己烷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二号筛)约0.3g,精密称定,精密加入正己烷2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15分钟,放置至室温,再称定重量,用正己烷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μl,注入气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丁香酚(C10H12O2)不得少于11.0%。
炮制: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脾、胃、肺、肾经。
功能与主治: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
用法与用量:1-3g。
注意:不宜与郁金同用。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4 03:33: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38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公丁香(桃金娘科蒲桃属植物).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公丁香(桃金娘科蒲桃属植物).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