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朗读》(史蒂芬·戴德利导演的电影)

更新时间:2024-12-23 13:26:46 阅读: 评论:0

《生死朗读》(史蒂芬·戴德利导演的电影)

《生死朗读》 (史蒂芬·戴德利导演的电影) 次浏览 | 2022.08.16 08:58:11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生死朗读》史蒂芬·戴德利导演的电影

《生死朗读》的作者是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朗读者》是其最为轰动的代表作,它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报排行榜冠军的德语书,并被翻译成三十九种语言文字在全球广泛流传。小说描述的历史背景和二战纳粹有关,虽然有无数的作品已经对这一时期有过深刻的描写,但《朗读者》的立意和角度无疑是独一无二的。本书后经美国导演斯蒂芬·戴德利将之搬上荧幕,主演凯特·温斯莱特更凭借本片获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男主角大卫·克劳斯凭借该片获得第5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欧洲闪亮之星奖和第6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萧邦奖最佳新演员奖等奖项。

中文名

生死朗读

外文名

The Reader

其他译名

朗读者/为爱朗读

类型

剧情,爱情

出品公司

Ascot Elite Entertainment Group

制片地区

德国 / 美国

导演

史蒂芬·戴德利

编剧

本哈德·施林克

制片人

安东尼·明格拉 、西德尼·波拉克、斯科特·鲁丁

主演

凯特·温丝莱特、 拉尔夫·费因斯、大卫·克劳斯、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那

片长

124 min

上映时间

对白语言

英语 /德语/ 希腊语/拉丁语

色彩

彩色

电影分级

美国 R

imdb编码

tt0976051

主要奖项

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 

别名

朗读者

类别

剧情 历史 战争

混音

SDDS ∣Dolby Digital ∣ DTS

制作成本

$32,000,000

制片地点

德国/美国

剧情简介《生死朗读》海报

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处在盟军和苏军的管制中。

万事萧条,百废待兴。生活在柏林的15岁少年米夏·伯格患上了猩红热,但他仍然时不时的坐车到很远的图书馆中找寻自己爱看的书籍,对于这位身处战后管制区的少年而言,这是他仅有的娱乐。米夏有一次在路上猩红热病发,汉娜将他送回家,两人开始渐渐交谈起来。病好的米夏前往汉娜住的地方感谢她的救命之恩,在汉娜的屋内,米夏第一次感受到了非比寻常的快乐。

两人的关系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情欲变成了爱情,他和汉娜私下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多,两人在汉娜的公寓中度着属于自己的快乐时光。汉娜常常叫米夏带来不同的书籍,然后慢慢地读给她听。相处中米夏和汉娜的矛盾渐渐爆发,米夏试图对抗年龄的悬殊带来的服从感,并想摆脱自身的稚气和懦弱。终于有一天,当米夏前往汉娜的公寓,发现已经人去楼空,这段无果之恋也走到了尽头。

毕业之前,米夏作为实习生前往旁听一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在审判席上,米夏做梦也没有想到,坐在战犯座位上的,竟然是汉娜!审判开始了,原来汉娜曾经做过纳粹集中营的看守。或许是出于自责、或是对法律的无知、汉娜对指控供认不讳,并因为不愿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不认字的事实,认下本不属于自己的重责。米夏此时有能力帮助汉娜澄清事实,出于对汉娜罪行的谴责以及不愿暴露自己与汉娜的关系,他选择了沉默,就连给汉娜鼓励的勇气也没有。最终汉娜被判终身监禁。

米夏在很多年后开始给狱中的汉娜寄自己朗读的磁带,这让汉娜重新找到了活着的意义和勇气,并且汉娜通过磁带和书的逐字对比学会了阅读和书写!并且开始给米夏写信。米夏从来没有回过。也许他想逃避那份自责的心情;也许他没有勇气面对汉娜。这让汉娜感到无比的孤单。汉娜出狱的时间到了,米夏来到狱中看见已经白发苍苍的汉娜,虽然承诺给汉娜提供出狱后物质上的援助,却拒绝了心灵沟通。汉娜绝望自杀。

帮助汉娜处理遗愿并不能使米夏逃出自责,他最后选择倾诉来宣泄内心的痛楚。[1]

演职员表

角色

演员

Hanna ,Schmitz

凯特·温丝莱特

Michael,Berg

拉尔夫·费因斯

Young ,Michael,Berg

大卫·克劳斯

Young ,Ilana, Mather

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那

Ro ,Mather/,Ilana, Mather

莉娜·奥琳

Professor,Rohl

布鲁诺·甘茨

Marthe

卡洛琳·赫弗斯

Ms ,Brenner

琳达 ,·, 巴塞特

Dieter,Spenz

沃尔克 ,·, 布鲁赫

Carla ,Berg

苏珊娜 ,·, 罗莎

Julia

汉娜·赫斯普朗

Peter ,Berg

马赛斯·哈贝奇

Brigitte

詹妮特·, 海因

Seminar, Group ,Student#1

路德 ,韦格·布洛克伯格

Gerhard,Bade

Jü,rgen,Tarrach

Sophie

维婕丝娜·费基克

Female ,Judge

科斯腾·布劳克

Rudolf

Max ,Mauff

Sophie's, Friend

Vanessa,Berthold

Holger

Moritz,Grove

Heidelberg,Lecturer

Jacqueline,Macaulay

Stamp , Dealer

Joachim,Tomaschewsky

Holger's, Friend

本杰明·特林克斯

Thomas ,Berg

弗罗里安·巴西奥罗麦

Judge

伯格哈特·克莱斯纳

Procuting,Council

西尔维斯特·格洛斯

Hanna's,Defen,Council

费比安·巴什

职员表

▪ 制作人:安东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Henning Molfenter;雷德芒德·莫瑞斯/Redmond Morris;西德尼·波拉克/Sydney Pollack;Michael Simon de Normier;鲍伯·韦恩斯坦/Bob Weinstein

▪ 监制:安东尼·明格拉 Anthony Minghella;西德尼·波拉克 Sydney Pollack;斯科特·鲁丁 Scott Rudin

▪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Stephen Daldry

▪ 副导演(助理):Carlos Fidel;Miguel Pate;Tonja Schürmann;Richard Styles;Mara Fiedler;Josh Newport

▪ 编剧: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戴维·黑尔/David Hare

▪ 摄影:克里斯·门格斯/Chris Menges;罗杰·狄金斯/Roger Deakins

▪ 配乐:尼可·穆利/Nico Muhly

▪ 剪辑:Claire Simpson

▪ 选角导演:Simone Baer;吉娜·杰

▪ 艺术指导:Brigitte Broch

▪ 美术设计:Christian M. Goldbeck;Erwin Prib;Yesim Zolan

▪ 服装设计:安·罗斯;Donna Maloney

▪ 视觉特效:Dayne Cowan;Jim Rider;Mark Dornfeld

▪ 布景师:Eva Stiebler[1]

影片评价

宽恕不可宽恕的 ——德里达

(一)汉娜·施密芝在获得自由的前一天在监狱里自杀了。麦克·伯格忍着巨大的悲痛和内疚走进了她的狱室,书架上整齐地放着他寄给她的录音磁带,还有一些她学会读写后借来阅读的书籍。

在这些施密芝阅读过的书籍中,有一本就是著名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艾希曼是第三帝国保安总部第四局B-4课的课长,曾通过自己在铁路运输方面的专长把百万犹太人送进了集中营。战争快结束时,火车车皮不够用,艾希曼便让被捕者自己步行走向死亡营地。

阿伦特(犹太人)作为《纽约客》的特约记者在耶路撒冷旁听了对艾希曼的审判。让阿伦特震惊的是,这个“杀人魔王”看上去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表现得毕恭毕敬,甚至像一位绅士。

在艾希曼身上,阿伦特看到了:“恐怖的、难以表述的、难以想象的恶之平庸(the banality of evil)。”

艾希曼确实是一个尽忠职守、严谨勤奋的官员,每天埋头于时刻表、报表、车皮和人头的统计数字,极具工作效率。第三帝国的“国家理性”完全支配了、也合法化了艾希曼这样的“平庸”官僚的行为。他反复强调,自己只是庞大系统中的一个小齿轮。

《生死朗读》海报

阿伦特认为,使得纳粹的罪行得以实现的绝大部分人都具有这种“平庸”特征,他们轻易地放弃了个人判断的权利。在罪恶的极权统治下,人的不思想所造成的灾难可以远胜于人作恶本能的危害的总和。这就是应当从耶路撒冷得到的教训。

《朗读者》的小说作者、柏林洪堡大学法学教授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无疑受到了阿伦特的影响,他对纳粹罪行及其影响的思考始终在“平庸”的普通人的生活层面展开。

那么,汉娜·施密芝真的就是“平庸之恶”的又一个例证吗?

(二)汉娜确实是“平庸”的,因为她是一个文盲,还用谎言极力掩饰这一点。换句话说,汉娜由于无法读写(文盲)因而不能从文化及其社会秩序中获得正常尊严,进而把掩盖这种失败作为其一生拼死维护的尊严本身。

汉娜热衷于倾听朗读,她对文化世界中的美好事物的向往越强烈,她对自己文盲身份的厌恶和恐惧也就越强烈,这是同一种感情的两面。这让她近乎疯狂地走上了一条维护、追求尊严的道路,为此不惜撒谎,抛弃工作和爱她的人。

这种创伤性的尊严贯穿了汉娜的一生,构成了使她是她的精神核心。这种基本特征已经从根本上决定了她首先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形象。

和艾希曼作为有文化的“专家”却放弃个人思考判断和尊严相比,汉娜所追求的正好是艾希曼轻易放弃的这一切,虽然这种追求的起点很低而且困难重重。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那个时代在德国普遍弥漫的那种麻木,汉娜显然无法超越这一点。

这种麻木既弥漫在集中营的施害者身上,也弥漫在受害者身上;弥漫在法庭上的审判者身上,也弥漫在被告身上;弥漫在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小说比电影更清楚地展示了这一关键内容,电影中只出现了一个在法庭上织毛衣的被告形象)。

在集中营里,无论囚犯还是看守,他们要继续自己的生活,一天一天地活下去,就不得不把毒气室和焚尸炉——杀戮和死亡看做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得不把他们自己的作用看得很轻,不得不像被注射了麻醉药或喝醉了酒一样让麻木状态占据自己。

在这种共享的麻木之上,他们形成了一种使恶得以日常化的合作关系。在这种环境中,是非、善恶、生死等基本伦理问题都消失了,只剩下各种本职工作的日常计较。

汉娜的不幸之处在于,在她那条偏执然而值得尊重的道路上,在她成为有文化和尊严的人之前,在她能思考人类的尊严之前,她已经不得不面对了关于人类尊严的大是大非的残酷考验——她没有能解救教堂里的那些犹太人,这是残酷的、有罪的,但这符合她当时的思考和行动能力,符合那个环境轻易强加给一个文盲的一切。

(三)审判对汉娜是足够正义的吗?

“纳粹”“凶手”“集中营的女看守”的这样标签对汉娜这样一个卑微的文盲来说是实在是太大、太沉重了,汉娜或许从未能准确地理解这些字眼的含义。然而,这些标签已经足以让多数人在理解她之前已经对她下了判决。

在法庭上,汉娜实话实说,她显然对游戏规则毫无概念,对自己的和别人的表达方式也没有概念,更不会知道有罪或无罪、判刑或释放在一个平庸的法庭上往往取决于这些表面的东西。

在整个审判过程中,各种身份的人之间充满推托、谎言、策略、计算,唯独缺乏对人性的深思、对正义的虔诚。汉娜最终因为要坚持隐瞒文盲的身份而被定为罪首,处以重判。一个偶然的因素就皆大欢喜地了结了这场审判。

审判始终没有触及汉娜身上真正重要的内容(汉娜的拒绝只是一方面的原因)。麦克在研讨课上说出的“理解”这个词是微弱的。很多人都会义正词严地反问,我们真的需要理解一个“纳粹集中营的冷酷女看守”吗?

汉娜的确有罪,但这并不意味着审判者就可以简单地根据抽象的罪名、简单地运用法律惩罚她。如果审判不是基于对“这一个”被告的全部特殊性的真实理解,而是基于博弈(各种计算之间的平衡),这种审判不可能是正义的。

法国哲学家、犹太人德里达(Derrida)在思考法(Law)和正义(Justice)时指出:“若一位法官想作出正义的判决,他(或她)便不能自满于只是引用法律。他(或她)每次都必须重新发明法律。”也就是说,“在一独特的情况中重新发明一种正义的关系,这意味着正义不能被降格为约束、处罚或奖赏的计算。正确的或合法的事,很可能是不正义的。”

对汉娜的判决是“正确的或合法的”同时也是“不正义的”。

理解汉娜不是为了免除她的罪和罚,而是使法真正和她的特殊性发生切身的、正义的关系,否则审判就会沦为暴力,甚至只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暴力。阿伦特就认为,为了能正义地审判纳粹的罪行,一般的国内法是无效的,我们必须创造出基于对人类尊严深思的新的法律。

(四)汉娜这个形象从根本上召唤着正义,而不只是同情。

那么,麦克对汉娜是足够正义的吗?

麦克和汉娜的关系准确地表现了:经历了二战、在纳粹的罪行面前或合作或沉默或麻木的老一代德国人和年轻一代之间的爱恨交织的复杂关系。

“当我努力去理解时,我就会有一种感觉,即我觉得本来属于该谴责的罪行变得不再那么该谴责了。当我像该谴责的那样去谴责时,就没有理解的馀地了。两者我都想要:理解和谴责。但是,两者都行不通。”小说这样表达这种复杂的感情。

其中最关键的是麦克的两次沉默:第一次,麦克知道了汉娜是文盲,却没有告知法庭这一事实,而选择了沉默;第二次,汉娜在监狱里学会了读写,并给麦克写来了字体蹩脚但饱含希望的书信,但麦克却选择了沉默,没有给出汉娜最需要的回应。

在第一次沉默中,最坏的可能原因是,麦克内心不希望汉娜因为自己的介入而得以减罪,并回到他的日常生活中;最好的可能是,麦克觉得揭穿她的文盲身份等于毁了她,沉默是尊重她的决定;或两者兼有或更复杂。而在第二次沉默中,麦克需要计较的现实因素就更多了。

在麦克的沉默中,我们甚至能看到前面描述的那种麻木。这种麻木是让日常生活继续下去所要付出的代价。“这样才有可能让我重新回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去,并在这种生活中继续生活下去。”

麦克唯一做的是,给汉娜不断地寄自己的朗读录音。这是麦克在重重矛盾中所能找到的唯一合适的接触汉娜的位置。此时,朗读从原来的肉体之间的、面对面的,变成了抽象的语音。朗读延续了,但爱已经消失。汉娜终于通过磁带学会了读写,但最终没有获得真正的理解(正义)和宽恕。

汉娜没有拯救犹太人,麦克也没有拯救汉娜。在罪面前,在生活的各种牵绊中,麦克没有勇气再去面对自己曾经的爱,更没有勇气把他的爱变成真正的宽恕。

德里达说,宽恕“不可能宽恕的”才是宽恕。他的意思是,真正的宽恕,它的每一次具体实践(实现)都会打破原来关于什么是能宽恕什么是不能宽恕的经验和界限(解构宽恕原来的可能性),就像正义的每一次具体实现都会要求法的重新运用甚至发明(解构法之运用的原本可能性),就像真正的爱是爱那些超越你并更新你的事物(解构自我的同一性),否则就只是变相的爱自己(自恋)而已。

无论是宽恕,还是爱与正义,都需要一个超越性的维度,否则就会被日常生活的平庸所吞没,或者被罪所压垮,或者被计算所腐蚀。

影片的结尾处,麦克把他原本疏远的女儿带到了汉娜的墓地前。的确,他有责任把汉娜的故事向下一代(未来)重新讲述一遍,而这个重新讲述的故事应该不只是关于罪与罚,更是关于爱、正义和宽恕。

影片花絮

本片根据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而成,原着作者本哈德·施林克曾获得过德语推理小说大奖,《朗读者》是其最为轰动的代表作,它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报排行榜冠军的德语书,并被翻译成三十九种语言文字在全球广泛流传,中文版已经由译林出版社于2006年1月出版。

小说描述的历史背景和二战纳粹有关,虽然有无数的作品已经对这一时期有过深刻的描写,但《朗读者》的立意和角度无疑是独一无二的。也许因为作者本哈德·施林克是侦探小说家出身,《朗读者》里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悬疑的色彩。少年伯格爱上了比自己大21岁的公共汽车售票员汉娜,这场年龄相差悬殊的姐弟恋以汉娜的神秘失踪告一段落。当少年长大成人以后,在一个军事法庭上见到了曾经的恋人,而此时汉娜的身份却是接受审判的纳粹战犯,为了保守自己的一个秘密,汉娜选择了入狱。得悉汉娜秘密的伯格,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之中。汉娜不顾一切要保守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

本片的导演原本属意由安东尼·明格拉担任,1996年他执导的《英国病人》囊括了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在内的九项奥斯卡大奖。不过《朗读者》的导演重任最后落在了史蒂芬·戴德利身上,安东尼·明格拉则出任制片人一职。影片尚未完成,安东尼·明格拉和另一位制片人西德尼·波拉克(同为著名导演,电影代表作是获得过七项奥斯卡大奖的《走出非洲》)相继因病辞世,令人分外惋惜。

《生死朗读》剧照

挑起导演大梁的史蒂芬·戴德利不是一位高产的电影导演,但他的作品可以说都是精品。在史蒂芬涉足电影之前,他已经是一名知名的舞台剧导演了,曾凭借《罪恶之家》获得过托尼奖。1998年,史蒂芬拍摄了他的第一部电影短片《八岁男孩》,得到了英国学院奖最佳短片的提名。2000年,史蒂芬执导了第一部电影长片《舞动人生》,获得了第73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等三项提名。2002年,史蒂芬根据迈克尔·坎宁安获得普利策奖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时时刻刻》引起了影坛的轰动,这部电影不仅是当年的十佳电影之一,还是第60届金球奖的最佳影片,并获得了第75届奥斯卡九项提名。

《朗读者》是史蒂芬·戴德利第二次根据小说改编电影,这次为电影撰写剧本的戴维·黑尔,就曾经为《时时刻刻》担任过编剧,这次是史蒂芬和戴维的第二次合作。史蒂芬坦言当自己拿到剧本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小说搬上大银幕。要实现这个心愿并不容易,因为小说是用男主人公的口吻来叙述故事的,如何在电影里展现男主人公复杂的内心情感是个不小的考验。史蒂芬让扮演男主人公的演员拉尔夫·费因斯充当电影的旁白,情节的推动加上演员的旁白叙述,深刻表现出了影片更多的内涵。

史蒂芬本人对这部电影有相当大的期待,希望能为这部电影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才华和精力。但是根据韦恩斯坦电影公司的安排,史蒂芬不得不在21周内完成电影的全部拍摄工作。在电影拍摄之前,经历了一次换角风波,原本女主角汉娜由妮可·基德曼饰演,但她因为怀孕而辞演了,最后由凯特·温丝莱特顶替。本片男主人公少年时代的扮演者大卫·克劳斯是德国的新人演员,他在电影里有一些激情戏的演出,考虑到大卫的年龄问题,摄制组特地等了几个月时间,等大卫真正年满18周岁了,才开始电影的拍摄工作。虽然电影的拍摄时间比较紧张,史蒂芬还是说服了韦恩斯坦电影公司,让摄制组飞往德国科隆进行为期八天的电影取景和拍摄工作。

影片制作

创作背景

《生死朗读》根据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目前这本作品不但已经被翻译成39种语言在全球卖了上百万本,而且还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代》畅销书排行榜冠军的德国小说。

在2002年奉献出那部让观者动容,且获得了奥斯卡9项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终助妮可.基德曼夺得后冠)的《时时刻刻》之后,导演斯蒂芬· 戴德利苦寻良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下一部电影计划:改编《生死朗读》。这个饱含着爱,罪恶,秘密与救赎的故事在打动全球无数读者的同时,也深深触动了他的心。也正是因为面对着如此令人唏嘘的故事,戴德利感到了无限压力。早在开拍前和韦恩斯坦公司商谈影片时,戴德利就一直被自己能否

把握好这部电影的改编所困扰。还好家人和影迷给了戴德利力量与自信,最终在他的带领下,《生死朗读》顺利拍竣。

虽然事关二战与纳粹的影片多如牛毛,但斯蒂芬·戴德利对本片能脱颖而出充满信心,因为《生死朗读》对那段惨绝人寰往事的观点非常独特:它不再关注那些惨无人道的罪行,也没有惨烈的画面作为刺激,而是全心全意把焦点放到了普通人身上,通过他们的转变来折射出那段罪恶的往事。“并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是刽子手,更多的人都是不知不觉就参与到了罪恶之中,像汉娜一样,”斯蒂芬·戴德利说,“他们其实也是受害者,只是没人关注过他们而已。而实际上他们往往付出了更为惨痛的代价。”也正是这样的独特观点,才使《生死朗读》从斯蒂芬·戴德利的选择中闪耀出不一样的光辉,顺利得到了这位奥斯卡提名导演的青睐。而如此有威慑力的故事,再加导演与主演的小金人星光,《生死朗读》当然早就在各大媒体的“09年奥斯卡预测”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催人泪下的原着

每一个看过《朗读者》同名原着的读者,几乎都为书中汉娜的悲惨命运而潸然泪下。原着小说是连续多周的畅销书籍,并被译成了十多国的语言文字。对于这次的电影版,曾经在2002年凭借《时时刻刻》横扫金球奥斯卡的导演史蒂芬·戴德利也坦言倍感压力:“这是一本有很多读者曾经为之深深动容的小说。在和电影公司商量影片的拍摄之时,有时候我在睡觉之前常常想,我究竟是否能够把握好这部电影的改编?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困扰着我。后来,我的家人和不少影迷一直支持鼓励我,他们对我说,‘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你能把握住它’,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着自己如何能够做得更好,现在影片终于拍摄完毕了,我真的得感谢他们,他们给了我太多的精神上的支持与帮助。”

提及影片中有关于二战和纳粹的故事,史蒂芬·戴德利也是感慨良多:“ 第一次看这本小说是,我很惊叹于作者本哈德·施林克的视角竟然如此独特。也许很多人提及二战中纳粹灭绝人性的表现,去关注的都是一些惨无人道的罪行,但小说用了另一种触角,他关注的是在战争中,一些普通人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对这个战争所带来的影响。也许并不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注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侩子手,更多的人会像汉娜这样,不自觉的参与到一个罪恶当中,并且自己也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他们也是受害者,只是从来就没有人关注过他们。这部小说提供了这样的思路,我们终于可以明白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里,更多的事实真相。”

影视原声

本片的配乐是尼可·穆利(Nico Muhly)

《生死朗读》剧照

尼可·穆利是一位年少成名,游走于古典和流行之间作曲家、钢琴家。成长在一个艺术气息浓厚的家庭,母亲是画家,父亲是纪录片工作者,从小就接触到世界各地的文化,另外作为一名别人常常另眼相看的“同性恋男孩”长大对穆利之后的音乐风格也有很大影响。他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英文文学和阿拉伯语,还是著名的茱莉亚音乐学院硕士毕业生。不到三十岁的他已经得到在美国芭蕾剧团、波士顿管弦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克莱尔学院合唱团创作和表演的机会,作品曾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美国惠特尼艺术博物馆等音乐圣地首演。他与作曲家、配乐大师菲利普·格拉斯有过密切合作并深深受其影响,还因为精湛的钢琴和钢片琴演奏技巧,为女歌手比约克的专辑《Medúlla》负责键盘和编曲,06年他更比约克御用制作人 Valgeir Sigurosson新创的厂牌Bedroom Community 旗下发行了个人首张古典音乐专辑。2008年他取代了大名鼎鼎的阿尔贝托·伊格莱西亚斯为史蒂芬·戴德利执导的《朗读者》一片创作主题配乐。他与电影的缘分是从2002年同一导演的《时时刻刻》开始的,菲利普·格拉斯当时凭借该片得到了奥斯卡原创音乐的提名。他还与格拉斯合作过《丑闻笔记》的配乐。

专辑曲目:

⒈ The Egg (01:06)

⒉ Spying (02:27)

⒊ The First Bath (02:50)

⒋ It's Not Just about You (01:29)

⒌ Tram at Dawn (01:05)

⒍ You Don't Matter (02:41)

⒎ Reading (01:51)

⒏ Cycling Holiday (01:40)

⒐ Sophie / The Lady with the Little Dog (03:00)

⒑ Go Back to Your Friends (05:21)

⒒ Handwriting (02:19)

⒓ The Failed Visit (04:59)

⒔ Verdict (01:35)

⒕ Letters (02:39)

⒖ I Have No One El to Ask (03:42)

⒗ Piles of Books (02:13)

⒘ Who Was She? (06:48)

获奖记录

第66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 剧情类电影最佳女配角 凯特·温斯莱特 《生死朗读》

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女主角 凯特·温斯莱特 《生死朗读》

2009英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女主角 凯特·温斯莱特 《朗读者》

2009美国演员工会奖 最佳女配角 凯特·温斯莱特 《朗读者》

提名记录

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 《生死朗读》

最佳导演 斯蒂文·道德利 《生死朗读》

最佳改编剧本 大卫·海尔 《生死朗读》

最佳摄影 罗杰·迪金斯、克里斯·蒙吉斯《生死朗读》

第66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 最佳剧情类影片 《生死朗读》

最佳导演 斯蒂文·道德利 《生死朗读》

最佳编剧 大卫·海尔 《生死朗读》

金球奖(Golden Globe)2009

最佳女配角 凯特·温丝莱特

最佳编剧(提名)戴维·黑尔

Best Motion Picture - Drama(提名)

最佳导演(提名)史蒂芬·戴德利

欧洲电影奖(European Film Award)2009

最佳女主角 凯特·温丝莱特

最佳影片(提名)

最佳男主角(提名)大卫·克劳斯

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Film Award)2009

最佳女主角 凯特·温丝莱特

最佳影片(提名)雷德芒德·莫瑞斯

最佳影片(提名)Donna Gigliotti

最佳影片(提名)西德尼·波拉克

生死朗读影视剧照(20张)

最佳摄影(提名)罗杰·狄金斯

最佳导演(提名)史蒂芬·戴德利

最佳改编剧本(提名)戴维·黑尔

最佳影片(提名)安东尼·明格拉

最佳摄影(提名)克里斯·门格斯

金卫星奖(Satellite Award)2008

Best Motion Picture, Drama(提名)

金卫星奖 2008

Best Actress in a Motion Picture, Drama(提名)凯特·温丝莱特

Best Screenplay, Adapted(提名)戴维·黑尔

最佳导演(提名)史蒂芬·戴德利

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2008

最佳女配角 凯特·温丝莱特

Most Promising Performer(提名)大卫·克劳斯

演员工会奖(Actor)2009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by a Female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凯特·温丝莱特

广播影评人协会奖(Critics Choice Award)2009

最佳影片(提名)

广播影评人协会奖 2009

《生死朗读》剧照

最佳女配角 凯特·温丝莱特

Best Young Actor/Actress(Under 21)(提名)大卫·克劳斯

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2009

最佳女配角(提名)凯特·温丝莱特

World Soundtrack Awards(World Soundtrack Award)2009

Discovery of the Year Nico Muhly

Vancouver Film Critics Circle 2009

最佳女演员 凯特·温丝莱特

USC Scripter Award 2009

USC Scripter Award(提名)戴维·黑尔

USC Scripter Award(提名)本哈德·施林克

Sofi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09

Audience Award 'Silver Sea-Gull' 史蒂芬·戴德利

San Diego Film Critics Society Awards 2008

最佳女演员 凯特·温丝莱特

Best Non-American Film(Årets ikke-amerikanske film)(提名)史蒂芬·戴德利

MTV电影奖 2009

最佳女演员表演奖(提名)凯特·温丝莱特

London Critics Circle Film Awards(ALFS Award)2009

Actress of the Year 凯特·温丝莱特

London Critics Circle Film Awards 2009

Screenwriter of the Year(提名)戴维·黑尔

British Actress of the Year(提名)凯特·温丝莱特

Las Vegas Film Critics Society Awards(Sierra Award)2008

最佳女主角 凯特·温丝莱特

Las Vegas Film Critics Society Awards 2008

Youth in Film 大卫·克劳斯

Evening Standard British Film Awards 2009

最佳导演 史蒂芬·戴德利

David di Donatello Awards(David)2009

Best European Union Film(Miglior Film dell'Unione Europea)(提名)史蒂芬·戴德利

American Society of Cinematographers, USA 2009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Cinematography in Theatrical Releas(提名)克里斯·门格斯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Cinematography in Theatrical Releas(提名)罗杰·狄金斯[2]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03:27: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37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生死朗读》(史蒂芬·戴德利导演的电影).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生死朗读》(史蒂芬·戴德利导演的电影).pdf

标签:史蒂芬   生死   导演   电影   戴德利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