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大夫,秦朝设立的官职,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与丞相、太尉合称为三公,官名,秦朝中二千石,唐初从三品,之后逐渐变为正三品,元朝从一品。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
御史大夫主要有两个职能,一个是作为丞相副手处理政事,因此有副丞相之称;另一个则是作为监察机构御史台之长,负责监督百官,尤其是丞相,中央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其升任方式一般是丞相之位空缺,由御史大夫担任。
如儿宽、魏相、萧望之、贡禹、韦玄成、匡衡、王骏、孔光等,均担任过御史大夫。
中文名御史大夫
别名副丞相
类别中央官职
初设朝代秦朝
属性文官
品级中二千石(秦汉)、从三品(唐初)、从一品(元朝)
渊源背景官职秦始置御史大夫,为秦代最高的监察官,始皇时此官位次于左、右丞相,后逐渐成为御史台长官。[2]西汉时沿置,御史大夫掌副丞相,故丞相、御史并称,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合称二府。凡军国大计,皇帝常和丞相、御史共同议决。丞相位缺,也可由御史大夫升任。御史大夫之秩为中二千石。由于御史和皇帝亲近,故群臣奏事须由他向上转达,皇帝下诏书,则先下御史,再达丞相、诸侯王或守、相,因而皇帝可利用御史大夫督察和牵制丞相。西汉初,诸王国也设此职,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年)时省去。
先秦的御史本为殿中执法官。西汉时御史大夫虽居副丞相之位以协助丞相综理大政,但仍偏重于执法或纠察,不仅可劾奏不法的大臣,而且还可奉诏收缚或审讯有罪的官吏。
御史大夫属官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绣衣御史等。御史中丞之秩为千石,其职掌是外督部刺史或守、令,在朝可举劾百官,又主管朝中或地方上某些有关刑狱之事,如武帝时御史中丞咸宣治主父偃及淮南王狱。侍御史员十五人,秩为六百石。汉代所谓的御史,有时就是指侍御史。其职掌是举奏百官的非法和违失,也可奉诏逮捕和拷问有罪的官吏。绣衣御史不常置,其职务主要是奉命镇压人民的武装反抗活动。
西汉时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合称二府。凡军国大计,皇帝常和丞相、御史大夫共同议决。丞相位缺,一般都是由御史大夫直接升任。御史和皇帝亲近,所以群臣奏事须由他向上转达,皇帝下诏书,则先下御史,再达丞相、诸侯王或守、相,因而皇帝常常利用御史大夫督察和牵制丞相。
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更名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汉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又改名大司空。从西汉末到东汉,遂延续不变。汉献帝时,在曹操的专权下,又恢复了丞相和御史大夫的官制。
西汉晚期,从原来的丞相、御史大夫、大司马变为三公并立,是汉代官制中一大变革。
东汉初年,御史大夫的官属,由御史中丞总领,中丞替代御史大夫而成为执法和监察机构的首脑人物。
魏晋南北朝有时也恢复御史大夫,或替代司空,或替代御史中丞。隋、唐以后所设御史大夫,除宋代为虚衔外,均为御史台长官,不再具有汉、魏副丞相的性质。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御史台,大都督府一分为五,御史大夫废置。建文帝改制时,改都察院为御史府,左右都御史改为御史大夫,秩正一品。燕王朱棣陷南京,改回都察院,自此御史大夫遂废。
隋、唐以后所设御史大夫,除宋代为虚衔外,均为御史台长官,已经不再具有汉、魏三公的性质。
明代改御史大夫为都御史,自此其官遂废。[4]
官员管理选任御史大夫选任御史大夫的人选以声望为第一,汉初多用元老重臣,后御史大夫选用多是政绩卓著者。其他官员必须明习法律才有资格进入御史府。
御史大夫的选用通常以学识、德行及政治经验三者为遴选御史的评量标准。
先论学识。汉初御史大夫除部分由刀笔吏充任外,大都由精通刑名者为之;盖因御史大夫主要的职责,即在于根据国家法令,监察国家庶政得失与官吏是否尽责,不明悉法律者,无法胜任。到武帝用董仲舒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后,任御史大夫者,渐有以通儒术为主的趋势,如儿宽、魏相、萧望之、贡禹、韦玄成、匡衡、王骏、孔光等,均因通明经术而为御史大夫。
魏晋及南朝大体承袭此传统,北朝的后魏、北齐尤重御史,必答策高第始补之。
宋、明两代都重资格。“有学识通达治体”、“识量端宏才行老成”经常作为评价的依据。
次论政治经验。要通晓治体,除学识素养外,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实际政务的处理中体验、学习,故历代选用台谏莫不重视其政治历练。
汉代选郡守或国相考绩高第者为中央官,然后再从中央官中选御史大夫。御史的地位愈高,其政治经验也愈丰富,待升为御史大夫时,必已通悉政事,足可为候补丞相了。后代的选择,大体不脱此规范。
明代曾有“初任者不许铨除风宪”(《明会要》)的规定,通常“定科考出身历任三年者,不限内外,通选御史”(《明会要》)。明中叶之后,鉴于一般御史未必称职,遂更强调对御史前任实绩的考察,对年轻资浅者,甚至给以“实习”的考验,“必先试以小差,果能称职,历事经年,方准实授”(《明会要》)。在见习阶段,更有遣派资深者随行监督指导者。
考核御史虽有监督百官、整肃纲纪之权,然其本身也难免有违规犯法或纠弹不当之处,故历代亦莫不严御史之考核。考用实为一体之两面,严核之目的,即在便于重用。[8]
先论上对下的考察:历代监察机构的首长或副贰,都负有考核其属下的责任与权力。两汉对御史并无专门的考核机构,由台内中丞负统领及考核之责。凡功绩卓著者,或予以晋升,或给以奖赐;而溺职非法者,视其情节轻重,给以戒赖,左迁、免职、下狱、死刑(包括有罪自杀)的处分。
唐代核察权归台院之长杂端,在台院中更设置“黄卷”,记录御史的违法与错失,由主簿掌管。从《唐六典》“凡不纠举所职则罚之,新除御史之未晓制度者常受罚……以罚万二千钱为限”的记载看来,对一般御史的考核已颇具制度化。宋、元亦行台院制,大体循唐之旧。
次论下对上的考察:御史府的首长若有违法错失,御史只要言之有理,或握有实据,照样可以提出弹劾,这也是一种很实际的考察。这种以小监大、以下监上的原则,不但可施之于一般官吏,同样可施之于监察机构的本身。其成效的显著,代有明证,也是不容忽视的。
再论吏部考核权:隋唐以后吏部也担负部分考核御史的责任,从好的方面看,对御史多一制衡的机构;从坏的方面看,则对御史又多层约束与压制。隋唐以后,台谏权力日缩,君权日大,与此不无关系。
升迁御史大夫由于其作用特殊、地位重要升迁提拔的很多,一些御史大夫直接升任丞相。西汉任御史大夫者有六十九人,其中升任丞相的有二十二人,接近西汉丞相人数的一半。
权利职责权力御史大夫权力秦代中央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是御史大夫。在秦统一六国以前,没有御史大夫这么个官名,这个官职是在秦代出现的。史书上说:“御史大夫,秦官,银印青绶,掌副丞相。”秦代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御史大夫是辅佐丞相的,可以代皇帝起草诏令,接受皇帝的差遣出使,处置一些军国大事,当然也负责对百官进行监察和纠劾。秦时做大官的人都佩带官印,把官印装在腰带里,将绶带垂在腰旁。
印的质料有金、银、铜、玉等。绶是一条较宽并织有花纹的丝带,官位不同,所佩绶的颜色和织法也明显不同,使人一望便可知佩绶人的身份。在当时,最尊贵的是金印紫绶,接下来就是御史大夫佩饰的银印青绶,表明御史大夫的地位是很高的。[6]
职责秦代规定丞相的位子出现空缺,御史大夫可以递补。这是一个重要的机制。古代宫廷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皇权和相权之间。君主一方面要依靠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去统领百官,另一方面又害怕丞相权重,架空君主。秦始皇当年即秦王位时(当时叫秦王政),只有13岁,大权操纵在相国吕不韦手里,只是在他22岁那年除掉吕不韦后,才真正掌握了秦国的政权。
这段痛苦的经历在秦始皇心中是难以抹去的,所以设立御史大夫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制约相权,而制约的机制就是明确御史大夫为“候补”丞相。这样一来丞相就要小心谨慎,奉公守法,以免遭御史大夫的弹劾。而御史大夫则会努力工作,尽量去挑丞相的毛病,结果就达到了相互制衡的目的。
由于御史大夫要协助丞相处理朝政,所以监察的职能主要由御史丞和御史中丞去完成,其中御史中丞具体执行监察大权。御史中丞经常跟随在皇帝身边,负责监察朝中文武官员。除本职工作外,御史中丞也做一些行政事务,比如主管公卿百官的奏章,掌管图籍秘书等。秦代中央监察官中还有侍御史,因其在朝会时站立在殿柱下,也称柱下史。
当时有一个叫张苍的,做过秦的侍御史,史书说他“主柱下方书”。方书,有人释作四方文书,即掌管中央的奏章、档案、图书以及地方上报的材料等。后来他跟随刘邦造反,由于他有“主柱下方书”的经历,很受萧何的器重。西汉建立后,他因拥立文帝有功,官至丞相。
代表人物冯劫(?—前208年),战国时期秦人,在秦始皇时曾任御史大夫。前208年,大将军冯劫与其父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联合向秦二世进谏,请求停建阿房宫及减省戍役以减轻民困。二世不从,命人把三人治罪,冯去疾与冯劫不愿受辱,皆自杀死,李斯后来也被处死。[5]
张汤,西汉杜陵人。幼时喜法律,曾任长安吏,内史掾和茂陵尉,后补侍御史。因为治陈皇后,淮南、衡山,江都三王谋反之事,得到武帝赏识。先后晋升为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与赵禹编定《越宫律从朝律》等法律著作。用法主张严峻,常以春秋之义加以掩饰,以皇帝意旨为治狱准绳。[1]
秦朝御史大夫张汤画像官职关系御史大夫官舍称御史大夫寺,又称御史府,御史府与丞相府并称二府。御史府共三百四十一名官吏,除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御史丞和四十五名御史官员外,其他都是御史们的属官,负责御史府的日常具体事务,如缮写文书、管理档案等。
御史大夫下有两丞,各秩千石。一为御史中丞,一为御史丞。御史中丞在殿中兰台办公,职掌管理图籍秘书,督管地方部刺史,下领侍御史,负责接受公卿奏事与举劾按章等职能。御史丞负责弹劾百官与日常工作。
历史意义御史大夫作为监察百官的职位,它的设立代表着监察制度,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实现良好的政治法律秩序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7]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4 02:24: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33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御史大夫(秦朝设立的官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御史大夫(秦朝设立的官职).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