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计划经济体制)

更新时间:2025-01-04 14:43:30 阅读: 评论:0

斯大林模式(计划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 (计划经济体制) 次浏览 | 2022.05.21 23:06:03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斯大林模式计划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由于斯大林还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中文名

斯大林模式

体制

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关键要害

树立个人崇拜

模式形成

斯大林时期

基本介绍

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托洛茨基关于“超工业化”的思想,在列宁逝世后的党内斗争中,这成为了托洛茨基“意图损害农民利益”的罪证。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统治者之后,很快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击败了坚持新经济政策的布哈林,1929年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在事实上采纳了托洛茨基的建国思想。

特点斯大林

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斯大林在任期间,全力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但同时也导致了乌克兰大饥荒,他还发动了大清洗的“肃反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苏联红军,与盟军协力击败轴心国。战后他扶植了社会主义阵营,在冷战中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峙。[2]

经济方面

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并片面发展重工业,过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实行高积累,多投资。片面发展重工业。

政治方面

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共产党管理一切,直接发布命令;管理一切国家事务,民主法制不健全,领导的终身制,基本不受群众的监督,最后形成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

影响积极影响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消极影响

但是这种高度集权不仅以自由市场的不发达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为了保全自身,而通过经济资源的绝对垄断,限制市场因素的发展来巩固自身。斯大林模式要求国家对经济运行的绝对控制,也就要求空前的国家专政机关作为后盾。于是必然出现出现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因为这些不过是巩固国家统治的方式而已。斯大林模式和民主、现代法制是完全不相容的。

苏式社会主义的国有化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有化的区别在于,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国家作为后盾的方法来壮大资本,同时资本必须由国家实行绝对控制;社会主义国有化旨在限制和消灭资本,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来代替资本关系,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将逐渐由社会接管,并且这一切建立在资本关系发达并走向衰落的历史条件下。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命运。随着过度集中的体制和日益发展的市场因素的对抗性矛盾走向顶点,斯大林体制最终走向崩溃。

在空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掩盖着经济效率极低的现实,这表现在: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第五,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垄断,造成国家机关内腐败滋生。所以这种经济增长必然是不可持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造成了苏联1991年解体。

模式

它使苏联进入工业化国家行列,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但高度集权模式阻碍苏联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巨大误区。同时,在斯大林模式下,农民的物资极其匮乏。

原因

①社会经济结构:小生产经济曾一度占优势,经济相对落后。 

②思想文化因素:缺乏民主传统,封建专制思想残余浓厚;农民的小农意识是其温床。 

③过渡时期的诸多客观因素: 

A、阶级斗争激烈; 

B、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需要; 

C、帝国主义包围下的险恶环境及战争的危机感; 

D、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等。 

④斯大林个人方面的因素: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理论认识上的失误;思想方法上的绝对化等。 

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与斯大林模式中的一些事件很相似

1.中国的大跃进(比如其中著名的大炼钢铁)很像苏联的发展失衡与计划体制——一个方面上去了,其他却全停滞不前(有些甚至在倒退,如当时的中国农业)。 

2.农业过度集中,损害农民利益,挫伤积极性,导致农业发展停滞不前,这很像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3.在时间上,苏联的新宪法通过于完成集体化之前,而中国的54年宪法也通过于三大改造之前。中国虽然在此也载了跟头,但比苏联轻很多——有苏联的例子,谁还会犯一模一样的错误? 又一个事实证明,一种制度出现,一般走有利弊两面,一个时期适用,另一个时期也许就要更新了,这正如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罗伯斯庇尔——当恐怖政策已经帮助法国度过危难时期,他们仍然使用此政策,最终在政变中被推翻,若此一时彼一时,适时更改制度,也许事实会是另一个样子。

4.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首先要注重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既要重视重工业,还要重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还要充分发挥市场货币关系,尊重价值规律,使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不能单纯以行政令命管理经济;其次要注重改善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不能过分地剥夺人民利益来求得国家的发展;再次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反对个人权利凌驾于法律之上,杜绝盲目的个人崇拜;最后,要坚定不移地奉行和平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尤其是要反对任意牺牲弱小国家民族的利益来满足大国的需要。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02:04: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32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斯大林模式(计划经济体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斯大林模式(计划经济体制).pdf

标签:斯大林   经济体制   模式   计划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