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府(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更新时间:2024-12-24 03:25:04 阅读: 评论:0

潮州府(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潮州府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次浏览 | 2022.08.09 16:44:01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潮州府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潮州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考古材料证实,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清末民初,潮州概念已基本定型,这时潮州辖县共9个:即潮安(原称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惠来县、普宁县、澄海县、饶平县、丰顺县、大埔县。(注:南澳县时为饶平县辖地,揭西县时为揭阳县辖地)中国解放后二次大的疆域调整,造成二个“潮州”概念,广义潮州即历史上所说的潮州府,包括现在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以及丰顺县;狭义潮州即目前的潮州市,管辖潮安区、湘桥区、枫溪区、饶平县。湘桥区也就是通常民间称呼的“府城”“潮州城”。

地理位置

广东东部

中文名称

潮州府

所属地区

古代广东

下辖地区

今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丰顺县和大埔县

政府驻地

潮州市潮安县

方言

潮州话

历史演变

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元朝潮州路改潮州府置,治海阳县(县府置地既今广东潮州市潮安区),1912年废。明、清时期有盐场。府城东有广济桥(又名湘子桥,中国古代四大古桥之一)。潮州府辖潮州八邑:海阳县(既潮安县)、潮阳县、揭阳县、澄海县、饶平县、普宁县、惠来县、丰顺县。

上述潮州八邑外,大埔县也是潮州府较早设立的县份,但因其清代中后期民俗(客家话)与府城(潮州话)不能通,而不视为潮州八邑之一。前述九县,合称为“潮州九县”。另外还有目前的南澳县,初设于中华民国时期,原为闽粤两省分辖,在潮州府时期尚未建县。清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析海阳、揭阳、大埔三县部分,合置丰顺县,属潮州府。

潮州为闽越地,自秦汉为了削弱闽越,将闽越拆分,潮州划给南越,北宋地理全书《舆地广记》则记载潮州为闽地。明代官方典籍《永乐大典·风俗形胜》:“潮州府隶于广,实闽越地,其语言嗜欲,与福建之下四府颇类,广、惠、梅、循操土音以与语,则大半不能译,惟惠之海丰与潮为近,语音不殊,至潮、梅之间,其声习俗又与梅阳之人等。

“曾经分别属于南越和闽越国,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定南越;设郡,地域分别属闽中郡、南海郡,载入版图,但此时到唐朝今天的潮州汕头一带汉族人稀少,从唐朝后期开始汉人数量才有较快增长。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属南海郡揭阳县地,潮州最早的建制始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在南海郡东部析置东官郡,东晋义熙九年(413年)分东官置义安郡。这义安便是潮州的部分前身。南朝梁普通四年,西元523年,划入东扬州,划入福建。南朝陈,继续划入东扬州,划入福建。隋文帝开皇十一年,西元590年,义安县升立州,命名“潮州”,义安县为州治。隋朝开皇十二年(西元592年),划入福建。

唐贞观三年,西元629年再次划入福建,隶属江南道福建经略使。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割泉州南部(此时泉州州驻地为今天的福州,今天的泉州在唐朝久视年间(西元700年)才最后定设州,前面几次裁撤)和潮州一小部分,设置了漳州。唐景云二年,西元711年,再次划入福建,潮州先后隶属江南道福州都督府,闽州都督府和福建经略使、福建观察史。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全国改州为郡,潮州因此易名为潮阳郡。唐开元十年,西元751年,从隶属江南道改为岭南道管辖。直到唐肃宗干元元年(758年),才由再度改称潮州。至此潮州之名完全定型。

现潮州市管辖原海阳县(后改名潮安)与饶平县。

现揭阳市管辖原普宁市、揭阳县、惠来县。

现汕头市管辖原潮阳县、澄海县(——南澳县建制于民国时的1914年,潮州府时期未建县属饶平县管辖)。

现丰顺县、大埔县都在1988年划属梅州市。

宋朝

宋朝时,

曾任潮州通判的陈尧佐重返朝廷后,写下了描绘潮州的诗句:

休嗟城邑住天荒,

已得仙枝耀故乡。

从此方舆载人物,

海滨邹鲁是潮阳。

明朝

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澄海县、饶平县、大埔县、普宁县、惠来县、程乡县、平远县、镇平县,合共十一县。明朝崇祯六年(1633年)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以前,是潮州府管辖县份最多的时期,时长100年。

明万历三年(1575年)南澳岛设副总兵,从此分属福建、广东两省。南澳岛自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以后归属海阳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以后属于潮州府,但未建县。

清朝

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澄海县、饶平县、大埔县、普宁县、惠来县、丰顺县,合共九县。

另外:

清雍正十年(1732年),南澳岛福建省漳州府诏安县管辖部分,和广东省潮州府饶平县管辖部分,合置为南澳厅。其中隆澳(即今后宅镇)属于广东潮州府饶平县辖地。明嘉靖五年(1526年)分饶平县的清远等2都置县,改名“大埔”。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划潮州府的程乡县、平远县、镇平县,合惠州府兴宁县、长乐县,设立嘉应州,嘉应州治所驻程乡县。实际上,嘉应州与潮州府存在某种较为密切的行政联系。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撤销潮州府,各县归省政府直辖。并将原南澳厅改置为南澳县,仍分属闽粤两省管辖(即一县归两省)。民国三年(1914年)6月,在广东省东部东江、韩江流域设立潮循道,驻潮安县;同年10月,南澳县原属福建省的云澳、青澳等处划归广东省管辖。

民国廿五年(1936年)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澄海县、饶平县、普宁县、惠来县、丰顺县、南澳县合共九县,设立为广东省第五行政督察区,通称潮汕地区。广东省第五行政督察区政府初驻丰顺县,抗日战争结束后(1946年)迁回潮安县。

民国卅七年(1949年)4月,潮阳县、惠来县、普宁县,及南山管理局(原系潮阳县地,驻两英镇)组成的南部行政区,通称潮南地区。同时,海阳县、揭阳县、澄海县、饶平县、丰顺县、南澳县,及汕头市政厅直辖地。

所辖各县海阳县

海阳县古为闽越地,“海阳”一词出现于公元前1115-1091年,古之海阳县其实也是一个方国,国名就是海阳国。此处“方国”不是正式的国家政权。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在岭南设南海郡,南海郡又下设揭阳戍,揭阳戍辖区含今广东省潮州、汕头、揭阳、梅州四个地级市与陆丰县地域,以及福建省漳州下辖的云霄、东山、诏安、漳浦、平和等五县的县域。揭阳戍以地处于揭岭之阳定名。明代郭春震《潮州府志》云:“揭阳山在县西北150里,秦名揭岭。”《潮州志》载:揭阳山在揭阳县城两北48公里,东北高1106米,南北二支抵丰顺陆河境,形势岩峤,县之主山也,或以此为揭阳岭。这是韩江流域设立地方行政区之始。

西汉初,汉朝为削弱闽越、南越两个藩国,令闽越、南越各分出部分土地,建立南海国。南海国国王(即南武侯,名织)由西汉中央直接任命,名义上下属东越国。大多数学者认为南海国首都应在广东,因为其实南海国境相当于原秦揭阳戍境。

西汉初,南越国(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1年)在秦揭阳戍(汉初南海国)境内分置揭阳县、海阳县(海阳县治在今潮州),这一时期揭、海两县并立,是海阳建县之始。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时置揭阳县(治所在今丰顺),荒置南越国所设立的海阳县。

王莽(公元8年—23年),原揭阳县设南海亭,亭治在今潮州。

东晋成帝咸和年间(325-342)南海郡东部分立东官郡,辖揭阳县、宝安县等。含今增城、东莞、深圳及以东的粤东地区,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撤销揭阳县,设立海阳县,隶东官郡,县治在今潮州。

海阳县分置(从义招到澄海)

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建立义安郡,郡治便设在海阳县(今潮州)。东晋义熙九年(413年)以恶溪上游5个“流民营”为基础,古海阳县北部析置了义招县(今大埔)。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析义招县置程乡县。

南朝梁设置东扬州,后来又更名为瀛州。

隋开皇十年(590年)全国废郡设州,初义安郡地属循州。十一年义安始称潮州,潮州州治仍在海阳县城(即今潮州)。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析海阳县永宁、延德、崇义三乡置揭阳县,治[阝留]隍,归属潮州。绍兴三年撤销。海阳县永宁乡,今揭阳榕城及以东地方;海阳县延德乡,今汕头市金平区、龙湖区,包括潮安县庵埠镇;海阳县崇义乡,今揭西大洋、五经富、金和、塔头、凤江及揭东霖磐、玉湖,包括丰顺县汤坑等。

宋绍兴十年(1140年),重新设立揭阳县,县治迁至玉窖村(今揭阳榕城)。

至明代,始分海阳县置饶平县、大埔县、澄海县。

至清乾隆三年(1738),分海阳县北部永宁乡丰政都,合揭阳县崇义乡蓝田都、大埔县光德乡清远都,三县之边乡僻都设置丰顺县,丰顺县是从海阳县分出的最后一个县,县治初驻原海阳县地丰政都,故名丰顺县。

民国元年(1912),因与山东省

解放初定名潮安县(潮州市),1958年11月,划饶平县凤凰镇、大山镇归属潮安县。1992年建潮州地级市,旧潮安城与潮安郊区分治,郊区另设潮安县,县治庵埠镇。

2013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潮安县,设立潮州市潮安区。

潮阳县

潮阳县境内于新石器时代已有部落聚居。春秋战国时,地属岭南百越。秦属南海郡地。汉属南海郡揭阳县地。西晋为揭阳县地;东晋隆安元年(397)始置县于海之北,称潮阳,属义安郡。唐永徽元年(650)并入海阳县;先天元年(712)复置潮阳县,县治设临昆山。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韩愈决定迁潮阳县治于新兴乡棉阳(今潮阳市区,旧称棉城镇)。郡、州几度更易,潮阳县都系潮州属县。南宋绍兴二年(1132)再度并入海阳县,十年复置潮阳县。元代属潮州路。明代属潮州府。清代属潮州府。民国时期先后属广东省都督府、巡按使署潮循道、直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委员公署、东区绥靖委员公署、广东省第五、第六、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2年(1933)划出两英圩及河浦寮等18个乡村置南山移垦委员会(民国24年改称南山管理局,县级)。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月20日县城解放(22日,潮阳全境解放),成立潮阳县人民政府,设于一区(附城)。潮阳县先后属潮汕临时专员公署、潮汕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潮汕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汕头专区行政专员公署、汕头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汕头地区革命委员会、汕头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83年7月汕头地区与汕头市合并,潮阳县属汕头市。1985年,全县政区分为2镇24区,下辖316乡12管理区14街道12渔业队。1986年1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潮阳县撤区置镇建制,全县设25个镇。

1993年4月9日撤县设为潮阳市。

2003年撤市设为汕头市潮阳区

揭阳县

揭阳是粤东古邑,历史悠久,见诸史载已有2200馀年,得名于古五岭之一的揭阳岭,春秋战国时属百越地。秦始是平越后,于33年(公元前214年)设立揭阳戍守区,隶属南海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揭阳县,管辖现潮汕、兴梅和闽南的龙溪、漳浦等地方。东晋成帝成和六年(公元331年)揭阳析为海阳、潮阳、海宁。绥安4县。以后几经复废,至宋绍兴10年(公元1140年),又设立揭阳县。新中国成立后,揭阳县先后隶属潮汕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汕头市。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国函[l991」84号文)批准揭阳撤县建市(地级)。

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古称潮州三阳。

惠来县

惠来县古为百越之地,秦汉时属南海郡的揭阳、博罗两县辖地。晋咸和六年(331)从南海郡分出地域设立东官郡,在今惠来县西部地区设置海宁县,隶属东官郡。东晋义熙九年(413),又从东官郡折置义安郡(郡治为今潮州市),辖海宁、海阳、潮阳、绥安、义招等县。海宁县历经宋、齐、梁、陈、隋诸朝,至唐武德四年(621)并入潮阳县。五代、宋、元分属潮阳、海丰两县管辖。明嘉靖三年(1524),从潮阳县折出大坭、酉头、惠来三都和隆井都之一半(即赤洲、东陇、后溪洋等7村),从海丰县折出龙溪都(今隆江镇总铺洋以西区域),合置惠来县。因县治设于惠来都,故名。

民国时期,惠来县曾为潮梅、潮汕的辖县。1949年5月20日,惠来县全境解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该年8月1日成立惠来县人民政府。1958年12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撤消惠来县建制,原惠来县区域分并于普宁、潮阳县,1961年恢复惠来县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惠来县先后隶属潮汕、粤东、汕头行政区管辖。1983年,地方机构改革后,实行市管县,惠来隶属汕头市。1992年,原汕头地区,分设汕头、潮州、揭阳三市。惠来归属揭阳市至今。全县现设置14个镇、3个乡、4个农林场,全县乡镇下辖288个村民委员会,552个自然村。

澄海县

远古时澄海是一个“海气昏昏水拍天”的海湾,大部分地方处在海域中,后来逐渐冲积浮聚成陆。夏、商、周时属百越之地。秦汉时属南海郡的,揭阳县。晋时属东官郡的海阳县。隋、唐时属潮州(又称义安郡)的义安县(海阳县)。朱宣和三年(1121年)后,澄地分属于潮州辖下的海阳和揭阳两县。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后,澄地分属于潮州府辖下的海阳.揭阳和饶平3县。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置澄海县,隶属于潮州府。澄海县辖原海阳县的上外莆、中外莆、下外莆都,原揭阳县的鸵江、鳄浦、蓬洲都,以及原饶平县的苏湾都共7个都。县名取”澄靖海氛”之意。治所设于下外莆都的辟望村(即今澄城镇)。

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为根绝闽粤沿海人民与郑成功反清力量的联系,施行靖边海禁政策,强迫沿海人民内徒50里称为“迁界”又俗称“斥地”)。澄海县全境皆被列入“迁界”的范围,先迁去上外莆、中外甫、下外莆和鸵江、鳄浦、蓬洲共6个都,后又再迁去苏湾都,澄海县建制撤销,至康熙八年,才重新恢复澄海县建制,仍归属潮州府管辖。

民国时期澄海县的上属机构名称时常变兔先称潮州安抚使、潮州军务督办、潮梅镇守使,后称东江行政委员公署和第五区(后又称第六、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等。

1949年10月24日澄海解放。10月24日成立澄海县人民政府。1955年3月14日起,根据《宪法》规定,澄海县人民政府改为澄海县人民委员会。1958年9月12日成立澄海县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1659年1月24日,澄海县建制撤销(1959年3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县地并入汕头市郊,这是澄海第二次撤销县建制。是年11月13日澄海恢复建制(1960年9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复称澄海县人民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3月25日成立澄海县军事管制委员会;翌年4月5日成立澄海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21日,撤销澄海县革命委员会,恢复澄海县人民政府。

1994年4月18,经国务院批淮,撤销澄海县,设立澄海市(县级),澄海县人民政府改称澄海市人民政府。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澄海上属机构先后有:新中国成立后属潮梅人民行政委员会;1949年12月3日起属潮汕临时专员公署;1950年2月10日起属潮汕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0月1日起属潮汕区专员公署;1951年7月年属粤东办事处1952年.11月4日起属粤东行署;1956年11月16日起属汕头专员公署;1967年3月22日起属汕头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1968年3月16日起属汕头专区(后改称汕头地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1月1日起属汕头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12月起实行市管县,澄海县归汕头管辖;1994年4月18日起,澄海撤县设市,澄海市由汕头市代管。

饶平县

饶平县,得名于“饶永不瘠,平永不乱”。

商末西周时期,饶平境内已有部落聚居,创造“浮滨型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饶平为百越地。

秦汉时期属南海郡揭阳县。

晋时属义安郡海阳县。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从海阳县析光德的弦歌(清代称元歌)、滦州、清远、太平乡的宣化、信宁及怀德乡的隆眼城、苏湾、秋溪等三乡八都置饶平县,总人口92921人,隶属潮州府。

建国后至1991年隶属汕头市管辖。1991年12月至今归潮州市管辖。

南澳岛:据南澳象山1993的出土的细石器考证,早在8千年前岛上就有人类生活。西汉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南澳始入版图,归南海郡揭阳县管辖。明万历三年(1575年)诏设南澳副总兵,分广东、福建两营。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升设总兵。雍正十年(1732年)设南澳厅。民国元年(1912年)7月改南澳厅为南澳县。1914年10月,全县原由广东、福建分治划归广东省管辖。1927年,县城从深澳移至隆澳(后宅)。1950年2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澳。6月,南澳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1914年10月,全县原由广东、福建分治划归广东省管辖。

普宁县

普宁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置县,初始县衙暂寄于潮阳贵屿民宅;万历十四年(1586年)县治迁于洪阳。

1949年7月1日,普宁县人民政府成立,定县城于流沙。

嘉靖四十二年(1563)正月,朝廷批准析潮阳县西境洋乌、戎水、黄坑三个都的地域置普宁县。

嘉靖四十三年(1564)三月,总兵俞大猷统官兵6万,与入侵的2万名倭寇于戎水神山沟(今军埠)展开血战。此役杀死和俘倭寇1100多名。嘉靖四十四年(1565)普宁首任知县赵钺到任,县衙暂寄于潮阳县贵屿民舍。

万历三年(1575)知县刘钝于厚屿(今洪阳)营建城垣。

万历十年(1582)苦宁县洋乌、戎水两都划归潮阳县辖。

万历三十八年(1610)冬,知县阮以临主修《普宁县志略》,无刻印,今存抄本。是年,阮以临在县城东郊筑新堰,堤上植柳,后人称为阮堤。

崇祯十六年(1643)十二月,朱晚、张十一等数百人占领普宁城郊村寨,知县朱统鎙率兵出战,朱统鎙战死,官兵退入城固守。

顺治五年(1648)黄鼎集结贵山都后山村李芳等众夜袭普宁城,清首任知县周一元逃跑。黄鼎等占据普宁城3年。

顺治十二年(1655)九月九日,郑成功部将苏茂、林文灿串兵抵普宁,将城垣拆除,并拆卸官署、学宫的瓦木运往揭阳城固防。

顺治十四年(1657)泗竹埔村塾师吕东阳倡建陂沟水陂,办13乡引水工程。

康熙十三年(1674)四月二十二日,潮州镇总兵刘进忠反清,派部将刘斌占据普宁城。先后委颜国祥、穆登醴为普宁知县,至康熙十六年六月,刘进忠降清,普宁城复归清廷统治。

康熙二十六年(1687)八月,东华屿寨总陈振仙、陈振玉在洪山顶古寺聚众举事,知县汪溶日请潮州府兵镇压,寺被毁。是年,知县汪镕日主修《普宁县志》,出木刻本,今佚。

雍正十年(1732)六月,广东巡抚杨文干奉旨批文,将潮阳县戎水都170村、贵山都西半部93村、洋乌都尾段45村划归普宁县辖。

乾隆七年(1742)知县萧麟趾倡建培风塔。

乾隆十年(1745)知县萧麟趾重修《普宁县志》,分10卷,84目。今存1934年再版铅印本。

嘉庆十七年(1812)七月十六日,窖尾村庄阿亲以白莲救名义于铁山聚众举事,白布大旗书“顺天王”三字,后庄阿亲为清军所杀。

道光三十年(1850)十月十九日.钦差大臣兼广西巡抚林则徐抱病奉旨往广西赴任,行次普宁,二十二日在普宁城文昌阁病逝。

咸丰四年(1854)三月,大长陇村陈娘康于石港山聚集农民万馀人起事。二十二日农军攻潮阳县城西门,四月二日攻城西南。十四日于潮阳县大布乡同清兵开战,杀死惠州协副将膺保、舵浦巡检司巡检章坤,潮州知府吴均败入潮阳城。五月十二日,农军攻克惠来县城,杀知县汤廷英、游击辛鼎甲。六月,协助许阿梅农军围攻普宁县城。五月,北山村许阿梅为首聚集农民万馀人起事。农军于六月十六日和二十二日至七月十五日两次围攻普宁县城,十一月在大坝圩打败潮州知府蒋立言官军,蒋立言败后自劾解任。

同治九年(1870)潮州镇总兵方耀奉檄清办积案,追究陈娘康农军杀官陷城事,大长陇村被毁。

同治十年(1871)潮州镇总兵方耀烧毁马院桥村,驱散村民,夺地为自已建府第“德安里”。

光绪十五年(1889)赖焕辰纂《普宁县志》续稿,未印行,今存抄本。

光绪三十一年(1905)县学改办高等小学堂。县设立学务公所,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十六日学务公所改为劝学所。

光绪三十二年(1906)县人方瑞鳞、黄绪虞、方次石、方念祖等赴日本留学。

宣统三年(1911)九月二十一日(阳历11月11日),辛亥革命后,革命军光复潮汕,任赵绦云为普宁县民政长。

丰顺县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在丰顺县境内设立了揭阳戍,西汉初改为揭阳县。东晋义熙九年(413)废揭阳县,并在今潮州境内设义安郡海阳县。唐朝开元年间,在潮阳郡海阳县境内有永宁乡(即后来的丰政都)、光德乡、崇义乡(即后来的蓝田都)。北宋宣和三年(1121),又于丰顺境内复设揭阳县,史称“复旧县治”,可见秦设揭阳戍确在丰顺境内。《读史方舆纪要》载:“揭阳故城,在县西北,揭岭之南。汉置县,以揭岭为名。”可知古揭阳戍在后来的揭阳的西北,据考证,大约在丰顺马山乡一带。…至南宋绍兴年间,将揭阳县城迁于今揭阳榕城,从此直至清朝丰顺境内才再有县制。丰政都、清远都、蓝田都的地域,相当于现在的丰顺县。从秦设揭阳戍算起,丰顺县有行政建制的历史至今已超过2200年。现县域主要为清朝从潮州府各县析地而置。

丰顺县南北各地在1912年以前,基本属潮州府(除建桥镇外),其中:

1.源出潮州府海阳县丰政都:今留隍镇、丰良镇、龙岗镇、黄金镇、径门镇、大龙华镇、潘田镇。

2.源出潮州府大埔县清远都白芒社:今潭江镇、砂田镇、小胜镇。

3.源出潮州府揭阳县蓝田都:今汤坑镇、汤南镇、汤西镇、北斗镇、埔寨镇、八乡山等镇。「注:八乡山原属潮州府揭阳县,不属嘉应州长乐县(今五华县)。」

大埔县

大埔县属山区县,“地无三里坪”,故有“山中山”之称,这里是清代从福建汀州府、江西赣州府等地迁来的客家人结庐聚居的密集地方。明嘉靖五年(1526年)分饶平县的清远等2都置县,改名“大埔”。据清乾隆年间通进士杨赞烈《邑名音义考》释:“邑曷为大埔名。盖俗呼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旷高原宜瓜果蔬麻者曰埔。埔者俗单俗字。字书尚未收者也……茶山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十百顷地。总呼曰埔;埔固块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称也。”其意是以江河两岸冲积的坝地和山地、旱地之广取名。

大埔历史悠久,已先后发现多处属于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和商墓群,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人群聚居。县志载:远自夏商周3代,大埔为扬州南裔地,秦汉时属揭阳。东晋义熙九年(413年)立义招县。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义招县为万川县。义招、万川县治均设在湖寮(古城)。唐武德四年(621年)万川并入海阳县(今潮安)。此后,历宋元及明前期,均为海阳县光德乡。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立饶平县,大埔为饶平地。清乾隆三年(1738年)分出白芒畲、箭竹洋、下畲子、塘子腹、风吹[石示]、青麻园等6处新设丰顺县。

1949年解放后,先后属兴梅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1958年撤丰顺县,划潭江、黄金、[阝留]隍、大龙华等4个公社归大埔县;1960年复设丰顺县,上述四个公社归还丰顺。明重置大埔县时县城驻茶阳,1961年县城1961年春,县治由茶阳迁至湖寮镇五虎山麓,隶属梅县地区,1988年划属梅州市。

各县志

(明)《潮州府志》,《永乐大典》本,1956年中华书局影印

(明)郭春震纂修:《潮州府志》,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北京:中国书店,1992

(清)吴颖、贺宽纂修:《潮州府志》,清顺治十八年(1661)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北京:中国书店,1992;康熙五年(1666)补刻本,1957年油印本

(清)林杭学修,杨钟岳纂:《潮州府志》,清康熙十三年(1684)刻本

(清)周硕勋纂修:《潮州府志》,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本、四十年(1775)康基田增刻本,光绪十九年(1893)重刻乾隆四十年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民国)潘载和纂修:《潮州府志略》,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民国)饶宗颐纂修:《潮州府志》,民国三十五年(1946)修,三十八年(1949)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1960年油印本

(清)王岱、王楚书纂修:《澄海县志》,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

(清)宁时文等纂修:《澄海县志》,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清)金廷烈纂修:《澄海县志》,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清)李书吉等纂修:《澄海县志》,清嘉庆二十年(1815)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清)金一凤纂修:《海阳县志》,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修,抄本

(清)张士琏修,叶适、陈珏等纂:《海阳县志》,清康熙八年(1730)修,十二年(1734)刻本

(清)卢蔚猷修,吴道镕纂:《海阳县志》,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清)翁辉东、黄人雄编:《海阳县乡土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

(清)刘抃等纂修:《饶平县志》,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抄本,二十六年(1687)刻本,《故宫珍本丛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刘抃原本,惠登甲增修,黄德容、翁荃增修:《饶平县志》,清光绪九年(1883)增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清)齐翀纂修:《南澳县志》,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道光二十一年(1841)补刻本

(民国)章潜龙修,杨世泽纂:《南澳县志》,民国三十六年(1947)稿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明)黄一龙修,林大春纂:《潮阳县志》,明隆庆六年(1572)刻本,1963年《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本

(清)臧宪祖纂修:《潮阳县志》,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故宫珍本丛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唐文藻纂修:《潮阳县志》,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刻本

(清)周恒重修,张其 纂:《潮阳县志》,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民国三十一年(1942)铅印本

(清)张秉政修,张经纂:《惠来县志》,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清)张玿美纂修:《惠来县志》,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故宫珍本丛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清)吴兰编:《惠来乡土志》,清抄本

(明)阮以临修,黄秉中纂:《普宁县志略》,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修旧抄本

(清)萧麟趾修,梅奕绍等纂:《普宁县志》,清乾隆十年(1745)刻本,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清)卢师职修,赖汉辰纂:《普宁县志稿》,清光绪十五年(1889)抄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明)冯元飚修,郭之奇纂:《揭阳县志》,清抄明崇祯四年(1631)本

(清)陈树芝纂修:《揭阳县志》,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北京:中国书店,1992

(清)刘业勤修,凌鱼纂:《揭阳县志》,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刻本,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清)王崧修,李星辉纂:《揭阳县续志》,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明)吴思立修,陈尧道等纂:《大埔县志》,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刻本,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清)宋嗣京修,蓝应裕等纂:《埔阳志》,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清)蔺涛纂修:《大埔县志》,清乾隆九年(1744)刻本

(清)洪先涛纂修:《大埔县志》,清嘉庆九年(1804)刻本

(清)张鸿恩纂修:《大埔县志》,清同治十二年(1873)修,光绪二年(1876)刻本

(民国)刘织超修,温廷敬等纂:《修大埔县志》,民国三十二年(1943)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清)葛曙纂修:《丰顺县志》,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故宫珍本丛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葛曙纂修,许普济续修,吴鹏续纂:《丰顺县志》,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民国)刘禹轮修,李唐纂:《中华民国新修丰顺县志》,民国三十二年(1943)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01:55: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32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潮州府(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潮州府(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