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邱(安徽省六安市辖县)

更新时间:2024-12-24 20:34:50 阅读: 评论:0

霍邱(安徽省六安市辖县)

霍邱 (安徽省六安市辖县) 次浏览 | 2022.08.30 15:50:24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霍邱安徽省六安市辖县

霍邱县是安徽省六安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安徽省西部。西与河南省固始县三河尖镇、徐集、陈集等地相接壤、北与阜阳隔淮相望、东与六安、寿县毗邻、南与金寨相连。地处大别山北麓,淮河中游南岸,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属低岗丘陵地区,北部为平原湖泊河流,是淮河中游南岸,属重点行蓄洪区范围。总面积3774平方千米,总人口176万人(2007年末)(不包含叶集经济开发区则为3493.16平方千米、160万人)。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商品粮生产试点县,是安徽省九大水产基地之一。

中文名

霍邱

外文名

Huoqiu County

地理位置

大别山北麓,淮河中游南岸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临淮岗水利风景区,水门公园,李家圩地主庄园等

所属地区

中国,安徽

下辖地区

32个乡镇

面积

3493

人口

165万人(2011年)

电话区码

0564

邮编区码

237400

政府驻地

城关镇

火车站

霍邱站

行政类别

县级

地方方言

中原官话信蚌片

车牌代码

皖N

地理环境位置

霍邱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地处大别山北麓、淮河南岸,跨东经115°50′20″至116°32′31″和北纬31°44′51″至32°36′31″之间。东以淠河与寿县交界,东南与六安县接壤,南与金寨县毗连,西与河南省固始县相接,北依淮河与阜南、颍上两县隔水相望。东起孟集区冯瓴乡柳台村,西到石店区张井乡白大山(安阳山),宽65.8公里(经距、下同),北起周集区朱港乡迎水寺村,南到姚李区大顾店乡下骆山村,长95.2公里。总面积3802.8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2.72%。

气候

霍邱县属北亚热带,在中国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温暖,雨量适中,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无霜期较长,四季分明。冬夏两季,均在120天左右,春秋两季各在60天左右。同时,天气多变,降水量年际与月际之间变化较大,容易形成旱涝灾害。历年常见旱涝同年。

自然资源水资源

霍邱境内常年平均水资源量超过11亿立方米,全县平均有效蓄水量4.29亿立方米。县内有沣河、找母河、牛角河、窖湾河、高塘河、汲河、头道河、二道河、油坊河、洪城河、石龙河、淮河、淠河、史河,拥有城东湖、城西湖、姜家湖三大湖泊,是优良的淡水供应基地、水产养殖宝地和旅游开发胜地。

矿产资源

霍邱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铁矿、石灰石等20多个矿种储量巨大,其中铁矿探明储量25亿吨,远景储量35亿吨,位居全国第五、华东第一,是全国唯一一座刚刚开发的特大型铁矿。霍邱铁矿由11大矿床组成,平均品位32%,具有规模集中、矿体厚大、地质条件简单、可选性好、有害元素含量少等特点。

植被资源

霍邱县现时植被多为人工栽培或次生。县内高岗上非耕地灌木丛中有映山红、酸枣、棠棣、杓杞、黄荆条等。常见的草类有白茅草、狗尾草、蟋蟀草、山药、半夏、狼毒、石蒜等。人工栽培的乔木有马尾松、杉木、麻栗、栓皮栎、青岗栗、板栗、枫杨、油桐、漆树、茶树、梧桐、椿、榆、楝、楸、梓、杨、槐、柳、桃、李、杏、梅、梨、苹果、石榴、柿以及毛竹、刚竹、元竹等。灌木有紫穗槐、冬青、女贞等。低洼处有河柳、杞柳、荆条、荻柴、芦苇等。耕地上的自然植被,杂草有蒲公英、小蓟、牵牛子、车前草、苍耳、野荸荠、剪子股、看麦娘、野苜蓿、辣蓼草、茼蒿、王不留行、三棱草、稗草、牛毛毡、席草等。1984年,全县成林面积13.28万亩,占宜林面积的77.40%;其中用材林12.12万亩,经济林620亩,防护林0.2万亩,竹林0.89万亩。1986年5月,平原绿化资源调查,四旁植树2818.95万株,人均21.6株,全县木材总积蓄56.7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66%。

行政区划霍邱

霍邱县地处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淮河中游南岸。总面积3493平方公里。南部为丘陵,北部为平原,总体地貌以平原为主。辖32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25个行政村。姚李镇、洪集镇、曹庙镇、众兴集镇、乌龙镇、长集镇、夏店镇、岔路镇、河口镇、户胡镇、孟集镇、彭塔乡、冯瓴乡、潘集镇、花园镇、周集镇、临水镇、范桥镇、王截流乡、冯井镇、石店镇、马店镇、邵岗乡、白莲乡、龙潭镇、高塘镇、新店镇、临淮岗乡、城西湖乡、三流乡、宋店乡、城关镇、霍邱经济开发区。 

人口

1985年,总人口134197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2380人,占总人口7.63%。1987年,总人口为138584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7757人,占总人口7.78%。1983年,迁入19512人,其中省外1238人;迁出16398人,其中省外946人。1985年迁入29948人,其中省外989人;迁出21287人,其中省外1337人。1987年,迁入10371人,其中省外1234人;迁出9353人,其中省外1199人。2011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65.0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31‰,死亡4656人,死亡率3‰;人口出生率14.24‰,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84.4%。

经济综述霍邱

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93.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1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98.8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52.5亿元,增长6.9%。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1.8%,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为51.1%,比上年上升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6.4%,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为27.1%,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全县人均GDP11611元。

农业霍邱农业

霍邱是个农业大县,农、林、牧、副、渔五业俱全,尤以粮食、畜禽、鱼虾产量大,品质好而著名。建国前,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缚生产力,水、旱、虫灾频繁,加之兵燹匪患,农村经济萧条。建国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农民实行土地改革,并引导他们组织起来发展生产。1956年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民逐步走上集体化道路。水利方面,1950年修筑淮河大堤。1958年,又兴建史河灌区。此后灌溉面积逐年扩大,施肥水平不断提高,并引进良种,扩大种植面积,农林牧副渔五业均有很大发展。1958年公社化后,“三年困难时期”,1966年起又是10年“文化大革命”,农业生产遭受了挫折。1978年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到1987年,全县粮食总产57.49万吨,比1949年增长近2倍;油料总产2.62万吨,比1949年增长13倍;麻类总产4.87万吨,比1949年增长51.9倍;棉花1984年产量最高,种植19.33万亩,总产6129吨,比1949年增长7.5倍。1987年棉花总产2145吨。大牲畜1987年年末存栏9.99万头,比1949年增长96.6%;生猪饲养量78.84万头,年末存栏41.1万头,分别比1949年增长6.2倍和4.2倍;山羊饲养量24万多头,年末存栏14.44万头,分别比1949年增长了3.8倍和9.7倍;家禽饲养量819万多只,年末存栏304万多只,分别比1949年增长4.4倍和2.2倍;水产品总产量7041吨,比1949年增长21倍。林业也有很大发展,全县现有各种成片林19.2万亩,保存四旁树木3400万株,总蓄积量64.49万立方米,森林覆被率9.3%(四旁树木每百株折一亩),成片林面积是建国前的4.8倍;四旁树是建国前的8.5倍,森林覆被率是建国前的11.6倍。1987年,粮食亩产225公斤,棉花亩产35公斤,油料亩产53公斤,麻类亩产186公斤;人均活立木蓄积量0.41立方;人均纯收入225.8元;40万亩可养水面平均每亩年产水产品17公斤。

霍邱县尚有三分之一的低产田亩产仅有150公斤,急需改良。有57万亩耕地易涝,20多万亩耕地易旱,20万亩水面荒芜,2万亩宜林地未植上树木。2012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1.55亿元,增长5.5%。粮食播种面积226751公顷;油料播种面积9972公顷;棉花播种面积1611公顷。实现粮食总产148.82万吨,增长4.8%;粮食生产连续九年受到国家表彰。棉花产量2153吨,增长8.0%;油料产量21082吨,增长48.1%;麻类1547吨,下降8.2%。生猪出栏136.5万头,比上年增长0.3%;家禽出栏2035万只,同比增长0.4%,肉类总产量15.54万吨,同比增长2.3%;蛋类总产量5.66万吨,同比增长2.2%。水产品产量8.30万吨,同比增长1.2%。名优特水产品产量2.07万吨,同比增长50.2%。有效灌溉面积123411公顷,增长11.8%;旱涝保收面积100326公顷,增长14.1%;机电排灌面积64604公顷,增长9.0%。农业机械总动力161.4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7%;农用拖拉机15.56万台,增长35.4%;农用运输车11632辆,增长1.8%。全年化肥施用量27.97万吨,下降3.0%。农村用电量2.98亿千瓦时,增长7.2%。

工业霍邱工业

霍邱县手工业历史悠久,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经营者朱来之在东关外开办朱福源油坊。民国3年(1914),城关张玉周机坊有徒工50多人,木制织布机30张,每张日产花条布或格子斜纹布20米左右,行销邻近各县。民国28年(1939),寿县正阳关“耀华”工厂迁至城关,有织布机、织袜机各6台、织巾机2台,生产条格布、线袜、毛巾等产品。民国29年(1940)城关商会会长谢雪洲与人合股开办“七星”袜厂,有织帽机8台,生产土布、条格布、线袜、线帽等产品。民国32年(1943),官商合办“民生”工厂,有铁制布机10台,生产条格布等产品。[1]

教育霍邱

霍邱教育起源无考。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令尹怯列聿(达鲁花赤)兴文庙,从此“士风励而人知所以劝学”。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创立儒学,沿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施教。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科举、创新学。次年,知县劳文琦等就城内丰备仓地,创办霍邱县第一所高等小学堂,新学推行缓慢。

民国初期,县内区乡小学校次第兴办,民国2年(1913)在临水集创办的敷文高等小学校,民国4年在叶家集创办的明强小学校、民国6年在城内鼓楼街创办的女子小学校,是这一时期的重点小学。民国16年(1927),全县有初高等小学82所(族立6所),教职员237人。至是年,全县共有初、高级小学毕业生3187人。

民国20年(1931)县苏维埃政府在叶集、三元、洪集等苏区乡镇建立列宁小学、列宁模范小学、贫苦农民子弟得以就学。入学新生较新政权建立前高出近10倍。相反,此期国民政府办学大为减少,同年全县仅有初级小学6所,学生215人,教职工12人。

民国25年(1936)在李双圩创建省立霍邱农业职业学校,民国26年(1937)在县城东关外开办霍邱县立中学,民国29年(1940)在李家圩创办安徽省第九临时中学,民国33年(1944)在城内王家祠堂建立霍邱县简易师范学校。这些中等学校和专业学校,为霍邱县及其他地区培养不少人才。据统计,民国36年(1947)霍邱县有大专毕业生188人、肄业29人,初高中毕业生3103人、肄业2625人,初、高小毕业生5138人、肄业8383人,私塾21267人。

由于政治、经济的制约,教育发展进程仍较缓慢。民国19年(1930),学龄儿童入学率仅40%;民国28年(1939),文盲率达95.1%;民国36年(1947),受私塾以上教育的仅占全县人口的9.1%。其间,由于不满国民党政权的统治,一些学校经常闹学潮。民国18年(1929)春,在中共霍邱城区特别支部领导下,城关各校师生持续罢课一个月,要求解决高小学生毕业升学问题,迫使县政府开办师资养成所,以解决问题。

建国以后,为了“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实行公办民办“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教育事业得以发展。1949年,全县有小学224所,其中由公学款产收入开办的小学9所,民办公助12班,学生19039人。至1956年,全县有小学420所,学生66831人。

1958年,片面理解“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突出“劳动”教育,不适当地砍掉一些课程。1962年后,农村耕读小学有很大发展,至1965年,全县有各类小学2501所(耕读1768所),学生115440人(耕读45614人),教职工5068人(耕读1768人);中学108所,学生8241人,教职工660人;常年民校930所,学生19217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执行“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政策。取消考试制度,实行“开门办学”强调“兼学别样”。后期,学“朝农”,办“大学”,不顾主客观条件,盲目发展,据统计,1976年有小学2549所,学生211247人,教职工7676人(民办617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7.7%;初高中52所,在校学生47102人,专任教师1453人;“五·七大学”76所(县办1所),工厂、企业办“七·二一工人大学”25所,共有学员4196人,教职工362人。各级各类学校虽多,但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程度高低不一,教学质量极差。

1978年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提高教职员工待遇,改革教育结构,深化教学研究,递增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78年至1987年,共为教职工平反历史遗留的冤假错案1115件,复查修改结论69件。1985年,县委用社会指标为教育系统15名教师的52名直系亲属解决“农转非”问题。1983年至1986年有680名教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全县教育投资1237.3万元,比1980年增长89.72%;1980年至1987年“三结合”建校,国家、社会、学校三者共投资1304.7万元,修、改、建校舍25017间。1978年至1987年共编写教材10部、录制教改、实验课34节,巡回播放录像373场次,收看的师生达22380人次,发表学术论文326篇。

1987年全县有各类学校894所,其中小学767所、幼儿园30所、初中84所、完中9所、职业中学3所,中等师范1所;在校学生总数241287人,教职工11777人(民办5881人)。全县学校中,沿淮行蓄洪区有中小学301所,在校学生75215人,教职工2828人(其中民办教师1730人)。中小学占地面积5842亩,建筑面积39.92万平方米,有双人桌凳82226张(条)。

文化霍邱

民国23年(1934)霍邱始建民众教育馆,设备简陋,很少开展工作。当时群众文艺有山歌清唱、狮灯、龙灯、花挑、旱船、鼓书等,说唱艺人平时赶集串村,逢会节日则结班演出。节目以大鼓京腔为主,兼有评韦、琴书等。戏剧有京剧、倒七戏、端公戏、皮影戏、推剧等。京剧有戏班;而其他剧种均为业余,农忙耕作,农闲演出。业余艺人搭班自由,流动演出。

民国18年到21年(1929到1932),县、区苏维埃政府设文化委员会,乡配有文化委员。同时,建立了报社、俱乐部、宣传队,文艺工作较为活跃。出版报刊有《叶集青年(刊)》、《红光日报》、《前进报》等,创作的革命歌谣、舞蹈数以千计,对苏区军民很有鼓舞作用。

民国26年(1937),霍邱县成立了抗日救亡宣传团、抗战工作团、青年抗日宣传队和青年剧社,开展抗日文艺工作,演出《放下你的鞭子》、《黄花曲》、《马百计》等戏曲、歌剧、活报剧、文明戏(话剧),教唱《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救亡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数十首抗战歌曲。进步人士还创作宣传抗成的文艺作品,歌剧《黄花曲》和城内镇小学音乐教师刘东貉创作的《城内镇小学校歌》都很激动人心。

1949年,文化工作由县教育科设专人管理。以后相继建立文化馆站,组织辅导群众文艺工作,健全专业剧团和发展、完善半职业、业余剧团和俱乐部、文化室,形成四级文化网。电影事业和广播、通讯、电视、录像等,也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文物保护、档案工作已基本正规。[2]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01:52: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31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霍邱(安徽省六安市辖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霍邱(安徽省六安市辖县).pdf

标签:霍邱   安徽省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