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建校于1956年,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原名成都中医学院,1995年更名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历经65年的建设发展,已成为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医药健康相关学科专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0年成为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约1800亩,拥有19个学院、38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2.5万余人,其中研究生3700余人。
学校是全国首批中医药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首批临床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7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
现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中药学),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医五官科学、中医妇科学),ESI全球前1%学科2个(药物学与毒物学、临床医学),四川省“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中药学、中医学),省部级重点学科44个。
中文名成都中医药大学
外文名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 Medicine
简称成中医(CDUTCM)
创办时间办学性质公办高校
学校类别医药类
学校特色省部共建大学(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7年)
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2015年)
四川2011计划(2013年)
主管部门四川省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刘毅、校长、党委副书记:余曙光
本科专业38个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7个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8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个
二级学科3个
院系设置19个学院
校训厚德、博学、精思、笃行
校歌《成都中医药大学之歌》
地址温江校区: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柳台大道1166号
十二桥校区:四川省成都市十二桥路37号
院校代码10633
主要奖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截至2020年3月)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十三五”期间)
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十三五”期间)
知名校友郭子光、李晓荣、李斯炽、凌一揆、黄丹华
历史沿革四川国医学院1936年,以李斯炽为代表的蜀中名中医创办了四川国医学院,隶属于中华民国中央国医馆四川分馆。
1954年,在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不久,中共四川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即在省会成都外东锦官驿的四川国医学院办学基础上,建立“四川省成都中医进修学校”,开展对中医药学人才的培养和中医药学术的研究、整理.
成都中医学院1956年7月5日,借用成都中医进修学校地址成立了“成都中医学院建院委员会筹备处”;9月,学院借用成都中医进修学校校址正式开始招生办学;同年,周恩来总理对《国二办周字(1956)第19号文》亲自作了批示,决定在北京、成都、上海、广州建立四所中医学院,国务院批准在成都中医进修学校的基础上创建了成都中医学院.
1958年2月,成都中医进修学校正式并入成都中医学院,原四道街校址交与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使用,同时成都中医学院迁校于成都市通惠门外新罗路13号原成都医士学校旧址,即现在的十二桥校区.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5年,学校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高等学校.
成都中医药大学199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2年,参与发起成立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四川),承担了四川省31个GAP基地中17个基地的建设指导。
2004年,牵头组建“四川省中医药科教集团”。
2005年1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挂牌成立。
2006年,成都中医药大学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同年参与组建四川生物技术协会;成为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同年6月,四川生殖卫生学院、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并入。
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2011年底,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2年,成都中医药大学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中医学专业认证评估“。
2013年6月和2014年6月,学校先后两次入选四川2011计划。
2015年4月7日,成都中医药大学入选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施的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11月24日,成都中医药大学入选四川省“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系)、专业(群)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高校;1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成为“创建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合作联盟”(2018年更名为“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联盟”)创始成员。
2017年5月,成都中医药大学与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理工学院组成“校校战略联盟”;5月25日,学校被评为四川省第二批省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9月,入选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2019年12月26日,教育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在成都签署《共建四川大学等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协议》,其中将省部共建成都中医药大学。同年,成都中医药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2020年5月12日,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8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共建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意见》,成都中医药大学正式成为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高校。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1年3月,发起成立川产道地药材川贝母产业创新发展联盟。5月14日,发起成立成渝双城经济圈道地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联盟。
办学条件院系设置截至2020年3月,成都中医药大学共有19个学院、37个本科专业;拥有直属附属医院7所,合作共建附属医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2所,教学医院29所,实习医院34所。
学院名称 | 专业名单 |
基础医学院 | - |
临床医学院 | 中医学(5+3一体化)、中医学(九年制) |
药学院 | 中药学(含凌一揆基础基地班、太极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植物保护 |
针灸推拿学院 | 针灸推拿学 |
眼科学院 | 眼视光学 |
养生康复学院 | 中医养生学、康复治疗学、健康服务与管理 |
民族医药学院 | 藏医学、藏药学 |
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 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 |
公共卫生学院 | 食品卫生与营养、预防医学、食品质量与安全 |
医学技术学院 | 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生物科学及生物技术 |
护理学院 | 护理学 |
医学信息工程学院 | 医学信息工程 |
管理学院 | 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应用心理学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保健体育方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专科)、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 |
外语学院 | 英语、日语、汉语国际教育 |
国学院 | - |
国际教育学院 | - |
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 - |
直属附属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生殖妇幼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中西医临床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西区)/第三临床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公共卫生临床医学院。
师资力量截至2020年3月,学校专业技术人员中,有国医大师3人,首届全国名中医3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2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2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四川省第二届杰出人才奖1人,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1人,四川省万人计划专家14人,首届四川省医疗卫生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0人,四川省十大名中医累计10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
国医大师(3人):廖品正、刘敏如、张震
全国名中医(3人):张之文、张发荣、陈绍宏
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2人):刘敏如、梁繁荣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梁繁荣
国家“万人计划”专家(4人):梁繁荣、曾芳、赵凌、黄灿华
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方剂学教学团队(带头人:邓中甲)、中药品质教学团队(带头人:卫莹芳)、针灸学教学团队(带头人:梁繁荣)
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梁繁荣、万德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曾芳、赵凌
四川省杰出人才奖获得者(1人):梁繁荣
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1人):梁繁荣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方剂学教学团队(带头人:邓中甲)、中药品质教学团队(带头人:卫莹芳)、针灸学教学团队(带头人:梁繁荣)、中药学教学团队(带头人:张廷模)、康复教学团队(带头人:金荣疆)
学科建设据2020年3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8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
博士后流动站(3个):中药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
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8个):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内科学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运动医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学、神经病学、外科学、耳鼻咽喉科学、针灸推拿学、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中药学、药学、民族医学(含:藏医学、蒙医学等)、民族药学、眼科学、中医眼科学、护理学、护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社会保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妇产科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妇产科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中医养生学、中医药信息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卫生毒理学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中药学
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1个):中药学
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3个):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妇科学
国家中医药局重点学科(23个):临床中药学、中医眼科学、中医妇科学、方剂学、中医肝胆病学、中医内分泌病学、中医急诊学、针灸学、温病学、金匮要略、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养生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老年病学、中医肛肠病学、中医护理学、推拿学、民族药学、中药炮制学、中医神志病学(培育)、中药毒理学(培育)、中医药信息学(培育)
四川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学科(3个):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
四川省级二级学科重点学科(18个):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外科学、方剂学、生药学、民族医学、药理学、药物化学、中医临床基础、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史文献、中医诊断学、中医儿科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四川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3个):中医内科学、生药学、方剂学
教学建设质量工程
截至2020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专业4个、省级一流专业10个、省级示范型应用专业6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39门;有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中药基础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中医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中药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药用植物学、中药学、针灸学、方剂学、中医眼科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6门):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中医五官科学、中医妇科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护理学
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9年制)、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5+3”一体化)、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教育部“卓越工程人才”计划专业(1个):制药工程
四川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中药基础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名单不全)[2]
四川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医学信息工程、制药工程、临床医学、预防医学、针灸推拿学、藏医学、藏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学、公共事业管理
四川省级特色专业(7门):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中医五官科学、中医妇科学、藏医学
四川省级精品课程(31门):中医耳鼻喉科学、康复疗法学、推拿学基础、中医儿科学、中药鉴定学、中医诊断学、伤寒学、骨与关节损伤、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内科护理学、医学伦理学、金匮要略、温病学、刺法灸法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外科学、中药化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护理学基础、经胳腧穴学、中药炮制学、诊断学基础、医学伦理学、方剂学、基础护理学、中医思维原理、药用植物学
教学成果
截至2020年3月,“十三五”以来成都中医药大学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
获得年份 | 成果名称 | 获奖级别 |
2018年 | 标准引领全球中医药教育——中医药教育标准的创建与实践 | 一等奖 |
2009年 | 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2001年 | 面向21世纪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截至2020年3月,“十三五”以来成都中医药大学新上各类科研项目2171项,其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38项;获得各级各类奖励92项,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9项。
获奖年份 | 项目名称 | 获奖级别 |
2012年 | “经穴效应特异性循证评价及生物学基础研究”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3年 | “参附注射液品质控制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3年 | “灸法治疗肠腑病症的技术与临床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3年 |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医证效基础及临床循证研究” | 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
截至2020年3月,成都中医药大学有各级各类实验室74个,其中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教育部2011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中药饮片炮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1个):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四川)
国家级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4个):中药学实验室、中医眼科和视觉功能保护实验室、针灸与系统生物学实验室、中医诊断技能实验室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四川省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省部(教育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西南道地药材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西部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5个):中药品种质量鉴定实验室、视听生理实验室、中西医结合模拟医院实验室、中医药病毒实验室、时间医学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中医视功能保护研究院、针灸与时间生物学研究室、中药资源与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7个):视觉生理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中药药剂实验室、中药品种质量鉴定实验室、时间医学实验室、病理学实验室、病理生理实验室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9个):中医眼科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实验针灸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药品质资源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药药剂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药学中心实验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药药效物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民族医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医症候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药药理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学术资源馆藏资源
据2020年6月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官网显示,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55.51万余册,馆藏古籍2.83万册,中外文现刊1675余种,电子图书342.61万余册,数据库69个;建成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兼顾理、工、管、文、农、教等学科的综合性藏书体系;图书馆建立了数字图书馆体系,有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期刊、SCI、SD、Ovid、Springer等中外文数据库,以及超星、书生、优阅等中外文电子图书;并自建了巴蜀中医药古籍等数据库资源,开通了移动图书馆、书香成中医等移动阅读平台。
学术期刊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为四川省教育厅主管,成都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刊物,1958年创刊,以季刊杂志形式出版。该刊为国家卫生A类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清华知网CNKI独家全文数字出版。
《中药与临床》
《中药与临床》是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成都中医药大学主办的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药学学术刊物,为双月刊。该刊以报道中药与临床研究新发展、新动向、新技术,以及药物在临床应用与实践方面的动态,以科学性、实用性为导向。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创刊于2011年,是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成都中医药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被万方数据一数字化期刊群、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中国知网等收录。主要有论著、专家笔谈、银海探源、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国际讲坛、继教园地、经验交流、远程医疗、综述、基层园地、信息动态等栏目。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创刊于1985年,是由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社主办,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市人民医院、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协办的综合性卫生事业管理期刊。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6年第二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被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8)收录;是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
合作交流截至2020年3月,成都中医药大学与50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医疗单位、科研机构及学术团体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是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高校之一,培养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学历教育学生(含本、硕、博)及多种类型的短期进修培训学员,与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泰国、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开展学历教育和互换学生项目;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在葡萄牙开设“成都中医药大学葡萄牙宝德分校”,与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共建成都中医药大学(澳门)国际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教育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教育、医疗)基地”及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殖研究合作中心”,联合国人口基金“南南合作培训中心”。
文化传统形象标识校徽
学校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学校徽志为圆形,由核心图案、中文校名与英文校名组合而成。
徽章
学校徽章为教职员工和学生佩戴的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教师佩戴的为红底金字,学生佩戴的为白底红字。成都中医药大学与校名标准组合(左右)包括:标志与中英文校名标准字体组合。
校旗
学校校旗为长方形旗帜,长与宽的比例为3比2,标准大小为长240公分、高160公分,可放大或缩小,旗面采用玄色,象征厚重、内涵、温暖和积淀,中央分别印有校徽、中文校名全称、校名英译全称。
精神风貌校训
“厚德,博学,精思,笃行”
释义:
博学,出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要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博采众学之长,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为传统中医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体现学校将通识教育与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厚德,出自《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崇尚美德,追求至善。即要继承和弘扬中华医药仁术济世传统,培养造就一大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卫士,体现了学校崇高的精神追求。
精思,意为思虑精细,研究深入。即要坚持科学精神,追求真理,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善于发现,勇于创新,体现了学校科学严谨的学术追求。
笃行,意为勇于实践,力行其事。即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加强专业实践和道德实践,体现了学校勇于实践的精神风貌。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蕴涵了学思并重,德才兼备,知行合一之意。
学风
“乐学、善思、求本、创新”
校歌
《成都中医药大学之歌》
时光荏苒师生情,
岁月如歌母校兴,
学子万众绍岐黄,
德泽千载为人民。
厚德博学,精思笃行,
书山勇狩猎,学海敢捕鲸。
求实团结,勤奋进取,
挚诚教天使,精心育医神。
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穷理法方药,参四时阴阳。
胸怀医技,医相兼良,
救助众人疾,铸就中华魂。
啊,撷取春风的翅膀,
啊,高擎绚丽的憧憬,
啊,成都中医药大学,
腾飞吧,向着明天飞腾!
腾飞吧,向着明天飞腾!
现任领导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刘毅 |
校长、党委副书记 | 余曙光 |
党委副书记 | 沈涛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郑学斌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彭成、徐廉、杨静、黎胜红、曾芳 |
2020年12月28日,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表彰为“第二届四川省文明校园”。
2021年7月,入选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名单。[3]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4 01:47: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31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成都中医药大学(省部共建大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成都中医药大学(省部共建大学).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