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姓(中华姓氏)

更新时间:2025-02-24 18:03:34 阅读: 评论:0

冯姓(中华姓氏)

冯姓 (中华姓氏) 次浏览 | 2022.07.28 12:53:02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冯姓中华姓氏

冯姓在中国也是一个大姓。在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冯姓在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中排名第27位。冯字的解释:音五行属水,字由金水组成,其字义有:马疾行、盛大、辅助、扶持、盛怒貌、愤懑、侵凌、凭籍、依靠、通凭等义。冯氏在历史上人才辈出。

得姓始祖

冯简子、文孙公

名称

冯(冯)

读音

Féng

注音符号

ㄈㄥ

粤语注音

Fung4

日语

読みひょう、ふう

得姓地

河南

郡 望

颍川、上党、京兆、弘农

古代名人

冯跋、冯延巳、冯梦龙

近代名人

冯国璋、冯玉祥、冯友兰

现代名人

冯骥才、冯国纶、冯小刚

概述

冯姓在中国也是一个大姓。在百家姓中列第九位。

冯姓在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中排名第27位。

冯字的解释:音五行属水,字由金水组成。

其字义有:马疾行、盛大、辅助、扶持、盛怒貌、愤懑、侵凌、凭籍、依靠、通凭等义。

冯氏在历史上人才辈出。

起源冯氏宗谱

冯氏,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冯姓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高公,他的后代封在魏地,其子孙采食于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邑为氏,就是冯氏。而记载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说冯姓是“郑大夫冯简子之后”。冯简子是春秋后期郑简公时人,据说他博学多才,能断大事,当时郑国凡事要跟诸侯打交道,许多大事都先同他商议,再做决定。因郑国建都于今河南新郑,故此支冯氏出自新郑。

变迁

战国末期的大将冯亭,任韩国上党守,入赵国,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有的留在赵(今河北境),并发展繁衍下去。其后裔有许多为将相,如秦丞相冯去疾、御史大夫冯劫等。

此外,先秦时期,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而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及湖北者,河南冯氏则分布于今内黄、宝丰、焦作、南阳、安阳等地,其中潮阳为当时的大族;到了东晋末,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的冯氏又有徙居和龙(今辽宁朝阳)者。

到了汉唐时期,冯氏繁衍的很快,从原来的发源地陕西,发展到了现今河南、河北、浙江、山西及福建等地。冯姓的宗族较多,唐代的《元和姓纂》说,冯氏出颖川(郡治今河南许昌)者,是东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出上党(今山西长治)者,是西汉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出长乐信都者,是汉代宜都侯冯参的后代;出京兆(今陕西西安)者,是燕王冯弘的后代;出弘农(今河南灵宝)者,是冯弘之孙冯宁的后代;出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者,是唐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

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乱南迁至福建宁化石壁,到宋代分成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的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迁到海外。

迁徙史

春秋战国时期

向南,先进入了楚地(今湖南、湖北)。楚怀王时期(战国后期)冯氏子弟中有一名叫冯郝的,官至楚大夫,是楚国的重臣。一次,宋国内乱,其相惠施投奔了楚王,楚王打算庇护他,冯郝坚决反对。楚王为不伤害双方而采取了两面手法,一方面表示同意冯郝的意见,另一方面却暗自给惠施以封地。冯郝知详情后,愤而离去。抛开冯郝的命运不论,冯郝当是楚地冯姓留史第二人。

冯子材

向西,进入了陕西关中等地。神话传说中有一名冯长的人,居于骊山,善观天文之变,精于历算。遗憾的是,冯姓在南方及西部早期开发的业绩缺乏系统记载,只能透过重重迷雾而觅得一鳞半爪。

向北,冯氏进入了山西等地。战国中后期,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西)郡守姓冯名亭,为人果敢而有谋。秦昭王四十五年,秦名将白起率大军伐魏,两军对战于野王,野王守备不敌而降。由于上党地区与韩国的联系全系于野王一线,因此,野王的失败就使上党虚悬于外。

冯亭与部下及百姓商议后,决意背秦而举地归赵。赵、韩本是唇齿相依、地缘亲近的邻国,赵国一旦接受上党,便自然卷进秦、魏之间的争斗,以赵、魏合力,秦军必不敢轻举妄动,从而保护上党百姓免遭茶炭。果然不出冯亭所料,赵国在平原君赵胜的大力支持下慨然接受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君,上党军民同仇敌忾以抗秦军,上党终于得以保全。但三年后,秦再派左庶长(秦第十等爵,掌兵权)王龅(h6)进攻上党,上党终被攻克。此间上党冯氏中有两支分别迁往秦与魏,并在秦汉之际大有作为,此为后话。

向东,冯氏进入了齐鲁大地,这一支冯氏即来自上文中所说的魏地。他们很快为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习染,“冯谨客孟尝君”的千古佳话,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秦王朝统一前后,冯姓在上党地区的一支最为活跃。前文已提及武安君白起伐魏,上党郡守冯亭纳地入赵受封华阳君,从而挫败了白起的东进企图。冯亭的大智大勇,拯救了上党,从此,家族日隆,许多乡里亦归附之,从而形成了冯姓望族。

尽管冯亭有勇有谋,但关东六国已是夕阳残照,根本不可能持久抵御强秦的大统一趋势。结果,就在上党献地后不久的“长平之战”中,华阳君冯亭与“纸上谈兵”的主将赵括均战死疆场,而其部赵卒40万除200人被“留报赵”外,统统被屠杀。从此,关东六国对秦再也组织不起有力的抵抗了。

冯亭战死后,其宗族亦分崩离析,大部分北上进入赵国腹地以避战祸,少部分仍留居上党。这一部分留居上党的冯姓人审时度势,看清了六国必然灭亡的趋势,转而”投奔了秦国,并为秦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著名者有官至右丞相的冯去疾,以及军事将领冯毋择、冯劫等。

秦汉时期

冯玉祥

冯去疾是秦始皇的丞相。冯氏一门是秦王朝后期的重要柱石。

秦始皇好巡幸各地,经常奔波在外,秦左相李斯平素多跟从始皇出外,留守咸阳都城的却总是右相冯去疾,始皇对去疾的信任与赏识由此可见一斑。而冯毋择、冯劫亦得益于这种信任,都在秦军中担任高级将领。

始皇三十七年,嬴政皇帝生平最后一次出巡。像往常一样,李斯、胡亥、赵高从行,去疾留守。不料始皇于沙丘暴卒,宦者赵高胁迫左相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他们合谋篡改了始皇的传位诏书,废太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

冯去疾等得知真相后,他们冒死向秦二世上书,揭露赵高等奸臣的罪行。结果因进谏失败双双被下狱。在狱中,冯去疾、冯锄拒绝向赵高一伙奸佞屈服,为保持清白的名节,二人先后在狱中自杀。一代贤相、骁将就这样为自己的生命历程写完最后浓重而悲壮的一笔。与这二人所不同的是,同时被下狱的左相李斯则暴露了其软弱、自私的本性,他被赵高等人百般戏弄、凌辱后腰斩于市井。

冯去疾、冯劫被下狱不久,冯毋择率其他子孙隐姓埋名,潜逃他乡,下落不明,关中冯氏亦随之逃散殆尽。

伴随此起彼伏的秦末战争的大规模爆发,不可一世的秦帝国顷刻间土崩瓦解,而上党冯氏入关的一脉,也随之销声匿迹。

汉承秦制,天下甫定。冯姓经此番劫难,可谓元气大伤。在秦末战争、楚汉战争乃至汉初“无为而治”的一系列大变动中,史册中寻找不到冯姓的任何丰功伟绩。也许,这一段历史的沉默正孕育着冯姓的再度辉煌。

冯异

汉代,冯姓姓氏的基本材料才得到最初步的整理,现今人们所接触的有关冯姓早期发展的资料,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期成文、定性,并载入史册的。另一方面,这一历史时期冯姓“代有才俊”的良好族运也为这种整理提供了生动、翔实的素材。可以说,汉代是冯姓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阶段性总结。

汉代冯姓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冯姓郡望的逐步形成。两汉时期冯姓的分布基本上覆盖了当时华夏大地的所有重要区域,并且在一些地区,由于冯姓豪杰名士的大量涌现,形成了以冯姓为主体的聚族性居地。

汉代冯姓辉煌之发端者为安陵冯氏,其代表人物首推冯唐。

汉兴置国,出于安全及施政考虑,实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政策:一方面为了充实关中人口,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六国宗室及大族豪门坐霸一方。汉廷访得代北冯氏为豪杰之后,于是特迁其大部再入关中,定居安陵。冯唐,正是生长于代北而后迁入安陵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

冯姓早期主要繁衍于今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晋末“永嘉之乱”时开始大举南迁,先后迁入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地。

北周至隋统一前后,仍是国家由混乱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人口迁移-频繁,各姓族活动区域扩大的时期。以冯氏:著名郡望之一——弘农而言,西魏之宁州刺史冯宁被认为是弘农郡的开山之祖。早在西汉时代,冯扬便以“万石君”而名噪弘农,冯扬家人丁兴旺,有子八人,至冯勤一脉尤为荣宠。因此,在冯宁之前,弘农冯氏已有人活跃在此地,可以认为魏地冯氏是弘农早期冯姓的直接起源。当西魏的冯宁刺史兴起之时,弘农冯氏已经完成其郡望的形成。

隋唐以来

至隋唐,已有南迁至福建省境的。在这一不断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支派,大致有:出自山西上党冯氏,为战国赵华阳君冯亭后裔;出自河南颍川的冯氏,为东汉大将军冯异的后裔;杜陵冯氏系西汉左将军冯奉世后裔;长乐冯氏为宜都侯冯参后裔;京兆冯氏为燕王冯宏的后裔;弘农冯氏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后裔;河间冯氏为唐监察史冯师古的后裔。

唐宋时期,冯氏先后又有两次大举南迁,使冯氏分居于我国江南广大地区,明、清之际遍及全国各地。另据有关史料记载,山西代州冯氏始迁祖为明初冯有才第五代孙隆奄,今河南西平县冯氏,是明朝开国功臣,郢国公冯国用的后代,系明初迁入,至今已传二十四代,五百八十余年。

历史人物

冯梦龙:明末小说家,通经学,善诗文,尤以小说词曲见长,辑有时代话本集《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冯道:五代时历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余年。他在后唐任宰相期间,倡议由田敏等人在国子监校定《九经》文字,并组织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后世称"五代监本"。官府大规模刻书自此始。

冯子材:清末著名的老将军。他曾在年近70岁时,在广西镇南关、谅山等地大败法国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其名威震边关。

冯缭: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随汉解忧公主远嫁和亲到了乌孙国。由于她多才多智,成为解忧公主的得力助手。后嫁给乌孙右大将。她在协助公主加强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很大贡献,深得西域各国的敬服。尊称她为"冯夫人"。

冯玉祥:近代爱国将领。1993年任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多次击败日寇,收复许多失地。建国前夕,因乘船失火,受伤身死。

冯异:东汉开国名将。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南省宝丰东)人。初属王莽,更始元年(23年)归刘秀。随刘秀巡抚河北,提出广施恩德、笼络人心的建议。攻破王郎后,封应侯。同年,破铁胫农民军于北平(今河北省满城北),收降匈奴于林闟顿王。冬,拜孟津将军,统魏郡、河内郡兵驻黄河北岸,与河内太守寇恂合力防备洛阳更始军。二年夏,乘洛阳守将李轶不与争锋之机,率兵北攻天井关(今山西省晋城南),得二城;南夺成皋(今河南省荥阳西北)以东13县,收降10余万人。

复渡河击斩更始所署河内太守武勃,歼5000人。东汉王朝建立,封阳夏侯。建武二年(26年)冬,替代邓禹西征。三年,经崤底之战,大破赤眉军。又击破延岑等割据武装,平定关中。四年,击败公孙述所遣数万兵于陈仓(今陕西省宝鸡东),屡次挫败公孙述进窥关中的企图。六年,汉军陇西之战受挫后,冯异受命进军栒邑(今旬邑北)。此时,隗嚣部将行巡率兵亦欲乘胜攻取驰邑。冯异力排众议,率兵抢先占领栒邑,然后偃旗息鼓,待行巡军至,突然出击而获胜,北地豪强武装势力闻风归降。先后领北地太守、安定太守事,平定上郡(治肤施,今榆林东南)、北地(郡治马领,今甘肃省庆阳西北)、安定(郡治今镇原东南)等地。九年行天水(郡治平襄,今通渭西)太守事。十年夏,与诸将共攻落门(今武山洛门),病卒军中。冯异长于谋略,号令严整,用兵进止有序;为人谦让,诸将会聚论功之时,冯异常独自避于树下,故军中称为“大树将军”。

冯如

冯如:广东省恩平人。又名自如,号鼎三。我国第一个飞行家和飞机设计师。早年在美国三藩市(旧金山)当杂工谋生,后转往纽约工厂工作,业余钻研机械学,数年后自行制造抽水机、无线电报机。在日俄战争中,深感飞机之厉害,自此决心献身于航空事业,以报祖国。在三藩市集资创办飞机制造公司。1909年自制收音机试飞成功。广州光复时,被任为陆军飞机长。后在举行飞行表演时,不幸失事遇难。1985年在恩平县牛江本乡建冯如纪念亭、冯如中学以纪念。

冯承辉:清江苏省娄县人,字少眉,一字伯承,号梅花画隐。贡生。工篆隶,精刻印,兼善画,尤喜画梅。著述甚富。有《印学管见》、《历朝印识》、《石鼓文音训考证》、《古铁斋印谱》、《古铁斋词钞》等。

冯云山:广东省花县人。一名云珊,本名乙龙。太平天国领导人。曾任乡村塾师。1843年与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在桂平吸收杨秀清、萧朝贵等山区农民。1851年参与领导金田起义,任后军主将,又任前导副军师,在永安受封为南王。协助洪秀全制订太平天国官制、军制、律令、营规、天历等。1852年攻广西全州中炮负重伤,后卒于蓑衣渡。

冯国璋:直隶(今河北省)河间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曾佐袁世凯练兵。1903年北京成立练兵处,任军学司正使,与王士珍、段祺瑞并称“北洋三杰”。辛亥革命爆发,任第一军总统,率领北洋军镇压武昌起义。后又镇压“二次革命”。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皖、直、奉三派分化,为直系首领。1916年当选副总统、次年代理总统。1918年被段祺瑞胁迫下台。病死于北京。[1]

冯宪章:广东省兴宁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秋,留学日本,与蒋光慈等建立太阳社东京分社,并在留学生中建立党组织。次年被日政府驱逐回国。1930年参加左联,从事创作和翻译活动。后被捕,病殁于狱中。

冯桂芬作品

冯桂芬:江苏省吴县(今苏州)人。道光二十年中一甲二名进士。授予编修。后入李鸿章幕,为其镇压太平军献策。为学重视经世之用,主张实行新政。精于小学,兼及算术。著有《说文解字段注考正》、《弧矢算术细草图解》、《两淮盐法志》及《苏州府志》等。

冯雪峰:浙江省义乌人。早岁参加文学团体晨光社,结湖畔诗社。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后在鲁迅指导下从事翻译和编辑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书记,《文艺报》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等职。著有《雪峰文集·论文集》、《上饶集中营》及上例等。

郡望堂号堂号

“同舆堂”或“三同堂”:根据《后魏书》记载,冯诞和后魏高祖同岁,幼同学,娶高祖妹安乐公主为驸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舆而行,所以称"同舆堂"。又同案而食,同砚而学--同舆、同砚、同案,所以叫“三同堂”。

“市义堂”:战国时冯驩,是孟尝君的食客。起初孟尝君对他只当一般门客对待,后来孟尝君派他到薛地,他把所有帐户叫来,宣布将债券烧掉,给所有帐户解决了困难。冯驩回去后,对孟尝君说:“讨来的钱我全部买了'义'带回来。”(市就是买)。孟尝君当时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后来,孟尝君罢了官到薛地去,薛人夹道欢迎,这时孟尝君才省悟地感谢冯驩说:“今天我尝到了你替我买的珍贵物品--义,这可是万金难买呀!”[2]

郡望

始平郡:晋时置郡,治所在槐里。杜陵县:此支冯氏,为上党冯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冯唐之弟冯骞。颖川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阳翟。上党郡:战国韩置郡,此支冯氏,其开基始祖为战国时韩上党太守冯亭。长乐郡:后魏置郡。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河间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乐城。

冯氏家谱冯雪峰

江苏:

冯氏族谱八卷、京口冯氏族谱一卷、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澄江冯氏宗谱十卷、冯氏家谱一卷

浙江:

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大易冯氏谱不分卷、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桐乡冯氏族谱不分卷、冯氏宗谱一卷、仙居县后冯村冯氏宗谱一卷。

安徽:

冯川冯氏宗谱八卷

湖北:

冯氏宗谱一卷、冯氏宗谱、冯氏续修支谱八卷、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冯氏四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

广东:

冯氏家谱不分卷、冯氏本房世谱不分卷、冯氏族谱不分卷、南埠冯氏族谱一卷。

湖南:

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冯氏三修族谱、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家谱信息展示

1、树德堂冯氏家谱:一卷:[江苏无锡]

著者:冯励冰编 居第:江苏,无锡

版本:1997年,电脑打印本

2、冯氏族谱:一卷:[陕西子洲、横山]

著者:冯宪功主编 居第:陕西,子洲,横山

祖先:始迁祖:[明]冯古清;始迁祖:[明]冯茂清;始 版本:1999年,电脑排印本

3、冯氏四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湖南湘潭][湖南醴陵]

著者:冯春泉主修 居第:湖南,湘潭,湖南,醴陵

祖先:始迁祖:[元]冯咸备;本支祖:[元]冯有福;本 版本:民国32年(1943),木活字本

4、长沙冯氏续脩甲寅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湖南长沙]

著者:冯忠璘主修 居第:湖南,长沙

祖先:始迁祖:[元明]冯中 版本:民国3年(1914),木活字本

5、冯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江西浮梁]

著者:(清)冯官乾等总理 居第:江西,浮梁

祖先:始迁祖:[北宋]冯叔义 版本:清光绪31年(1905),木活字本

6、冯氏宗谱:十四卷:[安徽绩谿]

著者:(清)冯景铭纂修 居第:安徽,绩谿

版本:清光绪28年(1902),钞本

7、中井河东冯氏宗谱::[安徽祁门]

居第:安徽,祁门

版本:清(1644-1911),木活字本

8、中井河东冯氏宗谱:[安徽祁门]

著者:(清)冯光岱纂修 居第:安徽,祁门

祖先:始祖:[西周]冯城;先祖:冯唐;先祖:冯道根; 版本:清嘉庆9年(1804),木活字本

9、冯氏族谱:十三卷:[江西]

著者:冯育高纂修 居第:江西

祖先:始祖:[宋]冯譓 版本:民国27年(1938),木活字本

10、遂川冯氏族谱:不分卷:[江西遂川]

居第:江西,遂川

祖先:始迁祖:[宋]冯安常 版本:民国37年(1948),木活字本

11、遂川冯氏族谱:不分卷:[江西遂川]

著者:冯辉昭等主修 居第:江西,遂川

版本:民国4年(1915),木活字本

12、冯氏宗谱:四卷:[会稽]

著者:(清)冯焕等纂修 居第:浙江,绍兴,会稽

祖先:始迁祖:[宋]冯鼎 版本:清光绪18年(1892),木活字本

13、冯氏宗谱:四卷:[会稽]

著者:(清)冯焕等纂修 居第:浙江,绍兴,会稽

祖先:始迁祖:[宋]冯鼎 版本:清光绪18年(1892),木活字本

14、湘阴县冯氏支谱:三卷,首一卷

著者:(清)冯朝雨等纂修 居第:湖南,湘阴

祖先:始迁祖:[唐]冯季拔;本支祖:[唐]冯廷瑛 版本:清咸丰10年(1860),木活字本

15、中湘油麻岭冯氏三修族谱:十八卷:[湘潭]

著者:(清)冯绍霖等纂修 居第:湖南,湘潭

祖先:始迁祖:[元]冯有运;先祖:[元]冯斗牛;本支 版本:清道光16年(1836),木活字本

16、赭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海宁]

著者:(清)高其锦,俞廉法纂修 居第:浙江,海宁

祖先:始迁祖:[明]冯柏四;始迁祖:[明]冯柏七 版本:清宣统元年(1909),木活字本

17、赭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海宁]

著者:(清)高其锦,俞廉法纂修 居第:浙江,海宁

祖先:始迁祖:[明]冯柏四;始迁祖:[明]冯柏七 版本:清宣统元年(1909),木活字本

18、柯溪冯氏宗谱:十一卷:[仙居]

著者:冯亲立等纂修 居第:浙江,仙居

祖先:始祖:[宋]冯安国;先祖:[元]冯棠 版本:民国3年(1914),木活字本

19、代州冯氏族谱:四卷

著者:冯曦等纂修 居第:山西,代县,代州

祖先:始迁祖:[明]冯盛;先祖:[明]冯明期;先祖: 版本:民国22年(1933),铅印本

20、绩溪东关冯氏家谱:八卷,首三卷,末三卷

著者:(清)冯景坡,冯景坊纂修 居第:安徽,绩溪

祖先:先祖:[唐]冯蘩;先祖:[唐]冯定;始迁祖:[ 版本:清光绪23年(1897),木活字本

21、诸暨紫岩冯氏家谱:不分卷

著者:[作者不详] 居第:浙江,诸暨,暨阳

祖先:始迁祖:[宋]冯德安 版本:清光绪25年(1899),木活字本

22、暨阳紫岩冯氏宗谱:不分卷

著者:冯仲达等纂修 居第:浙江,诸暨,暨阳

祖先:始迁祖:[宋]冯德安 版本:民国18年(1929),木活字本

23、燕山冯氏宗谱:[暨阳]

著者:[作者不详] 居第:浙江,诸暨,暨阳

祖先:始迁祖:[元]冯尚一 版本:清光绪18年(1892),木活字本

24、暨阳燕山冯氏宗谱:四卷

著者:(清)冯春茂等纂修 居第:浙江,诸暨,暨阳

祖先:始迁祖:[元]冯尚一 版本:清同治5年(1866),木活字本

25、暨阳燕山冯氏宗谱:不分卷

著者:(清)冯士行纂修 居第:浙江,诸暨,暨阳

祖先:始迁祖:[元]冯尚一 版本:清乾隆44年(1779),木活字本

26、暨阳燕山冯氏宗谱:四卷

著者:(清)冯士造等纂修 居第:浙江,诸暨,暨阳

祖先:始迁祖:[元]冯尚一 版本:清嘉庆25年(1820),木活字本

27、冯氏惠宗祠支谱:不分卷:[慈溪]

著者:(清)冯茂椿纂修 居第:浙江,慈溪

祖先:始祖:[唐]冯旦 版本:清,钞本

28、冯氏家谱:一卷:[慈溪]

著者:(清)冯瑚编 居第:浙江,慈溪

祖先:本支祖:冯宗三 版本:清道光4年(1824),钞本

29、孝冯氏家谱:不分卷:[义乌]

著者:冯谦纂修 居第:浙江,义乌

祖先:始迁祖:[宋]冯鼎 版本:民国13年(1924),木活字本

30、赤岸孝冯氏宗谱:[义乌]

著者:[作者不详] 居第:浙江,义乌

祖先:始迁祖:[宋]冯鼎 版本:清光绪30年(1904),木活字本

31、赤岸孝冯氏宗谱:不分卷:[义乌]

著者:[作者不详] 居第:浙江,义乌

祖先:始迁祖:[宋]冯鼎 版本:清嘉庆19年(1814),木活字本

32、赤岸孝冯氏宗谱:[义乌]

著者:(清)冯蒶纂修 居第:浙江,义乌

祖先:始迁祖:[宋]冯致政 版本:清同治7年(1868),木活字本

33、冯氏宗谱:四卷:[会稽]

著者:(清)冯焕等纂修 居第:浙江,绍兴,会稽

祖先:始迁祖:[宋]冯鼎 版本:清光绪18年(1892),木活字本

34、浣溪冯氏宗谱:三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鄞县]

著者:冯义圻纂修 居第:浙江,鄞县

祖先:始迁祖:[明]冯臣 版本:民国18年(1929),木活字本

35、後仓冯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鄞县]

著者:(清)冯圣任纂修 居第:浙江,鄞县

祖先:始迁祖:[明]冯臣 版本:清光绪元年(1875),木活字本

36、後仓浣锦冯氏宗谱:三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鄞县]

著者:冯义圭等纂修 居第:浙江,鄞县

祖先:始迁祖:[明]冯臣 版本:民国10年(1921),木活字本

37、富川荆源冯氏宗谱

著者:[作者不详] 居第:湖北,富川

祖先: 版本:民国26年(1937),木活字本

38、富川荆源冯氏宗谱

著者:[作者不详] 居第:湖北,富川

祖先: 版本:清光绪24年(1898),木活字本

39、富川荆源冯氏宗谱

著者:[作者不详] 居第:湖北,富川

祖先: 版本:清同治8年(1869),木活字本

40、中湘裕家湾冯氏六修族谱:[湘潭]

著者:[作者不详] 居第:湖南,湘潭

祖先: 版本:民国,木活字本

您的当前位置:家谱网>冯氏家谱、冯氏宗谱、冯氏族谱

41、湖南中湘石潭冯氏族谱:[湖南湘潭]

著者:[作者不详] 居第:湖南,湘潭

版本:民国,木活字本

42、中湘油麻岭冯氏六修族谱:二十七卷:[湘潭]

著者:冯镇嵩等纂修 居第:湖南,湘潭

祖先:始迁祖:[元]冯有运;先祖:[元]冯斗牛;本支 版本:民国22年(1933),木活字本

43、油麻岭冯氏四修族谱:[湘潭]

著者:(清)冯芳绥等修 居第:湖南,湘潭

祖先:始迁祖:[元]冯有运;先祖:[元]冯斗牛;本支 版本:清同治6年(1867),木活字本

44、中湘油麻岭冯氏三修族谱:十八卷:[湘潭]

著者:(清)冯绍霖等纂修 居第:湖南,湘潭

祖先:始迁祖:[元]冯有运;先祖:[元]冯斗牛;本支 版本:清道光16年(1836),木活字本

45、湘阴县冯氏支谱:三卷,首一卷

著者:(清)冯朝雨等纂修 居第:湖南,湘阴

祖先:始迁祖:[唐]冯季拔;本支祖:[唐]冯廷瑛 版本:清咸丰10年(1860),木活字本

46、湘阴县冯氏支谱:三卷,首一卷

著者:(清)冯西人纂修 居第:湖南,湘阴

祖先:始迁祖:[唐]冯季拔;本支祖:[唐]冯廷瑛 版本:清咸丰9年(1859),木活字本

47、顺德大良竹园冯氏族谱:十卷

著者:(清)冯氏合族纂修 居第:广东,顺德

祖先:始祖:[宋]冯政;先祖:[宋]冯景;先祖:冯仪 版本:清光绪13年(1887),刻本

48、冯氏支谱:一卷:[崇明]

著者:(清)冯泰松纂修 居第:上海,崇明

祖先:始迁祖:[清]冯天麟 版本:清,刻本

您的当前位置:家谱网>冯氏家谱、冯氏宗谱、冯氏族谱

49、冯氏世谱:一卷:[常熟]

著者:(清)冯大勳纂修 居第:江苏,常熟

祖先:始迁祖:[宋]冯福三;始祖:冯成;先祖:[明] 版本:清光绪30年(1904),写本

50、冯氏宗谱:一卷:[常州]

著者:[作者不详] 居第:江苏,常州

祖先:始祖:[元]冯端;先祖:冯寿二;始迁祖:冯思仁 版本:民国,钞本

51、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常州]

著者:(清)冯受恒主修 居第:江苏,常州

祖先:始祖:[元]冯端;先祖:冯寿二;始迁祖:冯思仁 版本:清道光17年(1837),木活字本

52、重修花溪上党冯氏近谱:十一卷,首一卷:[海宁]

著者:冯翼云纂修 居第:浙江,海宁

祖先:始迁祖:[明]冯九皋 版本:民国20年(1931),铅印本

53、赭山冯氏家谱:不分卷:[海宁]

著者:[作者不详] 居第:浙江,海宁

祖先:始迁祖:[明]冯柏四;始迁祖:[明]冯柏七 版本:清,木活字本

54、赭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海宁]

著者:(清)高其锦,俞廉法纂修 居第:浙江,海宁

祖先:始迁祖:[明]冯柏四;始迁祖:[明]冯柏七 版本:清宣统元年(1909),木活字本

55、毗陵冯氏宗谱:十八卷

著者:(清)冯传法等纂修 居第:江苏,常州,毗陵

祖先:始迁祖:[宋]冯恺;先祖:[宋]冯延二;先祖: 版本:清光绪2年(1876),木活字本

56、毗陵冯氏宗谱:二十卷

著者:冯汉南等纂修 居第:江苏,常州,毗陵

祖先:始祖:[宋]冯恺;先祖:[宋]冯延二;先祖:冯 版本:民国16年(1927),木活字本

您的当前位置:家谱网>冯氏家谱、冯氏宗谱、冯氏族谱

57、冯氏族谱续编:十卷,首一卷:[南通]

著者:(清)冯尚志等纂修 居第:江苏,南通

祖先:始祖:[明]冯君宝;先祖:冯礼;先祖:冯智; 版本:清咸丰10年(1860),刻本

58、(冯氏)宗谱:[宜兴]

著者:[作者不详] 居第:江苏,宜兴

祖先: 版本:清光绪3年(1877),木活字本

59、祝堂冯氏家乘:八卷:[宜兴]

著者:冯舜耕纂修 居第:江苏,宜兴

祖先:始祖:[宋]冯延惠;始迁祖:[明]冯义三 版本:民国30年(1941),木活字本

60、岳阳冯氏族谱

著者:[作者不详] 居第:湖南,岳阳

祖先: 版本:民国25年(1936),木活字本

61、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武进]

著者:(清)冯锦标纂修 居第:江苏,武进

祖先:始迁祖:[元]冯范尼;名人:[明]冯梦龙 版本:清光绪32年(1906),木活字本

62、冯氏宗谱:不分卷:[吴江]

著者:(清)冯寿朋纂修 居第:江苏,吴江

祖先:始祖:冯睶;始迁祖:[明]冯绍祖 版本:清嘉庆14年(1809),木活字本

63、澄江冯氏宗谱:[江阴]

著者:[作者不详] 居第:江苏,江阴

祖先: 版本:民国,木活字本

64、柯溪冯氏宗谱:十一卷:[仙居]

著者:冯亲立等纂修 居第:浙江,仙居,后冯村。

祖先:始祖:[宋]冯安国;先祖:[元]冯棠 版本:民国3年(1914),木活字本

65、道後冯氏世谱:世谱一卷,传志二卷:[代州]

著者:(清)冯廷正纂修 居第:山西,代县,代州

祖先:始迁祖:[明]冯盛;先祖:[明]冯明期;先祖: 版本:清乾隆52年(1787),刻本

67、代州冯氏族谱:四卷

著者:冯曦等纂修 居第:山西,代县,代州

祖先:始迁祖:[明]冯盛;先祖:[明]冯明期;先祖: 版本:民国22年(1933),铅印本

68、巴陵冯氏族谱

著者:[作者不详] 居第:湖南,岳阳,巴陵

祖先: 版本:清宣统3年(1911),木活字本

69、冯氏宗谱:[丹徒]

著者:(清)冯士煜等纂修 居第:江苏,丹徒

祖先:始迁祖:[明]冯敬 版本:清乾隆40年(1775),木活字本

70、山田冯氏族谱

著者:[作者不详] 居第:山田

祖先: 版本:清,木活字本

71、上虞永丰冯氏宗谱

著者:[作者不详] 居第:浙江,上虞

祖先:始祖:[宋]冯汝龙;先祖:冯织文;先祖:冯缙文 版本:清光绪4年(1878),木活字本。

通用楹联四言

大张国政;

树立家声。

——上联典自汉朝时期的冯奉世,汉武帝时期出使大宛,当时莎车国王杀害了使,冯奉世率军攻击莎车国,斩杀了莎车王,在新疆地区大张国政。下联典自东汉时期的开国大将冯异,于诸将论功时,避立树下,人称“大树将军”。

始平世泽;

大树家声。

——全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冯异,于诸将论功时,避立树下,人称“大树将军”。

父号万石;

子通四经。

——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冯扬,子八人皆官二千石,号“万石君”。下联典指西汉·冯奉世四子各通一经。

让功美德;

弹铗高风。

——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冯异。下联典指战国时期的冯驩,尝弹铗三叹,后为孟君之得力谋士。

西京旧派;

郑国名臣。

——上联典出春秋郑国冯简子,能断大事。子产为政,凡通问诸侯等大事,必告简子使断之。下联典出西汉时期的冯奉世,潞人,徙杜陵。

治民以惠;

立业为谋。

——全联典出战国时期的冯驩为孟尝君收债于薛,焚债券,民呼万岁。

焚券市义;

倚树让功。

——上联典指战国时期的冯驩为孟尝君收债,焚烧债券,归报曰:“为君市义。”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冯异。

单骑平寇;

弱质表忠。

——上联典自北宋时期的冯伸己,单骑出说犯边外邦归降。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冯奉世之女婕妤,随元帝游园,挡住破拦而出之熊,帝叹其忠而进为昭仪。

五言

始平开玉叶;大树发金枝。

  冯氏宗谱

——全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开国大将冯异,于诸将论功时,避立树下,人称“大树将军”。

一绝惊秋鹤;三言载梦龙。

——上联典指清朝画家冯秋鹤。下联典指明朝文学家冯梦龙,辑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

八骏传汉世;三冯耀金溪。

——上联典出东汉名人冯禧,与张俭、檀杉、褚凤、张肃、薜兰、魏玄、徐乾号为“八骏”。下联典出清朝冯咏,金溪人,与兄谌、弟谦并称“三冯”。

杏娥列史册;婉贞照汗青。

——上联典指革命烈士冯杏娥。下联典指清朝抗帝英雄冯婉贞。

大树将军后;凌云学士家。

——上联典指汉朝中兴时期开国功臣冯异,由于他不贪名不图利,在论功行赏之时,他退避在一棵大树下,此后消失在山林中,皇上无奈封他为大树将军。下联典指北宋大臣冯京:鄂州江夏人(今湖北武汉),宋仁宗年间进士,历官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哲宗时以太子少师致仕。

汉世流风远;凌云德泽长。

凌云怀祖德;大树溯宗功。

六言

抚蛮单骑平寇;

挡熊弱质表忠。

——上联典指北宋时期的冯伸己。下联典指西汉时期的冯媛。

七言

望出杜城为二马;名满西域号双星。

——上联拆字“二马”为“冯”姓。下联典出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外交家冯嫽,与解忧公主合称西汉民族友谊史上的“双星子”。

才难自显方弹铗;位不稍迁老作郎。

——上联典指西汉时期的冯媛,曾三为长铗归来之歌。下联典出西汉郎中署长冯唐。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过津。

——采用唐朝诗人冯道诗联。

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

——采用唐朝诗人冯道诗联。

救民安有息肩日;革命方为绝顶人。

——采用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自题联。

欲除烦恼须无我;经历艰难好作人。

——采用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赠子联。

暂借荆山栖彩凤;聊将紫水活蛟龙。

——采用太平天国领袖冯云山自题联。

八言及以上

行而不舍,若骥千里;纳无所穷,如海百川。

——采用清朝词人冯煦自题联。

威震边关,名传中外;义起金田,功耀古今。

——上联典指清末将领冯子材,曾大败法军。下联典指太平天国领导人冯云山,参加过著名的金田起义。

关内侯,因慈母而贵宠;门下客,得孟尝以优隆。

——上联典出东汉时期的司徒冯勤。下联典出西汉时期的冯媛。

道德可师,教育骊山之下;端凝若植,禁中瑞锦之呼。

——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冯豹。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冯定。

叙穆叙昭,祖有德、宗有功,具见诒谋远大;伦常伦纪,孙可贤、子可孝,即能继述绵长。

——安徽省绩溪县下冯村冯氏宗祠联,此联嵌入“叙伦”堂号。

得氏自周朝,历来鹊起人文,大汉间继封侯爵;丕基开唐朝,启后鸠安寝庙,皇清降永奠馨香。

——上联典出冯氏起源及东汉冯异。下联典出唐朝东阳人冯子华,曾在当地任歙州剌史。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01:42: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31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冯姓(中华姓氏).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冯姓(中华姓氏).pdf

标签:中华   姓氏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