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囊虫(顽固性颅脑内疾病)

更新时间:2025-01-10 12:00:19 阅读: 评论:0

囊虫(顽固性颅脑内疾病)

脑囊虫 (顽固性颅脑内疾病) 次浏览 | 2022.08.27 09:39:33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脑囊虫顽固性颅脑内疾病

脑囊虫病是由寄生虫(猪绦虫为主)所传染的一种顽固性颅脑内疾病。该病约占囊虫病的80%以上。是由于口服了猪肉绦虫虫卵,发育成囊尾蚴,经消化道穿出肠壁进入肠系膜小静脉,再经体循环而到达脑膜、脑实质以及脑室内。可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蛛网膜型及脊髓型。患此病后脑组织及大脑中枢损伤严重,头疼、浑身无力、肢体运动障碍,最严重的是继发癫痫,视物不清,甚至失明等。

中医病名

脑囊虫病

外文名

Cerebral cysticercosis

多发群体

青壮年

常见病因

由寄生虫(猪绦虫为主)所传染

常见症状

脑组织及大脑中枢损伤严重,头疼、浑身无力、肢体运动障碍,最严重的是继发癫痫,视物不清,甚至失明等

传染性

传播途径

经口食入而传播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病因

囊尾蚴引起脑病变的发病机理主要有:

①囊尾蚴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和破坏;

②作为异种蛋白引起的脑组织变态反应与炎症;

③囊尾蚴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引起颅内压增高。

囊尾蚴侵入脑后各期的主要病理变化如下。早期可见活的囊尾蚴,囊的大小不等,最小的约2mm,一般5-8mm,头节如小米大小,灰白色,囊内有透明液体。囊的周围脑组织有炎性反应,为中性多核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胶原纤维,距囊稍远处可有血管增生、水肿和血管周围单个核细胞浸润。后期囊壁增厚,虫体死亡液化,囊液混浊,囊周呈慢性炎性改变,囊液吸收后,囊变小或为脑胶质组织所取代而形成纤维结节或钙化。脑室内的囊尾蚴可引起局部脉络膜炎,颅底的囊虫可引起蛛网膜炎。

临床表现

脑囊虫病多见于青壮年。可分为以下四型:

脑实质型

临床表现与包囊的位置有关。皮质的包囊引起全身性和部分性痫性发作,可突然或缓慢出现偏瘫、感觉缺失、偏盲和失语;小脑的包囊引起共济失调;血管受损后可引发卒中,出现肢体无力、瘫痪、病理反射阳性。极少数患者包囊的数目很多,并分布于额叶或颞叶等部位可发生精神症状和智能障碍。罕见的情况是,在感染初期发生急性弥漫性脑炎,引起意识障碍直至昏迷。

蛛网膜型

脑膜的包囊破裂或死亡可引起脑膜刺激症状、交通性脑积水和脑膜炎等表现;包囊在基底池内转化为葡萄状后不断扩大,引起阻塞性脑积水;脊髓蛛网膜受累出现蛛网膜炎和蛛网膜下腔完全阻塞。

脑室型

在第三和第四脑室内的包囊可阻断循环,导致阻塞性脑积水。包囊可在脑室腔内移动,并产生一种球状活瓣(ball-valve)作用,可突然阻塞第四脑室正中孔,导致颅内压突然急骤增高,引起眩晕、呕吐、意识障碍和跌倒,甚至死亡,即布龙征(Brun sign)发作,少数患者可在没有任何前驱症状的情况下突然死亡。

脊髓型

非常罕见,可在颈胸段出现硬膜外的损害。

检查

癫痫发作或/和多灶、多样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伴有便绦虫节片史,或皮下结节并经活检证实为囊虫,以及脑脊液的血清学阳性,均为本病的重要诊断依据,囊虫结节的病理学诊断与头颅CT、磁共振的典型囊虫影像,为确诊依据。有助诊断的实验室检查有:

  • 脑脊液
  •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还可见蛋白及其他白细胞增加等。

    2.免疫学检查

    脑脊液的囊虫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囊虫抗体的ELISA等检测较有意义。

    3.头颅CT

    可见脑实质、脑室内低密度囊虫影或高密度的囊虫钙化影。

    4.磁共振

    T1加权成像时呈边界清楚的低信号区,T2加权成像时则为高信号区。

    诊断
  • 有便绦虫史和食米猪肉史。
  • 具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 活检及病理证实为囊性结节。
  • 囊虫免疫学检查阳性。
  • 脑脊液压力增高,嗜酸性白细胞数增多。
  • 头颅CT及MRI扫描符合囊虫改变。
  • 脑电图有异常。对脑囊虫病患者应用CT诊断,可有效明确病变部位及分型,提高诊断准确率,可为后续临床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理论依据。[1]
  • 治疗
  • 药物治疗
  • (1)吡喹酮:系一种广谱的抗蠕虫药物,对囊虫亦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服药后囊虫可出现肿胀、变性及坏死,导致囊虫周围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及过敏反应,有的患者还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脑水肿,脑脊液压力与细胞数增高,严重者甚至发生颅内压增高危象。

    (2)丙硫咪唑:亦系广谱抗蠕虫药物。常见的毒副反应有皮肤瘙痒、荨麻疹、头昏、发热、癫痫发作和颅内压增高。

    (3)甲苯咪唑:常见的毒副反应有腹痛、腹泻、皮肤瘙痒和头痛等。

    为了减免抗囊虫治疗过程中在体内大量死亡所引起的过敏反应,一般均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在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后应及时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治疗,还应酌情并用类固醇激素等。如发生严重颅内增高,除及时停用抗囊虫药物及脱水、抗过敏处理外,还可应用颞肌下减压术,以防止颅内压增高危象。

    2.手术治疗

    确诊为脑室型者应手术治疗。其次,对颅内压持续增高,神经体征及CT证实病灶甚局限的患者亦可考虑手术治疗。

    3.驱绦虫治疗

    对肠道仍有绦虫寄生者,为防止自身再次感染,应行驱绦虫治疗。常用的药物为灭绦灵(氯硝柳胺),嚼碎后一次吞服,服药3~4小时应予泻药一次以排出节片及虫卵。

    预防

    囊虫病的防治主要是不吃生菜、生肉,饭前便后要洗手,以防误食虫卵。另外,猪肉最好在零下12至13摄氏度的温度中冷冻12小时后食用,这样可以把囊尾蚴全部杀死。如果一旦发病要入院治疗。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3 23:57: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24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脑囊虫(顽固性颅脑内疾病).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脑囊虫(顽固性颅脑内疾病).pdf

    标签:囊虫   颅脑   顽固性   疾病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