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猴(学名Loris tardigradus)也叫做懒猴,属于懒猴科蜂猴属的小型原猴。蜂猴夜间活动,动作缓慢,栖息在树的顶部,食鸟、昆虫和野果等。主要产于印度和斯里兰卡雨林地区。蜂猴属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亦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易危物种。
中文名蜂猴
拉丁学名Nycticebus coucang Boddaert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纲哺乳纲 Mammalia
亚纲兽亚纲 Theria
目灵长目 Primates
亚目原猴亚目 Strepsirrhini
科懒猴科 Lorisidae
亚科蜂猴亚科 Lorinae
属蜂猴属 Loris
种蜂猴 L. tardigradus
亚种9种
分布区域东亚、南亚、东南亚
命名者及年代Boddaert,1785
保护级别极危(CR)2种;濒危(EN)4种;易危(VU)3种。IUCN标准
中文学名蜂猴
中文别名风猴,懒猴,风狸
英文名Slow Loris
二名法Loris tardigradus
分布主要产于印度和斯里兰卡雨林地区
概述蜂猴(点击图片查看更多)蜂猴,别名蜂猴、风猴,属懒猴科,可分为9个亚种,中国有2种,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南部)和中国广西(南部),另外在印度东北部、孟加拉、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蜂猴数量稀少,由于栖息地破坏,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过度捕猎,种内生物学特点等原因,濒临绝灭。
动物学史蜂猴属是灵长类动物,它们是懒猴科下属的物种,与懒猴科的其他物种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懒猴属,金熊猴属、树熊猴属,也包括丛猴科和马达加斯加的狐猴。它们与南亚的懒猴关系最密切,其次是中非树熊猴、东非树熊猴和西非树熊猴。人们认为蜂猴亚科是在非洲进化的,那里生活着大多数生物;之后,可能有一组迁徙到亚洲,演变成体型小巧而行动缓慢的蜂猴。 蜂猴首先出现于中新世的亚洲化石记录中,大约在1800万年前的泰国和1600万年前的巴基斯坦。泰国的记录是基于与活的懒猴最相似的单枚牙齿,并暂时归类为“Nycticebus”。该物种的名字是“? Nycticebus linglom”,使用开放式命名法(前面的“?”表示该名称的暂定性质)。 在巴基斯坦的西瓦利克山脉的矿床中发现了几种懒猴,可追溯到1600-800万年前,包括晚中新世的瘦猴。大部分体型小,在体型的大小上可与最大的懒猴相比。分子分析表明,懒猴可能在1千成年前已经开始进化成不同的物种。人们认为,当巽他大陆架在低海平面暴露时,在大陆和东南亚沿海岛屿之间架起了一座陆桥。这些事猴子就已经到达巽他群岛。 这些猴子有类似熊的脸颊,有猴子的手(像树懒一样),美国动物学家迪安·科南特·伍斯特(Dean Conant Worcester)在1891年描述了婆罗洲懒猴。科学文献中最早提到的懒猴是从1770年开始的,当时荷兰人阿努特·沃斯梅尔(Arnout Vosmaer)描述了他当时收到的被称为孟加拉蜂猴(Nycticebus bengalensis)的标本。法国博物学家乔治·路易·勒克莱尔(Georges-Louis Leclerc),孔德·德·布冯(Comte de Buffon)后来质疑阿努特·沃斯梅尔决定将该动物与树懒联系起来的理由,认为它与锡兰(斯里兰卡)和孟加拉蜂猴更接近。布丰伯爵(Georges-Louis Leclerc, Comte de Buffon)于1765年首次使用“loris”一词,与荷兰语“loeris”极为接近。这种词源后来在1820年代得到了威廉·贝尔德博士(William Baird)的支持,他指出荷兰语loeris是表示“小丑”的意思。
1785年荷兰博物学家彼得·博德阿尔特(Pieter Boddaert)率先正式使用“Tardigradus coucang”这个名字正式描述了一种懒猴。该物种基于托马斯·彭南特(Thomas Pennant)在1781年描述的“无尾猴(tailless maucauco)”,并被认为是基于巽他懒猴(Sunda slow loris),以及阿努特·沃斯梅尔对孟加拉懒猴的描述。因此,关于“Tardigradus coucang”的身份存在一些分歧。后,该名称被称为巽他懒猴。接下来要描述的懒猴物种是孟加拉懒猴(Lori bengalensis)(已定名为孟加拉蜂猴),由伯纳德·杰曼·德·拉塞佩德(Bernard Germain deLacépède)于1800年命名。
1812年埃蒂安·杰弗里·圣希莱尔(Étienne Geoffroy Saint-Hilaire)命名了“Nycticebus”(蜂猴属),以它的夜间行为命名。杰弗罗伊(Geoffroy)在这项工作中还命名了“Nycticebus javanicus”。19世纪的作者也将懒猴称为“Nycticebus”,但大多数人将其名称为“tardigradus”(慢行猴)(林奈在1758年第10版的SystemaNaturæ中给予)。直到哺乳动物学家Witmer Stone和James AG Rehn在1902年澄清说:林奈命名的物种名称实际上是懒猴。
1900年左右又有几个物种被命名,包括理查德·莱迪克(Richard Lydekker)在1893年提出的菲律宾蜂猴(Nycticebus menagensis)[最初命名是梅纳根西狐猴(Lemur menagensis)]和1907年由约翰·詹姆斯·刘易斯·邦霍特(John James Lewis Bonhote)提出的”Nycticebus pygmaeus“(倭蜂猴)。然而,在1939年,雷金纳德·英尼斯·波考克(Reginald Innes Pocock)将所有蜂猴整合到一个物种中,即”N. coucang“,并记载在他的1953年出版的颇具影响力的著作《灵长类动物:比较解剖学和分类学》中,灵长类动物学家威廉·查尔斯·奥斯曼·希尔(William Charles Osman Hill)也遵循了这一路线。1971年,科林·格罗夫斯(Colin Groves)认识到倭蜂猴(N. pygmaeus)是一个单独的物种,并将”Nycticebus coucang“分为4个亚种,而在2001年,格罗夫(Groves)认为蜂猴属有3个物种(N. coucang,N.pygmaeus和N. bengalensis),以及蜂猴(Nycticebus coucang)有3个亚种(N.c.coucang,N.c.menagensis和N. c.javanicus)。
2006年通过对DNA和细胞色素b基因的DNA序列进行分子分析,菲律宾蜂猴(Nycticebus menagensis)被提升到独立物种水平。在2008年,格罗夫斯(Groves)和伊布努·马里扬托(Ibnu Maryanto)确认将第5种爪哇蜂猴(Nycticebus javanicus)提升到物种状态。物种分化主要基于形态上的差异,例如大小,毛皮颜色和头部标记。 为了弄清物种和亚种的边界,并确定基于形态学的分类是否与进化关系一致,科学家使用线粒体标记D-loop和细胞色素b衍生的DNA序列研究了”Nycticebus“(蜂猴属)内的系统发育关系。以前使用核型,限制酶和DNA序列进行的分子分析的重点是了解少数物种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整个属的系统发育。虽然2006年发表的分析结果尚无定论,尽管一项试验表明,N.coucang和N. bengalensis彼此之间的进化关系显然比与它们自己物种的成员更近,这可能是由于自测试以来进行的渐渗杂交所致。这两个分类群的个体起源于泰国南部的一个交界地区。该假设在2007年的一项研究中得到了证实,该研究比较了孟加拉蜂猴和间蜂猴的线粒体DNA序列之间的差异,并表明这两个物种之间存在基因流。
2012年菲律宾蜂猴(N. menagensis)的两个分类学同义词(以前被称为亚种)。邦加岛蜂猴和加里曼丹蜂猴被提升为物种地位,与一个新物种卡扬河蜂猴也有区别。瑞秋·蒙兹、安娜·内卡里斯和苏珊·福特(Rachel Munds,Anna Nekaris & Susan Ford)将这些分类学修订基于可区分的面部标记。这样一来,被统称为婆罗洲蜂猴的”Nycticebus menagensis“物种复合体就变成了4个物种:菲律宾蜂猴(Nycticebus menagensis)、加里曼丹蜂猴(Nycticebus borneanus),邦加岛蜂猴(Nycticebus bancanus)和卡扬河蜂猴(Nycticebus kayan)。
形态特征蜂猴体型较小而行动迟缓,是较低等的猴类,体长32~35厘米。[1]
两只小耳朵隐藏于毛茸茸的圆脑袋中;眼圆而大。
四肢短粗而等长,第二个脚趾还保留着钩爪,尾短而隐于毛丛中。
体背棕灰色或橙黄色,正中有一棕褐色脊纹自顶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环斑。
蜂猴是唯一的有毒灵长类动物,它们的毒腺在手肘部位。当蜂猴遇到危险时,会把毒液投射出去。蜂猴还会把毒液抹在幼崽周围,避免幼崽被掠食者捕食。被蜂猴咬伤会导致伤口感染、肿胀或肚子疼,但毒液不致命。此外,这种毒液能防止蜂猴身上长寄生虫。
蜂猴栖息环境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栖于热带雨林、季雨林、次生雨林、竹林、红树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栖息于低海拔地区,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下。更喜欢树冠高密的森林,多在原始林中比较高大的树干中上层活动,偶尔亦活动于人工蕉林。大一点的蜂猴喜欢到森林边缘,因为那里食物相对更丰富。在受干扰的栖息地也发现了一些物种,例如可可种植园和混合作物家庭花园。
生活习性蜂猴栖于热带雨林及亚热带季雨林中,完全在树上生活,极少下地,喜独自活动。[2]
行动特别缓慢,只有在受到攻击时,才有所加快,故又名“懒猴”。
白天蜷成球状隐蔽在大树洞中或在枝桠上歇息,夜晚出来觅食,以植物的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小鸟及鸟卵。
分布范围分布于中南半岛,东南亚和南亚东北部,印度尼西亚,包括苏门答腊、马来西亚西部、新加坡、越南、泰国和柬埔寨东部。中国国仅分布于云南和广西。
蜂猴分布图繁殖方式据中国多年的野外考察和饲养实验,蜂猴一般在每年的6-8月进行交配,性周期平均45-50天,交配期常持续4-6天,成年雌性怀孕率约为70-80%,孕期为5-6个月。通常在冬末春初产仔(多在3月份以前),多在夜间分娩。年产1胎,每胎1仔。哺乳期约需7个月。幼仔出生8个月后即能单独活动,真正脱离母体行独立生活一般要到1岁左右。从出生至性成熟约需2-3年。据中国国内动物园的饲养记录,蜂猴的饲养寿命可达12年。 数字量化:育种间隔1年;每次产仔1只;平均妊娠期188天;幼崽断奶时间3-6个月,平均断奶时间4个月;幼崽独立时间16-26个月,平均独立时间20个月;雌性成熟时间18-24个月,平均20个月;雄性成熟时间17-20个月,平均18个月;野生状态下寿命可达22年,平均20年;而人工饲养状态下寿命可达25.8年,平均24年;领土范围0.004-0.25平方公里。
物种分类序号 | 拉丁名 | 命名人 | 命名年 |
01 | N. c. coucang | Boddaert | 1785 |
02 | N. c. hilleri | Stone & Rehn | 1902 |
03 | N. c. insularis | Robinson | 1917 |
04 | N. c. natunae | Stone & Rehn | 1902 |
05 | N. javanicus | Geoffroy | 1812 |
06 | N. ornatus | Thomas | 1921 |
07 | N. c. menagensis | Trouessart | 1898 |
08 | N. c. bancanus | Lyon | 1906 |
09 | N. c. borneanus | Nachtrieb | 1892 |
(1)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
(2)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未列入
(3)濒危等级:濒危
(4)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
保护建议(1)加强有蜂猴分布的现有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保护和改善蜂猴的生存环境
(2)加强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宣传蜂猴入药并无科学根据的道理,制止由此而产生的偷猎、滥捕蜂猴等的行为;
(3)进行中国蜂猴的数量调查和资源评估,合理审批用于动物园展出或出口的额度。加快建好一个以现有饲养种群为基础的人工繁殖群,建立谱系,以满足中国动物园展出及国内外交换的需要。
饲养注意事项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饲养另类宠物,宠物猴也被人饲养起来了,我们常见被用来当做宠物饲养的宠物猴是懒猴,这是一种非常易驯养的观赏动物,可能你在饲养前并不知道他们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编提醒各位主人,饲养另类宠物还是在饲养前先做好品种了解,不要盲目饲养。
如果你已经饲养了懒猴,那么怎样才能养好他们呢?小懒猴是非常好饲养的,白天不必给食(白天睡觉),晚上成体约半个香蕉,半个苹果,2-3片橘子,蟋蟀1天5只,面包虫2天一次,约10只。饲养笼最好够大放置树支,必备水盆,最好是开水,不然生水容易拉肚子。出生的小猴猴妈妈总是抱的紧紧的,待2星期后小猴会在妈妈身上爬,此时可用食物将母猴引开,把小猴拿出喂司加水的牛奶,另外要给母猴增加营养,每日十只蟋蟀。保证母猴有足够的奶水。温度20-25度,温度过低不必给食,不然容易消化不良。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3 23:57: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24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蜂猴(灵长目懒猴科蜂猴属动物).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蜂猴(灵长目懒猴科蜂猴属动物).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