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为2006~2010年。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2006年3月14日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
中文名十一五”规划
外文名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实施时间2006~2010年
批准单位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内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实施背景“十一五”规划实施期间中国所面对的国内外环境与“十五”计划时期比较类似,但是在许多方面又呈现出新的特点。
国际上,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加强,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国外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推动本国经济发展,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与此同时,可能造成国内经济波动的因素也在增加,给我国的经济主权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如何立足于中国国情,融入全球化浪潮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在国内,虽然社会经济大环境良好,但是社会矛盾相应凸显,例如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城乡区域发展差异亟待解决,“三农”问题突出,社会建设滞后等问题都考验着和谐社会的建设,都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深化改革的途径加以解决。
规划制定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6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规划是提出科学发展观后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与以往的五年计划相比具有转折性意义。
“十一五”规划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六个必须”原则: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面临矛盾社会环境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各地区、各部门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大力气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和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1]经过“十五”规划头四年的努力奋斗,我国经济增长已经稳定地进入新一轮上升期,预计“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速将超过“九五”时期8.3%的水平,2005年人均GDP可能达到1400美元。新的物质基础已经奠定。经济结构变动空前活跃,发展空间急剧扩大。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新的体制条件逐步完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新的奋斗目标更加明确,新的发展理念正在树立,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科学指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有了良好开端。未来5-15年,我们面临的挑战仍然相当严峻,能否妥善应对,将决定国内发展的基本走势。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剧。
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矛盾。一方面,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经济总量显着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这些都带来发展空间扩大的新机遇,也势必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强度。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经济运行成本上升,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趋严峻,本质上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技术含量低和经济效率差的问题。我国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两张皮”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技术水平低制约着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增长潜力的发挥。
经济体制
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体制性根源日益凸显。
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一是投资体制改革滞后,既不利于通过市场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又不利于政府弥补市场缺陷造成的社会代价。二是财政税收体制不规范,不利于消除政府过多干预经济的内在动因。三是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参数失真,不利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四是环境和资源的使用成本过低,难以形成相应的替代、节约资源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容易导致不计成本、忽视效益的低水平扩张。五是土地资源配置缺乏规范、长效的管理制度,引发盲目投资和新的社会矛盾。六是政治领域的改革滞后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导致增长速度攀比和数量扩张冲动。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尖锐。
中国社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剧烈变革时期,势必产生新的社会摩擦和震荡,而我国社会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领域。突出反映在:一是公共卫生和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公平。二是现有公共财政和社会协调机制不适应社会流动性增强、社会分层加快的新挑战。三是人口发展态势仍然严峻,对社会转型期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压力。四是城乡贫困群体有所扩大,贫困问题有所反弹。在社会剧烈变革时期,如果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得不到合理调整,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非政府组织不发达,社会舆情沟通渠道不畅通,社会领域各种常规性的协调机制不健全,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势必干扰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
区域发展极大不平衡是我们必须长期面对的基本国情。在这样一种基本国情下继续发展市场经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程度会不断提高,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继续扩大将势所难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要害并不在于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而在于有没有整合效果较好的区域政策,能不能为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提供充分的、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目前中央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还不够,区域政策在消弭市场缺陷方面的效果尚不理想,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自我发展能力和全民福利水平都亟待改善和提高。
外部环境
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
主要有:一是国际区域合作加强与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并存的格局将继续发展,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高发期将持续相当长时间。二是我国对国际市场和资源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未来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三是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我国经济将面临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和更多的“新贸易壁垒”(例如绿色标准、技术标准、劳工标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等)。四是参与全球化将给我国带来一系列新的经济风险,而我国符合开放型经济要求的宏观调节手段和风险防范机制还不健全。五是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对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干扰加大,台海局势动荡和朝核问题等区域不稳定因素正在凸现,对我们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构成严峻挑战。
规划内容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
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
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
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
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
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
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
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
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
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
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
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
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
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
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
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
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
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
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
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第三十七章-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
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四十三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四十五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
第四十七章-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
第四十八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
取得成就会议情况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将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将讨论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2011年至2015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定下基调。 2010年是中国“十一五”发展规划收官之年,“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落实情况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
提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官方数据显示,中国2006-2009年GDP增速分别为11.6%,13%,9.6%,9.1%。2010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11.1%。
资源利用效率
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官方数据显示,“十一五”前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5.6%。今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09%。
居民可支配收入
2006-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11759元,13786元,15781元,17175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3587元,4140元,4761元,5153元。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3 23:13: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22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十一五”规划(五年规划纲要).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十一五”规划(五年规划纲要).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