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屏幕是分辨率超过人眼识别极限的高分辨率屏幕,由苹果公司在2010年在iPhone 4发布会上首次推出。视网膜(Retina)屏幕是苹果公司在部分移动产品使用的一种屏幕。第一次被人们熟知,是苹果将其用在iphone4手机上,它将960×640的分辨率压缩到一个3.5英寸的显示屏内。也就是说,该屏幕的像素密度达到326像素/英寸,称之为“视网膜屏幕”。
中文名视网膜屏幕
外文名Retina display
应用设备iPad4、iPadmini2等
屏幕特点超高分辨率
概述视网膜屏幕(Retina Display)是一种具备超高像素密度的液晶屏,最初可以将960×640的分辨率压缩到iPhone的3.5英寸屏幕内,最早由史蒂夫·乔布斯于WWDC2010发布iPhone4时提出。
"Retina"一词,原意是“视网膜”的意思,指显示屏的分辨率极高,使得肉眼无法分辨单个像素。当一个显示屏像素密度超过300ppi时,人眼就无法区分出单独的像素。这也是讲:显示设备清晰度已达到人视网膜可分辨像素的极限。因此手持平板类电器显示器的像素密度达到或高于300ppi就不会再出现颗粒感。
另外观视距离及显示器尺寸的大小或许可改变上述像素密度超过300ppi的定义,因为人的观视距离在2米开外显示器像素密度只要超过200ppi也无法区分出单独的像素。
当今新开发的高清晰度电视由于要适应50寸以上的大屏幕播放且观视距离都是2米以外,所以在高清晰度电视领域300ppi不是一个衡量Retina屏幕的确定指标。
提出在WWDC2010上,乔布斯是这样阐述的:“当你所拿的东西距离你10-12英寸(约25-30厘米)时,它的分辨率只要达到300ppi这个‘神奇数字’(每英寸300个像素点)以上,你的视网膜就无法分辨出像素点了。”这也就是苹果对“视网膜屏幕”的最初定义,iPhone4屏幕的像素密度也达到了326ppi。
核心技术视网膜成像显示技术利用人的视觉暂留原理,让激光快速地按指定顺序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循环扫描,撞击视网膜的一小块区域使其产生光感,人们就感觉到图像的存在。这种屏幕往往带有IPS技术,视野大,漏光少,色域广,色彩还原准确的特点,具有极佳的观赏效果。
理论依据在显示屏幕上,E字由15个像素组成,包括11个黑色像素和4个白色像素,在与这个E字的距离到达某个特定值时,人的眼睛就无法看出那两条在黑色像素之间的白线,此时E字两端在观察眼内结点形成的夹角就是视角。如果视力水平是“20/20”,代表视角就是1分,也就是1/60度。而苹果对“视网膜屏幕”的定义就是:一个视力为“20/20”的人在常规距离上看屏幕时,屏幕上的一个像素点的大小要小于1分视角,
“20/20”也就意味着一个人站在20英尺(约6米)外可以看清第八排字母,大概相当于5.0视力水平,这也是传统意义上的“标准视力”(非近视人群),但事实上许多调查都显示,大多数人的视力要高于这个水平,正常人的视力要到60岁之后才会退化到“20/20”(注意近视和视力退化是不同的概念)。也就是说,苹果定义的那张“视网膜”其实是老年人的……
工作方式以MacBook Pro为例,工作时显卡渲染出2880x1880个像素,其中每四个像素显示的大小等同于原来屏幕的一个像素显示的大小。这样一来,用户所看到的图标与文字的大小与原来的1440x900分辨率显示屏相同,但精细度是原来的4倍,但对于特殊元素,如视频与图像,则以一个图片像素对应一个屏幕像素的方式显示。
故不会产生Windows中分辨率提升使屏幕内容变小,阅读困难的问题。但这样做的缺点是并没有提升屏幕空间,而且在设计软件时所有的UI元素的像素数量都要是原来的4倍才能维持原来的显示大小,使软件包变的很大。
争议著名显示检测技术公司DisplayMate的总裁雷蒙德·索内拉(Raymond Soneira)说,人眼的分辨极限应该是0.6分视角,不过索内拉的看法也并不被大多数人接受,许多人认为人眼的分辨能力要更高。早在1946年,美国光学学会的J·布莱克威尔(J·Blackwell)就指出人眼分辨能力能达到0.35分视角,医学界的大多数研究所得出的数据也与此相近,因此如果iPhone4S要达到真正的“视网膜显示”,它的每个像素点就要比现在小65%,也就是说苹果需要再将其分辨率提高3倍。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3 23:08: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21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视网膜屏幕(高分辨率屏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视网膜屏幕(高分辨率屏幕).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