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蝰(学名:Azemiops feae)是中国27种毒蛇之一,又名白头蛇,为蝰科白头蝰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白缺蝰。白头蝰头部白色,有浅褐斑纹。躯、尾背面紫褐色,有左右镶细黑边的朱红色窄横纹。白头蝰分布于缅甸、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湖北、甘肃等地,常见于丘陵及山区以及栖息于山区草地、麦田兰草堆下、路边、碎石地、稻田、甘蔗田边及甘薯地旁的草丛中。
中文名白头蝰
拉丁学名Azemiops feae
别名白缺蝰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爬行纲
目有鳞目
亚目新蛇下目
科蝰科
亚科白头蝰亚科
属白头缅蝰属
种白头缅蝰
命名者及年代Boulenger,1888
生活习性白头蝰单独生活,夜行性,黄昏时分比较活跃,每年12月至翌年2月为冬眠期。白头蝰以小型啮齿动物或食虫目动物为食,其中占较大比例的种类是食虫目的麝鼩。这种蛇非常耐饿,半年不吃不喝仍能保持强健的体魄。白头蝰以极少的数量分布于我国中西部海拔100米至1600米的丘陵山区。
保护等级1998年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为极危种。
2004年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动物。
毒素治疗根据拜仁·格烈·费拉尔医生(Dr.BryanGriegFry)的研究,认为白头蝰的毒性与韦氏竹叶青(Tropidolaemuswagleri)的毒性是相彷的。另一项研究发现白头蝰所释出的毒素中,其酵素运动基本上与一般蝰蛇没有太大差异,不同之处仅在于白头蝰的蛇毒不会造成血液凝固、渗血以及肌肉性中毒等现象。
白头蝰蛇是混合毒素的前管牙类毒蛇,咬伤后可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急性DIC),使伤肢红肿疼痛逐渐加重、功能障碍。临床使用抗眼镜蛇毒血清无效的情况下,改用改善微循环药物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效果显着。
论文研究2011年10月26日,在广东省始兴县的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得1号雄性白头蝰,并从该保护区博物馆检出另1号雄性同种标本,11月25日又在广东省博罗县的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得第3号雄性同种标本,正式报道为广东省蛇类新纪录。[1]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3 22:35: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19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白头蝰(蝰科白头蝰属的爬行动物).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白头蝰(蝰科白头蝰属的爬行动物).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