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焰口是佛教寺庙中经常举行的佛事活动,全称是“瑜伽焰口施食仪”。焰口是饿鬼道中鬼王的名字,因他口吐火焰,故意译为“焰口”;又可以理解为脸上冒火,也译作“面燃”。据说他是观音菩萨所变化,故又称面燃大士。
中文名放焰口
外文名give food to starving ghosts
词性名词
性质佛教仪式
拼音fàng yàn kǒu
释义佛教谓为地狱中饿鬼举行超度佛事称“放焰口”。焰口,饿鬼名。《红楼梦》第十四回:“禪僧们行香,放焰口、拜水懺。”《儒林外史》第四回:“请大寺八众僧人来念经,拜《梁皇懺》、放焰口,追荐老太太生天。” 鲁迅 《朝花夕拾·琐记》:“每年七月十五,总请一群和尚到雨天操场来放焰口。[1]
起源焰口的缘起,据佛经所说:阿难尊者在林中坐禅时,看见一个饿鬼,形容枯瘦,面貌丑恶,喉细如针,脸上喷火。他对阿难说:“我生前悭吝,贪不知足,死后堕入饿鬼道中,变成了这般模样。饮食到口,则化为火炭,故长年受饿。但你在三天之后,也会堕入饿鬼道,变成我这样。”阿难听后大惊,便急忙到佛前哀求救度。佛说:“你若能给众多的饿鬼施以饮食,不但不会受堕,而且能延年益寿,遇事吉祥。”阿难请问施食之法,佛为他说《焰口经》。从此以后,施放焰口,饿鬼都得到超度。[2]
发展过程佛教放焰口的仪轨,最早的依据是唐代不空所译的《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仪轨经》和《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
明代,天机禅师撰订《修习瑜伽集要施食坛仪》,世称、《天机焰口》。
后来,此书在实践中屡经修订。其中集成性的修订本是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宝华山德基大师所订《瑜伽焰口施食集要》,世称《华山焰口》。
现代汉地佛教寺庙放焰口所用的仪轨,大多采自《华山焰口》,但南北各地小有区别,音韵声调各存异同。[2]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3 21:02: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14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放焰口(佛教仪式).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放焰口(佛教仪式).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