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8月5日与清水河油气库相邻的一危险品仓库发生火灾,并导致连续爆炸,幸未波及油气库。爆炸导致15人丧生、800多人受伤,3.9万平方米建筑物毁坏、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同年,规划国土部门着手进行新库址的选址、征地工作。
中文名深圳清水河大爆炸
时间1993年8月5日
所在地区深圳
事件清水河大爆炸
引言1993年8月5日,深圳,清水河大爆炸;
2003年8月5日,大爆炸十周年祭;
任何关于祭奠的话题都不会是轻松的,而我们仍要纪念。纪念那些死于"8·5"大爆炸的人们,纪念那些扑灭大火挽救了深圳的人们--《十年前的噩梦--七个亲历者的回忆》;
纪念是为了现在,一切沉重的回忆都是为了能给现实以警醒--《十年未决--油气库搬迁考验政府权威》;
令人欣喜的是,政府展现出了它负责任的态度和强有力的动作,清水河片区改造以及油气库将迁去长岭皮,都被列入了《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油气库选址争议--对城市规划提出安全要求》。
于是,回忆、现在、未来,在这里找到了它们结合的地方。于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清水河"8·5"大爆炸十年祭,因此具有了历史的意义。
十年前的噩梦--七个亲历者的回忆
题记:
8月1日中午,吴裕光接到了一个有关"8·5"大爆炸聚会的电话邀请。吴裕光说,十年来,年年都有类似的聚会,规模一般不大,几十个人,就是吃个饭,互相问候一下,而关于爆炸的事情,大家都很少提。
今天,8月5日,一个不容深圳忘却的日子。
十年前的今天,两朵硕大的蘑菇云从特区北部的清水河升起,青山瞬间成为火海,库区立刻化作废墟。
这一天,以"8·5"大爆炸的名字载入了深圳年轻的历史,也写入了《中国特大事故警示录》:15人死亡、100多人重伤、3.9万平方米建筑物毁坏、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
昔日现场刘彦荐,清水河地区的老住户,也是一名“二星级的士司机”。不过,“8·5大爆炸”那年他还没开始自己的“的哥”生涯,而是清水河一家肉联厂的司机。
肉联厂距离爆炸中心不到200米,老刘至今还能很准确地指出当年爆炸的地点。
“喏,安贸危险品储运公司的清水河化学危险品仓库,就在那里,就是从那开始炸起来的。”刘彦荐指的地方,是清水河一路中粮信隆仓库对面巷口以南不到50米的地方,现在那里是一排铁皮屋。
二十年过去,已经很难找到当年大爆炸的痕迹了,唯一能见证那段历史的,是危险品仓库旁一条通往香港的铁路。这条铁路与清水河一路垂直相交,在爆炸前是众多物流、外贸公司运送货物到香港的交通要道,现在则已经荒废了。近半人高的杂草,把铁轨深深地藏了起来,而两根长长的铁路闸杆,则孤独地竖立在那里。
看到这条铁路,老刘有点伤感,他说,如果不是记者追问,自己是绝对不会主动提起“8·5”大爆炸的。
尽可能的淡忘,似乎已成为“8·5”大爆炸中绝大多数亲历者的一种无言的约定。
那声巨响1993年8月5日,下午1时26分,夏日午后的宁静,被一声巨响打破了。
不知道是那声巨响,还是屋内床头柜上瓷杯掉落地上的清脆响声,刘彦荐一下子惊醒了。他刚睁开眼睛,窗户玻璃就稀里哗啦地落下来,砸在了他躺着的单人床上。
地震了!这是刘彦荐的第一反应。从床上跳起来后,眼前的情景把刘彦荐吓坏了:窗外全是浓烟,灰白的尘土夹在其中,而透过浓厚的烟尘,一道火光直冲天空。
而当年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是这样形容刘彦荐看到的景象的:一股数百米高的烟柱直冲云天,烟雾中不断翻出一个个巨大的火球,如同原子弹爆炸形成的蘑菇云。
刘彦荐记得,当时自己扯起一条毛巾冲进了洗手间,打湿水、捂住嘴,沿着楼梯往下跑去。来到屋外,刘彦荐看到,“肉联厂的小院子里挤满了人,有的抱着东西往泥岗路跑,有的往草埔那边跑,喊叫声、救命声交织成一片。仓库那边的浓烟没有减退,一个接一个的闷响持续传来,不时有一些东西被抛到空中。”刘彦荐说,自己平日开的东风车顶被砸出个洞来,院子里十几辆车的玻璃散落一地。他很快明白过来了:这不是地震,而是爆炸。
发生爆炸的是距肉联厂约200米的清水河化学危险品仓库。这个占地约2000平方米的仓库,刘彦荐再熟悉不过了。这里归中国对外贸易开发集团公司下属的储运公司与深圳市危险品服务中心联营的安贸危险品储运联合公司所有。按照事后国家事故调查专家组的结论:正是仓库里违规存放的大批量化学原料导致了爆炸。
消防视点周黑生,深圳市消防局消防处副处长,他是最早赶到爆炸现场的消防员之一。
虽然戴着防毒面具,但仍然感到热浪灼人、气味刺鼻。周黑生回忆,那天的明火是诡异的绿色,火场中的一切都是滚烫滚烫的,钢筋被烧得通红,手碰到什么都冒烟,脚一落地就滋滋地响。“但就在这要命关头,路边消防栓的水压显得不足。清水河无水,负责供水的消防车要到两公里以外的红岭路取水,消防队员个个急得直跺脚。”
而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现场指挥员,周黑生更是深知此次灾难的严重性:安贸危险品储运仓库连续5公里范围燃烧,火场周围毒气、浓烟弥漫,化学品在烈火中燃烧,随时可能发生更大的爆炸。距离火点几十米外的1号仓库,有4个双氧水罐,正在受到烈火的威胁。如果双氧水罐爆炸,必然威胁到附近液化气区的安全,而如果气库发生爆炸,特区危矣!
周黑生很急,是那种从未有过的焦急。而在广东省边防总队深圳医院,外科医生钟文可也很急。爆炸声传出后,钟文可所在的医院立即召回了所有医务人员。几分钟后,就有伤者接连来到:一个捂着头、脸颊上淌满血的妇女冲了进来,一个卷着裤腿、鲜血浸湿了鞋子的男人被人搀了进来。很快,50多平米的急救室被挤满了,有的人是被爆炸物砸伤,有的人是被冲击波震晕的。钟文可和他的同事们,根本来不及送伤者进手术台,能做的就是先迅速给伤者止血、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那一刻,医院内的恐慌,远远超过了前不久的‘非典’时期”。
二次爆炸14点27分,蘑菇云再次腾起。
第二次爆炸的症候是一个黑色的火球。现场指挥员一见这个火球就大喝一声:“快撤!”
当时,消防员吴裕光正在火场的核心。接到撤退命令后不到一分钟,他失去了听觉。爆炸把他和战友抛起两尺多高,事后医生的诊断是:吴裕光的耳膜穿孔了。
吴裕光说,虽然自己耳朵听不见了,但走路还行。“我走着走着,恍惚看到有个人在动。那人的脚已经断了,血肉模糊的。他喊救命,我也喊救命。”
救人是消防员的职责,吴裕光说,他想背一个人出去,但那时,他只能背一个轻一点的人了。一是自己被震伤,二是身上的消防设备重得要命,一个呼吸器就超过30斤,还有防火服之类的。吴裕光说,后来他背起离他1米多远的一个小个子,把那人救了出去。
被吴裕光救出的人是《深圳晚报》的摄影记者赵青。第二次爆炸来临前一刻,赵青把镜头对准了正在现场指挥的两位市公安局副局长:王九明和杨水桐。刚按下快门,爆炸来了。赵青整个人飞了起来,而两位副局长却不幸牺牲了。
吴裕光对赵青当时的印象是“很敬业,他虽然神志不清了,但还是把散落一地的相机等器材揽在胸前,并把相机带套在脖子上”。这部相机后来拿到北京展览,长焦镜头是真正地“焦”了,只剩下一个残破的外形。
后来,赵青应邀到武汉大学作报告。他跛着腿走上阶梯教室的讲台后,一句话都没说,哭了大约10分钟后又走下了讲台。一位武大校友说,当时同学们给了赵青最热烈的掌声。
作为赵青的同行,《深圳法制报》摄影记者张真钢要幸运一些。他的相机记录下了第二次腾起的蘑菇云。张真钢说,当时他并不知道自己拍下了那张有着历史意义的照片,两天后,他冲洗胶卷,才发现了那惊人的一幕被自己定格了。后来,包括这张照片在内的那组照片,获得了当年“中国新闻摄影大奖”。
活着的一级英模
也是在那第二次腾起的蘑菇云中,周黑生被炸飞了起来。骤雨般落下的石块、钢筋、竹竿,随即将他埋了起来。
周黑生是被人从废墟里挖出来的。现场的救护车立即将他送进了红十字会医院(已更名为第二人民医院)。经过紧急抢救,周黑生终于苏醒了。但几小时后,伤势急转直下,血压骤降,肚子胀得如同水鼓,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当晚9时许,一架“美洲豹”直升飞机从深圳紧急起飞,将周黑生等几名危重伤员送往广州南方医院急救。
当时医院对周黑生的诊断是:胃肠破裂,腹膜大出血,肾功能坏死,大腿粉碎性骨折。不过,在昏迷56天之后,命大的周黑生还是醒了过来。
醒来后,周黑生知道自己被公安部授予了“一级英模”称号。活着的“一级英模”,在中国是极为少见的。
死保油气事后的调查证明,第二次爆炸的毁坏是巨大的。方圆数公里内的建筑物玻璃全部震碎,通红的火球四处乱飞,清水河14座储物仓、两幢办公楼、3000立方米的木材和大批货物熊熊燃烧,附近的3个山头也是一片烈焰。
深圳特区开始告急。爆炸中心南面30米处是存有240吨双氧水的仓库;距爆炸中心南面不到300米,是深圳市燃气公司的8个大罐、41个卧罐的液化气站及刚运到的28个车皮的液化气,西面约300米处还有中国石化的一个加油站……清水河片区这个时候已成为着了火的弹药库,如果爆炸持续,方圆数十平方公里都将被夷为平地。
爆炸惊动了广东省委、省政府,也惊动了中南海。中央领导极为关注深圳险情,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指示:要沉着指挥,不要慌乱,尽快把火控制住。
危难时刻,现场指挥部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北面的货仓可以先不救,南面的双氧水仓库无论如何要保住,保住双氧水就等于保住气罐,保住气罐就等于保住深圳。此时,有消防部门负责人提出:在火区与气罐库区之间,铺一条水泥隔离带。
这条建议被采纳了,3000名子弟兵扛着水泥袋,紧急铺路。
谢炜,广东省边防总队七支队11中队战士,他也参与了那条隔离带的铺设。没有剪刀和其他的工具,厚实的水泥袋用手不容易撕开,谢炜和他的战友们就用嘴去咬开。谢炜说,脚下是建筑垃圾,身前是爆燃的烈火,扛着水泥袋在火苗和液化气库之间奔忙,战友们那会应该都想到了死亡。
天佑深圳。那天的风向很帮忙,没有朝油气库的方向吹,加上上万军民的彻夜奋战,8月6日上午,险情被基本排除了。不过,减弱的火势还是过了很久才被彻底扑灭,由火球引燃的3个货仓,则一直燃烧了近半个月。
搬迁背后利益之争
一场搬迁十年未决,其中的原由自然很多。
最为典型的一种说法是,“清水河油气库的安全问题并不像外人认为的那样严重”。
的确,清水河油气库历年来都是深圳市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深圳市公安消防局曾一再说明,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清水河片区油气库与周围建筑物均能满足规范要求,在消防通道、消防设施和消防管理上也能达到安全运行要求”。
而作为当年大爆炸的亲历者,清水河油气库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更是强烈。市燃气集团汽车加气站的李站长介绍:“1993年之后,我们每年都会在8月5日前后举行大型安全生产宣传活动,希望每个员工时刻牢记当年血的教训。”
李站长说,油气库虽然在大爆炸后没有大规模增设安全设施,但库区内有监控系统、独立消防水池,完全符合国家安全技术标准。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油气库的两大业主——市燃气集团公司和深长实业股份公司都持同样观点:“油气库管理比搬迁更重要。”
深长公司一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很坚定地表示,公司的立场是“力主不搬,确保安全经营”。市燃气集团秘书科的骆科长则强调:“不管怎么样,燃气集团坚持一个前提,不能影响市民安全用气、正常用气。”
两家公司这一态度的背后,是很现实的搬迁成本问题。
以燃气集团为例,该集团副总经理陈秋雄此前接受采访时估算,搬迁要花钱,新址重建要花钱,而搬迁后带来的运输成本、管理费用也都要增加。何况,因为搬离了市区,要在市里建中转站,增加门市店……这样算下来,显然代价高昂。
据透露,在去年11月18日召开的有关会议上,市燃气集团和深长公司提出的补偿和新址配套设施建设费用共计9.2亿元。
除了搬迁的成本问题,市燃气集团和深长公司也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油气库搬迁后空置出的土地归属问题。“1982年建清水河油气库时,那里连路都没有,四周是鱼塘桔树。即使拆了,那也是历史用地。政府说转变功能可以转变,地肯定要我们用,我们也可以搞物流嘛。”市燃气集团一位负责人直言不讳地说。而上月下旬,中华煤气和新希望集团入股深圳燃气集团,更为清水河油气库搬迁增添了新的变数。
是的,清水河油气库的搬迁问题在拖了十年之后,某种意义上说,已不仅是个安全问题了。
随着笋岗——清水河物流片区列入深圳市重点建设项目,清水河片区日趋繁华,土地升值潜力巨大,各界对清水河片区的关注愈来愈演变成了一场利益博弈。
作为笋岗—清水河物流园区的最大受益者,罗湖区是搬迁油气库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去年8月,该区曾向市政府作专题汇报,呼吁市政府尽快明确搬迁方案和出台清水河法定图则,确定搬迁地点和经费预算,明确地块性质和改造方向,实行全面的市政环境改造。
为了打动市政府主要领导,罗湖区在汇报中痛陈:“虽然油气库管理比较规范,但整个清水河片区消防设施严重落后,库区内一共只有24个消防栓,万一受人为因素破坏或周围消防事故影响,那将对全市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影响,经济特区20多年来的建设成果也将毁于一旦。”此外,罗湖区还积极建议把油气库搬迁后置换的土地增值费,用于搬迁支出。
面对罗湖区的主动态度,市燃气集团一位负责人是这样表示的:“燃气集团是政府的企业,要服从市里的统一安排,只要市政府提出了方案,燃气集团说搬就搬。”
市政府动作备受关注。
在各种观点难以调和、利益各方难以妥协的情况下,市政府的态度显得尤为关键。
罗湖区一位曾多次参加“碰头会”的负责对记者说:“清水河油气库搬迁积重难返,从市政府领导到下面各个单位都觉得是一件挺麻烦的事儿,如果市政府不推动,罗湖区一点办法都没有。”他介绍,自去年罗湖区把有关方案报到市政府后,一直没有回音,现在罗湖区也在等着市政府尽快拿出法定图则来。
不过,根据记者在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看到的一份有关工作进度表,清水河片区法定图则目前已经编制完成,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局已批准对外发布。“有相当一部分已经作为发展备用地,用来办公和居住,只留了一个小气化站等配套设施。”据知情人士介绍,清水河片区改造和油气库搬迁选址长岭陂均已列入《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而长岭陂目前正在做“三通一平”,原计划到2005年完成一期工程建设。
政府显然正在动作,而从市政府最近对清水河周边地区整治的力度上看,人们有理由对清水河油气库搬迁抱有厚望。
距离“8·5大爆炸”现场仅数百米远,就是玉龙坑垃圾填埋场。曾有人测算,因垃圾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产生相当于10万吨TNT爆炸释放的能量。而清水河垃圾焚烧厂及清水河卫生处理厂,也都是严重毒害周边居民的“二次污染源”。
不过,现在,垃圾焚烧厂已开始搬迁,卫生处理厂变成了大花园。而今年三、四月间,政府更是铁腕整治玉龙坑垃圾填埋场周边的违法建筑,将填埋场严密保护起来,并拟兴建沼气发电站。
只剩下清水河油气库了。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员说,拖了10年,油气库这一“定时炸弹”能不能在短时间内尽快拆除,已经成为对政府施政权威的一次考验。
油气库选址争议——对城市规划提出安全要求。
题记:
不管是关于清水河油气库选址的争议,还是油气库管理上的建设,它们指向的都是一个安全问题。
尽管依然存在着很多无法回避的的难题,尽管任何期待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但随着深圳市政府的动作,清水河油气库的搬迁,应该已是“开弓已没回头箭”。不过,油气库新址的选择,眼下却又成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2011年,深圳市发改委表示,市政府已规划建设成品油仓储区和液化石油气仓储区,根据规划部门核发的选址意见书,成品油仓储区选址光明吊神山,液化石油气仓储区选址观澜樟坑径。然而,由于成品油仓储区选址受到驻地居民不断上访,甚至阻挠现场工作开展的影响,建设工作暂时搁置。
2012年,市里已原则同意将成品油仓储区选址从吊神山调整到分水坳,目前正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分水坳选址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2013年1月29日,位于观澜樟坑径液化石油气仓储区举行开工奠基仪式,进入工程建设阶段。然而由于华为控股全球总部选址与其选址范围发生冲突,相关工作暂时放缓,目前市政府正多方协调,寻找最佳解决办法。
对于清水河油库,市发改委表示,早前6个油罐已经全部停止使用,并已注水封存,对城市安全不再构成威胁。只待新仓储区建成后实施搬迁。
清水河油气库附近小区防护薄弱
2013年11月25日下午3点左右,南都记者实地走访清水河油气库。事实上,目前的清水河油气库由深圳市燃气集团及中石化系统的深长宏源液化气有限公司共同经营。库区内摆放着一排排规格大小不一的煤气罐,而罗湖区大部分用完的煤气罐源源不断地运往该库区进行重新灌装,夹杂着喧闹的灌装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煤气的味道。
搬迁存在两大困境
就在油气库对面不到30米开外,便是一栋栋职工宿舍,而距离其不到200米的地方,则是居民住宅小区。龙园山庄小区内的黄先生表示,1993年清水河爆炸事故时他就已在深圳工作,前些年搬到小区时也是顾虑颇多。对于油气库的安全隐患,黄先生不敢想象太多,“万一真的发生爆炸,整个罗湖区都没了,我担心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但是,他强调,随着城市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政府应该考虑如何规划,将油气库搬迁到相对偏僻的位置。
对此,清水河油气库中石化一位相关负责人杨先生认为想法本身很好,但实际操作起来将遇到诸多“拦路虎”。他告诉记者,从1993年爆炸事故发生以来,政府一直考虑搬迁,但未能如愿,最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投资问题,现在整体搬迁因牵涉诸多方面,除去油气库本身的建设成本外,还有很多安全、环保等相关设施的配套建设,因此一次搬迁动辄需要几千万的资金。另一个则是搬迁点企业及居民的抵制,“现在搬到哪里人家都不要”,杨先生坦言。
据他介绍,清水河油气库本来打算今年搬到观澜,但因为搬迁地址距离华为公司仅1公里左右,因此遭到对方的极力抵制。但是,其中的另一个现象则是,“市区内的油气库只能往关外搬迁,关内绝无搬迁可能”。据杨先生介绍,因为政府近年来一直说要搬迁,油气库内近6万立方米的储存罐从2009年开始就全部暂停实用,目前里面所装的均是水。
小区安全防护薄弱
因搬迁计划迟迟未能启动,清水河油气库的工作人员坦诚,加大安全监管力度成为保障居民安全的主要举措。据杨先生介绍,目前,油气库区工作人员每个小时就要有一次人工巡查,区内装有浓度报警器,泄漏达到一定浓度便会自动预警通知。
相对油气库区满是禁止标识的严格安全监管措施,附近居民的安全防护手段则寥寥无几。在周边的小区实地走访后,记者很难找到相关的安全标识或知识宣传栏,距离库区不到500米的一商铺店主肖女士介绍,仅有的安全知识普及也是消防中队定期举办的一次消防演习,期间免费赠送商铺两个小型灭火器。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3 20:31: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12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深圳清水河大爆炸(1993年中国深圳发生的社会危害事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深圳清水河大爆炸(1993年中国深圳发生的社会危害事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