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里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辖区)

更新时间:2025-02-24 11:26:51 阅读: 评论:0

道里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辖区)

道里区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辖区) 次浏览 | 2022.08.18 10:33:29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道里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辖区

道里区位于哈市西北部,是哈尔滨市的中心城区,幅员面积479.2平方公里;总人口92万,辖19个街道办事处、4个镇,126个社区、42个行政村。道里区是哈尔滨市的中心城区,是全省、全市重要的商务门户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现代金融示范区、交通枢纽核心区、科技创新新型试点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道里区常住人口为1097430人。

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亿元,增长0.2%;第二产业增加值158.2亿元,增长1.5%;第三产业增加值538.3亿元,下降2.4%。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0.4和-1.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21.2∶77.6调整为1.3∶22.4∶76.3。

中文名

道里区

行政区划代码

230102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所属地区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面积

479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

19个街道,109个社区,3个镇

政府驻地

抚顺街道安化街103号

电话区号

0451

邮政区码

150010

气候条件

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太阳岛、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亚布力滑雪场、冰雪大世界等

机场

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

火车站

哈尔滨站

车牌代码

黑A

地区生产总值

705.4亿元(2020年)

人口

1097430人(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

历史沿革清代以前历史照片

道里地区有二万二千年前的古人类活动遗迹,到金代形成了屯落、城池,并有较发达的农业和水陆交通运输业。

金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孛儿只斤窝阔台灭金朝的残酷屠杀和毁城,使这一地区变成荒原。

清代时期

清代是由以军府之规行旗民之治的宁古塔驻军军事监管。清顺治七年(1650年),三姓屯一带有农民定居耕种。康熙元年1662年,宁古塔驻军晋为宁古塔将军。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宁古塔将军改称吉林将军,道里地区则隶属吉林将军治下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管辖。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沙俄中东铁路建设局由海参崴迁址哈尔滨,将中东铁路沿线及各站大片土地划为附属地,将埠头区和新市街(现道里、南岗老市区部分)一带称为松花江市。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全线竣工并通车营运,中东铁路管理局正式成立,松花江市改称哈尔滨市。中东铁路管理局为了强化对附属地的统治,局内设立了警察部,下设若干警察分支机构。同年12月6日,中东铁路局非法成立城市公共事业管理委员会。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3月1日,在中东铁路管理局操纵下,选举产生哈尔滨市自治公议会,3月11日,又成立了哈尔滨市董事会,将埠头区3467344平方米的土地划为市区,隶属于市自治公议会管辖。

民国时期

民国六年(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政府陆续收回铁路附属地的主权。

民国九年(1920年)10月31日,中国政府决定设立东省特别区,统辖铁路附属地。

民国十年(1921年)2月5日,东省特别区哈尔滨市政管理局成立,统辖中东铁路沿线各地市政,并同时接收哈尔滨各机关,改悬中国国旗。

民国十一年(1922年)11月24日,东省特别区设行政长官,统辖东省特别区内之外交、行政、司法、军警等一切权力。

民国十二年(1923年)3月1日,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正式成立,启用关防。

民国十五年(1926年)3月30日,哈尔滨市自治临时委员会正式成立,并按照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令,解散原哈尔滨自治公议会和董事会。至此,被沙俄侵占28年的哈尔滨市政权得以收回。9月,哈尔滨市自治临时委员会改组,成立哈尔滨特别市,将埠头区和新市街划为市区,实行自治。道里地区的新安埠(偏脸子)、顾乡屯、正阳河以及江北太阳岛仍属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哈尔滨市政局管辖。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月,哈尔滨特别市设立警察厅,直隶伪满洲国民政部。同年7月,东省特别区改称北满特别区,并将原哈尔滨特别市、东省特别区治下哈尔滨市、吉林省滨江县治下哈尔滨市区部分和黑龙江省松浦市政局所辖区四合为一,还将呼兰县10屯和阿城县31屯划入,成立新的哈尔滨特别市。现道里地区全部城区和大部分郊区都在其管辖之下。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1日,哈尔滨特别市改称哈尔滨市,隶属滨江省管辖。道里地区的全部城区及大部分郊区仍属哈尔滨市管辖。

民国三十五年(1945年)8月19日,苏联红军进驻道里地区,实行军管,先后成立了哈尔滨市临时治安维持会、滨江省政府和哈尔滨市政府。道里地区的埠头区、新阳区和顾乡区均隶属哈尔滨市管辖。11月17日,苏军将哈尔滨市政权移交给国民政府。

民国三十六年(1946年)1月1日,国民党接收大员到哈尔滨市接收市政权,道里地区的埠头区、新阳区和顾乡区政权也被其接收,同年四月下旬苏军撤走后,国民党接收大员也随之逃离。5月3日,哈尔滨成立市人民政府。道里区、新阳区和顾乡区隶属哈尔滨市管辖。5月5日,松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省会哈尔滨。

新中国成立后

1953年8月1日,哈尔滨市为中央直辖市,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代管。道里、新阳和顾乡区仍属哈尔滨市管辖。

1954年8月9日,原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为新的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哈尔滨市由中央直辖市改为黑龙江省省辖市;道里区和顾乡区属哈尔滨市管辖。

1956年10月,道里区与顾乡区合并为新的道里区,仍为哈尔滨市的一个行政区。[5]

行政区划区划沿革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帝俄在修筑中东铁路的同时,占据道里地段松花江岸区建工厂,开码头,辟道路,建房屋,并将此地划为铁路的附属地,称为埠头区。随着中东铁路建成通车和以中央大街为中心的商业区的逐渐形成,中东铁路管理局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设立了埠头区警察署,以警代政。其管辖范围:东至道外八区、承德街、南岗下坎;西至顾乡屯何家沟;南至沙曼屯、懒汉屯;北至松花江。

民国九年(1920年)12月,东省特别区第一区警察局在道里地区设立了第一、第二和第五共三个警察分署,以警察机构对道里地区实施行政管理。

日本侵占哈尔滨初期,仍沿用东省特别区哈尔滨警察机构对道里地区进行统治。1933年,伪哈尔滨警察厅成立后,于同年7月在道里地区设立了经纬、新安埠和顾乡三个警察署,将滨洲铁路线以东的八区划归道外,将原滨江县乡二区的67屯划归顾乡警察署管辖。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7月,废除保甲制,实行区制。道里地区设埠头区、新阳区和顾乡区3个事务所。区治下设分区。此后区划多次变动。

民国三十二年(1942年),南岗区的白旗堡、靠山2个分区共15个村屯划归顾乡区;新阳区的沙曼屯和懒汉屯分区划归南岗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4年)9月,经区划调整,道里地区的3个区共设分区20个,直至东北光复。是时,道里地区所辖范围:东至滨洲铁路沿线,西至运粮河,南至哈长铁路沿线及今南岗区跃进、王岗等乡部分村屯,北至松花江。

苏军进驻哈尔滨后,埠头区、新阳区和顾乡区分别成立了临时治安维持会,由地方绅士出任维持会长。其中顾乡区维持会长程国钧。民国三十六年(1946年)1月,国民党接收大员杨绰庵到哈出任哈尔滨特别市市长后,委任房紫宸为埠头区区长、李建丰为顾乡区区长。新阳区长不祥。

哈尔滨市解放后,按照市、区、街三级政权体制,1946年10月,道里区、新阳区和顾乡区分别成立了区人民政府。区之下设街公所或村公所。道里区设10个街公所。

1948年8月,道里地区的街公所均改称街政府,街的区划由原来的23个调整为45个。

1949年10月,道里地区的三个区政府均改称区公所,同时撤销街政府建制。

1950年11月,道里地区的三个区公所又改称区人民政府,并在公安派出所内设民政助理。

1953年11月,顾乡区所辖之郊区24个行政村全部划归王岗区;新阳区建制撤销,其原辖区域以新阳铁路支线为界分别划入道里区和顾乡区。至此,道里区辖区西界延至新阳铁路支线;顾乡区辖区东界延至新阳铁路支线,西界缩至何家沟。

1954年10月,成立街道办事处。道里区设14个街道办事处;1956年10月,撤销顾乡区建制,将其原辖区域并入道里区,并将街道区划进行了调整,设17个街道办事处。1958年,太阳岛街道办事处由道外区划归道里区,至此道里区共设18个街道办事处。12月,原滨江区撤销,其所辖之新发公社和新兴公社划归道里区。

1959年,肇东县万宝公社划归道里区,并与新兴公社合并仍称万宝公社。

1960年4月,道里区人民委员会改称道里人民公社,将18个街道办事处合并为8个,改称为分社。[5]

1961年8月,对街道分社和农村分社区划再次进行调整,由大划小,将8个街道分社划为17个分社。

1963年5月,哈尔滨市成立滨江区。道里区所辖之5个农村分社划归滨江区。

1973年3月,将9个街道公社调整为18个公社,即尚志、通江、斯大林、经纬、工程、兆麟、太阳岛、安和、安静、新阳路、抚顺、共乐、建国、正阳河、新华、康安、拥军和爱民公社。

1978年12月,双城县太平公社划归道里区。

1982年3月,18个街道均恢复街道办事处名称,并将拥军改为工农、爱民改为城乡路街道办事处。

1983年8月,新发公社改为新发乡,同年12月太平、新农、榆树和群力公社也改为乡。[5]

1985年3月,太平乡改为太平镇。

区划详情

截至2016年,道里区辖区内共有20个街道,3个镇:兆麟街道、新阳路街道、抚顺街道、共乐街道、新华街道、城乡路街道、工农街道、尚志街道、斯大林街道、通江街道、经纬街道、工程街道、安静街道、安和街道、正阳河街道、建国街道、康安街道、爱建街道、群力街道、太平镇、新发镇、新农镇、榆树镇。政府驻抚顺街道安化街103号。

地理环境位置境域

道里区是哈尔滨市的中心区,位于北纬45°32′-47′,东经126°08′-38′之间,东以滨洲铁路线与道外区分界,西与双城县为邻,南与南岗区接壤,北与肇东县、道外区相连,全区总面积479.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8.6平方公里。[6]

地形地貌

道里区属松嫩平原的一部分,呈南高北低的地势,自然形成了松花江两岸的泛滥土区,江河堤内的黑土、草甸土区,平原黑土、黑钙土区和漫岗黑土区。

气候

道里区位于亚欧大陆东部的中高纬度,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极锋辐合带季风环流系统影响,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冬季风强于夏季风,而且来得早,夏季风则来得迟。冬季风来自高纬内陆,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严寒干燥,寒潮频繁,冬季漫长;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温热多雨。冬夏季风交替时,夏季风由南向北逐步发展,7月下旬至8月上旬夏季风达到鼎盛,是降雨最集中的时期。8月中旬到9月上旬,夏季风逐渐后退,即由北向南结束。季风气候产生明显的季节风,盛行风向交替变更。冬季盛行偏西或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或东南风。春、秋季较短,偏南、偏北风交替变更。

道里区气候的特点是四季分明,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炎热,而春、秋季气温升降变化快,属于过渡季节,时间较短。受地理环境、海陆气团和季风的交替影响,全市各季气候差异显著,变化很大。冬季在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下,气候寒冷干燥;夏季受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降水充沛,气候温热;春、秋两季因冬、夏季风交替影响,气候多变,春季多大风,降水少,易干旱;秋季降温剧烈,常有霜冻危害。

自然资源土地资源

截至2016年,道里区境内有24.8万亩耕地,121679亩滩涂,2.6万亩草地。

水资源

流经道里区共有三条江河:松花江在区内段45公里,运粮河自蔡家沟入区至西下坎汇入松花江,长23公里[7];何家沟自哈长铁路线入区境,流经群力乡至顾乡大坝汇入松花江,长3公里。

人口民族人口

2013年,道里区年末户籍总人口72.80万人,比2012年增加0.9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1.99万人,增加0.44万人;男性35.23万人,增加0.37万人;女性37.57万人,增加0.53万人。年末全区常住人口80.15万人,比2015年增加1.6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0.56万人,出生率为7.07‰,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9.9%;死亡人口0.37万人,死亡率为4.75‰。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2‰。

2010-2015年年末总人口情况(单位:万人)

时间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人口

71.01

71.54

71.90

72.80

72.62

73.24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道里区常住人口为1097430人。[3]

民族

2006年,道里区普查时满族人口除散居市区外,主要集中在太平镇2869人,占满族总人口30.1%;榆树乡1057人,占11.1%。朝鲜族人口除散居城区外,主要集中在群力乡1026人,占朝鲜族总人口13.6%。回族人口均散居在城乡各地。

经济综述

2016年,道里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63.1亿元,同比2015年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3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4.9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60.9亿元,增长7.8%。三次产业结构为2.6:27.9:69.5。

2018年,道里区实现项目签约额403亿元,签约项目到位资金82.8亿元,实际使用外资2.4亿美元、内资183.1亿元,分别完成市里下达目标的227%、487%、120%和103%。全年纳入市重点产业项目21个,已完成投资35亿元,投资完成率达到110%。

2020年,道里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亿元,增长0.2%;第二产业增加值158.2亿元,增长1.5%;第三产业增加值538.3亿元,下降2.4%。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0.4和-1.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21.2:77.6调整为1.3:22.4:76.3。[4]

第一产业

2016年,道里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4亿元,比2015年增长2.8%。其中,农业产值11.2亿元,比2015年增长7.8%;林业产值0.03亿元,与2015年持平;牧业产值12.6亿元,下降3.9%;渔业产值0.4亿元,增长41.2%。

2016年,道里区农作物播种面积1.9万公顷,比2015年下降17.1%。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47万公顷,同比2015年下降19.5%;粮食总产量9.6万吨,同比2015年下降30.9%。

2016年,道里区新增棚室267栋,其中温室32栋,大棚235栋。蔬菜食用菌种植的面积、产量分别为1030.4公顷、3.4万吨,分别增长13.0%、17.2%。

2016年,道里区生猪存栏和出栏分别为6.1万头和21.4万头,比2015年分别下降27.2%和11.3%;牛存栏和出栏分别为0.38万头和1.9万头,分别下降78.4%和6.9%;羊存栏和出栏分别为1.5万只和3.1万只,分别增长57.9%和8.4%。家禽出栏64.1万只,下降54.3%;出栏482.6万只,增长0.5%。

2016年,道里区淡水养殖面积15858亩,鱼产品产量2513吨,比2015年增产557吨,增长28.5%。其中,鲤鱼、鲢鳙鱼、鲫鱼分别为1253吨、867吨、393吨,分别增长13.2%、3.6%、32.8%。

2018年,道里区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调减玉米种植面积1.53万亩,新增棚室655亩,棚室达到8441栋。秋菜面积达到2.35万亩,产量达到6.4万吨。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省市级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达到4家,发展订单农业2万亩。积极探索畜牧业生态循环养殖模式,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明显提升,非洲猪瘟疫情得到有效预防。

第二产业

2016年,道里区地域77户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4.3亿元,同比2015年增长14.8%,增幅比全市高9.8个百分点。总量位列九区第八,增幅位列第一。[8]

2016年,道里区直统42户企业实现增加值20.8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的60.8%,同比2015年增长3.9%。大型企业实现增加值18.1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2.8%,同比增长37.7%,拉动全区规上工业增速16.9个百分点;中型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9亿元,占比为26.1%,增长0.4%;小型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2亿元,占比为21.1%,下降8.6%。增加值位列前三的分别为: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6.2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的18.2%,同比增长22.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4.7亿元,占比为13.8%,增长32.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4.3亿元,占比为12.4%,下降6.8%。

第三产业

2016年,道里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0.5亿元,同比2015年增长10%,比2015年提高0.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增幅比2015年高0.5个百分点。其中: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6.9亿元,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1%,同比增长9.5%,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763.6亿元,同比增长10%。

2018年,全区金融和类金融企业发展到705家,金融产业税收贡献率占税收收入比重达15%,产业支柱地位进一步巩固。哈尔滨创新金融产业园年纳税额超两亿元,入园企业总数达到84家,新增贷款额达471亿元,担保额达161亿元,立足全市服务全省实体经济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社会事业文化

2013年,道里区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市级图书馆分馆10个,综合文化站23个。图书馆全年订阅报纸40种、杂志110种。全年累计大型演出共计419余场次,小型多样的社区文体活动1000余场次,演职人员近万余人次,观众近10万余人次。

2013年,道里区面塑和黑陶制作技艺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以区政府名义正式公布了道里区共有140处不可移动文物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道里区以优秀成绩通过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终期检查验收。构建了“区、街(镇)、社区(村)+社会组织”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探索“1+23+N”总分馆管理模式,“道里数字文化云”投入使用。建设街角文艺等文化阵地267处,打造红色遗迹展馆等特色品牌122个。向市民发放“普惠全民阅读卡”“特惠文化畅享卡”15万张。加快推进区文化体育中心项目建设,打造全省第一家千米以上“镇村一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文物保护及非遗工作不断加强。在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及市年度比赛中,竞技体育成绩位居全市前列。荣获黑龙江省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区内主要文化设施

哈尔滨市图书馆

哈尔滨歌剧院

哈尔滨话剧院

哈尔滨市朝鲜民族艺术馆

哈尔滨市群众艺术馆

哈尔滨音乐厅(哈尔滨交响乐团)

教育

2013年,道里区有幼儿园56所、普通小学28所、普通初中18所、高中8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5所。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5所,分别是3所职业高中,2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全区教育机构毕业生数为20713人,招生数为17220人,在校生数为67680人。[9]

2018年,道里区投资1.5亿元新扩建及加固中小学校、幼儿园11所,新建的东湖路学校及扩建的新康小学投入使用。兆麟小学、红霞幼儿园、市妇联幼儿园及闫家岗农场子弟校正式纳入我区管理。全省第一家“全国体育教学与教师发展联盟”落户道里区。中、高考成绩再创新高,中考省重点录取率达到25.83%,高考文理科一表、文科二表进段率创七年新高。职业教育继续领跑全省。投入200万元购买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促进优质幼儿教育资源公平化。创建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篮球特色学校25所、省级艺体基点校15所,为15所中小学校提供乒乓球、羽毛球、足球课后服务。首创引进省博物馆在六十中学设立分馆,书香校园和“四雅”校园建设持续推进,校园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区内主要中学

哈尔滨市第三十六中学校

哈尔滨市杨楚珊中学

哈尔滨市第四十一中学校

哈尔滨市第九十七中学校

哈尔滨市爱建学校

哈尔滨市第十五中学校

哈尔滨市第三十三中学

哈尔滨市光华中学校

哈尔滨市第五十七中学校

哈尔滨市第五十一中学校

哈尔滨市群力经纬中学

哈尔滨市第一三八中学校

哈尔滨市第二十六中学校

哈尔滨市第一四八中学校

哈尔滨市第七十六中学校

哈尔滨市第九十六中学校

哈尔滨市第六十中学校

哈尔滨市第一一三中学校

哈尔滨市第一五九中学校

哈尔滨市第七中学校

---

科技

2013年,道里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值47亿元,同比增长2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3亿元,占全区GDP的2.5%。申请专利总数1543项,同比增长0.3%;授权专利总数961项,下降9.8%,总数均列全市第三位。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485家(通过认定27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7家(通过认定10家)。在国家及省、市、区各类媒体发表科技宣传报道15篇。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9]

2018年,道里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增至23家,孵化器入孵科技企业超过300家。预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3.04亿元,同比增长5%。专利申请1650件,专利授权850件。通过股份合作方式搭建“政校企”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哈尔滨公共安全产业园、哈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爱建科创园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体育

2013年,道里区安装健身、体育示范社区器材6套。拥有基层文化队伍145支,文体骨干2万余人。全年共举办重大文艺演出419余场次。

2013年,道里区参加全国比赛获得奖牌260枚、金牌81枚,其中银牌16枚、铜牌163枚;参加省级比赛获得奖牌16枚,其中金牌16枚;参加哈尔滨市第十八届运动会获得奖牌622.5枚,其中金牌275.5枚、银牌178.5枚、铜牌168.5枚,总分6866分,名列奖牌榜第一名,总分榜第一名。

医疗

2013年,道里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农村卫生室)269个。其中,医院45个、卫生院5个、门诊部(所)(含个体诊所)172个。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100%。

2018年,道里区卫生计生工作取得新成绩。区中医院、康复医院新大楼竣工,新发红十字医院成为全省首家晋升为二级医院的乡镇卫生院,新增床位110张。顺利通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评估及国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督导、残疾预防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检查工作。区人民医院心脏康复中心作为全国首家二级甲等医院培训基地通过国家认证。全省首推“公共卫生服务券”、惠及群众1.74万人。圆满完成国家慢病示范区复审评估工作,被国家卫健委授予“国家肿瘤登记工作杰出贡献奖”等5项国家级荣誉称号。稳妥应对长春长生狂犬疫苗事件后续处置工作。

医疗机构

类别

名称

疾控中心

道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专科医院

哈尔滨市眼科医院

哈尔滨市妇幼保健院

道里区空腔病防治所

道里区妇幼保健院

区级医院

通江医院

安国医院

道里区人民医院

---

市级医院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

哈尔滨市儿童医院

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市妇产医院)

哈尔滨市中医院

省级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三院经纬医院

黑龙江省第五医院

黑龙江省第二医院

---

社会保障

2013年,道里区共筹集资金25.2万元,为农村45户贫困残疾人进行了危房改造。全区结助残对子187个,其中区直26个单位与农村36户贫困残疾人结成帮扶对子,每月补助生活费100元。街乡结对子112个,社会各界结成助残对子39个。投入资金30万元,为500名贫困残疾人集中发放大米、豆油、保健品等新年慰问品,为300名困难残疾人捐赠羽绒服。为农村贫困残疾人备春耕发放10吨优质有机化肥,价值近10万元。组织7家驻区单位参加在哈尔滨电视台千米演播厅举办的人艺术团慈善演出,共计捐款23.5万元。[9]

2013年,道里区共安置残疾人就业280人。为54名自主创业残疾人发放创业金16.2万元。开展手工编织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各类残疾人技能培训1500人次。资助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中高等教育110人,资助金额17.14万元。继续开展残疾人康复进家庭工作,为220名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38名脑瘫患儿接受免费康复矫治训练。为20名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筛查和手术,为20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实施服药,安排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住院治疗60人。

2018年,道里区以“双创”带动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4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26万人,为700余名农民工追讨发放工资560余万元。在全省率先推出“银龄安康工程”,为全区近1.8万名老年人购买老年意外伤害保险。累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优抚资金1.08亿元,救助、优抚5万余人次。

城乡建设

2018年,道里区城乡建管水平持续提升。霁虹桥、城乡路高架桥建成通车。维修打通河江街、爱园路等道路242条,新建停车场4个、新增泊位7892个。建成老机场路红旗菜市场和大货车集中存放点,彻底解决了老机场路多年的拥堵难题。新建农村公路11公里,新增路灯1000盏、亮化县道37公里。实施省报业集团家属楼区域等旧城改造项目3个,对机场路迎宾路沿线33栋楼体装饰物进行消险加固维修整治,田地街、朝鲜屯棚改项目千余户居民喜迁新居。购房者盼望15年之久的龙凤大厦“烂尾楼”续建工程进展顺利。实行庭院改造街道办事处负责制,综合改造居民庭院26个。依法拆除龙葵路滞迁6年之久的两栋老旧住宅楼,为建设群力与哈西快速城市干道,改善我市西部交通环境创造了条件。整治“大棚房”397个、4万余平方米。全年拆违6.65万平方米。持续开展市容专项整治行动,圆满完成“外挂线”整治工作,整治经验做法获省市表彰。打造新阳路牌匾广告示范街区。加大露天烧烤、冥纸冥币专项治理力度,彻底控制露天烧烤。购置垃圾收集转运等新型车辆174台,清扫保洁机械化作业率达到85%。在全市率先组建快速保洁队,无积尘示范街区标准作业达到60条。清冰雪工作实现“四保”工作目标。组建道里区物业管理基础设施运营公司,在全市率先成立物业应急接续队伍,实现无物业弃管小区和服务监管考评全覆盖。改造农村公厕13座,建成农村垃圾转运间2处、程家岗垃圾转运站1处,实现四镇生活垃圾消纳无害化处理。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1处,1.88万群众喝上放心水。

交通

道里区是哈尔滨的重要交通枢纽,境内有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机场高速路、老机场路、哈双北路、江南中环路、二环、三环、四环路、公路大桥、四方台大桥等交通干道使道里区四通八达,有码头7处,渡口1处。[10]

风景名胜综述

哈尔滨市城区80%的旅游资源在道里区,道里区有国家4A级风景区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防洪纪念塔等多张哈尔滨城市名片,有松花江、长岭湖、太平湖及斯大林公园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

主要景点

兆麟公园

兆麟公园位于道里区兆麟街北端,外环路南,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是哈尔滨最早的公园。该园始建于光绪26年(1900年),民国十五年(1926年)改名为道里公园。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为纪念抗日英雄李兆麟烈士,更名为兆麟公园,并于同年8月12日在该园北部修建了李兆麟将军墓。

斯大林公园

斯大林公园位于松花江南岸,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与太阳岛隔江相望。50年代以前,这里是铁路专用线和航运码头。

斯大林公园

公路大桥

旅游景点

松花江公路大桥于1983年5月动工修建,1986年8月30日竣工。大桥规模巨大,结构新颖,呈剪子形状,全长1565米,是当时全国公路桥之最,也是解放后五十年来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上建设的第一座特大型永久性公路桥梁。

九站公园

九站公园始建于1981年,位于松花江南岸,全长2383延长米,面积251.44公顷。

哈尔滨防洪纪念塔

哈尔滨防洪纪念塔,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57年特大洪水于1958年10月1日建成的。塔高22.5米,塔基用块石砌成,塔下阶表示海拔标高119.72米,标志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时的最高水位;上阶表示海拔标高120.30米,标志1957年全市人民战胜大洪水时的最高水位。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

索菲亚广场

索菲亚广场成立于1997年,占地5万平方米,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广场由圣·索菲亚教堂、犹太新会堂和建筑艺术广场三部分组成。1997年9月,圣索菲亚教堂修复,经哈尔滨市政府批准,将其命名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隶属于哈尔滨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索菲亚广场

长岭湖

长岭湖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新发镇境内,临近绕城高速,毗邻群力新区,交通便利,是哈尔滨市近郊自然形成的小型湖泊,分为东西两湖,占地面积4.1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6平方公里,东西长6.5公里。

中央大街步行街

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是亚洲最长、中国最早的步行街,国家4A级旅游景区,哈尔滨的城市名片。中央大街步行街地处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心区域,南起经纬街,北至松花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全长1450米,宽21.34米,其中最具特色的方石路宽10.8米。1986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将中央大街确定为保护街路,1997改造成为全国第一条步行街,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等称号。[11]

中央大街荣誉称号荣誉称号

授予时间

奖项

2018年10月

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

2020年1月

2020中国县域文化消费百强榜排名71

2021年7月15日

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12]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3 19:58: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10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道里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辖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道里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辖区).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