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乐(音乐流派)

更新时间:2024-11-20 01:29:43 阅读: 评论:0

灵魂乐(音乐流派

灵魂乐 (音乐流派) 次浏览 | 2022.06.29 08:53:29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灵魂乐音乐流派

灵魂乐是1950年代发源于美国的一种结合了节奏蓝调和福音音乐的音乐流派。紧扣节奏、拍掌、即兴形体动作,是其重要特征。灵魂乐独唱与伴唱之间的交流对唱、特别紧绷的发声,也是其主要特色。

中文名

灵魂乐,索尔音乐

外文名

Soul

别名

灵歌

曲风起源

节奏蓝调-福音音乐-Doo-wop

典型乐器

吉他-贝斯-鼓-铜管乐器-主唱

普遍程度

全球、1960年代到1980年代早期

发展

灵魂乐独唱与伴唱之间的交流对唱、特别紧绷的发声,也是其主要特色。早期灵魂乐的代表作是雷·查尔斯演唱的《I Got a Woman》。

整个60年代后期,灵魂乐开始颓废,像Rascals,theBoxTops,MitchRyder,TonyJoeWhite和RoyHead乐队受到一系列的重创。 70年代时,灵魂乐继续发展,如霍尔与奥兹、RobertPalmer、AverageWhiteBand、BozScaggs,和大卫·鲍伊等乐队的推进,使演奏风格更加现代化。

Soul亦称“灵歌”。1969年,“公告牌”用“Soul”来代替原来对“节奏布鲁斯”的称呼。它是由布鲁斯、摇滚乐与黑人福音歌混合而成的一种黑人流行音乐,演唱时较少演奏乐器。

特点

灵魂乐是南方福音和中西部的节奏蓝调的融合,礼拜乐的复兴被带入节奏蓝调的Boogie-Woogie世界之中。从这种肥沃的基础开始,灵魂音乐诞生了。灵魂音乐的特点是坚实的节奏部分配以明确的世俗动感及宗教音乐。吉它常常让位于Hammond B-3风琴,同时采用一些管乐。然而几乎所有灵魂音乐都以热情、高扬的嗓音作为标志,偶尔也加一些即兴表现。

灵魂音乐指望它的听众去寻找爱、为爱而宽恕、或者干脆摇尾乞怜地求爱。热情的艺术家们例如SamCooke,ArethaFranklin和AlGreen总试图淡化灵魂歌手和福音传道士的分界线。你几乎可以把灵魂音乐称作是没有宗教的宗教的音乐。底特律和费城等城市是主流灵魂的温床,因为它在60年代中后期被广泛接受,而阿拉巴马的MuscleShoals和孟菲斯著名的Stax/Voltstudio的发展使灵魂乐关联到funk的产生。

灵魂音乐对美国流行音乐的影响回荡于70年代的白人灵魂到当代的节奏蓝调的音乐家包括歌手MariahCarey和那个“以前叫做Prince的艺人”。

福音歌曲

19世纪末,伴随着五旬节派教会(基督教派别之一,主要由社会底层人士组成)的兴起,福音歌(Gospel)也随之诞生了。它与拉格泰姆、爵士乐差不多同时出现,不同的是它来自黑人教堂礼拜仪式,是礼拜仪式的组成部分,但也通过音乐会、广播和唱片等途径传播。

黑人宗教生活中还有一种歌曲叫"灵歌"(Spiritual)。灵歌的产生比福音歌早,是19世纪初美国南方黑奴在白人赞美歌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灵歌歌唱的题材大都与死亡、复活、解脱和希望有关。它的流传主要依靠口头传播,旋律、和声都比较简单,节奏中带有从黑人劳动歌曲中演变而来的很多切分,一般没有乐器伴奏,歌唱时常以拍手顿足等动作相配合。灵歌发展到后来,由于爵士乐的成分越来越大,慢慢地演变成了福音歌。

福音歌的歌词取自圣经或黑人生活体验,多黑人土语。按照某些牧师噢法,它叙述"福音真理",给人带来"好消息",因此才叫"福音歌"。演唱福音歌时,感情强烈,表现形式狂放自由,与白人演唱宗教歌曲时大不相同。因此有人说:“黑人的宗教不是通过静思去接近上帝的,而是经由肉体的舞蹈、宣泄的喊叫,在迷狂中达到忘我"。

福音歌的演唱形式众多,有独唱、合唱、重唱、齐唱等,大多速度较快,有很多复杂的切分节奏,很多声部之间的呼应,中间夹着呼喊、呻吟、恸哭、以及假声,并伴有拍手顿足等舞蹈动作,提供对位节奏(例41)。如:美国电影《修女也疯狂》中就运用了大量的福音歌作为影片的插曲。最早的福音歌少不了铃鼓伴奏,后来,不断有其他乐器如风琴、钢琴、吉他等加入进来。福音歌的结构,一般来说比较简单,有很多乐句的重复,但由于演唱时随着感情的驱使而自由发挥,使歌曲的旋律经常出现下滑式的华彩,而节奏变得更加复杂。

从1977年起,格莱美奖增设了传统福音歌和现代福音歌两项演唱奖。1983年又将它改为最佳福音歌曲演唱男声、女声和合唱三项大奖。显然,福音歌已经走出了教堂,它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礼拜仪式了。因此,福音歌通过各种传播使其变得更加的流行,也因此使其走进了世俗的商业社会。这无形中预示了一个结果:索尔音乐正在逐渐地形成。所以说索尔音乐是福音歌世俗化、流行化的结果。

代表歌手雷·查尔斯(RayCharles)

灵魂乐之父——雷·查尔斯

雷·查尔斯,生于1930年,美国灵魂音乐家、钢琴演奏家。他开创了节奏布鲁斯音乐。他是第一批被列入摇滚名人堂的人物之一,《滚石杂志》亦把他列为“100个最伟大的艺人”中的第10位。法兰克·辛纳屈称他为“音乐界唯一的天才”。2004雷·查尔斯去世后,按照其生平拍摄记影片《灵魂歌王》。[2]

他6岁时因患青光眼而双目失明,在此之前已开始学习钢琴,后来成为钢琴家和歌手。当他谈起早年在教堂受到的影响时说:"每个星期日都去教堂,所以很自然,我的周围都是教堂音乐。传教士宣讲几行,教堂全体人员就会唱出他所说的,这完全是即兴地插入;在雷·查尔斯的早期录音里,他把世俗的歌词即兴插入他所熟悉的福音歌里,常常也结合一些爵士乐和布鲁斯的成份

到了60年代初,这种世俗与宗教相结合、感情色彩浓烈的黑人音乐有时也被称作"放克"(Funk),与此同时"Soul"这个名词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使用,其含义与"放克"几近相同。("放克"是将福音歌的特点与非洲音乐复杂的复合节奏相结合。它的特点是在一二个和弦的基础上即兴演奏引子似的片段,不断重复,延长时间,并具有强烈的切分节奏;它的速度通常适于舞蹈。)比起福音歌来,索尔(或放克)的拍子变得更为强劲,乐队里增加了电声乐器,总的曲式框架更加固定。但是索尔歌手始终保持福音歌表现上的充分自由:自由的音高、音色、节奏和结构。

阿撒·富兰克林(ArethaFranklin)

阿撒·富兰克林,1942年生于孟菲斯,两岁时随家移居底特律。她的父亲是牧师,母亲是福音歌歌手。富兰克林从小在教堂环境中长大,8岁起在教堂唱歌。60年代初,她演唱了6年的波普歌曲,录了4张专辑,但成绩不佳。大西洋唱片公司的制作人杰瑞·韦克斯勒(JerryWexler)早就发现富兰克林有福音歌的根基,应该朝索尔方向发展。因此,1967年,当阿撒·富兰克林与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前签约公司)合同期满时,韦克斯勒立即让她与大西洋唱片公司签约。阿撒·富兰克林长期积累的福音歌演唱才能马上得到了体现。

如果说,大西洋公司已成为索尔音乐的代理标记的话,那么,阿撒·富兰克林就是这标记上第一颗璀璨的明星。大部分索尔演唱家的主要听众仍是黑人,也许偶尔会进入白人市场。阿撒·富兰克林则不同,她没有改变索尔的特色,却在黑人和白人中都拥有大量听众。阿撒·富兰克林的音域很宽,常常可以充满激情地从很低的女低音快速转向喊叫式福音歌女高音。不管她演唱什么歌曲,传统的民歌、还是百老汇作曲家的作品,都会打上她自己的烙印。

詹姆斯·布朗(JamesBrown)

詹姆斯·布朗,1933年生于佐治亚州的奥古斯塔。他于50年代中期成立福音歌小组,取名"顶好的火焰"(FamousFlames),与"国王"(King)唱片公司签约。60年代初,詹姆斯·布朗带领由40人组成的"詹姆斯·布朗歌舞队"在全国巡回演出。正是此期间,他发展了独特的表演个性。他的歌唱总是用尽全力,结合喘气、呼叫、呜咽等,成了演艺界出名的"最卖力的人"。表演结束时,他脸上流着汗,双膝弯曲,好像就要晕倒在台上一样。这时,有人上来扶他下场,而他又会转回来,拼着命不顾一切地继续演唱。几次来回,使观众也陷入疯狂的激动之中。他的舞蹈也很有名,影响了从迈克尔·贾格尔("滚石"乐队主唱)到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Jackson)等很多人的表演。也有人说:"詹姆斯·布朗在现场演出中的古怪行为和舞蹈场面,成了他艺术的主要部分。"

60年代中期,詹姆斯·布朗的演唱变得更加原始、粗犷,强调"呼喊",而音乐却变得十分简单,常常在二三个和弦的衬托下,依靠即兴重复音型,即所谓"连复"手法,使情绪热烈和激动起来。1967年是詹姆斯·布朗的鼎盛之年,估计有300万观众出席他的音乐会,卖出唱片5000万张。1967-1972年期间,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在节奏布鲁斯排行榜上列为第一。他成了有世界影响的黑人象征。到了70年代中期,流行乐坛的风格变了,很多黑人跳起了迪斯科。从那以后,詹姆斯·布朗的成绩一直都处于"平淡"状态。

惠特尼·休斯顿(WhitneyHouston)

惠特尼·休斯顿

惠特尼·休斯顿(1963年8月9日至2012年2月11日)是一位美国歌手。她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唱片艺术家之一,全球唱片销量超过2亿张。休斯顿发行了七张录音室专辑和两张配乐专辑,所有这些专辑都获得了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的钻石、多白金、白金或黄金认证。她在流行音乐排行榜上的跨界魅力以及在MTV上的突出地位影响了几位非洲裔美国女艺术家。

1983年,被CliveDavis发掘,并于1985年发行首张同名专辑《Whitney Houston》,该专辑在公告牌专辑榜夺得14周冠军,并以2500万张的销量成为最畅销的首张专辑。1987年,发行的第二张专辑《Whitney》空降并蝉联了11周公告牌专辑榜冠军,并诞生了四首全美冠军单曲。从1985年的《Saving All My Love for You》到1988年的《Where Do Broken Hearts Go》,她是唯一一位连续七次登上美国广告牌百强排行榜第一的歌手。

1988年,获得第30届格莱美奖最佳流行女歌手奖。1992年,主演电影《保镖》并献唱主题曲《I Will Always Love You》,该曲与原声带专辑《The Bodyguard》分别成为史上销量最高的女歌手单曲、专辑。1994年,获得第36届格莱美奖年度专辑、年度制作和最佳流行女歌手三座奖项。1998年,发行专辑《My Love Is Your Love》,并凭借该专辑获得格莱美最佳R&B女歌手奖

1999年,被美国唱片业协会认证为20世纪最畅销的蓝调女歌手。2001年,获得第一届BET终身成就奖。2002年,发行专辑《Just Whitney》后隐退乐坛。2009年,发行复出专辑《I Look To You》再次在多国专辑榜夺冠,并获得了全美音乐奖国际艺人奖。2012年2月11日,因服药过量导致心脏病发滑入浴缸溺水而意外逝世,终年48岁。2012年3月,首张专辑入选格莱美名人堂;5月,获公告牌音乐奖千禧大奖。2013年,首批入选R&B名人堂。2020年,入选摇滚名人堂。[1]

乔·库克

乔·库克(Joecocker),1944年5月出生于英国的谢菲尔德,是英国"蓝眼睛索尔"的代表人物。库克于12岁时踏上舞台,曾加入哥哥的乐队任鼓手和口琴演奏。由于受摇滚乐、布鲁斯及雷·查尔斯等人的影响,库克的演唱树立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乔·库克曾当过加油工,还干过杂志发行社的包装活。1969年,他的首张专辑《有我朋友的一点帮助》(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使其获得了成功,同名标题曲一举获得英国排行榜冠军。1969年,他的第二张专辑为其赢得了更多的荣誉,一首《戴尔塔女士》(Delta Lady)更是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同年,库克举行了全美巡回演出。此后两年,由于演出、录音的极度劳累和麻醉剂上瘾,使他暂时离开了舞台,直到1972年再次复出。1982年,专辑《谢菲尔德的钢铁》(Sheffield Steel)集索尔、摇滚、叙事歌曲等风格于一体,是库克最有代表性的专辑之一。

范·莫里森

范·莫里森(VanMorrison),1945年8月31日出生于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是英国索尔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是,范·莫里森的音乐风格涉及面甚广,布鲁斯、爵士、乡村、民谣以及索尔音乐无一不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索尔只是他音乐风格中的一部分。 由于受到父母的影响(母亲曾是一名爵士歌手),很小就对布鲁斯和爵士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5岁时离开学校开始从事音乐工作。1963年组织了"他们"(Them)乐队,并出版了两张专辑。

1969年,他在"华纳兄弟"(WarnerBrothers)公司推出了第一张个人专辑《星际星期》(Astral Weeks)。随后,于1970年推出的《月宫舞》(Moondance)是他的一张重要专辑,他把节奏布鲁斯和爵士乐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1980年,专辑《普通一员》(Common one)带有浓烈的乡村浪漫主义情调。从1990年以后,莫里森几乎每年出版一张专辑。1995年出版了第22张个人专辑《像这样的日子》(Days like this)。1996年录制了一张向爵士钢琴家本·西德兰(BenSidran)和阿利森(Allison)致敬的专辑《莫西·阿利森之歌:告诉我点什么》(Songs of mo Allison:Tell me something)是一张典型的爵士唱片。

摩城音乐

50年代中期,随着摇滚乐的出现,流行音乐似乎有了一个统一的市场,尽管社会的其他方面,如种族隔离仍很严重。可是,到了60年代,当社会正朝着消除种族隔离努力的时候,音乐产业反而退回到了隔离状态。

60年代初,青少年的偶像,如冲浪音乐、民谣摇滚、"披头士"等等,都是白人。而索尔基本上只在黑人市场流行。索尔歌手很少有白人,大部分都在黑人俱乐部或城市的贫民区演出,他们演唱得最好的歌曲,都只能在节奏布鲁斯的排行榜上获得名次,只是偶尔有所突破。这时,有一家唱片公司想方设法把带有索尔倾向的黑人音乐与波普相结合,打入白人市场,使它不仅在节奏布鲁斯,也在波普排行榜上有名。这家唱片公司叫做"摩城"(Motown),它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摩城也因此成了流行音乐中一种风格的代表。

摩城的索尔音乐与真正的索尔音乐相比,根基是相同的:都是福音歌和节奏布鲁斯。但是,由于摩城的索尔吸收了波普的成分,一方面,固然使它的听众更广泛,商业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已经不是真正的索尔了。

它与真正的索尔区别在于:它不是一种即兴的艺术,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这也许正是原来福音歌和索尔的生命力之所在),索尔音乐那种原始的、自然状态的表现在摩城的声音中已经找不到了。相反,它已经过修饰、加工,是专业化的,无论是歌声还是乐队都是预先精确地设计好的。尽管如此,它在商业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说摩城音乐(MotownMusic)是索尔音乐商业化以后的产物。

摩城的创立者是唱片制作人兼歌曲作家巴瑞·戈迪(BerryGordy,1929年出生)。戈迪年轻时曾在他的家乡底特律办过唱片公司,发行爵士乐,但没成功。1960年,他借款700元,在同一城市建起了"摩城"唱片公司。

摩城(Motown)这个词是从底特律的别称"摩托城"(Motortown,或译"汽车城")而来的。戈迪依靠自己的音乐直觉和经营思维以及以往的经验,已经懂得如何才能取得成功。果然,不到十年时间,摩城推出了很多"流行索尔"热门歌曲和一批杰出的歌手和乐队。它本身也从小小的规模发展成美国由黑人拥有和经营的最大的唱片公司,以致它的唱片销量在60年代超过美国任何一家公司。

戈迪的成功首先在于依靠有才能的音乐家。摩城的歌手很少自己作曲,戈迪聘用为摩城作曲并制作唱片的先后有斯莫基·罗宾逊(SmokeyRobinson)、诺曼·惠特菲尔德(NormanWhitfield)、多齐尔(LamontDozier)和霍兰兄弟(EddieHollandandBrianHolland)等。在他们的精心制作下,成功地推出了一批歌手和演唱组。他们有斯莫基·罗宾逊领导的"奇迹"(Miracles)演唱组、女歌手玛丽·韦尔斯(MaryWells)、男声五重唱组"诱惑"(Temptations)、男歌手马文·盖伊(MarvinGaye)、女声五重唱组"奇妙"(Marvelettes)、男声四重唱组"四顶尖"(FourTops)、"戴安娜·罗斯与至高无上"(DianaRossandtheSupremes)演唱组等。

戈迪的成功还在于他的经营方式。他按照固定的音乐风格对摩城的产品进行严格控制。摩城的歌曲具有比较复杂的乐曲编配技术;使用包括弦乐在内的乐队伴奏;歌词很少双关语或黑人用语,避免任何重大的或有争议的题材,主要叙述青少年浪漫故事(1968年以后有所突破)。

摩城于1971年离开底特律,搬到洛杉矶(日落大道),它以继续推出"杰克逊五兄弟"(JacksonFive)、"舰队司令"(TheCommodores)、史蒂维·旺德和戴安娜·罗斯等明星的作品而取得成功。但是,戈迪的严格控制使很多人受不了而离开了摩城。1988年,摩城终于卖给了MCA音乐公司。

通过与摩城签约取得成功的歌手与团体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女声三重唱组"马撒和范德拉斯"(MarthaandtheVandellas)、特雷尔(TammiTerrell)、小沃特(JrWater)等。

下面重点介绍戴安娜·罗斯和史蒂维·旺德:

戴安娜·罗斯(DianaRoss)

戴安娜·厄妮丝汀·厄尔·罗斯(英语:Diana Ernestine Earle Ross,1944年3月26日-)是一位美国歌手及女演员,是1960年代摩城唱片组合至上女声的主唱。 1970年退出组合后,她开始转型成为一个独唱女歌手,她在电影以及百老汇剧院取得极大的成功。她在《Lady Sings the Blues》一剧中凭著饰演已故歌手比莉·哈乐黛角色获提名1972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同时亦赢得该年金球奖。她共赢取8个全美音乐奖,囊括12个格莱美奖提名。1976年,《告示牌》杂志把她封为年代最佳女艺人。1977年,她凭著个人剧《An Evening with Diana Ross》获得托尼奖。[3]

戴安娜·罗斯

戴安娜·罗斯的嗓子清澈、委婉,很适合"至高无上"所表现的青少年爱情的主题。因此,她的声音有"甜美的索尔"之称。1965年,"至高无上"在国内外巡回演出,有时出场费可高达10万美元。随着戴安娜·罗斯的独唱表演越来越突出,在戈迪鼓励下,戴安娜·罗斯于1969年离开"至高无上",开始独唱生涯,第二年获格莱美最佳女歌手奖。

1971年主演电视剧《戴安娜》(Diana),1972年拍摄她第一部影片《女人演唱布鲁斯》,扮演主角--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爵士歌手比利·霍利迪。70年代,她还发表了两张专辑《戴安娜·罗斯》(1976)和《戴安娜》(1980)。一系列的成功使罗斯成为流行音乐领域中的一位超级明星。1981年,她与莱昂内尔·里奇(LionelRichie)一起演唱的《无尽的爱》(EndlessLove,同名电影主题歌),在波普排行榜夺冠达9周之久。同年,她离开摩城,改与美国广播唱片公司(RCA)签约。

史蒂维·旺德(StevieWonder)

1950年,史蒂维·旺德出生于密西根州萨吉诺,原名莫里斯(StevelandMorris),先天失明。不久,随家迁往底特律,并在当地教堂唱歌,10岁时,通过"奇迹"成员介绍,来到摩城试唱。他能唱歌、弹琴、打鼓,录音棚里能找到的乐器他几乎都能演奏。戈迪对他的才华大为赞赏立即与他签约,并替他改名为小旺德(LittleStevieWonder)。他的第四首单曲《指尖,第二部分》(Fingertips,Part2根据一次现场演出的第二部分录音而成)于1963年获波普排行榜冠军。

《指尖》传达出盲人通过指尖的触摸对生活的感受,是一首强烈的、具有福音歌特点的歌曲,"12岁的天才"(当时大家这么称呼他)独唱和自吹口琴,与有力的背景乐队相结合,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60年代,史蒂维·旺德有16首作品进入"最佳40",这里有地道的索尔歌曲,也有白人摇滚歌曲的翻唱版。70年代,他的童腔已经消失,他继续扩展自己的音乐知识和理论,注重作品的创作技术,特别是和声的运用。

此后,史蒂维·旺德发表了一系列具有自己风格的专辑,并都由他独立制作。为了摆脱摩城的控制,他于1971年建立了自己的录音公司,并与戈迪达成协议,摩城负责发行,对半分利,在艺术上史蒂维·旺德自己说了算,这在摩城是没有先例的。

在1972年的《(盲人用)书刊录音唱片》(TalkingBook)中,有两首歌曲获排行榜第一,一首是《迷信》(Superstition),把索尔与迷幻摇滚两种风格相结合。另一首是《你是我生命中的阳光》(Youarethesunshineofmylove,例42)略带爵士摇滚的特点。专辑《内心听觉》(Innervisions,1973)及其他一些歌曲的歌词具有更多的社会意义。

到了80年代,史蒂维·旺德风华不减当年。他为电影《红衣女郎》(Theladyinred,1984)创作的歌曲《电话诉哀情》(IJustcalledtosayIloveyou),不仅获排行榜第一,而且还获奥斯卡最佳电影插曲奖。从1974-1984年间,史蒂维·旺德共获得15项格莱美大奖,创美国流行乐坛最高纪录。

白人灵魂乐

Blue-Eyed Soul(白人灵魂乐)指的是音乐的演奏以及白人音乐家歌声的组合。它最初出现在60年代中期,Righteous兄弟用打击乐唱着《失去爱的感觉》成为它出现的标志。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3 19:49: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09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灵魂乐(音乐流派).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灵魂乐(音乐流派).pdf

标签:流派   灵魂   音乐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