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县是甘肃省陇南市下属的一个县,位于甘肃东部,西汉水上游。与之接壤的县市有:东边天水市秦州区、西和县,西边宕昌县、定西市岷县,南边武都区,北边天水市武山县、甘谷县。全县面积4299.92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10月,礼县辖22个镇、7个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礼县常住人口424135人。
2019年,礼县完成生产总值41623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06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897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73206万元。2020年11月21日上午,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宣布礼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中文名礼县
外文名Lixian County
别名李店、秦皇故里
行政区划代码0939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甘肃省陇南市
地理位置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部
面积4299.92
下辖地区22个镇、7个乡
政府驻地城关镇
电话区号4299.9250
邮政区码742200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甘肃秦文化博物馆、祁山武侯祠、秦西垂陵园
火车站盐官站(论证中)
车牌代码甘K
方言中原官话秦陇片
代表文化秦文化
人口数量424135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
地区生产总值416236万元(2019)
建制沿革夏:为《禹贡》之雍州地。夏禹治水,于蟠冢山疏导漾水(西汉水)。
商仍为雍州地。
西周:礼县为西陲(亦称西犬丘)。公元前909—895年,周孝王封秦大骆子非子为附庸,建邑秦亭(今张家川县境),号曰秦嬴。又以大骆妻申侯女所生子成为大骆适嗣,居西犬丘(今礼县永兴乡一带)。
东周:秦襄公七年(前771),申侯联合犬戎伐周,杀周幽王于骊山下。秦襄公领兵救周,后周平王东徙洛邑,襄公拥兵护送平王。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今陕西岐山县)以西地,秦始有国,都西陲宫(今礼县永兴乡一带)。礼县是秦族、秦文化的真正发祥地。
秦:礼县属陇西郡之西县。
两汉:其地分属西县、武都县。
三国:仍为武都、西县辖地。
西晋:西县改始昌,属天水郡。
礼县出土的先秦文物“编钟”
礼县出土的先秦文物“编钟”
东晋:礼县大部分地属秦州仇池郡。
南北朝:北魏置汉阳郡,治所在兰仓(今汉阳);西魏改汉阳郡为汉阳县,属长道郡。
唐朝:时其地分属长道(县治李店)、大潭二县。
宋仍之。
元朝:代设李店文州军民元帅府,后因“李”字凡俗,借文雅的同音“礼”字代替,初隶王相府,后属吐蕃宣慰司。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置礼店千户所,属岷州卫,十五年改属秦州卫。成化九年,始置礼县,设县城于所城西(今礼县城穿城门以东为所城),领于秦州而属巩昌府。
清朝:顺治十六年裁卫所,将巩昌卫文县所、西固所十百户并归礼县。雍正七年改秦州直隶兰州布政司,礼县仍为所属。
中华民国:初属渭川道所辖。一九三六年,成立甘肃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礼县。 [1]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8月礼县解放,成立礼县人民政府,属武都地区行政专员公署所辖。1955年划归天水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58年8月,西和与礼县合并,改称西礼县,县人民委员会设在礼县城。1962年礼县、西和两县分置。1985年7月礼县划归武都,原武都专区改名陇南行署。2004年陇南撤地设市,礼县仍为所属。
2014年,撤销红河乡、宽川乡、祁山乡、永兴乡、永坪乡、中坝乡,设立红河镇、宽川镇、祁山镇、永兴镇、永坪镇、中坝镇;撤销雷坝乡、罗坝乡,设立雷坝镇、罗坝镇。同年,城关镇、盐官镇、白河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2016年1月,撤销崖城乡、洮坪乡、龙林乡,设立崖城镇、洮坪镇、龙林镇。2018年3月,撤销固城乡、湫山乡、江口乡、白关乡、王坝乡、滩坪乡、桥头乡,设立固城镇、湫山镇、江口镇、白关镇、王坝镇、滩坪镇、桥头镇。
2020年11月21日上午,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宣布礼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行政区划截至2019年10月,礼县辖22个镇、7个乡。[2]
类别 | 名称 | |||||||
镇 | 城关镇 | 盐官镇 | 石桥镇 | 白河镇 | 红河镇 | 宽川镇 | 祁山镇 | 永兴镇 |
永坪镇 | 中坝镇 | 罗坝镇 | 雷坝镇 | 崖城镇 | 洮坪镇 | 龙林镇 | 固城镇 | |
湫山镇 | 江口镇 | 白关镇 | 王坝镇 | 滩坪镇 | 桥头镇 | - | - | |
乡 | 马河乡 | 上坪乡 | 雷王乡 | 沙金乡 | 草坪乡 | 肖良乡 | 三峪乡 | - |
礼县隶属于陇南市,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部,岷峨山脉东麓,地跨东经104°37′--105°36′,北纬33°35′--34°31′之间,东邻天水市秦州区和陇南市西和县,西接陇南市宕昌县和定西市岷县,南连陇南市武都区,北与天水市武山县和甘谷县接壤。距兰州市345公里、天水市97公里、武都区250公里。
地形地貌礼县地质地貌复杂,地势北高南低,中部为黄土梁峁区,西北和西南部为秦岭石质山地,南部为土石山区。境内海拔最高3312米(上坪乡没遮拦梁),最低1080米(肖良乡桃林村),平均海拔1639米,县城海拔1404.6米。地貌类型属陇南山区秦岭山地之间断陷部分的西礼盆地。县城东北部为黄土梁峁沟壑山区,西北和西南部为秦岭石质山地或土石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貌形态多样。
地质构造礼县位于中秦岭华力西期及印支期褶皱带(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带)。由陕西山阳——礼县断裂带及陕西凤县——礼县王坝左家——宕昌断裂带控制。地层区划属秦岭地层分区。出露地层有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三叠系、第四系及燕山期运动的花岗岩,其中以泥盆系地层出露面积最大。区内主要断层为:礼县——罗坝——锁龙断裂带;礼县——洮坪魏子坝断裂带;朱家坝(王坝)——秦家湾(铨水)断裂带;成河——廖家寺——林边断层;石堡——龙王山—茨坝断裂带。区内主要褶皱为石家河坝复式向斜。北翼由舒家坝组地层构成次级马坞背斜,南翼由西汉水组构成次级张风坡背斜。区内岩浆岩主要为中川花岗岩体、碌碡坝花岗岩体。岩脉主要有花岗闪长岩脉、花岗岩脉、辉绿岩脉、黄斑岩脉等。
水文礼县境内地表水资源丰富,嘉陵江一级支流西汉水纵贯全县,有常年性河流14条,集水面积3755平方公里,季节性河流8条,集水面积497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10.8亿立方米,径流深为100-225mm,平均径流量为6.877亿立方米。全县地表水资源主要靠降水补给,其中自产水6.8777亿立方米,占总水量64%,入境水3.9亿立方米,占总水量36%,人均自产水资源量1338立方米,比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200立方米少861.92立方米,比全省人均自产水资源量1152立方米高186立方米。礼县境内主要是长江流域,最大河流西汉水是嘉陵江的一级支流,西汉水发源于天水市麦积区西南70多公里的齐寿山,自礼县盐官镇罗堡村进入本县境内,流经盐官、祁山、永兴、城关、石桥、江口、龙林、雷坝、肖良3镇6乡,在肖良乡桃林村流入西和县境内。县境内104.1公里,流域面积4225.8k㎡,河流平均比降4.05‰,多年流量为10.9秒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是1963年6月5日,实测流量为1340秒立方米,最小流量是1972年12月15日,实测流量仅为O.23秒立方米,县境内多年平均流量为21.78秒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8396.6万立方米,河流泥沙严重,多年平均为307公斤/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模数为311.7吨/平方公里,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072万吨/年。西汉水主要支流有峁水河、漾水河、永坪河、燕子河、谷峪河、洮坪河、清水河、邓家河、碧玉河、太石河等十条河流和宽川河、花石河等“一水十河”,小流域68条。
气候礼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辖区内大部分地方以梁、峁、沟、壑等黄土地貌为主,立体气候明显,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温差大,降水量较少,春季干旱少雨、夏季温和炎热,秋季阴雨适宜、冬季干燥较寒,多东北风,雨水集中,全年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气温10.3℃。1月平均气温-2.3℃,极端最低气温-20.1℃(1977年1月30日);7月平均气温21.7℃,极端最高气温35.6℃(1966年6月19日)。最低月均气温-12.7℃(1977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25.3℃(1977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为24.0℃,最大日较差28.5℃(1978年2月27日)。生长期年平均281.1天,无霜期年平均184.5天,最长达208天,最短为14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883.3小时,年总辐射109.5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281.1天(一般为2月23日~11月30日)。年平均降水量470.7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15.4天,最多达140天(1984年),最少为90天(2002年)。极端年最大雨量751.9毫米(1984年),极端年最少雨量254.2毫米(1969年)。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至9月,7月最多。
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冰雹、暴雨(雪)、寒潮、霜冻、低温冻害、大风、连阴雨、雷电、等,由气象条件引发的山洪、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及农业气象灾害等也较为严重,对礼县工农业生产、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等造成较大影响。
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礼县矿种较多,以稀贵金属和有色金属为主,能源矿产和淡水资源短缺。且分布零散,规模相对较小。截止2010年,礼县已发现金、银、铜、铁、铅锌、铀、花岗岩、大理石等20余种。主要分布在罗坝、洮坪、湫山、石桥等20多个乡镇。
土地资源截止2010年,礼县有土地资源628.35万亩,其中耕地199.63万亩、园地6.22万亩、林地198.21万亩、牧草地111.84万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0.62万亩、交通用地3.76万亩、水域8.5万亩、未利用地99.75万亩。农林牧用地比重偏大,属于农林牧结构的土地利用现状。
人口民族人口2017年末,礼县总户数13.4158万户,总人口53.6817万人,常住人口47.23万人,出生率13.73‰,自然增长率5.57‰。
2016年末,礼县总人口53.79万人,乡村人口46.64万人,占总人口86.71%,城镇化率24.29%。
2014年末,礼县总人口53.48万人,常住人口45.9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29万人,城镇化率为20.20%。礼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060.3元,比上年增长7.9%;农民人均纯收入3923.1元,比上年增长14.1%。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礼县常住人口424135人 。
民族截止2016年,礼县民族构成以汉族人口为主,占全县总人口的98.2%,另外还有回、藏、满、蒙、苗、彝等6个少数民族。
政治县委书记:孙根林
经济综述礼县县门2016年,礼县实现生产总值33.1亿元,比上年增长8.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4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6.6亿元,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17.1亿元,增长10.6%。三次产业结构比值重为28.35∶19.88∶51.77。固定资产投资72.7亿元,增长1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亿元,增长9.1%。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6亿元,增长3.31%;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9.44亿元,增长4.4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4.06亿元,增长36.98%;各项存款余额103.99亿元,增长9.15%。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101.9,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3,控制在省市下达的目标范围内。
2017年,礼县完成生产总值28.990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7.5341亿元,第二产业3.0159亿元,第三产业18.4402亿元。
2018年,礼县预计实现生产总值33.5亿元,同比增长8.2%。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4.01亿元,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1199元和6866元,同比增长6.3%和15.2%。
2019年,礼县完成生产总值41623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06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897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73206万元。
第一产业2016年,礼县粮食总产量14.17万吨,减产11.94%。苹果产量8.79万吨,增长8.57%;花椒产量2550吨,增长11.67%;核桃产量达5200吨,增长10.87%,林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劳务经济稳定,输转劳务12.0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4.26亿元,增长4.4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490.2元,增长8.2%。其中,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净收入分别完成1221.1元、1857.3元,分别增长10%、10.5%。
2014年,礼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49042.21万元,较上年增长7.0%;实现农业增加值92075万元,较上年增长6.5%。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57108.4吨,较上年的147403.5吨,增产9704.9吨,同比增长6.58%。分作物看,小麦总产量为73930.1吨,同比增长8.18%。玉米总产量为29470.9吨,同比增长2.3%。洋芋总产量为45610.4吨,同比增长7.6%,其余各项作物均较上年有所增长。苹果产量达72739吨,同比增长11.81%;花椒产量达2100吨,同比增长17.32%;核桃产量达4480吨,同比增长20.27%,经济林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第二产业礼县主导产业为黄金、石材、农副产品、化工建材等。
2016年,礼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9335.1万元,比上年增长11.88%;增加值51064万元,增长5.6%;销售产值139442.3万元,增长12.25%。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天然花岗石建筑板材产量103.80万平方米,增长152.90%;黄金产量3804公斤,下降3.89%;果汁和蔬菜汁饮料类产量6120吨,增长148.18%。
2014年,礼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09896万元,同比增长16.58%。实现增加值47713万元,同比增长33.1%。实现销售产值109896 万元,同比增长16.58%。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实现天然花岗石建筑板材634600平方米,同比下降30.3%。实现黄金3235公斤,同比增长55.4%,实现果汁和蔬菜汁饮料类2705吨,同比下降40.19%。实现中药材944吨,同比增长11.58%。
第三产业2016年,礼县第三产业增加值17.1亿元,增长10.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亿元,增长9.1%。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6664.18万元,比上年增长16.15%。
2014年,礼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133.6万元,同比增长12.75%。其中:实现县的消费品零售额46852.6万元,同比增长14.0%;实现县以下的消费品零售额25281万元,同比增长6.5%。全县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787.55万元,比上年增长24.8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5%。
社会事业文化事业2014年末,礼县全县有乡镇文化站29个、568个农家书屋,图书馆馆藏各类书籍13万册。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8%。
2011年末,礼县有文化馆、博物馆、文化娱乐中心、图书馆、赤土山园林管理所、祁山武侯祠管理所、文物保护队、文化市场稽查队、礼县秦剧团.礼县先秦既三国研究会、礼县私、公立书画院各1个,基层文化站11个,各类文化市场滩点40处。有各类专兼职文化工作者100多人。
社会保障截止2016年,礼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103299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8609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数达6965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数达34042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人数443370人。发放创业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1570万元,有效带动创业促进就业。2016年,全县职工年平均工资712555千元,比上年增长3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02.6元,比上年增长8.4%。
医疗卫生2014年末,礼县共有医疗机构38个,中医院1个、疾病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站1个,卫生监督所1个、卫生学校1个、社区卫生院2个、农合办1个、乡镇卫生院29个。拥有病床1150张,卫生技术人员960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12人,注册护士169人药师39人,技师30人,其他410人。
2016年末,礼县共有医疗机构45个,乡镇卫生院29个,病床1388张,卫生技术人员99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52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49%,计划生育率97.13%。
基础设施2016年全县实现了村村通沥青(水泥)路,建成农村公路通畅工程55项315公里,新建堤防工程9处17.52公里,新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2处,实施农村安全人饮工程45处,有效解决了2.8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加快能源通信设施建设,实施“一池三改”927户,节柴改灶2250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850台、太阳灶3667个,新建4G基站56座,行政村宽带覆盖率提高到90.3%,动力电覆盖率达到100%。
礼县体育场科教事业2016年,礼县普通高考本科上线率达25.81%,中职生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占全市的95.2%。全县共有学校487所,教师5959人,在校学生87804人。
2014年,全县总校数481所,教师7969人,其中:专任教师7706人,在校学生84687人,其中:小学在校生39412人,初中22088人,高中9648人,农职中中学3895人,幼儿园9644人,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60.9%,高考二本上线率提高到23.6%,同比增长4.7%。
礼县一中乡村振兴2021年8月27日,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乡村振兴局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
历史文化文化礼县是秦族、秦文化的发祥地。
2002年经过8年多时间的发掘和研究论证,礼县大堡子山发现的古墓群被专家一致认定为秦始皇祖先的第一陵园——西垂陵园;礼县也被认定是中国古代重要史书《史记》所记载的秦人发祥地“西犬丘”所在地。
风俗乞巧
乞巧是流行于西汉水流域(礼县永兴地区入西和长道、石峡地区)的一种地方特色浓郁的文艺表演形式。乞巧是乞求“七娘娘”(即七仙女)赐于灵慧、利巧的意思。[3]
根据史料记载,乞巧活动始于唐而兴于宋,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乞巧节演出,从七月初一开始至初七结束,参加者大多为各村未出嫁的姑娘,演出时姑娘们载歌载舞,场面宏大,整个活动过程分为迎巧、坐巧、乞巧、送巧四个阶段。[3]
乞巧庙会
庙会为民间祭祀神灵的一种形式。即确定一个日子,附近乡民持香秉烛集聚祭祀神灵,这个日子为“正会”。正会前后共四日,唱四天四夜的戏,曰“神戏”。但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庙会旧有的意义逐渐消失,而代之以群众性的文化娱乐和物资交流活动为主要内容。
其他风俗:拜师、寄保、找拜大、抓岁、说春、山歌等。
美食
礼县热面皮:礼县热面皮,是将面粉制成的面皮和面筋蒸熟后,用盐、辣椒、醋等调味料搅拌,再配以时令蔬菜即可食用的一道美食,口感鲜香、麻辣,面皮筋道。
礼县“猪油饼”:礼县猪油饼是颇具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该饼酥脆、不油腻,食用方便。是当地人的早餐。
特产
礼县大黄:礼县大黄是中药材优良品种,甘肃省礼县特产,因主产于该县铨水乡又称.“铨水大黄”、“铨黄”。礼县大黄属掌叶大黄,生产历史始于汉代。礼县大黄块形大,质地坚实,气味清香,药理性能好,品质优良,有效成份含量居中国之首。2005年,礼县大黄获得国家原产地地域保护认证和原产地标记认证。
其他特产:花椒、核桃、当归、羊肚菜、酒柿子等。 [5]
风景名胜简介 | 图片 | |
甘肃秦文化博物馆 | 礼县是秦族、秦文化发祥地。甘肃秦文化博物馆馆藏文物5000余件,古籍资料10000余册,展馆内主要展示了秦早期文化的文物及礼县历史、民俗文化及翰墨遗珍书画, 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 甘肃秦文化博物馆 |
西垂陵园 | 礼县,古称“西垂、西犬丘”,秦人最早的都邑所在地,是秦人走向中原成就霸业的摇篮。20世纪90年代初,在位于礼县城东12公里处的大堡子山发掘出土四座规模宏大的秦公墓,专家们通过对出土文物分析研究后初步认定是秦仲、庄公或襄公陵墓,并确立了此陵园为秦第一陵园——西垂陵园的地位。 | 礼县大堡子山出土的文物 |
祁山武侯祠 | 祁山东起盐官镇,西至大堡子山,横卧西汉水北侧,绵延25公里,地扼蜀陇之咽喉。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曾在此“六出祁山”。祁山堡武侯祠距礼县县城25公里,塑有诸葛武侯神像,四周尚有点将台、藏兵湾、九寨、上马石、小祁山、卤城盐井、西县、木门道、铁笼山等十余处古遗址。 | 祁山武侯祠 |
三国古战场——铁笼山 | 铁笼山位于县城南15公里处。铁笼山绝壁峭峙,孤险云高,望若垂壶,西汉水绕其南,急流翻滚,谷转雷鸣,其山状若鸟笼,故称铁笼山。三国时姜维曾在此大战司马昭。 | 铁笼山 |
秦皇湖 | 秦皇湖位于礼县县城东北50公里处的红河乡双石沟,是利用红河水库发展起来度假、避暑、水上娱乐为主的风景区,由红河湖、天台山、方口寺景区组成。秦皇湖水域面积达3000余亩,是陇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 | 夕照秦皇湖 |
赵世延家庙碑 | 该庙碑位于县城南1里处的赵世延家庙遗址,元仁宗延祐3年(1316)秋建。正面四周阴刻串枝莲文,中间刻文皆为楷书,右起竖刻33行,行64字,共1230多字(个别字损)。 | 赵世延家庙碑 |
翠峰 | 位于礼县县城东南15里处,“翠峰松涛”为礼县古八景之一。其山势峻秀、植被良好,殿宇庙阁凌空筑就。 | 翠峰寺 |
大河边草原 | 位于礼县县城西南75公里处的上坪乡境内,草原面积达20万亩。 | 大河边草原 |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4]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2 03:42: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00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礼县(甘肃省陇南市辖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礼县(甘肃省陇南市辖县).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