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孢子虫广泛存在于动物中,亦为人体的重要寄生孢子虫。寄生于人体的主要是微小隐孢子虫(C.parvum),该虫是机会致病原虫,但也是一种重要的腹泻病原。本病在国外的研究报道日趋增多,国内近几年也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
界原生生物界
门顶复门
纲孢子虫纲
亚纲球虫亚纲
目真球虫目
科隐孢子虫科
属隐孢子虫属
种小隐孢子虫
分布区域亚洲、欧洲、美洲
中文学名隐孢子虫
中文别名Cryptosporidiumn Tyzzer 1907
简介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Tyzzer,1907)隶属顶复门(Phylum Apicomplexa)的孢子虫纲(Class Sporozoa),均营寄生生活。生活史较复杂,具有无性的裂体增殖和有性的配子生殖两种生殖方式。这两种生殖方式可以在一个宿主或分别在两个不同宿主体内完成。隐孢子虫是一种重要的引起人和动物腹泻的机会性致病原虫。[2]先天或后天免疫功能低下者尤易感染该虫。
形态卵囊(oocyst)呈圆形或椭圆形。大便中的卵囊为厚壁卵囊,具有二层囊壁,直径4~6μm,在小肠微绒毛区的卵囊约为1μm。成熟的卵囊内含有4个裸露的子孢子(sporozoite)和由颗粒物组成的残留体(residual body)。子孢子呈月牙形,大小为1.5μm×0.75μm,有一个核。未经染色的卵囊很难识别,用改良抗酸法染色后,在染成蓝绿色背景的标本中,虫体被染成玫瑰色。显微镜下,囊内子孢子呈不规则排列,残留体为颗粒状呈暗黑色或棕色。
基因体小隐孢子虫的基因体(2004年定序结果)约有10.4Mb,共8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约为1.04~1.5Mb大小,染色体上不具有转座子。它和其他顶端复合生物亚门的生物不同,小隐孢子虫的质体或粒线体上不具有基因。
生活史隐孢子虫成虫形成过程隐孢子虫的生活史简单,不需转换宿主就可以完成。生活史有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和孢子生殖三个阶段,均在同一宿主体内进行,称为内生阶段。随宿主粪便排出的卵囊具感染性。
人和牛及其它易感动物吞食成熟卵囊后,子孢子在消化液的作用下自囊内逸出,先附着于肠上皮细胞,再进入细胞,在胞膜下胞质外形成纳虫空泡,虫体即在泡内进行无性繁殖,先发育为滋养体,经三次核分裂发育为Ⅰ型裂殖体。成熟的Ⅰ型裂殖体含有8个裂殖子。裂殖子被释出后侵入其它上皮细胞,发育为第二代滋养体。第二代滋养体经2次核分裂发育为Ⅱ型裂殖体。成熟的Ⅱ型裂殖体含4个裂殖子。这种裂殖子释出后发育为雌配子体或雄配子体,进入有性生殖阶段。雌配子体进一步发育为雌配子,雄配子体产生16个雄配子,雌雄配子结合后形成合子,进入孢子生殖阶段。合子发育为卵囊,成熟的卵囊含有4个裸露的子孢子。卵囊有薄壁和厚壁两种类型。薄壁卵囊约占20%,仅有一层单位膜,其子孢子逸出后直接侵入宿主肠上皮细胞,继续无性繁殖,使宿主自身体内重复感染;厚壁卵囊约占80%,在宿主细胞或肠腔内孢子化(形成子孢子)。孢子化的卵囊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即具感染性。整个生活史约需5~11天完成。
致病性隐孢子虫隐孢子虫主要寄生于小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由宿主细胞形成的纳虫空泡内。空肠近端是胃肠道感染该虫虫数最多的部位,严重者可扩散到整个消化道。肺、扁桃体、胰腺和胆囊等器官亦发现有虫体。
由于本虫寄生于肠粘膜,使之表面可出现凹陷,或呈火山口状,肠绒毛萎缩,变短变粗,或融合、移位和脱落,上皮细胞出现老化和脱落速度加快现象,但感染轻者肠粘膜的变化不明显。由于虫体的寄生,破坏了肠绒毛的正常功能,影响消化吸收而发生腹泻。但其致病机制很可能是多因素的,如肠粘膜表面积的缩小,多种粘膜酶的减少可能也起重要作用。
临床症状和严重程度取决于宿主的免疫功能与营养状况。免疫功能正常人的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急性水样腹泻,一般无脓血,日排便2~20余次,严重感染的幼儿可出现喷射性水样泻,排便量多。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或厌食、口渴和发热亦较常见。病程长短不一,短者1~2天,长者数年,20天至2个月上下占多数,由急性转为慢性而反复发作者并不少见。
免疫功能受损者感染本虫后,通常症状明显而病情重,持续性霍乱样水泻最为常见,一日数次至数十次。也有同时并发肠外器官寄生,如呼吸道等,其病情更为严重复杂。有人统计57例艾滋病病人感染者,42例死于本病,为艾滋病患者主要致死病因之一。故国外艾滋病病人检查隐孢子虫已被列为常规项目。
免疫缺陷者感染后症状严重,表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对消除本虫的感染是必不可少的。不论免疫功能是否正常感染本虫后血中均可检出特异抗体,但因该虫寄生于肠粘膜表面,体液中的抗体可能不起保护作用,但能降低再感染的严重性。
危害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类仅知道隐孢子虫是一种肠道寄生虫,牛、马、羊、鸭、鹅等数十种动物都可能感染该虫而致病。自1976年起,才有隐孢子虫引起人感染患病的报道,其后许多国家相继报告有该病的发生。1984年证实隐孢子虫病可经水传播。1993年美国密尔沃基发生了该病经水传播的暴发流行,病例达40万人,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视。
流行情况迄今世界已有6大洲74个国家,至少300个地区,都发现了隐孢子虫病。在欧洲的腹泻患者中,隐孢子虫的检出率为1~2%;北美洲为0.6~4.3%;亚洲、澳大利亚、非洲和中南美洲为3~4%,高可达10.2%。很多报道认为,隐孢子虫的发病率与当地的空肠弯曲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病性大肠菌和蓝氏贾第鞭毛虫相近。在寄生虫性腹泻中占首位或第二位。国外爆发流行时有报告,多发生于与病人或病牛接触后的人群,或幼儿园和托儿所等集体单位。美国费城一日托中心,在一次腹泻爆发中隐孢子虫的感染率高达65%(13/20)。同性恋并发艾滋病患者近半数感染隐孢子虫。
1987年,中国的韩范在南京市区首先发现了人体隐孢子虫病病例。随后在南京、徐洲、安徽、内蒙、福建、山东和湖南等省市都报道了一些病例。在腹泻患者(多为儿童)中,隐孢子虫的检出率为1.36~13.3%,其中福建的感染率最高。
一般认为隐孢子虫病多发生在2岁或5岁以下的婴幼儿,男女间无明显差异,温暖潮湿季节发病率高,农村比城市多,沿海港口城市比内地多,经济落后、卫生状况差的地区比发达地区多,畜牧地区比非牧区多。但这些情况并非绝对,也有相反的例外报道,如在芬兰旅游者到外地受感染是主要途径,因此,该地区的成人感染多于儿童,城市高于农村。
传染源隐孢子虫病人的粪便和呕吐物中含大量卵囊,多数患者在症状消退后仍有卵囊排出,可持续几天至5周,这是主要的传染源,而健康带虫者和恢复期带虫者也是重要的传染源。据Robert等最近报告,在21例免疫功能正常而无腹泻患者的十二指肠引流物中发现了隐孢子虫卵囊,可是在其粪便内查到的仅不到半数(46.7%),说明不伴腹泻的带虫者是存在的。交叉试验证实,牛、羊、猫、犬和兔等动物的隐孢子虫卵囊亦可感染人,成为畜牧地区和农村的重要动物源性传染源。
传播途径本病为人畜共患性疾病,人与动物可以相互传播,但人际的相互接触是人体隐孢子虫病最重要的传播途径。传播可发生于直接或间接与粪接触,食用含隐孢子虫卵囊污染的食物或水是主要传播方式。近年来,英、美等国均有水源污染引起暴发流行的报道,如只有不到65000人口的西部佐治亚洲,大约13000人发生了胃肠炎,其中39%的患者粪检隐孢子虫卵囊阳性,旅游者亦常通过饮用污染的水源而造成暴发流行。此外,同性恋者之间的肛交也可导致本虫传播,痰中有卵囊者可通过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人对隐孢子虫普遍易感。婴幼儿、艾滋病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病人,以及先天或后天的免疫功能低下者则更易感染隐孢子虫。大量应用多种抗生素、患水痘、麻疹和经常感冒者等均易感本虫。
实验诊断病原学诊断电镜下的隐孢子虫早期对隐孢子虫病的诊断须进行肠粘膜活组织检查,近年则主要从粪便中查出卵囊确诊。检查方法多用粪便直接涂片染色法。水样泻的临床症状可作参考。
金胺-酚染色法: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卵囊为圆形,发出乳白色略带绿色的荧光,中央淡染,似环状。本法简便、敏感,适用于批量标本的过筛检查,但需要荧光显微镜,限制了在基层卫生机构的广泛应用。
改良抗酸染色法:染色后背景为蓝绿色,卵囊呈玫瑰红色,内部结构清晰。
金胺酚-改良抗酸染色法:上述方法染色后,标本中多存在非特异的红色抗酸颗粒,貌似卵囊,难以鉴别。本法先用金胺-酚染色后,再用改良抗酸染色法复染,染后用光学显微镜检查,其卵囊同抗酸染色,而非特异性颗粒呈蓝黑色,颜色与卵囊不同有利于卵囊的检查,并提高了检出率和准确性。
基因检测:采用PCR和DNA探针技术检测隐孢子虫特异DNA,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特点。在PCR中使用相应的引物,可扩增出隐孢子虫DNA特异的452bp片段,其敏感性可达0.1pg水平。
免疫学诊断隐孢子虫病的免疫学诊断近年发展较快,具有弥补粪检不足的优点。
粪便标本的免疫诊断:均需采用与卵囊具高亲和力的单克隆抗体。在IFAT的检测中卵囊在荧光显微镜下呈明亮黄绿色荧光,特异性高、敏感性好。适用于对轻度感染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ELISA技术检测粪便中的卵囊抗原,敏感性、特异性均好,勿需显微镜。流式细胞计数法可用于卵囊计数,考核疗效。
血清标本的免疫诊断:常采用IFAT、ELISA和酶联免疫印迹试验(ELIB),特异性、敏感性均较高,可用于隐孢子虫病的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防治原则该病为人畜共患病,预防本病应防止病人病畜的粪便污染食物和饮水,注意个人卫生,保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的人,增强基免疫力,避免与病人病畜接触。卵囊对外界的抵抗力强,常用的消毒剂不能将其杀死,10%福尔马林、5%氨水,加热65-70℃30分钟,可杀死卵囊。
1、支持和对症治疗因目前尚未找到治疗隐孢子虫病的特效药物,故治疗的重点应为防治脱水、纠正电解质紊乱、加强营养和止泻等。对腹泻严重者可试用前列腺素抑制剂,如吲哚美辛( 消炎痛)。腹泻较轻而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一般无需治疗,适当进食水果和饮料;因器官移植等而服用免疫抑制药物者只要停药一定时间,症状可自行消失;症状严重者须给予对症处理;而对先天性免疫缺陷和艾滋病患者,持续有效的对症支持治疗十分重要,甚至性命攸关。间歇性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细胞毒性药物的患者如终止治疗,病情可缓解。止泻药物均无显效。
2、病原治疗 white-ac等发现巴龙霉素虽然不能根除艾滋病患者体内的小隐孢子虫,但可缓解患者的腹泻症状和减少其包囊排出量。螺旋霉素对症状改善有一定疗效。口服大蒜素(大蒜新素,allimin)每次20~40mg,首次加倍,每天4次,6天为一疗程,1~3疗程后粪检时卵囊大多转为阴性。小剂量阿齐霉素(500~1000mg/d)、长疗程(30~40天)可使艾滋病患者伴发的慢性隐孢子虫病患者获得缓解或达到清除病原体。
流行病学流行环节(1)传染源:隐孢子虫病人的粪便和呕吐物中含大量卵囊,多数患者在症状消退后仍有排出,可持续数天至5周,是主要的传染源,而健康带虫者和恢复期带虫者也是重要的传染交叉试验证实,牛、羊、猫、犬和兔等动物的隐孢子虫卵囊亦可感染人,成为畜牧地区和农村要动物源性传染源。 (2)传播途径:隐孢子虫病的传播主要是经“粪→口”途径,通过人→动物,人→人和人境(包括水源、食物源和空气源)之间的接触而误食了隐孢子虫卵囊而受到感染。在病人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卵囊,含有卵囊的粪便通过污染水源、食物和环境等经口进入人体而感在拥挤的家庭、幼儿园或托儿所以及医院接触传播率也很高,同性恋者口交、肛交行为(特别是在艾滋病患者)也是感染隐孢子虫的重要途径,痰中有卵囊者可通过飞沫传播。 隐孢子虫对臭氧和加氯消毒有很强的抵抗力。一般自来水厂的加氯消毒基本无效,隐虫比其他寄生虫更易突破供水系统的过滤和消毒环节而造成隐孢子虫病的水源性暴发。英等国均有水源污染引起暴发流行的报道,如只有6万人口的美国佐治亚州的一个小镇,有1人发生了胃肠炎,其中39%的人粪检卵囊阳性,1993年威斯康星州161万人的密尔沃基市40.3万人感染,旅游者亦常通过饮用污染的水源而造成暴发流行。
流行情况隐孢子虫呈全球分布,我国黑龙江陕西北京、安徽、湖南、广东、四川、新疆、上海、天津、河南等地均已报道了畜禽隐孢子虫感染。在禽类中以贝氏隐孢子虫流行最为广泛,尤其在肉用仔鸡群中流行更为严重。Goodwin等(1989)和Tzipori等(1981)报道,鸡在自然感染的情况下,其感染率为6.4%~88.0%。
易感宿主隐孢子虫的宿主范围很广,可寄生于46种脊椎动物,包括7个目的哺乳类、4个目的鸟类、2个目的鱼类,1个目爬行类的多种动物中。除感染人外,已报道的有黄牛、水牛、奶牛、马、绵羊、山羊、猪、犬.猫、鹿、猴、兔、大鼠、小鼠、豚鼠等哺乳动物均可感染。血清学检查表明,猪100%阳性,马94%.牛92%.绵羊84%、兔40%、豚鼠30%阳性。在禽类中的宿主也很广泛,已报道隐孢子虫寄生于鸡、鸭、鹅、火鸡、乌骨鸡、鹌鹑、珍珠鸡、鹧鸪、雉、孔雀、鹦鹉、金丝雀天鹅和情鸟等。
季节性隐孢子虫卵囊在外界具有较强的存活力。只要卵囊的双层厚壁保持完整,在外界可存活9~12个月,且对多数消毒剂有抵抗力,但干燥1~4d可失去活力,0℃以下或65℃以上灭活30min也可将其杀死,也可使用10%福尔马林和5%氨水或工业用漂白粉,5%氨水加热65℃30min可有效杀死卵囊。
防治方法为防止病人、病畜及带虫者的粪便污染食物和饮水,应注意粪便管理和个人卫生,同时保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的人,增强其免疫力,避免与病人病畜接触,凡接触病人病畜者,应及时洗手消毒。隐孢子虫病至今尚无特效治疗药。一般认为,对免疫功能正常患者,应用对症和支持疗法,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对免疫功能受损者,恢复其免疫功能、及时停用免疫抑制剂药物则是主要措施。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2 03:28: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99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隐孢子虫(球虫类寄生虫).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隐孢子虫(球虫类寄生虫).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