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鳍马面鲀(学名:Navodon ptentrionalis)为革鲀科马面鲀属的鱼类,俗名橡皮鱼、剥皮鱼、猪鱼、皮匠鱼。分布于朝鲜、日本、印度洋非洲东岸以及中国东海、黄海、上海地区见于长江口等海域,属于外海近底层鱼类。其常生活于栖息水深50-12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烟台。
中文学名绿鳍马面鲀
中文别名橡皮鱼、剥皮鱼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辐鳍鱼纲 Actinopterygii
目鲀形目 Tetraodontiformes
科革鲀科 Aluteridae
属马面鲀属 Navodon
种绿鳍马面鲀 N. ptentrionalis
分布中国、朝鲜和日本。
简介绿鳍马面鲀绿鳍马面鲀全长34厘米,第一背鳍具2鳍棘;第一鳍棘粗而坚硬,第二鳍棘极短小。臀鳍与第二背鳍相似。
两腹鳍退化,合成一短棘。尾鳍近圆形。成鱼体侧无黑斑,小鱼约有4~5行纵暗斑;体蓝灰色。第二背鳍、臀鳍、胸鳍和尾鳍绿色。
绿鳍马面鲀 (革鲀科) Navodon ptentrionalis
地方名马面鱼、象皮鱼、孜孜色、皮匠刀、面包鱼、烧烧鱼、扒皮鱼、羊鱼、老鼠鱼、迪仔(潮汕地区)、沙猛。
形态特征体较侧扁,呈长椭圆形,与马面相象,一般体长10~20厘米、体重400克左右。头短,口小,牙门齿状。眼小、位高、近背缘。鳃孔小,位于眼下方。鳞细小,绒毛状。体呈蓝灰色,无侧线。第一背鳍有2个鳍棘,第一鳍棘粗大并有3行倒刺;腹鳍退化成一短棘附于腰带骨末端不能活动,臀鳍形状与第二背鳍相似,始于肛门后附近;尾柄长,尾鳍截形,鳍条墨绿色。[2]第二背鳍、胸鳍和臀鳍均为绿色,故而得名。
产地、产季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主要产于东海及黄、渤海,东海产量较大。其主要渔场和渔期如下:在温台外海、对马海峡和闽东渔场,旺汛期为12月至翌年3月;钓鱼岛渔场旺汛期为3至5月;舟山渔场和舟外渔场的盛渔期为5至6月;在黄海中北部及渤海南部渔期为4至10月。
经济价值为我国重要的海产经济鱼类之一,其年产量仅次于带鱼。营养丰富,除鲜食外,经深加工制成美味烤鱼片畅销国内外,是出口的水产品之一。绿鳍马面鲀加工制做的鱼片是出口品种,其英文名为Bluefin leatherjacket,日文名为ウマヅラハギ。输往国别和地区:日本。出口口岸:福建、浙江、江苏、山东、辽宁、上海、广东。[1]
分布地区红烧橡皮鱼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本,为暖温性底层海鱼类,栖息于水深50~120米的海区。喜集群,在越冬及产卵期间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白天起浮、夜间下沉。索饵期间昼夜垂直移动不显著。食性较杂,主要摄食浮游生物,兼食软体动物、珊瑚、鱼卵等。绿鳍马面鲀隶属鲀形目鳞鲀亚目单角鲀科。本科有31属95种,广布于热带地区,在海边经常可以看到,尤其是海草多的地方。身体左右扁平,身上布满坚硬细小的鳞毛,形成强韧如鞣皮的皮肤,口部和其它鲀类一样的小,牙齿十分尖锐且强而有力,第一背鳍第一棘是一根小型毒刺,每当遇到敌人时会竖立起来。
成长历程马面鲀的产卵期在春末,卵粘性,卵径0.6~0.7毫米,有油球。怀卵量在5~33万粒间,一般为6~10万粒。孵化后不久的稚鱼随着马尾藻等流藻一起生活,以小虾、小蟹和挠足类等为食。5厘米左右时,就游于岸边海藻之间,以横虾为食。以后则移到8~30米深的岩礁地带栖息,以甲壳类和贝类为主食,约至10厘米左右即可成熟。
小知识马面鲀社会也是有等级的,据说第一背鳍棘立得越直标明等级越高。绿鳍马面鲀可供鲜食或加工成鱼干。肝可制肝油。南海常见有短角马面鲀,鳍大部黄色,较前种鳍条少。均为食用鱼,因其皮肤强韧,须先剥皮才可食用,所以常被叫做剥皮鱼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2 03:21: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99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绿鳍马面鲀(革鲀科马面鲀属动物).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绿鳍马面鲀(革鲀科马面鲀属动物).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