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于1997年由原土木工程系、水资源与港湾工程系和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合并成立,下设土木工程系、水利水电工程系、港口工程系、船舶与海洋装备设计及工程管理系、海洋工程与智能海事系、岩土工程研究所6个教学科研单位,目前在职教职工266人,各类全日制在校生3014人。
中文名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创办时间现任领导党委书记:练继建院长:郑刚
校训实事求是
英文名Tianjin University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外文名称TIANJIN UNIVERSITY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校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所属地区中国天津
类别公立大学
邮编300072
学校类型理工类
主要院系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
师资力量建筑工程学院在职教职工200余人,专任教师14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0余人,博士生导师36人,教授46人,副高级职称教师60余人,讲师及助教50余人,实验技术人员3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名(5名双聘),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名,“长江学者”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天津市“千人计划”入选者3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3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师资力量雄厚,梯队结构合理。
科研实力学院拥有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港口水工建筑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及教育部滨海土木工程结构与防灾实验室、港口与海洋工程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结构及新材料天津市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监测工程研究中心、天津市房屋钢结构技术工程中心等国家奖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现设有土木工程实验中心、水利工程实验中心、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中心三个教学实验研究基地。建筑面积22833平方米,拥有设备2300台(件),价值近亿万元,拥有有世界高校第二、国内唯一的大型冰工程实验室;国内首套水利工程交互式三维仿真分析平台、国内第一个泄流结构全水弹性试验平台、先进的多功能方向谱港池、国内最大高压力深水结构试验装置等。
学院承担“973”、“863”、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各类纵向课题150余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横向科研课题数百项,2012年科研经费突破1.5亿元(含科技开发经费2700万元);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0项,省部级一等奖16项,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4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2000余篇。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从这里走出,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我院培养“两院”院士5位,培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还有一大批高级领导干部和国家特大型企业负责人和总工程师,特别引人注目的是,2008年,天津大学校友崔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奥运项目总指挥)、李兴钢(国家体育场——“鸟巢”中方设计主持人)、赵小钧(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中方总设计师)等十余位领物在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中成功“会师”充分展示了天大学子的良好风貌。
学科建设土木工程学科天津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有110多年的历史,其前身北洋大学建校之始就设有土木(结构)工程学科。天津大学土木(结构)工程学科是我国较早(1984年)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通过多年来的建设,天津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发展迅速,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其二级学科结构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1997年,通过英国JBM专家组评估,实现了专业国际接轨。2002年,以结构工程学科为骨干的天津大学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申报成功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在全国210多个土木工程一级学科评估中,天津大学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排名第十,进入了全国前5%以内,其中学科的学术声誉一项排名第六,说明天津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望。
天津大学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学术队伍年富力强,梯队结构合理,现有教授1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3人,副教授21人(含高级工程师5名),讲师、实验师、工程师等21人,共计61人。其中,包括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4人。
学科带头人李忠献教授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A类)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当选天津市人民政府授衔专家,“滨海土木工程结构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学科骨干成员姜忻良教授是全国土木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丁阳教授、梁建文教授、陈志华、郑刚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韩庆华教授已被推荐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候选人。
天津大学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科研实力雄厚,具有国家计量认证(CMA)的大型结构试验室,其他各类试验和计算中心,科研设备条件较好。教育部于2009年12月批准本学科建设“滨海土木工程结构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于2010年4月组织专家组到我校进行了建设计划论证。3年,天津大学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共承担了国家级和科研项目44项,在研项目有“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科研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大重点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8项,天津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4项。天津大学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的标志性成果突出,获得了省部级科技奖共2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3项。
天津大学土木工程一级学科3年共培养博士后10名,博士53名,硕士248名。在站博士后12名,在校博士研究生97名,硕士研究生365名。
天津大学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学科优势如下:
研究方向1土木工程结构新体系及设计理论研究研究混凝土结构和组合结构的工程设计关键理论(包括基于性态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国家规范修订的相应关键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等)与优化设计;结合沿海地区的特点,研究结构破坏机理、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结构加固和试验的新技术等。
同时,研究钢结构与空间结构新体系及其基本设计理论和工程应用。系统开展新型大跨度空间结构和高层建筑钢结构的抗震、抗风、振动控制及动力稳定等领域的研究,深入开展钢结构及空间结构在火灾下的力学性能和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疲劳性能研究。
研究方向2土木工程结构防灾减灾与健康监测研究研究工程结构(包括高层建筑结构、大跨度空间结构、长大桥梁结构、核电厂结构及地下工程结构等)在遭遇地震或爆炸等灾害性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行为与破坏倒塌机制、性态抗灾设计与减灾控制以及工程系统防灾减灾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同时研究工程结构在疲劳载荷、环境侵蚀和温差变化等复杂环境耦合作用下的性态识别、安全评价与健康监测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同时,针对软土地区大型工程建设中的关键问题,研究结构-地基土相互作用体系的运动特性,结构-桩-土体系、复杂结构(带有地下结构)-桩-土体系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复杂条件下桩基的设计理论、大型超深地下工程开挖与结构分析等。
研究方向3土木工程结构新材料及其工程特性研究研制新型土木工程结构材料,并研究其工程特性以及对结构性能(如节能、温度、阻尼、减震、延性和微观断裂)等深层次机理及其耐久性的影响,尤其是橡胶集料混凝土(由水泥混凝土掺加再生橡胶微粒和各种添加剂组成)的研发以及以此材料特性为基础的具有工程性能优势和价格优势的应用和设计研究。
同时,研究新型智能材料(如形状记忆合金、磁流变液、压电陶瓷等)在土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并研究应用其改善土木工程结构性态特征的作用机理,以及提高土木工程结构抗灾能力的作用机制。
水利工程学科天津大学是我国最早设置水利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早在1934年北洋大学的土木系中就成立了水利组,1951年院校调整后天津大学设置了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两个本科专业,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招收研究生。1986年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被批准为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水利工程一级学科2002年获博士授予权,2007水利工程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天津大学水利工程学科得到“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支持,2007-2010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重大工程委托项目等220余项,科研经费达16636万元。水利工程领域标志性成果突出,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7项、二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70余篇;出版学术专着3部,获发明专利17项。相关理论成果已应用于我国60余项重大水利水电、港口与海洋工程,获得了行业内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天津大学水利工程历来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928年北洋大学设立水力学实验室,1933年由北洋大学牵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水工实验所。该学科教学科研设施齐全,建有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监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设有水利工程研究所、水力学研究所等科学研究机构,设有水利工程实验中心教学实验平台,设有水运水利勘察设计研究所等工程设计服务机构。
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博士生导师18名,教授23名,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8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入选者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名。学科通过长期的学术积累,形成了一支年龄、专业和学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先后入选“水利工程安全与防灾”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和“重大水利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理论研究”国家创新研究群体。
70多年来,天津大学水利工程学科的师生员工遵循“实事求是”的校训,本着“求实、创新、奉献”北洋——天大水利人的精神,坚持“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优良校风,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个性的综合发展,全面培养和造就宽基础、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已培养千余名水利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一代又一代的优秀水利工程技术人才从这里走出,为祖国的水利工程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天津大学水利工程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学科优势特色体现在:
(1)水利工程地质建模理论与分析方法
在理论方法上,建立了水利工程地质三维统一建模的数学模型,耦合多源数据,解决了断层、褶皱等复杂地质体与水工建筑物的统一建模问题;提出了水利工程地质三维统一模型的构建方法,基于NURBS混合数据结构来构建模型,所建立的模型存储量小、运算速度快、精度高;基于三维统一模型,提出了水利工程地质分析方法,包括岩体质量分级三维分析、大坝/地下工程地质分析、三维模型任意剖切分析等。
研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利工程地质三维建模与分析软件系统(VisualGeo),先后在我国的21项水利工程中得到了推广应用。研究成果在英国《Computers & Geosciences》和《中国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着作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水利工程施工仿真理论与技术
在理论方法上,针对高混凝土坝、高土石坝和大型地下厂房洞室群的施工特点,分别建立了综合考虑温度控制、坝体结构和浇筑能力等约束条件的混凝土坝施工全过程随机数学逻辑模型,针对高心墙堆石坝建设过程质量监控难题,建立了心墙堆石坝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数学模型,解决了碾压遍数、上坝强度和行车密度等重要施工参数的实时动态分析问题。
提出了水利工程施工动态调整与实时控制分析方法,解决了大坝施工快速地进行动态分层分块、动态跳仓跳块和多方案比选优化问题,研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利工程施工仿真软件系统(CONSIM);先后在我国的34项水利工程设计或施工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并写进了2007年修订的《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DL/T5397-2007),在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成果在美国ASCE和《中国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出版着作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 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重大泄流结构耦合动力安全理论与方法
提出泄流结构耦合动力安全的全水弹性模拟理论和方法,成功研制出水弹性模拟材料和高精度泄流振动测试系统,解决了长期困扰泄流结构耦合动力模拟的理论和技术瓶颈。提出考虑水流脉动荷载复杂时空相关特性的泄流结构耦合动力响应正、反分析方法和基于耦合动力安全的泄流结构优化设计理论方法;提出基于泄流激励的泄流结构模态参数识别和损伤评估方法,创建了泄流结构安全动态检测诊断系统。
该成果应用于33余项国内外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SL282-2003)、《水工建筑物荷载设计规范》(DL5077-1997)等本行业规范采用。在《Advances in Water Resoucres》、《中国科学》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着作1部。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
(4)高坝消能防护安全及预警技术
考虑表面水流与缝隙水流荷载相互作用,提出了消能防护结构上整体水动力荷载的试验模拟测试方法,提出了整体上举力-动水压力-点面脉动压力-缝隙压力之间的量化关系和安全控制指标。从水流和结构相互作用的角度系统研究了各类防护结构(平底板、反拱底板、透水底板、边坡护砌等)的破坏机理和失稳模式,提出了反拱底板的“随机拱”理论以及各类防护结构的整体、局部失稳模式;并提出一种适用于各类防护结构安全性分析的计算模型,可以反映水动力荷载-底板-锚筋-基岩的耦合作用和结构失稳的动态过程。基于防护结构运行中的水动力和结构动力响应耦合动态监测,将力学分析结果、专家经验、人工智能(AI)技术有机融合,构建了防护结构的实时安全监测和分级预警系统。
该成果应用于20余项国内外水利水电工程,包括泄洪功率居世界前7位的高坝消力塘,并被行业规范采用。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着作1部。2008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
(5)新型港口与海洋结构研究
研发出可自行展开和撤收的大型模块化栈桥码头。提出并推广应用适用于软土地基的大圆筒结构和箱筒型基础结构等海岸工程结构形式,建立了相应的稳定性分析和设计方法。提出港口与海岸工程结构全寿命周期设计概念,并建立基于全寿命周期设计理论的沉箱式防波堤稳定性分析方法;考虑波流-结构-地基耦合系统强非线性相互作用,基于虚拟区域法,建立了波流-结构完全(强)耦合数值模型;考虑沉箱式防波堤各种稳定性破坏模式,建立了沉箱式防波堤水平转角振动-水平滑移-提离摇摆耦合运动数值模型;提出了软土在波浪等循环荷载作用下强度弱化特性及工程对策,提出了海上大直径超长钢管桩的可打入性、液化土层中桩基横向承载力分析方法。
该成果应用于20多个重要港口海洋工程,被多本行业规范采用。论文发表SCI/EI检索60余篇;出版着作1部。2008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省部级省部级科技二等奖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为了满足国家海洋石油发展战略的需要,我校于1969年在国内率先创建了海洋工程专业。同时,汇集全国各著名高校、研究所、设计院有关专家、学者,创建了船舶工程专业。83年一批教授在近海工程二级学科招收硕士生,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94年,一批教授挂靠在海岸工程和结构工程二级学科招收博士生,2005年获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在教育部最新的学科评估中,天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排名全国第三。
本学科是天津市重点学科,拥有内燃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港口与海洋工程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现有专职教师及研究人员29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博士生导师4人,教授5人,50岁以下博士生导师1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0名。
3年,本学科承担完成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省部委及工程项目1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约860余万元,发表核心刊物论文70余篇,被SCI、EI收录56篇,出版教材专着2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三年,招收博士生19人,授予博士学位28人,招收硕士生80人,授予硕士学位87人。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科密切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和国际前沿理论发展方向,本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出高水平成果、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发展目标,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研究方向:
(1)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可靠性与优化研究方面,建立结构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该方法可自动生成失效衡准、追踪失效过程,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工程风险评估与控制方面,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半定量、定量风险评估方法,并取代DNV等国外评估机构为海洋石油工程服务。
(3)海洋石油工程与边际油田开发方面,研究适合深海、边际油田开发的工程结构及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冰力学与冰工程学方面,研究海冰灾害的成因、规律、危害以及减灾、防灾的理论和工程措施。拥有国内唯一、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低温冰工程实验室。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船舶与海洋结构流固耦合振动方面,深海系泊系统与漂浮结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方面,采用现代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系泊系统的运动稳定性、运动突变及混沌特性和系泊系统的失效机理,研究工作获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6)新型船舶与海洋平台设计方面,开发研究多用途船型和海上联合作业系统及新型海洋平台,已设计出40多种船舶及海洋平台,并付诸建造应用。
(7)海洋土力学与海洋工程地基基础方面,在国内率先开展桶形基础技术和复合地基基础技术等新型海洋工程地基基础的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8)水动力学研究方面,采用数值计算和试验模拟想结合的方法,研究船舶及海洋工程中的水动力学问题,完成省部级项目11项,研究工作获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学院领导学院党委
党委书记:郑刚全面负责学院党委工作,分管组织、宣传、文化建设、纪检、统战及保密工作。
党委副书记:席兆胜分管学生工作、工会、教代会、妇女工作。
学院行政
院长:练继建全面负责学院行政工作,分管学科建设、基地建设、人事、财务及国际交流工作。
副院长:冯平分管本科教学、职业教育、二学位教育、档案资料管理、实验室及资产管理工作。
副院长:高喜峰分管行政(制度建设、会议、接待、消防、安全、卫生、后勤、计划生育、教职工福利等)、公房管理、基建修缮、产业、继续教育及培训、校友工作,协助院长管理人事及财务工作。
副院长:丁阳分管科研及研究生工作。
院长助理:黄津辉协助院长管理国际交流工作。
院长助理:马斌协助院长管理学科与基地建设工作。
院长助理:于鑫平协助行政、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院长助理:赵秋红协助本科生教学、国际教育工作。
相关新闻天津大学建工学院2012级“Fly My Way”新生文艺汇演举行
2012年11月21日,建筑工程学院2012级“Fly My Way” 新生文艺汇演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一层报告厅拉开序幕。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郑刚、党委副书记席兆胜、副院长高喜峰、团委老师及兄弟学院辅导员观看了演出。
长达三个半小时的晚会精彩纷呈:《我是建工人》道出了全体建工学子的心声,《time is over》以颇为专业的舞蹈和B-BOX表演令人耳目一新,《甄嬛新传》含蓄而风趣的调侃更着实令人捧腹,将晚会现场化作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建工学院团委老师、新生班导师和新生排的学长学姐们也分别献上精彩节目,为在场学生送上温暖的祝福。最后,整场晚会在新歌赛十强选手的《倔强》中欢快落幕。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2 02:26: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95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原土木工程系水资源港湾工程系等系合并而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原土木工程系水资源港湾工程系等系合并而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