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雕在中国也由来已久。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作为一种正式的作品,竹雕在西周时已经形成。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竹雕发展到明清时期大盛,汉族竹刻家们雕刻技艺的精湛超越了前代,涌现了“嘉定三朱”等诸多竹雕大家。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也是汉民族族宝贵的艺术财富。
中文名竹雕
外文名bamboo carving
属性雕刻艺术
别名竹刻
主要流派嘉定派、金陵派、浙派、徽派
起源中国
发展历程纵观中国竹雕发展的历程,真正的竹雕艺术在宋代已初露头角。明清时期,竹雕艺术品达到鼎盛,出现了百花争艳的景象。明清两代,文人士大夫写竹、画竹、种竹、刻竹蔚然成风,竹雕的文化含量也迅速攀升,这时文人的参与,使竹雕与书画、雕塑艺术结合,导致竹雕艺术的空前发展。自明代正德、嘉靖之后几乎每个时期都有一些杰出的艺术家涌现出来。当时大部分竹刻高士都集中在江苏嘉定和金陵一带,于是根据其雕刻技法和风格特征就产生了两个竹雕流派,一派始于嘉定朱鹤,一派始于金陵濮仲谦。
据史料记载,明代嘉定派竹雕能在方寸之间刻山水、人物、楼阁、鸟兽、浅雕并用,刀法精巧,艺术造诣深湛,为时人所识。因此,嘉定竹雕艺术流派的繁盛,一直延续到清中期,后继者有数十人之多。以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三代最为著名,被誉为“嘉定三朱”,嘉定派麾下的名手大家不下二三十人,其中,秦一爵,沈兼,吴之璠,封氏三杰,周灏,施天章,顾珏,蔡时敏等尤为世人所重。嘉定竹雕到了清代康雍干嘉时期(1662—-1820),达到了黄金盛世,嘉定也因此被称为“竹刻之乡”。
明代金陵派竹雕以根雕和竹板刻书画见长,与嘉定派华丽的竹雕风格相比较,显得古朴雅致。但金陵派传承不旺,仅有濮仲谦,潘西风,方洁等少数。
此后,以清初“留青圣手”张希黄为首开创了浙派竹雕艺术,改进了唐代以来的传统“留青”竹雕技法,他的传世之作不少,皆细致工巧,精美绝伦,其中以“山水楼阁”最为典型。他的作品精细的构思和绝妙的制作工艺浑然一体。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并且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竹雕艺人,最终形成高雅淡泊,巧而不媚的浙派风格,堪与嘉定派,金陵派并驾齐驱。
此外还出现了徽派竹雕。同时除了地区形成的流派艺术之外,还有一些雕刻家在继承前人,推陈出新方面做出了贡献,发明了有别于地区流派之外的新技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李耀,张步清,马根仙,邓孚嘉等人。
鉴识明清鉴定技巧1、看质地明清时期的竹雕家,所用竹材都取自于生长二至四年的竹子,竹的纹理结构细密,嫩老适中。所以雕刻成器之后,经打磨,其光润,平整,不亚于平整的木纹。早期的竹刻作品往往表现出竹的肌理,后期作品则精工细作,很少见到竹的粗糙肌理。
2、看款式明清时期的著名竹雕大师,基本上都没有在作品上留名的习惯,所以,有亲笔提款的名家传世之作很少。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刻上大师名款的竹雕器物,有四种情况:一是作者亲笔提款的真品;二是其弟子们后加款识的真品;三是弟子的作品刻上师傅的名号;四是完全造价的赝品。由于明清竹刻中镌有的作者名款或印章,是鉴定的重要依据。因此,赝品仿造刻款,尤其是名家的款识,是比较常见。一般来说,真款刻写自然流畅,秀中有骨,刚而不板,无矫揉造作之感,突出作者自我风格。伪款则笔画呆滞,下刀乏力,与原作者风格不符,有的虽形似却无灵气。
3、艺术共性与刀工明清时期,曾出现一批具有文人、工匠双重身份的特殊工艺大大师,他们的作品往往刀工流畅,且画意明确,意境深刻。从清末开始,竹刻上的书画从此丢失了耐人寻味得意境,失去了精湛的刀笔艺术。
4、艺术风格一般说,明代的竹雕表现出质拙浑朴的艺术风格,很少有小巧的小型器件。清代竹雕,康熙时期的沉实幽雅;乾隆时期的绚丽富丽。到了清后期,作品的风格趋向平浅单一。但这只是从总体上看。明清时期有很大一批作品,都是文人艺术的一种体现,文人有着自己独立的艺术特点。因此,竹雕鉴定中不能太绝对化。正确的方法是从总体上把握,具体鉴定时,则注意一般与个别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5、竹雕色泽一般来说,作品的年代愈久,器表的颜色也愈深。这种色泽的产生,多是常被人们赏玩摩挲的缘故。明代作品多带有暗红的色泽,其中最受人欢迎的应是一种带有琥珀光泽的红色;清代的作品多深棕、棕黄色,越到后期色泽愈浅。然而,事实上清代的竹雕作品中,往往具有一种灰褐色泽,这就比较特殊了。伪者常将新器加以染色,冀求获得与旧器相同之色泽,但人为模仿浮而不沉,遭到自然色泽终究有别,经仔细辨别,很易看出。同时伪作之品画面,凹凸之处的色泽千篇一律,也无浓淡之分,更无过渡色。
6、工艺特征在竹雕工艺中,知道一些工艺的流行年代是很重要的。陷地深刻技法从清代开始的;竹簧器始于清初,盛于干嘉时期,精品均为宫廷用具;留青虽始于唐朝,但唐至明代不见有,现传世作品除了明末张希黄的佳制,其余均为清以后的产品;康熙年间嘉定派曾用一种特殊的粘土制成竹雕中动物的眼睛。因此,熟悉竹刻技法有利于辨析竹雕作品的时代。
7、多看真品要平时多看,多接触博物馆或私人收藏的古代名家竹雕作品,和在平时交易的竹雕作品进行比较,才能不在交易中吃亏。
8、互证明清时期不少竹雕大师,既擅长竹茎雕,又善于竹根雕。既是竹雕行家,又精于木雕、牙雕和漆雕等。艺术是相通的,无论是何种材料,都会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创造力,刀工和审美意识。因此,(我们通过竹雕大师同时期其他材料的作品然后了解他在其他雕刻领域中的艺术表现力,)我们通过竹雕大师同时期两件不同材质的作品,进行对照,了解了他的艺术表现力,就可知其作品的真伪。
真假鉴别1、复制真品后做旧,此种方法大多都是参照出版物上竹雕精品进行复制。易于出现的问题是出版物上有时只有竹雕作品的正面图案,背面或具体局部并无刊登,而造假者就完全根据图片模仿,只有正面有图案,背面空白或者简单纹饰,与正面图案不连贯,没有一气呵成之感。
2、臆造,即没有见过真品,凭想象造假,故造型看上去总给人怪异感;
3、改刻旧款,即把作品改刻成某名家的作品;
4、在旧器上添加刻竹名家的铭款;后两种作伪方法可能在当下市场上比较多,因为竹雕本身材料的价格不高,其价值主要集中在古典的韵味和名家名工上。另一方面,并非所有的古代竹刻作品上都有作者的题款,这也给现在作伪者提供了条件。
鉴别作伪1、旧作改款
民间流传的古董竹雕,还有一些是清末民初的仿名家流派作品,刀工、画面、造型都还不错。作伪者为获取高额利润,就将仿品上字样填平,不留痕迹。倘若仿品上,原来就有仿名家题款,那更是求之不得了。
2、旧作添款
民间流传的古董竹雕器物,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平庸之作。作伪者在这些无款的作品上,刻几行题记,再添上某名家如朱松邻、濮澄、蔡时敏的名字,稍微做旧就大功告成,因为这些东西原本就是古旧器物,所以更能迷惑人,更有欺骗性。
3、臆造后冒名
这是一些了解雕刻的造假者,有一丁点儿的技艺,就凭自己的想象,创制一些作品,然后在竹雕史籍中查找一个名头,不管其作品风格怎样,写上他的名字就算完事,然后做旧。这类假货,匠气显露,画面缺乏意境,又无韵味,更谈不上风格。
4、复制后做旧
在古董竹雕造假过程中,摹刻出来的器物还只是半成品,接下来还要染色,“做旧”一般来说,器物染色后,进行打磨、抛光,作品就算完成了。但这是新作品。倘若要做成假古董,冒充明清竹雕,还得“做旧”,即:将新作品浸泡在含稀释醋酸溶液的沸水中,闷煮一小时左右。然后放在阴凉处晾干,再采取温烘的速成办法使之干燥,然后上蜡、抛光、揩净,再经常用手摩挲,直至器表出现“包装”样的光泽。
保养年代久远民间传世的竹雕,其附着物已生根,要清洗掉必须加适量的肥皂水,这样很伤老包浆,而枣红色的老包浆既是历史岁月的见证,又有很好的手感和美感,洗过的竹雕上核桃油,仍然显得干涩。但经清洗后上核桃油的笔筒,不易生虫。是否需要水洗,应视具体雕件而定。对必须要清洗的,清洗时尽可能不要损伤竹肤。
要用带壳的生核桃炸专用保护油,不要用炒过的核桃仁炸油。带壳核桃炸出的油沉积物少,且含有一定水分,不燥,故不伤物件。
熟核桃仁炸的油燥气大,抹上晾干后,竹雕易开裂。因老竹雕的大多数主人历代均有保养,所以,上油时只需用食指轻沾一点,以指尖肤面有油为度,将油抹在另一掌心,两手搓匀后,双手持雕件把玩,即可达到养护目的。油不可多,多了易回潮。
此外,切忌用各种刀具修刮竹雕上的附着物,这对雕件的原貌和品相都有影响。不要涂抹任何油漆和化学色料。专业书上虽有上漆一说,其利弊应该斟酌。老雕件本身有沉积多年的保养油和把玩的汗沁,上漆后很难干,虽能确保雕件不开裂,但这样做也就不会形成竹子由自然色变产生的美感。
有条件的收藏者,可将藏品放在玻璃罩内密封保管。如无恒温措施,为避免玻璃产生的高温导致雕件开裂,平时可丢一个纸坨在雕件内,它有调节干湿度的作用。也可以放一两把木柄鬃刷,毛向上,它可以散发雕件内的热量。木制把柄有吸潮散热的作用,连阴雨天一定要取出。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密封,一旦接触空气或风吹,就易造成开裂。采用此种方法保管,能确保恒温,并定期把玩几下。
最好制作专用的木质内格子柜保管。专用保管柜气温在20℃至35℃,相对湿度在35%至40%时,下部放瓷器或其他物品,离地1米放竹雕件。如气温过燥过高,可在室内放钵水,或放几本书于柜内。如收藏者住楼上,夏季过于干燥时,可放半杯水在格子上,但雕件与水杯要保持一定距离,要经常检查,没必要时及时取出。也可采用放旧报纸的方法,但报纸的回潮力较强,不宜多。并且要经常把玩和检查,特别是每年降雨集中的季节要常看,发现长毛,及时用鬃刷清除。
清代金元钰所着《竹人录》曾载:“前人制作至今日少,得者须椟以文木,间二三年将桐油细刷一次,即用棉布揩净,取其润泽不枯。如遇风日燥烈,不可出玩,防损裂也。其红色如琥珀者上,鹅油色者并足宝贵,黑为下。收藏得地,三松制作至今完好,谁谓非千百年物耶。”由此可见竹刻在当时就非常抢手,也已形成较系统的保养方法,即将其安置于纹密坚致的文木匣内,方予适当位置,间隔二三年取出,用生桐油细刷一次,刷后用棉布揩净,重新放入。在风日燥烈或湿大伏天的日子里,不可取除玩赏,以防受燥损裂。这些方法现在看来也是非常实用的。
除了古人所介绍的保养方法外,我们还须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务必防止坚硬之物摩擦或碰撞作品。因为这种摩擦或碰撞,即使极其轻微,也会损伤器物的包装,甚至在画面上留下难堪的划痕、伤疤。
第二,竹雕作品则需要相应的温度和湿度,过于干燥,易干裂变形,失去光彩;至于过分潮湿的地方,更不适宜,因为受潮起涨,更易损裂,且易虫蛀,竹雕作品的最佳保存环境应该为20℃左右的气温,空气的相对湿度约60%。北方偏高,保存宜食用加湿器。
第三,常用柔软的绒布轻轻地擦拭,持之以恒,保持其表面光亮润泽。对待器物表面的陈年积垢,不可用肥皂、肥皂粉和清洁剂之类的化学品洗刷,可取适量的绍兴黄酒或桐油作擦拭剂,不仅可以出去渍垢,也可起到保护表面的作用。
第四,传世的明清竹雕作品宜经常置于手掌中摩挲把玩,使其更加光润。摩挲把玩应注意做到和缓适度。如无时常把玩之闲,宜用绵纸包裹,再以布套或匣子纳藏之,放入防虫药片如樟脑精,并定期清理。
名士玩赏竹刻曾云:“每日摩挲,古意渐出,刻件经数月之手摩与藏之被窝中,色近金黄。凡刻品在于爱之者,正造园与养园一也。”因此赏玩竹刻不仅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种修养,非俗者能得其中情趣,当下的藏家,对于竹刻的辨伪鉴定和保养,都应该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收藏。
竹雕保养最大的弱点就是容易发霉、易裂,易招虫蛀,在自然的环境下,不能长时间地保存,传世的竹制家具很少明代以前的。现代有竹制品厂家对竹器防虫、防霉进行过专项研究。其中有些方法简单易行,又安全无毒。现介绍几例。
防虫液:硫酸锌防虫液,取浓度为0.5%的盐酸9.5千克,硫酸锌0.5千克,间苯二酚10克,配成溶液,将竹器放入浸泡2分钟即可取出晾干。
防霉:明矾防霉液,取少量明矾放入清水中制成饱和溶液。将竹器放入浸泡2分钟即可取出晾干。
去霉:去霉液,用过氧化钠5克,加水95毫克,配成甲液;配浓度2%的盐酸为乙液。将已发霉的竹器浸入甲液,约1一10分钟,视情况轻重而定,或用刷子蘸甲液刷去霉斑。用清水冲干净,再浸入乙液,若15分钟不见霉斑出现,用清水冲干净,晾干即可。
竹雕保养最怕见太阳暴晒,宜于存放在阴凉干净有一定湿度的环境中。如果没有时间把玩,必须用布套或匣子收好,要避免灰尘,以防发霉。竹刻品的颜色是在受空气氧化和人手摩挲而自然形成的。这也是竹刻工艺品天然神趣的一部分。用颜色涂抹或用化学药品加强氧化的作法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常用手把玩,靠人手摩挲可使竹器色貌更佳。有人想利用涂油或上漆之类的办法为竹器上光,这也不好。因为油漆会浸入刻痕。产生油渍,会损害作品。还有人想让竹器上的纹饰显得更清楚些,使用颜色填入刻痕,但这种“俗气”做法会降低竹刻的艺术品位,实为画蛇添足。
市场前景竹雕在工艺美术品中只是一个小门类,在拍卖会上多归为工艺品杂项之列,但应该看到的是,虽然竹雕多是小器,但一器之微,往往穷工极巧,精雕细琢,特别是明清以降,名家辈出,风格独特,故历来成为收藏者的珍爱之物。更由于中国的竹雕工艺独树一帜,特点鲜明,因之也成为国际收藏界的宠儿,由于以上的几项原因,竹雕器的市场价格近几年有不断攀升之势。
从全国范围来看,竹雕器物虽属杂项里的一个较小的门类,但整体的成交率颇高,据雅昌网站资料显示,到2005年10月份为止,有资料可查证的拍出的竹雕类拍品共1522件。其中成交615件,成交金额人民币4363.481万元,成交率40%。
其中在国内众多艺术品拍卖公司之中,竹雕器物拍卖独占鳌头北京翰海拍卖公司,到2005年10月份为止拍出的竹雕类拍品共389件,其中成交236件,成交金额人民币1459.605万元,成交率高达61%。其中成交价位居榜首的是2004年11月22日秋季大拍推出的清朝乾隆竹雕松树人物笔筒,估价仅15万至25万,但最终以超出估价5倍的价格132万元成交。据内部人士透露,竹雕一项在翰海历来成交率极高,普遍超过60%以上,是杂项类拍品上成交率颇高的一项。
其实,作这全国拍卖最火爆的北京拍卖市场,一直以来,竹雕的交易都表现不俗。目前,一只普通竹刻师雕刻,只要有点年头的竹雕作品成交价都在万元左右,一些有明清刻竹名家款的开价通常都在两三万元以上,这比2002年的交易价格高出了10倍左右。
中国嘉德十余年来也上拍过数百件竹雕拍品,成绩最为突出的当属2003年秋拍‘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会中推出的14件竹雕器100%成交,其中有超过半数以上的拍品创下近10年来竹雕器拍卖的历史最高,其中第1210号拍品明朱三松竹根雕老僧以264万成交。北京华辰拍卖公司在2004年的5月16日春季拍卖会上,第314号拍品清竹雕刘阮入天台图笔筒以31.9万元居全场竹雕器物成交之首。
另外,在海外市场中,竹雕作品也表现不俗,在今年10月23日香港苏富比拍卖给中,清康熙竹雕《西厢记》相送图笔筒仅估价就高达350至400万人民币,最终不负众望,以5469600元成交。
综观竹雕拍卖市场,影响竹雕的投资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雕刻的工艺水准。竹雕的材质易得,价值不高,因此,看竹雕的艺术性就成为断定竹雕作品价格的一个重要环节。竹雕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感染力,刀工的好坏,造型是否有特点,是否具有文化内涵这些都是影响竹雕的价格的原因。同时在选购时通常还要把握竹雕的精美程度,使其具有收藏价值。
第二、年份也是影响竹雕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同等质量的竹雕作品,年份足的要比年份轻的贵,这是收藏中的一个通性。
第三、作品的真伪,收藏投资竹雕作品与共它投资艺术品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要善于识别真伪。目前竹雕真伪的判断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年份真伪,一般是复制真品后做旧。二是臆造,即没有见过真品,凭想象造假;三是仿款,即作品本身是真品,但作伪者为了使作品更值钱,在作品上添加刻竹名家的铭款,四是改刻旧款。
第四、竹雕的品相,竹雕器多为传世品,如果保存得当,品相就会受到破坏,自然影响其价格。一般情况,质地好,有包浆,纹路自然,竹皮呈红色的作品往往价格高,且更为走俏。
第五、作品的稀有性也决定竹雕作品的价值,竹雕作品一般流传有序,同类作品出现的越少,越会受人注目。因此,早期的作品和名家的作品往往更受人关注。
第六、雕刻者的名气,有名人铭款的竹雕其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比普通竹雕高,应多收集名家之作。
第七、作品的来源也是影响竹雕的一个重要因素。经社会公认的文物鉴赏家、收藏家鉴赏收藏过的精品,或者曝光率过高的作品,由于其真伪不存在问题,艺术价值、收藏保值性毋庸置疑,所以一旦现身市场,就会成为交易中的焦点,买家都会趋之若鹜地全力奋夺。2003年最典型的范例无疑是中国嘉德推出的‘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会,鉴于王老在文物收藏界崇高的威望,拍卖会吸引了来自海内外众多的收藏界知名人士参与角逐,最终全场成交率100%,多件拍品创下同类艺术品最高价,如明代朱三松‘竹根雕老僧’,明代‘浮雕鱼龙海兽纹紫檀笔筒’等,均是来源于王老的收藏。
第八、市场因素,竹雕作品同样是商品,也有地区性、流通性。在拍卖中还要看竹雕作品在此拍卖公司中成交率如何。因此,在交易中竹雕市场的情报是很重要的。
另外,中国民间收藏品的价格定位,是根据比值比价、优质优价、物稀为贵和随行就市等原则来确定的。因此,收藏爱好者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增强自己的辨别能力,而且还必须了解行情。
纵观2003年至2005年前10个月的拍卖市场,竹雕精品迭出,市场活跃,创造了一批中国拍卖市场的佳绩。结合近几年国内市场的走向,笔者认为,竹雕还有较大的市场运作空间,特别是那些出自名家之手的精品,或是经公认的收藏大家鉴赏收藏过,或是经过着录的作品,将有更大的保值、升值可能,其原因可综合为:
一、中国近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因此,艺术品的交易还会火下去,竹雕作品也不例外。
二、竹雕作品自古都有文人气息,因此随人们的精神生活品位不断提高,复古之风日盛,鉴赏和收藏风气也日渐浓厚,这也注定了竹雕作品的走俏。
三、有年份的竹雕作品有限,而参与艺术品交易的人还在增加,这就促使了竹雕作品的升值。同时,近现代优秀的竹雕作品也会随之增价。
四、虽然近年来高端拍品价格快速提升,部分拍品价格上扬空间已不大,但大量中端拍品的价位上升仍有很大空间,而竹雕正是处于中端拍品之列,虽然近三年来部分竹雕拍品创造出令人欣喜的高价,但总体而言,大量竹雕拍品的市场价格还是偏低,远未达到理想价位。
五、政府支持民间收藏将会给竹雕市场带来空前的繁荣。
六、众多拍卖公司的参与,加快了竹雕作品的流通,同时也加剧竹雕作品征集的难度。因此,藏家手中的藏品将会随着时间而日长千金。
因此从上述来看,竹雕作品在一定时期内还会是一个投资热点,而且它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特别是明末至清中期竹雕。
收藏鉴定明以前的竹雕作品,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用具,其中也包括一些祭祀品。由于竹制品不易保存,流传至今的并不多见,以考古发掘的残器、残片居多。现存古代竹雕作品以明、清两代制品居多。这一时期,竹雕制品从日常生活用具,逐渐发展为兼重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工艺品,其中还有一些为纯艺术性的陈设品。
明代器物构图简净、饱满,线条道劲,技法上以深浮雕和透雕为主,刀工淳厚老到,整体浑厚古朴。品种以笔筒、香筒及人物陈设品为主。明清竹刻多镌作者名款、印章,这为收藏者的鉴识提供了重要依据。真款刻写自然流畅,秀中有骨,刚而不板,无矫揉造作之感,作者艺术特征显着。伪款则线条呆滞,运刀乏力,与原作者风格不符,有的虽形似却无灵气。赝品多有仿造刻款,仿名家款识的比较常见。
清前期承明代遗风,风格仍以简洁浑厚为主,但表现技法更为多样,往往浅刻、留青、圆雕各种技法同时施行;品种除笔筒、香筒外,臂搁、山水、人物等也被大量制造,制作秀雅有致。清后期雕工较粗,制品较为浅陋、单一,运刀平而浅。器物种类多为扇骨、臂搁等。也包括群仙祝寿、三羊开泰等大件题材,同时流行小像写真、篆刻金石文字及铭文诗篇,作品强调再现书画笔墨。除年代款识,色泽也是鉴定竹刻制品的依据之一。
一般而言,年代越久的制品色泽越深,呈琥珀色、暗红褐色、深棕色或柠檬黄色。经多年不断摩挲把玩,制品手感莹润光洁,色感则温和有致。年代较近的制品或现代制品色泽较淡,与竹材自身色泽相去不远。作伪者常将新器加以染色,使之颜色转深,此类制品色泽上浮,逾而不沉,不似自然色泽之纯正。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2 01:38: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92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竹雕(竹制器物的雕刻艺术品).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竹雕(竹制器物的雕刻艺术品).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