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牛龙(阿贝力龙科食肉牛龙属动物)

更新时间:2024-11-20 11:43:53 阅读: 评论:0

食肉牛龙(阿贝力龙科食肉牛龙属动物

食肉牛龙 (阿贝力龙科食肉牛龙属动物) 次浏览 | 2022.08.03 12:47:19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食肉牛龙阿贝力龙科食肉牛龙属动物

牛龙(属名:Carnotaurus)又名食肉牛龙、肉食牛龙,属于兽脚亚目角鼻龙下目的阿贝力龙科,是一类大型的肉食性恐龙。由于头顶有两只触角,顾名思义为牛龙。食肉牛龙生活白垩纪末期的(麦斯特里希特阶)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亚,由发现很多南美洲恐龙的何塞·波拿巴(Jo F. Bonaparte)在1985年所描述及命名。食肉牛龙是种擅长奔跑的高速掠食者,是已知的奔跑速度最快的大型恐龙,速度可达每小时60公里,加上小腿较细、脑袋高、尾巴偏细、腿部极其长,也被称为白垩纪的猎豹。根据唯一发现的一个很完整的骨架,食肉牛龙体长8米,体重2.3吨,臀高3米。食肉牛龙的模式种是萨氏食肉牛龙(C. sastrei)。属名在拉丁语的意思是“食肉的牛”(carn意思是“肉食”,taurus意思是“牛”),因为它们眼睛上方有一对类似牛的角。种名则是以发现标本的Anlmo Sastre为名,化石即是在他的牧场中发现的。食肉牛龙的化石为止目前仅发现一具,但非常完整,完整度高达72%,缺少绝大部分尾巴、绝大部分小腿及双脚,并具有多排的小型皮内成骨,是少数发现皮肤痕迹的非虚骨龙类兽脚类恐龙,除了牛龙外,只有似松鼠龙和昆卡猎龙两种非虚骨龙类发现过皮肤痕迹。食肉牛龙与阿贝力龙都属于阿贝力龙科,阿贝力龙科是白垩纪末期,南方各大陆的优势顶级掠食动物。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蜥形纲

亚纲

双孔亚纲

蜥臀目

亚目

兽脚亚目

阿贝力龙科

亚科

食肉牛龙亚科

食肉牛龙族

食肉牛龙属

萨氏食肉牛龙(模式种)

中文学名

食肉牛龙

中文别名

牛龙

英文名

Meat eating bull(吃肉的牛)

二名法

Carnotaurus

分布

阿根廷巴塔哥尼亚

形态特征头部特写

目前已发现许多兽脚类恐龙的头部具有骨质冠饰,有些是纵向的冠饰,例如合踝龙、双脊龙与冰脊龙,有些则是鼻部的角状物或隆起,例如原角鼻龙与角鼻龙,食肉牛龙的两个角不位于鼻部,而是位于额头上。有理论认为食肉牛龙的头部可承受大型的力道,例如高速追捕猎物时的冲击。另一种解释则是,食肉牛龙的角可能适合用在水平方向的碰撞,而这些碰撞来自于因争夺领域、求偶、或领导权而发生的物种内打斗行为。

有研究指出食肉牛龙的行动速度非常快,可以用食肉恐龙中的猎豹来形容,是人们已知的速度最快的食肉龙,速度可达每秒17米(约每小时60公里)。股骨则能承受29G帕斯卡的压强。食肉牛龙的头骨坚固,颈部肌肉强壮,多节的荐椎可承受冲击,使它们适合追捕体型巨大的猎物,如同异特龙。颌部的关节允许嘴部张得更开。虽然颌部肌肉小,牙齿小且呈锯齿状,但连接至头骨的颈部肌肉强壮,弥补咬合时的力量。在侏罗纪晚期的北美洲,生存着许多蜥脚类恐龙,而大型肉食性恐龙的口鼻部缩短、枕骨上部增强;在白垩纪时期的南美洲,也生存着许多蜥脚类恐龙,使食肉牛龙发生类似的趋同演化。

与体型类似的兽脚类恐龙相比,食肉牛龙的头部小而短、宽;其他一些阿贝力龙科也具有类似的头部。嘴部具有大量的小型锯齿状牙齿,适合撕咬猎物,并咬断骨头。短的口鼻部,具有更大的咬合力。科学家研究兽脚类恐龙咬合时的肌肉力学,以及咬合时的上下颌闭合速度,发现食肉牛龙有较快的咬合速度;而角鼻龙与暴龙的咬合速度较慢,但具有更大的咬合力。一些研究则指出,当兽脚类恐龙咬合时,连结上下颌的颌部关节可以减低咬合时的冲击。

食肉牛龙是种中型的兽脚亚目恐龙,但在阿贝力龙科里体型较大,在整个兽脚亚目里也较大。根据唯一已发现个体,食肉牛龙有8米长,头高3.5米,臀高3米,体重为2300公斤(7.5米的体长估计值过小不现实,8.5米和9米的估计值则几乎不可能,因为牛龙的头骨只有60厘米长)。

头部

与其他体型相似的兽脚类恐龙相比,食肉牛龙的头明显小,长59厘米,牙齿长度达4厘米。由于嘴巴短,头短而高,头骨长度短,加上牙齿小,加上两只”耳朵“,所以头部的大致外观也与斗牛犬非常像。

食肉牛龙最特别的地方,是在眼睛上方的两只短而粗厚的角,以及非常短小的前肢,上有四指。它的头颅骨小而厚实,具有许多洞孔,可减轻重量。与其他兽脚类恐龙相比,颈部较长。胸部厚壮,而尾巴则很细。食肉牛龙的双眼向着前方,它有着双眼视觉及深度知觉。口鼻部大,可能具有大的嗅觉器官。

食肉牛龙的头颅骨高而粗壮,但下颌扁而修长,牙齿长而细弱,可能无法应付大型猎物的挣扎动作。这显示食肉牛龙可能有未知的特殊猎食方式。科学家们推算,食肉牛龙的双眼微微朝前,被认为有着一定程度的双眼视觉,但并不是很好。推断被认为是有助于其观察猎物并快速寻找到猎物并锁定猎物的位置,然后高速径直向猎物冲过去,反复用牙齿撕咬猎物的脖子,采取咬一口后躲开再咬一口的战术,直到猎物因失血过多而死。此外,食肉牛龙的前肢演化的异常短小。估计是为了减轻阻力。

锥部

目前仅发现一个几乎完整的骨骼,包括有身体的整个右部,以及皮肤痕迹,亦显示了食肉牛龙没有羽毛,并不像其他的虚骨龙类。背部与体侧的皮肤上,有多列的圆锥形皮内成骨,部分直径达5厘米,在脊椎骨附近渐大。这使食肉牛龙的外表凹凸不平,类似今日鳄鱼的外表。

颈椎的结构类似现代鸟类,可以做出更快、更准确的动作。后腿长而强壮,胫部结实,踝关节高,与脚趾间的部分延长、纤细,显示食肉牛龙是种很善奔的动物。

食肉牛龙的荐椎数量相当多,共有8节,可以协助承受碰撞和冲击。科学家们认为食肉牛龙的角太短而无法用于猎杀上,可能为求偶的展示物,或是物种内的打斗行为,而荐椎的结构可承受碰撞的力道。

腿很长

牛龙的腿非常长,是腿比例最长的食肉恐龙之一,所有食肉龙里,牛龙可能只比同体长的矮暴龙矮一点点。

虽然牛龙体长只有8米,但是仅股骨长度就有104厘米了,和平均个体的高脊龙几乎相当了。胫骨尽管不完整,但长度也被认为有1米出头。牛龙的臀高被估计有3米左右,这个身高数据可以和10米半体长的巨型永川龙、斯基玛萨龙相当,身高甚至超过了阿贝力龙、爆诞龙、气腔龙这些体长10米左右的恐龙。

食肉龙腿的划分标准:

大长腿食肉龙:暴龙科(除特暴龙和诸城暴龙)、食肉牛龙,棘龙。

长腿食肉龙:昆卡猎龙、奥卡龙、中华盗龙属、蛮龙属、始暴龙、西雅茨龙、特暴龙、诸城暴龙、羽王龙、阿巴拉契亚龙、角鼻龙,南方巨兽龙。

中腿食肉龙:胜王龙、玛君龙、蝎猎龙、美扭椎龙、非洲猎龙、异特龙、高棘龙。

短腿食肉龙:巨型永川龙、爆诞龙。

前肢

食肉牛龙的前肢极为短小,可与暴龙科相比。前肢有四指,第四指仅由掌骨构成,被认为用来固定猎物。食肉牛龙的前肢/后肢长度比例为14%,艾伯塔龙的前肢/后肢比为20%,似鸵龙为46%,始祖鸟为96%。食肉牛龙的肱骨长28.5厘米,桡骨长7.3厘米,掌骨长3.7厘米;艾伯塔龙的肱骨遏长32.4厘米,桡骨长15.6厘米,掌骨长9.8厘米;惧龙的肱骨长35.7厘米,桡骨长17.1厘米,掌骨长12厘米。由此显示出食肉牛龙与暴龙科的前肢比例非常类似。食肉牛龙的肱骨/桡骨/掌骨百分比例为72:19:9,而其他前肢小的兽脚类恐龙则为55:27:19左右。大多数兽脚类恐龙的前肢掌心是朝向身体,而食肉牛龙的前肢掌心是略朝后上方,科学家目前仍不清楚其全部和详细的功用。

生存年代

食肉牛龙最初被错误地认为来自于白垩纪中期,大约与丘布特龙相同时期。食肉牛龙的化石错误地被认为发现于Gorro Frigio组,属于阿尔比阶,约1亿年前到9000万年。自从这份研究公布后,该地层的年代被认为不是很精确,有可能更为年轻。

现在已知来自于白垩纪晚期的坎帕阶末期到马斯特里赫特阶早期。巴塔哥尼亚地区发现的白垩纪晚期恐龙,除了食肉牛龙以外,另有泰坦巨龙类的南极龙、普尔塔龙、泰坦巨龙、内乌肯龙、沉重龙、柏利连尼龙、洛卡龙、风神龙、博纳巨龙、拉布拉达龙、与萨尔塔龙,禽龙类的小头龙、加斯帕里尼龙,鸭嘴龙类的南方小贵族龙,可能属于角龙类的南角龙,异特龙类的齿河盗龙,阿贝力龙科的酋尔龙与奥卡龙。

在2002年,Martinez Lamanna等人公布一份正确的地层年代,他们提出食肉牛龙的化石来自于La Colonia组,年代为白垩纪晚期到末期的马斯特里赫特阶,地层年代约7200-6900万年前。以此计算,食肉牛龙与它们在印度与马达加斯加的近亲,都是生存在白垩纪末期。

生存空间

La Colonia组被认为过去是个海岸平原,具有沙滩,位于河流注入海洋的环境。在La Colonia组可以发现软体动物(例如双壳类)的化石,应该是Kawas海(一个50万平方公里的远古海洋)海侵的后果。该地层发现过许多脊椎动物的化石,包括:鱼类、乌龟、鳄鱼、蛇颈龙类、恐龙、蛇、以及哺乳动物。该地层发现的蛇有蚺科和Madtsoiidae科。乌龟则有侧颈龟亚目蛇颈龟科与曲颈龟亚目卷角龟科。在La Colonia组发现的海生动物则有:蛇颈龙类双臼椎龙科的Sulcusuchus。哺乳动物则有Reigitherium bunodontum(首个在南美洲发现的柱齿兽目),以及Argentodites coloniensis(可能属于Cimolodonta亚目)。

巴塔哥尼亚地区发现的植物有水生的Paleoazolla与二叶苹(Regnellidium)。21世纪以来,在该地区发现多种的水生植物,包含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该地还发现莲科的果实化石,是南美洲已知最早的莲科植物。

科属研究根据头骨特征

在头骨比例上,食肉牛龙与阿贝力龙并不相同。但食肉牛龙具有许多阿贝力龙科的特征,包括:下颞孔大、方骨大、方颧骨与方骨愈合、眶后骨突入于眼眶内、眶前孔缩小、鳞状骨有个往后的突起、上颌骨的后方有狭窄的突起。在1990年,波拿巴等人根据这些特征,将食肉牛龙归类于阿贝力龙科。下颌的齿骨与齿后骨的接触面很小,形成大的下颌孔。颈椎的神经棘短,颈椎的骨骺高大。食肉牛龙的独有特征是颧骨宽、短、高,角从额骨的后背侧延伸出来。

另外,食肉牛龙的前肢短小,与北半球的暴龙、特暴龙类似,但它们生存的大陆受到地理上的隔离,而且是不同科的恐龙,所以是平行演化的结果。

模式种

模式种为萨氏食肉牛龙(Carnotaurus sastrei),是唯一已知的种,于1985年由阿根廷古生物学家何塞·波拿巴(Jo F. Bonaparte)命名,化石发现于阿根廷丘布特省的La Colonia组。

近亲

食肉牛龙的近亲包括奥卡龙(阿根廷)、玛君龙(马达加斯加)及胜王龙(印度),这些恐龙一起被分类在阿贝力龙科下的食肉牛龙亚科之中。其中,食肉牛龙最接近奥卡龙,而两者均被分类在食肉牛龙族之中。在阿贝力龙科中,食肉牛龙较肌肉龙(阿根廷)、印度鳄龙(印度)、皱褶龙(尼日)更为衍化,而阿贝力龙的分类位置仍有争议。阿贝力龙科是白垩纪晚期冈瓦那大陆的优势掠食动物,取代鲨齿龙科在白垩纪早期到中期的生态位,而白垩纪晚期的北半球优势掠食动物则是暴龙科。

动漫角色

古代王者恐龙王中的70只恐龙之一

牛龙(初次登场第2集)属性:风

绝招:无敌疾风、无敌水龙卷、分身忍术、幻影蜃楼、雷暴炮击、闪电风暴炮击、雷暴爆击、风之利刃、飓风敲击、音速爆破、卷风击掌、终极飓风、终极暴风、终极风暴

在世界出现的地方:加拿大的恐龙公园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2 01:26: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91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食肉牛龙(阿贝力龙科食肉牛龙属动物).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食肉牛龙(阿贝力龙科食肉牛龙属动物).pdf

标签:动物   阿贝   龙科   牛龙属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