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荔枝科。一种热带水果,属番荔枝科番荔枝属。虽然名称里有“榴莲”二字,但不具臭味,分类上与台湾地区所产的释迦相近。果肉呈乳白色,酸甜多汁,种子黑色,散在果肉纹理中。原产于西印度群岛,现广泛引种于世界各地。中国大陆产区为海南、云南、广西等气温较高地区。
中文名刺果番荔枝
拉丁学名Annona muricata Linn.
别名红毛榴莲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毛茛目
科番荔枝科
族番荔枝族
属番荔枝属
种刺果番荔枝种
分布区域原产热带美洲;中国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等省区栽培。
命名者及年代Linn.,1753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高达8米;树皮粗糙。
红毛榴莲叶纸质,倒卵状长圆形至椭圆形,长5-18厘米,宽2-7厘米,顶端急尖或钝,基部宽楔形或圆形,叶面翠绿色而有光泽,叶背浅绿色,两面无毛;侧脉每边8-13条,两面略为凸起,在叶缘前网结。
花蕾卵圆形;花淡黄色,长3.8厘米,直径与长相等或稍宽;萼片卵状椭圆形,长约5毫米,宿存;外轮花瓣厚,阔三角形,长2.5-5厘米,顶端急尖至钝,内面基部有红色小凸点,无柄,镊合状排列,内轮花瓣稍薄,卵状椭圆形,长2-3.5厘米,顶端钝,内面下半部覆盖雌雄蕊处密生小凸点,有短柄,覆瓦状排列;雄蕊长4毫米,花丝肉质,药隔膨大;心皮长5毫米,被白色绢质柔毛。果卵圆状,长10-35厘米,直径7-15厘米,深绿色,幼时有下弯的刺,刺随后逐渐脱落而残存有小突体,果肉微酸多汁,白色;种子多颗,肾形,长1.7厘米,宽约1厘米,棕黄色。花期4-7月,果期7-翌年3月。[1]
生长习性番荔枝喜光耐阴,光照充足植株生长健壮,叶片肥厚。在果实发育阶段增加光照可提高果实的品质。
分布范围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等省区栽培。原产热带美洲;现亚洲热带地区也有栽培。
繁殖方法嫁接
番荔枝嫁接育苗一般选用普通番荔枝做砧木,这样的砧木具有亲和性好、树形矮化、产期提早的特点。砧木的粗度一般达到0.8厘米左右时才能进行嫁接。嫁接时间:枝接一般在春季,而芽接则在夏秋季嫁接较好,冬季嫁接一般不能成活。番荔枝的接穗选取生长健壮、无病虫的优良品种母树的外围枝梢,接穗采下后,将叶片剪去,保留0.3-0.5厘米长的叶柄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嫁接常用枝接、芽接和靠接方法,此法适用于生长季节树液流动期进行,以便于砧木能剥离树皮。
栽培技术定植
番荔枝定植时,苗木应选用以普通番荔枝作为砧木的嫁接苗,种植时间选择在春季最好,特别是在未萌芽前种植,成活率最高。也可在6-7月雨水季节定植,但要注意排水,番荔枝根部最忌积水。定植时对最好对苗木进行分级,从外地调入的苗木栽种前需在水中浸根3-5小时。此后将苗放入深20-30厘米的穴中,缺水的山地可适当加深10厘米,使根系舒展,边填土边提苗边踏实,种好后在四周做1个树盘,用稻草等覆盖物覆盖并浇足定根水。
主要价值果实硕大而有酸甜味,可食用,含蛋白质0.70%,脂肪0.40%,糖类17.10%。木材可作造船材。紫胶虫寄主树。
病虫防治炭疽病
主要造成落叶、黑果、烂果。在新梢抽发和谢花座果期,喷药1-2次,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的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2 01:16: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91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红毛榴莲(番荔枝科植物).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红毛榴莲(番荔枝科植物).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