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谷热是由裂谷热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人畜共患病。又称作里夫谷热,一般常在东非及南非畜养绵羊和牛的地区发现,但是在非洲下撒哈拉多数国家和马达加斯加亦可见该病毒的踪迹。主要影响的是动物,但也能传染人。裂谷热病毒引起的疾病属于病毒性出血热的一种,通过两种途径传播:一是蚊子叮咬。二是皮肤、黏膜感染。接触被裂谷热病毒感染的动物血液、唾液或其他分泌物后被感染,饮食了被感染动物的乳汁或吸入空气中含有病毒的气溶胶也可导致感染。绝大多数人与人之间的感染,是因为直接或间接接触了受感染动物的血液、器官,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播。
中文名裂谷热
外文名Rift Valley fever
就诊科室感染科
常见病因裂谷热病毒
常见症状发热、头痛、疲劳、关节和肌肉疼痛,有时会有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结膜炎及畏光的现象;严重者可能会导致出血、休克、脑炎或肝炎,甚至是死亡
传染性有
传播途径蚊类媒介或接触传播
发展历史1912年在肯尼亚就有关于裂谷热的报告,但直到1930年在肯尼亚裂谷绵羊、牛群发生广泛流行此病才受到瞩目。
历史上最出名的动物大流行是发生在1950年的肯尼亚,疫情持续约一年,根据估计当时约有10万只绵羊死亡。
1977年在埃及亦发现裂谷热病毒,爆发了动物和人的大规模流行,猜测可能是因为从苏丹进口的牲畜受到感染。
西非首次爆发人的裂谷热流行在1987年,其原因可能是塞内加尔河的整建计划导致地势较低的区淹水,改变动物和人之间的交互作用,造成裂谷热病毒传播至人类。
2000年9月,沙特阿拉伯和也门爆发流行,是其首次在出现在非洲以外的确定案例。
2006年11月,肯尼亚再度传出爆发裂谷热疫情,截至2007年1月7日,已有大约75人因此死亡,另外有183人受到感染。2007年1月20日,报告指出疫情已经由肯尼亚传至索马里,在当地造成14人死亡。
2010年毛里塔尼亚暴发裂谷热疫情。
世界卫生组织2012年11月1日在日内瓦证实,非洲国家毛里塔尼亚自9月中旬起暴发裂谷热疫情,截至10月30日,该国共报告34个病例,17人死亡。
病原裂谷热病毒是白纤病毒科的一个成员,即布尼亚病毒目12个病毒科之一,绝大多数人间感染是与受感染动物的血液或器官直接或间接接触所造成的。病毒可通过宰杀、帮助接生、兽医程序操作或处理畜体或胚胎期间处理动物组织而传染给人。
裂谷热的主要传染源为疫源地的羊、牛、骆驼等动物,人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组织、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或食用未煮熟的肉、奶等引起,或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尚未有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报道。[2]
临床表现轻度感染裂谷热症状裂谷热潜伏期(从感染到出现症状)为2至6天。受感染者或无任何检出症状,或出现轻度的疾病反应,有发烧症候,即突然感冒发烧、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和头痛。一些患者出现脖子僵硬、畏光、食欲减退和呕吐症状;这些人在发病初期可能会被误诊为脑膜炎患者。裂谷热症状通常持续4至7天,此后通过抗体出现即可检出免疫反应,血液中的病毒也随之逐渐消失。
重度感染裂谷热症状尽管大多数人间病例病情相对较轻,但仍有少数患者出现相当严重的症状。通常会出现三种明显综合征中的一种或多种症候:眼部(眼睛)疾病(0.5%-2%的患者)、脑膜炎(不到1%)或出血热(不到1%)。
眼部反应:出现这种疾病反应时,与轻度疾病反应有联系的通常症状伴有视网膜病变。通常是最初症状出现一至三周后眼睛就出现病变。患者往往自述视力模糊或视力下降。疾患可能在10至12周内自愈,不产生任何长期的影响。不过,如果黄斑发生病变,50%的患者将会永久性失明。此种疾病患者仅仅因为眼部反应而死亡的情况并不常见。
脑膜炎症状:此种疾病出现脑膜炎症状往往是在最初裂谷热症状出现1至4周之后。临床特点包括剧烈头痛、失去记忆、出现幻觉、思维混乱、定向障碍、眩晕、惊厥、嗜睡和昏迷。随后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 60 天)。仅患此种病症的患者,其剩余的神经功能缺损很常见,病情可能会很严重,但死亡率不高。
出血热症状:这种疾病症状在发病2至4天后出现,开始有严重肝损伤的迹象,比如黄疸。随后则有出血征兆,如呕血、便血、紫癜皮疹或瘀斑(皮肤出血所致)、鼻孔或牙龈出血、月经过多以及静脉穿刺部位出血。此种疾病有出血热症状的患者,其病例致死率很高,约为50%。死亡往往发生在出现症状3至6天后。裂谷热患者若有出血性黄疸症状,10天后血液中仍可检出病毒。
不同流行病的总的病例致死率差异很大,但总体来说,记载的这些致死率不到1%。大多数死亡是有出血性黄疸症状的患者。
诊断急性裂谷热可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诊断。诸如酶联免疫分析一类的血液检测(“ELISA”或“EIA”酶标法),可证实存在特异性IgM病毒抗体。采用各种不同方法,包括病毒传播(在细胞培养或接种过的动物身上)、抗原检测试验和扩增核糖核酸基因组(RT-PCR),在发病早期阶段或在尸体解剖组织中,均可检出此种病毒。
实验室可采用病毒分离、分子生物学技术及血清学试验进行诊断。常采集发病4天内患者血清标本,用Vero、BHK-21和C6/36等敏感细胞进行病毒分离。血清学试验常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血凝抑制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测裂谷热抗体,一般情况下,患者发病5天后出现IgM抗体,可持续2个月。
预防1、动物注射疫苗预防病毒感染。
2、提高对感染裂谷热的危险因素的认识,以及个人可用以防止蚊虫叮咬的保护措施预防感染。
3、疑似裂谷热人间病例和动物病例身上提取的用于诊断的样本,应当由受过训练的工作人员进行处理,并在装备适当的实验室加工处理。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2 01:13: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91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裂谷热(病毒性传染病).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裂谷热(病毒性传染病).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