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肌间隙(咬肌)

更新时间:2025-02-23 08:37:01 阅读: 评论:0

咬肌间隙(咬肌)

咬肌间隙 (咬肌) 次浏览 | 2022.08.04 16:26:50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咬肌间隙咬肌

咬肌间隙(masteric space)为位于咬肌深面与下颌支之间的间隙。

中文名

咬肌间隙

外文名

masteric space

结构与解剖

咬肌间隙的前界为咬肌前缘与颊肌;后界为下颌支后缘及腮腺组织;上达颧弓下缘;下抵下颌骨下缘;内侧界为下颌支的外面;外侧界为咬肌及腮腺的深面。此间隙的前方紧邻下牙槽的第三磨牙,在智齿冠周炎、牙槽脓肿、下颌骨骨髓炎时,可扩散至此间隙。

此间隙的感染向前可扩至颊间隙;向下绕过下颌切迹可扩散至翼颌间隙和颞下窝;经颧弓深侧可至颞窝;向下可扩散至颌下间隙,甚至向后下可扩散至腮腺,导致腮腺脓肿。[1]

感染的临床表现

肌间隙感染的症状临床表现为两侧腮帮部红肿、疼痛伴明显张口受限,常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全身症状主要是发热、头痛、恶心、呕吐。

1、局部表现:

受累区域有不同程度的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局部可触及淋巴结肿大。患者的功能障碍表现为张口困难、语言障碍和吞咽障碍。咬肮间隙感染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室息。咬肌间隙感染若扩散至其他间隙,便形成多间隙感染。

2、全身反应:

感染重者可有体温忽冷忽热、头痛、脉搏快、全身不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尿黄、便干等症状。病程较长时患者可出现营养不良、贫血及水肿等症状,极度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

由于咬肌肥厚坚实,脓肿形成后不易扪及波动且难以自行溃破。长期积脓易形成咬肌间隙感染,可能会引起这些并发症:

1、下颌支边缘性骨髓炎:由于咬肌肥大、坚实,脓肿不易破溃,不易接触,易被忽视。如果长期积脓,容易形成下颌支缘绿色骨髓炎。

2、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咬肌间隙感染如不及时控制,易向其他间隙扩散,导致颌面部多间隙感染。

综上所述,咬肌间隙感染的症状主要包括局部症状(两侧腮帮部红、疼痛,伴明显张口受限)和全身症状(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出现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日常要注意保持良好口腔卫生,及时拔除患牙,及时治疗牙体疾病,在咬肌间隙感染发生后,要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清淡液体饮食。[2]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2 00:53: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89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咬肌间隙(咬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咬肌间隙(咬肌).pdf

标签:间隙   咬肌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