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更新时间:2025-02-24 02:10:05 阅读: 评论:0

钟鼓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鼓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次浏览 | 2022.08.31 12:20:41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钟鼓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钟鼓楼是西安钟楼和西安鼓楼的合称,位于西安市中心,是凝聚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与力量结晶的标志性建筑物,与两座明代建筑遥相呼应,蔚为壮观。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建于今西大街北广济街东侧,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移于现址。钟楼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式四角攒尖顶的阁楼式建筑,面积1377.64平方米,建在用青砖、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基座下有高与宽均为6米的十字形券洞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通。西安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比钟楼的建造时间稍早。鼓楼建于高大的长方形台基之上,台基下辟有高和宽均为6米的南北向券洞。楼内设有楼梯,登临楼上,凭栏便能眺望全城景色。西安鼓楼是城内明清建筑物的主要标志和代表之一。

地理位置

西安市中心

开放时间

8:00-22:00

门票价格

成人票35元,70岁以上老人和18岁以下中小学生凭证免费参观。

占地面积

1377.64平方米

著名景点

钟楼鼓楼

中文名称

西安钟鼓楼

景观简介

西安钟鼓楼广场位于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广场西侧屹立着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钟楼,东侧屹立目前所存在全国最大的鼓楼。钟鼓楼广场建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始建之初将建于两楼之间的杂乱建设筑拆除,使从前很难相见的钟楼和鼓楼“相见尽欢颜”成为了西安市一大景观,钟鼓楼广场是一项古迹保护与旧城更新的综合性工程。环境艺术设计沿着“晨钟暮鼓”这一主题向古今双向延伸,在空间处理上吸取中国传统空间组景经验,与现代城市外部空间的理论相结合,为古城西安提供了一个“城市客厅”。

西安钟鼓楼广场又叫尚书省广场,面积达6万平方米,仅次于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据考证,早在盛唐时期,这里是执行国家政务的最高行政机关尚书省所在地。就是这个尚书省,统辖六部,典领百官,统览政令,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把国家带到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期。绿草如茵的草坪,用石板隔成了九经九纬,可不是唐长安街坊棋盘式的结构?“千百家如围棋,十二街似种菜畦”,这种城市格局,也只有大唐的都城长安才有。广场北侧,是一排建筑为仿古式的酒店饭馆,一家挨着一家的门楣上,高悬着黑底鎏金大字的招牌,古朴典雅,韵味流畅,全为书法名家所题写,展示着这座古都深厚的文化氛围。[1]

建筑形式

西安鼓楼的建筑形式是歇山式重檐三滴水。高台砖基座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高7.7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和宽均为6米的券洞门。鼓楼呈长方形,分上下两层,基座宽38米,长52.6米,高7.7米,通体用青砖砌成。南北正中辟有券洞,供人车出入,高、宽均为6米。

鼓楼主体建筑位于基座中心,结构为重檐、三滴水式。第一层楼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楼上复盖绿琉璃瓦,属于重檐、歇山项式。上下两层面阔各为7间,进深均为3间,四周环有走廊。外檐和平座均饰有青绿彩绘斗拱,使楼的层次更为分明。以前在第三檐下,南北各悬匾额一块,南面为“文武盛地”,乃是在重修鼓楼竣工后巡抚(陕西)都御史赵可怀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80年)所题,北面为“声闻于天”,字大盈间,苍劲挺拔,相传是咸宁县“名儒”李允宽所书。两匾额毁于“文化革命”之中。

追溯历史

每个老西安人都清楚记得在鼓楼南北屋檐下曾分别悬挂着两块匾额南为“文武盛地”北为“声闻于天”匾长8米宽3.6米为蓝底金字木匾。两组八字均为帖金凸体字字精练千古绝笔。西安市钟鼓楼保管所业务科长喻军说:“‘文革’时期两块巨匾被摘下砍断并焚烧殆尽从此人们相传中的中国两匾一个是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另一个就是西安鼓楼的”文武盛地“就只有一匾了两块牌匾被毁后不但是对陕西省文物的巨大损失而且也成了西安市民心中的缺憾。

为了给后人一个交代还历史以真实面目从1982年起所就萌发了恢复两块牌匾的念头并开始了有关调查研究和取证工作此后的1988年以来在每届的市人代会和市政协会议上都有恢复牌匾的议案和提案就在呼吁两块牌匾的同时西安的广大市民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进来这就极大地促进了恢复牌匾工作的进程。

2004年3月至7月西安市政协和陕西省文物局分别多次召开了‘鼓楼周边历史文化探讨与研究’及‘恢复鼓楼牌匾’专题讨论会对牌匾恢复一事广泛征求与会专家、学者及老前辈的意见和建议在2004年7月9日的专题会上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文保中心、原西安市文物园林局、陕西省书学院等单位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对初步方案进行了最后的推敲和完善制定出了‘采用原字样大小形式同原样用现代轻型材料但要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原则进行原貌恢复两块牌匾。

两块牌匾的恢复不仅了却了文物工作者和广大市民长久期盼的心愿和缺憾更为鼓楼增添了灵魂和神韵它将随着历史的延续永存史册无论为勉励后人或是为文物价值本身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初步形成方案后所配合西安市文物局做了大量的研究审议工作收集了近百张有关老照片从恢复方案的雏形、探讨到初步决定经过了无数次不懈努力与商讨和磨合但是由于资金等问题一直没有落实恢复牌匾的事情就只有先搁浅了……”

牌匾传奇牌匾简介

西安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1740年(乾隆五年)重修后,相传陕西巡抚张楷模仿乾隆皇帝的“御笔”为鼓楼书写南匾:“文武盛地”四字;北匾“声闻于天”则相传为咸宁学士李允宽所书。南北两幅匾额曾经被誉为两颗“明珠”镶嵌在西安的鼓楼之上,与鼓楼一同饱经风雨的历练。

“文革”时期,大量文物古建筑遭到人为毁坏,两牌匾也未能幸免,西安市民引以为荣的两颗“明珠”也就在此运动中“告别”了历史舞台,“告别”了与其相伴的鼓楼。

西安市钟鼓楼保管所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西安市民心中40年的缺憾将在2005年4月29日得以弥补,鼓楼将再现40年前的风采。然而,您可知道这两块牌匾的来历和它又是怎样面世的吗﹖两块牌匾的传说及其中的动人故事吗﹖2005年4月25日,记者见证了这带着传奇故事的两块牌匾……

恢复过程

“恢复鼓楼两块牌匾可以说是所里的头等大事,也可以说是了却西安市民40年的一个缺憾,那么原匾有多重现匾又有多重呢﹖制作两块牌匾花去了多少钱﹖用了多长时间挂到鼓楼上的﹖”记者问道。

“筹集资金制作牌匾可以说倾注了我们全所每个人的心血和汗水,在资金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我们所就走向外搞活的路子,坚决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实现多年的夙愿,通过多种渠道的筹集,资金问题终于解决,从制作到作成,共花了15万元,说个题外的话,记得当初设计出两个牌匾的小样后,为了力求真实体现原貌,我们从匾的颜色字体及整个牌匾形状都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把专家、学者和当初现场拆除两块牌匾的当事人叫到一起,让他们回忆和对比,最终才确定了下来。

“既然是恢复原貌,为什么不用原来木头及同样重的牌匾呢﹖”记者问道。

“我们当初也考虑过用木头制作恢复原貌,但是最后经过论证后推翻了用木头的想法,因为鼓楼是千百年留下来的古迹,迄今已有265年的历史了,1937年日本飞机对西安进行轰炸时候,将鼓楼的一根梁炸断,两块牌匾却安然无恙,历经沧桑巨变的鼓楼已经不能够承受过重的压力,你想一个牌匾就要达3吨左右,要挂原来的匾对鼓楼是有伤害的,所以为确保文物古迹不受损失,经过专家学者的多次论证和反复推敲,最后选用轻型材料来制作两个牌匾,但是两个牌匾的其他地方都是和原来的一摸一样。”喻军说道。

作者之争

“钟为文鼓为武”是西安市民的传说,然而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却了解到关于“文武盛地”的作者之争,先后有三个版本的说法。第一个说法是,“文武盛地”四个字是在清朝乾隆五年重修鼓楼后,陕西巡抚张楷模仿乾隆皇帝的“御笔”写了鼓楼南匾“文武盛地”四个字,这个说法的来源是《咸宁县续志》及清陕西巡抚张楷《重修钟楼记》。

第二个版本是“文武盛地”四字是明万历十八?庚寅年巡抚赵可怀所书,这个版本的消息来源是据记载,1952年11月27日,原西安公营新元营造厂写给市人委?现西安市政府的公文,记有“文武盛地”四字是明万历十八?庚寅年巡抚赵可怀所书。最后一个版本的传说是一研究历史的学者向西安市钟鼓楼保管所打来电话说:“大量的历史记载证明,‘文武盛地’是清朝时期,今韩城县的一个叫梁元音的秀才在鼓楼重修后,考试路过新修的鼓楼时,欣然提笔写下了‘文武盛地’四个字。”

“文武盛地”四个字到底出自谁之手还有待我们的学者、专家进一步研究考证,而“文武盛地”四个大字如今却成为鼓楼的一大亮点,“声闻于天”的加点传说为鼓楼增色不少。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关于“声闻于天”加点的神秘传说:当年,鼓楼建成后,大臣请武则天写了“声闻于天”四个字,而武则天却在“于”字上少写了一点,一天她从楼下经过时发现此况,便问身边的大臣原因何在,身边的大臣面面相觑不敢出声,于是武皇下令取来大笔一枝,蘸上墨,用一弓箭将其射到牌匾上,正好射到缺一“点”的位置,引来群臣欢呼。解放前,还有人曾说:“武则天是一个女人,女人怎么能够执政呢﹖‘声闻于天’为武则天所写,这个不好,于是清朝重修鼓楼时就将其改成‘声闻于天’,而不再使用原匾中的‘于’字。但经过后来分析,这类传说是没有依据的,射箭加点更是荒唐无稽。”

25日16时,离开了西安钟鼓楼保管所,记者来到了鼓楼前一看究竟,只见鼓楼在初夏的阳光下显得更加雄伟壮观,两个牌匾高高地悬挂在鼓楼的上方,两个牌匾分别用红布遮盖着,鼓楼下的游人也时不时地猜着牌匾的模样,有的游客则在相互交流着什么,大家都期待着4月29日牌匾揭开神秘面纱的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大鼓重置

2007年黄金周期间,西安钟鼓楼开始举行“晨钟暮鼓”仿古表演活动,每日上午9时、正午12时、下午3时,西安钟楼上的景云钟(复制品)分别鸣响24声;傍晚6时,首先鼓楼上的二十四节气鼓齐鸣,然后闻天鼓鸣响24声以报暮时。此举标志着消失100多年的西安“晨钟暮鼓”报时制度得到恢复。

文物保护

中国自古就有“盛世修史、丰年盖楼”之说。历届政府在对钟楼的利用和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科学管理和奉献工作:清代的康熙三十八年、乾隆五年和道光二十年分别对钟楼进行了大范围以及大规模的整修,而新中国成立从50年代开始,人民政府曾多次修缮鼓楼,90年代又贴金描彩,50年中又大修过五次。这座古老的明代建筑在战火的洗礼和沧桑风雨中已巍然矗立了600多个春秋冬夏。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20年至今,钟楼先后接待过如朱德、陈毅、周恩来、邓小平等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1999年“千禧”年来临之际,我国推出三大城市作为重大庆典活动中心,西安即是其中之一,而活动中心的主会场就设在钟楼。

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文物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恢复“晨钟暮鼓”,1996年西安市决定重制鼓楼大鼓。重制的大鼓高1.8米,鼓面直径2.83米,系用整张优质牛皮蒙制而成。鼓腹直径3.43米,重1.5吨。上有泡钉1996个,寓意1996年制,加上4个铜环共2000年,象征公元2000年,催人奋进,跨入21世纪。该鼓声音洪亮、浑厚,重槌之下,十里可闻,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鼓。在钟楼和鼓楼之间,开辟为钟鼓楼广场,绿草红花点缀其间,造型独特的声光喷泉不时变换,是古城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鼓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鼓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鼓楼基座四周边(包括台阶);一般保护区为重点保护区外延34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东至北大街,南至西大街,北至市政府门前,西侧自一般保护区外延70米。

为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自强不息的“钟楼人”,在保护和合理利用古建筑的同时,抓住其人文景观独特魅力以及已成为我市重点旅游热点的良好挈机,使其在新时代中发挥着更好的作用。近几年,钟楼上成功举办的齐白石画展、明清名人字画展、仿秦乐府编钟表演、于佑任字画、钟楼馆藏文物精品展等大型展览及“晨钟暮鼓”仿古仪仗表演,均受到中外游客的普遍好评和广泛赞誉,在2006年4月份,西安钟楼在“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景区”评选活动中获银奖殊荣。

我们衷心的期待,这座被誉为“古城明珠”、蕴涵着古老神韵的明代建筑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旅游信息景点信息

门票价格:钟鼓楼套票50元,学生票40元,只有套票,不单卖;

乘车路线:611.300.4.11.15.206.205.604.201等公交车到钟楼站下车即可。

开放时间:8:00—22:00

最佳旅游时间

西安地处黄河流域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河,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3℃。除了较寒冷的冬季外,其它时间都比较适合旅游。

西安购物

西安钟鼓楼购物西安作为中国西北部的重要城市之一,经济发展迅猛。市内有很多大型购物中心、百货公司及超市,主要集中在西大街的百胜、世纪金花、南大街的中大国际、海大天地,东大街、解放路等地,这里的商品种类很全,但是一般在晚上八、九点钟就停止营业了。在西安还有许多文物商店,如位于碑林博物馆旁边的书院门仿古一条街、西安南郊朱雀路中段的西安古玩市场、以及雁塔路中段5号的文宝斋,都可以买到兵马俑复制品、唐三彩等仿古工艺品,以及剪纸、布艺等民间手工艺品。除此之外,在个体小商店、街头摊点购物时,经过精挑细选之后,您尽可以讨价还价。在一番口舌之后,买到了比标价便宜很多的商品,也是购物的乐趣之一。

西安美食

西安的饮食文化洋溢着浓郁的西北风情,品尝西安的风味小吃是游西安的一大乐事,无论是一直被西安人钟爱的羊肉泡馍,还是名扬海内外的“西安饺子宴”,都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此外还有梆梆面、柿面糊塌、凉皮、炒粉鱼、锅盔、千层油酥饼等特色小吃。在西安城内经营羊肉泡馍的餐馆很多,几乎每一条大街上都会有几家专门的羊肉泡馍馆,其中最有名的无疑要算老孙家羊肉泡馍了,此外,同盛祥牛羊肉泡馍馆、陕西太子楼御膳馆有限公司、西关牛羊肉泡馍馆、春发生泡馍馆等也久有盛名。首创“西安饺子宴”的是西安餐饮行业中唯一的国家二级企业——西安解放路饺子馆,此外,天津饺子馆、德发长饺子馆、永新饺子馆等几家餐馆也各具特色。在西安品尝小吃除可在南稍门、东新街的夜市外,还可以去鼓楼后的小吃街。鼓楼的街道两边都是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各种知名的西安小吃应有尽有,很有特色。

必去的理由

理由1

钟楼是古城西安的象征,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许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理由2

西安钟楼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

理由3

钟楼里现有的景云钟是仿制的,原有的景云钟已迁址到西安碑林博物馆。

理由4

西安鼓楼是城内明清建筑物的主要标志和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所存在较大的鼓楼。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23:17: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84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钟鼓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钟鼓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