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的全称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在新课改施行的过程中,要以提高学生素质品质为目标,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学生心理规律的措施。本文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总结了学生对新课改的看法与意见。
中文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口号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目的21世纪构建符合素质基础教育体系
简称新课改
遵循原则基础性、开放性、民主性、个性化
指导思想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的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紧扣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作为中学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应建立新型的教与学互动关系。
一、转变教学理念,把握课改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的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际,应建立这样一种理念: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
现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新课程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特别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角度,对于弥补现行教学中“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等倾向有很强的针对性。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缄默知识”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
二、互动环境,实现协作学习
新课程倡导“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主张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替代传授。灌输式教学。真正将这些教学理念和方式落到实处,课堂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失却原有的“秩序”,需要取而代之一种新的秩序。[2]
三、情景教学,细化教学过程
创新教育要进入课堂,从要素上讲,教学必须做到以“问题”为主线,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要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教师应善于设置问题情景。
悬念式:精心设计一种孕育着疑难问题而又引人入胜的情景,使学生进入求通而不得的愤悱状态,使思维处于活化状态,然后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去追根寻源,进行探索,培养思维能力。
探究式:设置一系列彼此相关、循序渐进的探索性问题,通过连续提问,让学生思维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辐射式: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不同层次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寻找与此中心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激活学生思维,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渗透是:从不同学科知识的交汇点、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设置渗透式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渗透和综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改原因课程改革的动因是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已经基本普及,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此外,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课改中尤为明显。
课改探讨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比如学化学,过去只是明确地告诉你什么加什么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现在经常不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突出变化新课改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是很大的,可以说是“伤筋动骨”的。但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完全“推倒重来”,需要的是看准方向和坚定信念。
新课改“最要害”的变化是学生自主选课。也就是说,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有很大的“课程选择权”,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为了有利于学生选课,教育部把课程分为8大学习领域:语言与文学(包括语文、外语);数学;人文与社会(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的一部分);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的一部分);技术(包括通用技术、信息技术);艺术(包括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学生只要“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至于在一个领域内学哪门课,学生可以选择,比如可以选语文而不选外语。
新课程还将同一学科的内容分为若干“模块”,教科书也按模块编写,一般一个模块36学时、2个学分。学生选思想政治,还可进一步选《经济学常识》模块,或选《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及其他模块。用学分来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其实也是为了与学生选课相适应。
课改难点学生自主选课,这是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大的难点!这其中,有学生自身的问题。
所以,新课改的方向是对的,需要努力去追求,但在短期内完全“达标”是不现实的,说“课程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是有道理的。
就目前而言,应当积极去做的是:让学生尝试着按自己的意愿选课,学校要探索有利于学生选课的“走班制”教学模式,《通用技术》课程要认真开起来,综合实践活动要落到实处,学生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要做好并发挥作用,这几个方面可以说是衡量新课改到底有没有真正启动的主要标志。
教材变化语文教材的新变化:网络语言进入语文书,北京语文课改选用的教材包括北京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两种。其中,东城、西城、朝阳、石景山、门头沟、顺义、昌平、延庆、平谷9区县语文将选用北京版新教材,崇文、宣武、海淀、丰台、房山、燕山、密云、怀柔、大兴、通州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课标教材。
北京版新语文教材变化:作为北京版语文课改教材编委之一,北京市东城区语文特级教师薛川东介绍,北师大岑运强教授写的《新鲜的网络语言》首次将当代著作选入语文课本。学生们将在语文书中见到“:-)”、“:-(”等熟悉的网络符号。
课程改革后如果学生要参加高考,要学完9本语文,至少修完18个语文学分。必修系列的教材编写以“文体阅读”为线索,而选修系列则根据“专题阅读”引导学生学习。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在高三继续学习自由选修模块,包括“交际语言应用”、“通俗文学”等。
人教版新语文教材变化:与过去的语文教材相比,人教版新教材撤掉了一些说教性的文章,更加强调了新收入作品的文学性。为配合课改,人教版教材将给学生配发辅助光盘和参考书。光盘与课本同步,介绍每篇文章的背景、作者等内容。参考书则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
良好效果(一)新课改的实施,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善。
首先表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上,教师对师生角色的最新认识和更准确的定位,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日益向新课标靠拢。
其次是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现在是教材牵引着教师,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尤其是老师在备课上课等各个环节都贯穿了新课改理念,少了以往的机械操练,多了活动设置;少了被动,多了主动。老师普遍地采用开放式教育教学方法。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善,进一步改善了课堂生态,为学生的健康和全面成长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环境,为促进和谐课堂奠定了基础。
(二)新课改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学生学习方式,给学生充分进行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机遇,为学生全方位、高素质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和保证,课堂成为了学生们表现自己的舞台。学生已逐渐养成自主、合作、讨论、交流式的学习方式,课堂“乱”而有序,学生发言“散”而归根。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深刻巩固。如五年级“计算长方体表面积”方面的教学内容,数学教师就要求孩子在教师的帮助下,真正的用所学知识帮学校计算学校教学楼内部的粉刷墙壁面积,亲自体验“学为所用”的乐趣。英语教师要求每天早晨、晚上同学之间要用英语问好、道别,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新的学习观念,学习原来与生活联系如此紧密,无怪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耳乎。”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1 21:59: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79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新课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课程的文化活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新课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课程的文化活动).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