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医科大学创建于1934年11月21日,坐落在具有“绿城”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现有和在建校本部、武鸣校区、玉林校区、国际医药教育中心4个校区,共占地约4000亩。
前身是广西省立医学院。1940年校址迁至桂林。1949年以前,学校在战乱中七次迁徙校址,三次变更校名。1949年11月更名为广西省医学院。1952年由中央卫生部委托中南卫生部直接领导。1953年4月中央卫生部批准改称为广西医学院。1954年7月由桂林迁回南宁市现址至今。1996年5月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西医科大学。
学校是全国建校较早的22所医学院校之一,是全国最早定点招收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和华侨学生的8所医学院校之一,是教育部批准的有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留学生资格的首批30所高校之一,是广西政府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是广西医学教育、医学研究、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的中心。
中文名广西医科大学
外文名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简称广西医大(GXMU)
创办时间办学性质公立大学
学校类别医药类
学校特色111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省属重点大学、省部共建高校
主管部门广西壮族自治区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黄照权
高职专业7个
本科专业28个
硕士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
博士点一级学科5个、专业学位类别2个
院系设置基础医学院、护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信息与管理学院等27个学院(部)等
校训厚德励志,博学弘医
校歌《广西医科大学校歌》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双拥路22号
院校代码10598
主要奖项全国医院管理年活动先进单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广西科技进步奖、广西自然科学奖
博士后流动站科研流动站4个
所属地区中国 广西 南宁
历史沿革广西医科大学校园景观广西省立医学院20世纪30年代,广西经济发展缓慢,人民体质羸弱,卫生知识缺乏,疾病广为流行,疟疾、血吸虫病、天花、霍乱、结核病、肝癌等疾病肆虐猖獗,而全省无一所政府办的医院,约15万人之中才有一名医生,疾病死亡率在30%以上。
该校创办人戈绍龙博士向政府建言:“广西民众羸弱,急需高等医生”。
于是,省政府第105次会议通过设立广西省政府卫生委员会,指派雷殷、戈绍龙、雷沛鸿为卫生委员会委员。负责筹备广西省立医学院,并增聘张镕、李祖蔚、孟宪荩等教授协助。
1934年7月,广西省立医学院成立,10月开始招收六年制本科生,开创了广西高等医学本科教育之先河,是全国建校最早的22所医学院校之一。
此后,校名先后四次变更,校址七次迁移,师生颠沛流离,在借用的民房、戏院、会馆和自搭的草棚中坚持办学,“造本省之才,为本省之用”,一切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需要和“强国、救省、健民”为办学方针,致力培养广西高级医学人才。
1937年2月,广西军医学校先后增设军医、司药、看护和担架军士及毒气疗法训练班等支持抗战。
1944年春,由于学院医学专家、教授人数规模扩大,教学质量提高,被教育部电令嘉奖,誉为全国第三。
1944年夏,日寇南侵,桂林告急,师生疏散到三江、八步等地。每迁一地就继续开诊、复课,直到1945年8月,日敌签降,抗战胜利,于同年10月省令复员回桂。
1949年11月22日桂林解放,在党的领导下,学校建立新秩序,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组织土改和抗美援朝医疗队;学习苏联,进行教育改革。
1992年广西医科大学校名挂牌仪式1954年,校址迁回南宁津头村。办学环境得到改善,师资队伍不断扩大,招生人数逐年增长,教学、科研取得新进展。“文革”和极“左”路线时期,学校工作深受影响。于1961年试行《高校六十条》,学校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1978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是当时全国9所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的医学院校之一。
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中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1984年,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广西高校第一个博士点。
1988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广西医科大学1996年5月,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西医科大学。
2010年4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7年8月,广西医科大学申报的“肝脏损伤与修复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国家“111计划”,自此,广西医科大学成为广西首个入选国家“111计划”的高校。
2019年2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全区教育大会,重点支持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等高校建设国内同类一流大学。[1]
2020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共建广西医科大学。
2021年1月,《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以“一校一策”推进广西医科大学建设国内一流大学。[2]
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截至2017年3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586名,其中具有研究生学位及以上教师1300人,正高职称479名,副高职称506名,高级职称教师占62%,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才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8名,广西首批院士后备人选1名,“八桂学者”7名、广西“特聘专家”7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5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5名,以及一批选聘任中华医学会专业学会常委、委员和广西医学会各专业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委近100名,还有一批优秀人才被选为国家级和省级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人才工程重点培养对象。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名):施焕中、高枫、赵永祥、张健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名):黎乐群、熊君福、王植柔、唐步坚、何巍、施焕中、李力、张健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名):施焕中、赵永祥、张新华
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9名):仇小强、黎乐群、唐安洲、黄光武、刘华钢、张志勇、谢小薰、杨莉、农光民
院系概况截至2021年12月,学校设有1个研究生院和19个学院(即: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全科医学院、信息与管理学院、生命科学研究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肿瘤医学院、口腔医学院、武鸣临床医学院),有本科专业30个,高职高专专业(方向)6个。
院系名称 | ||
第一临床学院 | 第二临床学院 | 肿瘤医学院 |
口腔医学院 | 基础医学院 | 公共卫生学院 |
研究生学院 | 护理学院 | 药 学 院 |
国际教育学院 | 继续教育学院 |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全科医学院 | 信息与管理学院 |
医学检验系 | 体育部 |
教学系部 | 专业名称 |
第一临床学院 | 七年制临床医学 |
第二临床学院 | 临床医学 |
口腔医学院 | 口腔医学 |
公共卫生学院 | 预防医学 |
医学检验系 | 医学检验技术 |
生物医学工程 | |
药学院 | 药学 |
信息与管理学院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公共事业管理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社会工作 | |
护理学院 | 护理学 |
质量工程
截至2014年4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精品课程29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15项。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临床医学(含肿瘤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方向)、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护理学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口腔医学、预防医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组织学与胚胎学
省级精品课程(29个):妇产科学、卫生统计学、妇科肿瘤学、医用物理学、口腔内科学、耳鼻喉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环境卫生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解剖学、临床检验基础、眼科学、医学影像诊断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诊断学、外科学总论、生物化学、实验生理科学、生理学、儿科学、病理学、外科学各论、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药理学、内科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团队名称 | 负责人 | 级别 |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团队 | 谢小薰 | 国家级 |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教学团队 | 唐安洲 | 省级 |
实验生理科学教学团队 | 莫书荣 | 省级 |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团队 | 谢小薰 | 省级 |
预防医学教学团队 | 张志勇 | 省级 |
药理学教学团队 | 黄仁彬 | 省级 |
口腔颌面外科学教学团队 | 周 诺 | 省级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团队 | 吴耀生 | 省级 |
名称 | 所属学院 | 批准年份 |
实验生理科学实验中心 | 临床医学院 | 2006 |
公共卫生学院中心实验室 | 公共卫生学院 | 2007 |
基础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 | 基础医学院 | 2007 |
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 第一临床医学院 | 2008 |
教学改革
2004-2014年,该校选用优秀教材比例平均达82.62%,选用新出版教材比例平均达90.76%;教师主编、参编教材共109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49部、主编14部;承担教改课题499项,其中,省级以上的课题立项155项;二次获省级优秀教材奖15项及优秀教材等立项项目8项;其中3部视听教材先后中标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2部教材的先后版本连续两次获得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自行研制、引进、改进的多媒体课件854项,其中自制多媒体课件672项;曾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获得第六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组织奖和历届广西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组织奖。
学科建设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口腔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个、广西一流学科5个、广西一流培育学科1个、广西特色优势重点学科6个、广西重点学科9个和广西临床重点专科37个(含建设项目)。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
ESI世界排名前1%学科:临床医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学科、药理学与毒理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肿瘤学
省级重点学科(10个):儿科学、肿瘤学、外科学、内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药理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省级一流学科(5个):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理学、口腔医学
省级一流(培育)学科(1个):生物医学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临床医学、口腔医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口腔医学、公共管理学、生物学、药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社会工作
合作交流截至2017年3月,学校先后派出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4000多人次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丹麦、瑞典、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越南、泰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医院、医疗或研究机构、学术机构讲学、留学、进修、攻读学位及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并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渠道和合作关系。接待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来校访问、讲学、交流与科研合作6000多人次。
社会评价2020年7月,2020年中国大学百强榜进步榜排名第48位。
学术研究科研平台截至2017年3月,学校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3个,广西重点实验室7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基因检测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广西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个,广西教育厅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3个,广西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培育基地1个;“区域高发恶性肿瘤生物靶向诊治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团队3个,广西人才小高地4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含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计划)15个。
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原发性肝癌生物靶向诊治研究(卢小玲)
国家“111计划”(1个):肝脏损伤与修复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广西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广西肿瘤靶向诊治协同创新中心、广西基因组与个体化医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地中海贫血防治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西南特色民族药物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南宁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
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广西介入超声肿瘤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肝癌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组织器官修复医用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西教育厅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3个):海洋药物研发中心、西南特色民族药物开发工程研究中心、原发性肝癌生物靶向诊治研究
广西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1个):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研究基地
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培育基地(1个):健康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类别 | 名称 |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国家生物靶向诊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区域性高发肿瘤早期防治研究实验室 |
长寿与老年相关疾病重点实验室 | |
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 | 免疫学实验室 |
分子药理实验室 | |
中药毒理实验室 | |
国家基因检测示范中心 | 广西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 |
广西重点实验室 | 广西区域性高发肿瘤早期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 |
广西地中海贫血防治实验室 | |
广西艾滋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 | |
广西生物靶向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 | |
广西基因组与个体化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 | |
广西口腔颌面修复与重建研究重点实验室 | |
广西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 |
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 | 颌面外科疾病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 |
人体发育与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 |
基础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 | |
临床检验诊断学重点实验室 | |
生物分子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 | |
高发疾病预防与控制研究重点实验室 | |
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 |
基因组与个体化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 | |
急诊医学重点实验室 | |
广西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 | 中医药免疫学实验室 |
分子药理学实验室 | |
药物毒理学实验室 | |
肿瘤防治实验室 | |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室 |
团队名称 | 负责人 | 批准年份 |
组织器官修复与重建创新团队 | 赵劲民 | 2007 |
高发疾病研究创新团队 | 谢小薰 | 2007 |
重大传梁病防治研究创新团队 | 梁浩 | 2010 |
遗传性疾病的产前诊断创新团队 | 陈萍 | 2010 |
慢性肝病的临床诊治研究创新团队 | 彭涛 | 2010 |
心血管病防治研究创新团队 | 尹瑞兴 | 2010 |
原发性肝癌诊疗基础与临床研究 | 黎乐群 | 2011 |
复杂性疾病基因组个体化医学研究团队 | 莫曾南 | 2011 |
高发肿瘤生物标志物研究 | 李力 | 2011 |
辅助生殖技术与遗传性疾病的防治创新团队 | 李慕军 | 2011 |
学校在广西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研究方面,如在血红蛋白研究、蛇毒研究、心血管疾病防治、区域高发肿瘤防治、药物创制研究、肝脏移植、断指再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地中海贫血防治等研究领域具有特色优势。
2008-2014年,学校获省部级以上项目120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5项;获广西科技进步奖109项;申报专利30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外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478篇,其中SCI收录62篇。
2011-2014年,该校大学生发表论文258篇,其中国内核心期刊发表33篇,SCI期刊收录10篇,由本科同学撰写的论文在英国外科学杂志发表(SCI收录,2007年影响因子4.092);教师主编、副主编、参编专著共30部。
在“十一五”期间,学校获省级以上课题1669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72项,获得项目和资金居于广西高校前列,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广西科学技术进步特别贡献奖、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类奖项138项,申请并获得授权专利25件,发表SCI论文957篇。
学术资源馆藏资源图书馆截至2014年4月,学校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30.5万册(图书32万余种),中、外文期刊4000多种(现刊1729种);拥有CNKI、VIP、PML、SCI等中、外文图书、期刊数据库26个,电子图书14802册。
学术期刊《广西医科大学学报》由广西医科大学主办,为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4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生物学文摘(BA)、俄罗斯《期刊索引》(AJ)等著名检索工具收录。在国内,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CSTA)数据库(英文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检索系统、《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药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等16种检索类刊物收录。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主要报道肿瘤防治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及新经验等,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系统科技期刊群”、“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收录。
附属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 第一附属医院西院 | 第三附属医院 |
第四附属医院 | 第六附属医院 | 第七附属医院 |
第八附属医院 | 第九附属医院 | 附属肿瘤医院 |
附属口腔医院 | 附属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 第十附属医院 |
附属广西民族医院[3] | 附属武鸣医院 | 附属琅东医院 |
附属柳铁中心医院 | 附属南宁市传染病医院(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 | 附属民族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 |
附属柳州市人民医院 | 附属南宁市妇幼保健院 | 附属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黄照权[4] |
校长 | 赵劲民 |
党委副书记 | 唐安洲、莫曾南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周 诺、赵永祥、卿云波、伍伟锋、曾志羽、徐华(挂职) |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 蒋建伟 |
党委常委、总会计师 | 陈兴才[5] |
厚德,语出《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即广厚之德。“厚”的直接语义是指“深、重、多”、“宽容、厚道、忠厚、宽厚、仁厚”。指的是提高道德修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励志,指的是为了实现志向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博学,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和《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指的是要通过广泛地学习知识,努力做到学识渊博。
弘医,弘即光大发扬,医即医学。弘扬医学,治病救人是医学生的万古不变的职责,医学生更应博学精道,弘扬本业。指的是要把“弘扬医术、弘扬医德”当作人生事业的追求。
校徽广西医科大学校徽,形状为圆形,中间为象征医神的蛇杖、象征时光的日暑和学校创办时间1934等元素,中文楷体广西医科大学围绕上半圆,英文黑体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围绕下半圆,底色为金黄色。
校歌《广西医科大学校歌》
校园洒满阳光,同学意气飞扬,相识美丽邕江,畅游知识海洋,老师教导牢记心上,宝剑常磨闪露锋芒!
中华医学后继有人,今天学子明天栋梁。团结团结,我们医大人;
勤奋勤奋,我们医大人。求实创新,医大人共创事业辉煌!
校花三角梅,色彩鲜艳而丰富,生长迅速、生命力强,不拘墙头、路旁,无论在草坡、石隙、或者是花园、阳台、只要有阳光照耀,春夏秋冬都是花期,它虽然不是名贵品种,但却为人们所欣赏,充分体现了医大人的精神与品格。
医学誓词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
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
我决心竭心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
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所获荣誉2020年12月,荣获第二届广西自治区文明校园称号。
2021年9月2日,广西医科大学体育部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2017-2020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1 21:45: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78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广西医科大学(全日制公办本科高等院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广西医科大学(全日制公办本科高等院校).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