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拼音:jìng)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敬”的本义有不同的说法,西周金文中敬字多用为严肃、肃敬之义,恭敬之义始见于春秋金文。《诗经》雅、颂部分多用为严肃、恭敬之义。后来“敬”也指有礼貌地进献、虔诚地供奉、敬意等。
中文名敬
拼音jìnɡ
部首攵
五笔AQKT
仓颉TROK
郑码ERJM
字级一级(2553)
平水韵去声第二十四·敬
笔画12
释义敬(会意。从攴,以手执杖或执鞭,表示敲打,从苟,有紧急、急迫之义。本义:恭敬;端肃。恭在外表,敬存内心)
注音ㄐㄧㄥˋ
统一码656C
异 体憼、𢾠、𢿩、𣀖
四角码48640
造字法会意字
结 构合体字,左右结构
字源演变字形演变流程图“敬”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字形从“茍(jì)”从“攴(pū)”。“敬”的构型和本义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会意字。金文(图1、2、3)的左边是个口,右边是一只手(又)拿着棍子或鞭子。两相会意,表示手举着木棍,用口吆喝着,传出戒、慎的意思,这就是“敬”。小篆(图8)的左边变成了个“茍”字,“茍”为牧羊人用口吆喝羊群:右边仍然是手拿木棍或鞭子,意思未变。楷书是由小篆楷化而成。本意为警告,是“警”的本字。一说这种构型是表示手持棍棒使人恭敬。其本义是对人尊重,有礼貌。
有人认为,“敬”字左边的“茍”不是人形,而是一条狗的形状。右边的“攴”指棍棒,也就是用棍棒教训狗,对主人要顺从、恭敬。其本义也是对人尊重、有礼貌。现代文字学家郭沫若也认为“茍”是狗之象形文,但他认为狗多用于警卫,“敬”即“警”之初文。
还有一说,“敬”的初文即“茍”。清代学者徐灏在《说文段注笺》中提到:“《释名》曰:‘敬,警也,恒自肃警也。’按敬有戒谨义,苟训急敕,敕者,戒也。其义相近,声也相转,疑即古敬字,从苟加攴,攴,治也,治事肃恭之意。”“茍”与“敬”不仅音相近,含义也相近。西周早期金文以茍为敬,敬字是在西周早中期之间产生的,是在“茍”字基础上累加义符而成,作为表示肃敬之义的专字。[2]
从金文到小篆,“敬”的左半边一直是“茍”,因为“茍”与“苟(gǒu)”的字形极为相近,隶书(图9-12)以后逐渐混淆。现代汉语规范写法的“敬”左半边是“苟(gǒu)”。
敬的基本义是“恭敬”“严肃”。此义现代汉语还常用。如“敬请指教”“敬谢不敏”等等。“敬”,后来成为儒家学说的一个基本范畴。一个“敬”字,除了敬天地、敬神祇、敬祖宗,更多是用来敬自己父母与师长,再后则成了做人的基本原则之一,可以引申为敬人、敬事、敬业等。人们在表达敬意也会借助一定的物质形式,因此“敬”引申指“以礼物表示敬意或谢意”。还引申指“有礼貌地献上”。如“敬酒”“敬烟”“敬茶”等等。
详细释义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动词 | 尊重。有礼貌地对待。 | respect | 《论语·先进》:门人不敬子路。 | 敬仰;敬畏;恭敬;尊敬;敬而远之 |
有礼貌地送上(饮食或物品)。 | rve | 《红楼梦》第五四回:(贾母)吃着酒,又命宝玉:“来敬你姐姐一杯。” | 敬酒;敬茶 | |
虔诚地供奉、信奉。 |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快敬祖宗去吧。 | 敬神;敬奉 | ||
〈文言〉谨慎、慎重,不怠慢不苟且。 | carefully | 《韩非子·喻老》: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 | 敬事;敬信;敬业;敬明 | |
〈文言〉警戒;警惕。 | guard | 《诗经·大雅·常武》: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 ||
〈文言〉以礼物表示谢意或敬意。 | 《后汉书·周燮传》:安帝以玄纁羔币聘燮……因自载到颍川阳城,遣生送敬,遂辞疾而归。 | |||
〈文言〉通“惊”(jīng)。惊动;惊慌。 | 《逸周书·官人》:敬之以卒而度应。朱右曾校释:“敬当依《礼》作惊。” | |||
形容词 | 谦恭有礼貌的。 | respectful | 《周易·坤》: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 敬告;敬辞;敬谢不敏 |
名词 | 敬意或表示敬意所赠的礼物。 | prent | 清·无名氏《后会仙记》:谨分携进兄,以表小妹之敬。 | 致敬 |
〈文言〉通“檠”(qíng)。矫正弓弩的工具。 | 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齐王章》:是故臣以王命甘薛公,骄敬三晋,劝之为一,以疾攻秦,必破之。 | |||
(Jìng)姓氏用字。详见“敬姓” | 敬歆(汉扬州刺史名,见于《广韵》) | |||
助词 | 〈文言〉谦词。 | 《吕氏春秋·报更》:敬闻命矣。 | ||
副词 | 〈文言〉通“更”(gēng)。再。 | 《敦煌变文集·韩擒虎话本》:臣愿请军,敬与随驾兵士交战。 |
敬—恭
在表示敬重有礼貌的意思上,敬和恭是同义词,文献中常对举。《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分开说,“恭”侧重于外貌的谦逊有礼,“敬”侧重于内心的严肃敬重。
古籍释义说文解字【卷九】【茍部】居庆切(jìng)
敬,肃也。从攴、茍。
说文解字注肃也。肃部曰:肃者持事振敬也,与此为转注。心部曰:忠,敬也。戁,敬也。憼,敬也,恭肃也。憜,不敬也。义皆相足,后儒或云主一无适为敬,夫主一与敬义无渉。且文子曰:一也者、无适之道。淮南诠言曰:一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适即敌字,非他往之谓。
从攴苟。攴犹迫也,迫而苟也。居庆切。十一部。
康熙字典【卯集下】【攴字部】敬;康熙笔画:13;部外笔画:9
《康熙字典》书影古文:广韵》《集韵》《韵会》竝(并)居庆切,音竟。《说文》:肃也。《释名》:敬,警也。恒自肃警也。《玉篇》:恭也,慎也。《易·坤卦》: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书·洪范》:敬用五事。《周礼·天官·小宰》:三日廉敬。注:敬,不解于位也。《礼·曲礼》:毋不敬。注:礼主于敬。《左传·僖三十三年》:敬德之聚也。《论语》:修己以敬。
又《后汉·周燮传》:安帝以玄纁羔币聘燮,燮因自载到颍川阳城,遣生送敬,遂辞疾而归。注:送敬,犹致谢也。
又姓。《广韵》:陈敬仲之后,汉有扬州刺史敬歆。[3]
又《韵补》叶居卿切。曹植《车渠碗赋》:何神怪之巨伟,信一览而尤敬。虽离朱之聪明,犹炫耀而失精。
广韵居庆切,去映见 ‖敬声耕部(jìng)
恭也。肃也。慎也。又姓,陈敬仲之后,出《风俗通》。后汉有扬州刺史敬歆。居庆切。四。
《说文解字》书影字形书法字形对比书写提示【笔顺】①一(横)②丨(竖)③丨(竖)④ノ(撇)⑤㇆(横折钩)⑥丨(竖)⑦㇕(横折)⑧一(横)⑨ノ(撇)⑩一(横)⑪ノ(撇)⑫㇏(捺)
【规范提示】“艹”3笔,首笔是长横。
【写法】❶“苟”“攵”等宽,顶部“苟”低,底部左右旁齐平。❷“苟”,“艹”居左上格。横收笔于田字格竖中线。“句”主体居左下格。㇆(横折钩)的横段在横中线,竖钩段在竖中线左侧。“口”的左竖于“艹”的左端垂直对齐。❸“攵”。首笔撇的收笔和末笔捺的起笔在田字格中心。
书法欣赏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音韵集成中上古音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k | i̯ĕŋ | |
王力系统 | 耕 | k | ǐeŋ | |
董同龢系统 | 耕 | k | jĕŋ | |
周法高系统 | 耕 | k | ieŋ | |
李方桂系统 | 耕 | k | jingh | |
东汉 | 耕 | |||
魏 | 耕 | jieng | ||
晋 | 耕 | jieng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庚耕清青 | jieŋ | |
北魏后期北齐 | 庚耕清青 | jieŋ | ||
齐梁陈北周隋 | 庚耕清青 | jieŋ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k | i̯ɐŋ | |
拟音/王力系统 | k | ǐɐŋ |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k | jɐŋ |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k | iaŋ |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k | jɐng |
字头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敬 | 敬 | 梗 | 去声 | 四十三映 | 见 | 开口呼 | 三 | 全清 | 居庆切 | kjɐŋ | |
集韵 | 敬 | 梗 | 去声 | 四十三映 | 见 | 开口呼 | 三 | 全清 | 居庆切 | kiaŋ | ||
礼部韵略 | 去声 | 劲 | 居庆切 | |||||||||
增韵 | 去声 | 敬 | 居庆切 | |||||||||
中原音韵 | 敬 | 去声 | 庚青 | 见 | 齐齿呼 | 全清 | kiəŋ | |||||
中州音韵 | 去声 | 庚青 | 叶经去声 | |||||||||
洪武正韵 | 敬 | 去声 | 十八敬 | 见 | 古 | 全清 | 居庆切 | kiəŋ | ||||
分韵撮要 | 敬 | 阴去 | 第七英影应益 | 见 |
注意:发音用国际音标标注,仅作参考,可能与实际发音有异
方言区 | 方言点 | 发音 | 调值 | 调类 |
北京官话 | 北京 | tɕiŋ | 51 | 去声 |
北方官话 | 济南 | tɕiŋ | 21 | 去声 |
中原官话 | 西安 | tɕiŋ | 55 | 去声 |
西南官话 | 武汉 | tɕin | 35 | 去声 |
西南官话 | 成都 | tɕin | 13 | 去声 |
江淮官话 | 合肥 | tɕin | 53 | 去声 |
江淮官话 | 扬州 | tɕiŋ | 55 | 去声 |
晋语 | 太原 | tɕiŋ | 45 | 去声 |
吴语 | 苏州 | tɕin | 412 | 阴去 |
吴语 | 温州 | tɕiaŋ | 42 | 阴去 |
湘语 | 长沙 | tɕin | 45 | 阴去 |
湘语 | 双峰 | tɕin | 35 | 阴去 |
赣语 | 南昌 | tɕin | 45 | 阴去 |
客家话 | 梅县 | kin | 52 | 去声 |
粤语 | 广州 | kɪŋ | 33 | 阴去 |
粤语 | 阳江 | kɪŋ | 24 | 阴去 |
闽语 | 潮州 | keŋ | 213 | 阴去 |
闽语 | 厦门 | kɪŋ | 11 | 阴去 |
闽语 | 福州 | keiŋ | 213 | 阴去 |
闽语 | 建瓯 | keiŋ | 22 | 阴去 |
“主敬”是儒家思想中的一条重要的伦理规范。所谓的“丧主哀”,“祭主敬”,也就是强调在从事丧礼和祭礼的时候,要避免徒具形式,而一定要有悲哀和敬重的心理。“敬”的对象原为天地、鬼神、祖宗等,后来扩展到人事,通过一套繁复的礼仪来表达“敬”,的心理。孔子对于“敬”的精神高度重视,有过“色难”的表述,也就是说,子女在侍奉父母的时候一直保持怡悦的表情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这一点恰恰正是孔子所要强调的。他曾非常感慨地说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当今所谓的孝,也就是能够养活父母的意思罢了。可是对于犬马来说,它们也都能够得到养活;如果没有敬的态度,孝父母与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孔子的这种表述至今而言都有着极佳的借鉴意义。由于孔子对于“敬”的强调,“主敬”成为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理念,宋代程颐在谈论儒家所崇奉的至为繁多的礼仪时曾说其精神可一言而蔽之:“毋不敬。”一切的礼法都以一个“敬”字为依归。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1 21:20: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76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敬(汉语汉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敬(汉语汉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