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珠海学院(暨南大学在珠海的分校)

更新时间:2025-01-11 13:21:52 阅读: 评论:0

暨南大学珠海学院(暨南大学在珠海的分校)

暨南大学珠海学院 (暨南大学在珠海的分校) 次浏览 | 2022.09.06 16:35:50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暨南大学珠海学院暨南大学在珠海的分校

暨南大学珠海学院是暨南大学在珠海的分校,该校于1998年创建成立。珠海学院凭借着优美的环境,合理的配置,正努力全面实现校区化管理模式,建设具有特色的专业化学院,走国际合作办学道路,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培养创新型人才,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中文名

暨南大学

简称

暨大

创办时间

主管部门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硕士点

189个个

博士点

74个个

国家重点学科

4个个

校训

忠、信、笃、敬

知名校友

李岚清,吴学谦,李光前

英文名

Jinan University

类别

中央部属高校

学校类型

综合

属性

首批211工程、985平台、111计划

所属地区

广东省广州市

博士后流动站

15个

专职院士

8人人

主要院系

新闻与传播学院,管理学院,国际学院,经济学院,华文学院等

学校地址

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

简介珠海校区

开创了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先河。为了满足海内外延伸学子求学的需求,办学空间,1998年8月,我校与珠海市政府就共建暨南大学珠海学院签订了协议,地点设在唐家湾。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1998年仅招生2个专业:计算机和旅游管理,共100名学生,但是他们却开创了珠海经济特区历史上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先河。

搬迁

2000年4月29日,珠海市府与暨南大学再次签订合作协议,将学院从唐家湾迁至市区内的前山镇,并永久无偿提供近900亩的土地作为新校区的用地。经过五年的建设,2000年,珠海学院已成为一个拥有在校学生5800余人,近20个本科专业,风景秀丽、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学府。校园内,巍峨壮丽的教学实验综合楼,造型别致的餐饮中心和学生活动中心精连巧构,9幢现代化学生公寓,设施先进的运动场地,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舒适的学习、生活条件。

校区历史

1998年8月28日,暨南大学率先与珠海市政府首次签订了办学协议,以此开创了珠海经济特区历史上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先河。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为学院破土动工奠基,原教育部周济部长对这种办学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并说:暨南大学珠海学院是暨南大学办学的延伸。

2000年4月29日,暨南大学与珠海市政府签订进一步合作建设珠海学院的协议,将学院从唐家湾迁至距离澳门仅十分钟车程的前山镇,校园占地面积近900亩。经过十年的建设,如今的珠海学院风景秀丽、设备齐全:多功能的教学综合大楼、舒适的餐饮中心、别致的学生活动中心、整齐化一的学生公寓、绿草茵茵的运动场所以及潺潺山泉汇聚而成的日月湖,为在校莘莘学子提供了宁静、舒适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2009年4月1日,珠海学院更名为暨南大学珠海校区。未来几年,珠海校区将全面实现校区化管理模式,建设具有特色的专业化学院,走国际合作办学道路,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培养创新型人才,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1]

校区现状

2010年,除了珠海学院原有的20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管、经、法、工等学科门类)和3个硕士及2个博士招生专业之外,珠海校区还有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外语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应急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以及国际关系学系等十个院系在珠海校区开设的33个本科专业。为了适应社会需求,促进产、学、研发展,珠海校区设有5个研究所和5个实践中心,即:包装工程研究所、电气自动化研究所、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香山文化研究所、华人留学文化研究所;创业经济研究与实验中心、外语实践中心、数学建模创新实践基地、法律与政策实践中心、以及ACM程序设计训练基地。校区现代技术教育中心由电教中心、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组成。校区实验中心包括“包装工程实验室”、“电子与信息科学实验室”、“新闻与传播实验室”、“电气自动化实验室”和“普通物理实验室”,其中,“包装工程实验室”和“电气自动化实验室”成为珠海市科技创新公共实验室。

原暨南大学珠海学院已经于2009年实现校区化,改分为国际商学院、人文学院、翻译学院以及电气信息学院。

专业设置

珠海校区是一个综合性校区,此年共设中文、外语、金融、法学、计算机等13个系、部,共有计算机、中文、外语、金融、新闻等20个本科专业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点。学院现有全日制学生(含研究生)5800余人,研究生近100人,已经形成了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培养教育体系,其中本科生的招生工作完全按照学校的统一标准,由学校招生办在全国及海外统一招生,国内生以重点大学第一批招生录取线录取。

管理模式

暨南大学珠海校区与校本部实行“同一招生标准”、“同一培养方案”、“同一管理模式”以及“同一评价体系”;紧密围绕学校“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和“国际化、现代化、综合化”的办学思路;强化“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的办学原则,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风、教风和工作作风。

办学宗旨暨南大学珠海学院

为了给教学科研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学院以高质量、高水平、高起点的原则来构建教学设施和教学服务体系。现代技术教育中心、各类专业实验室以及图书馆为全院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和优质的教学服务。

珠海学院的学生工作秉承“团结进取,服务暨南人”的宗旨,以“内练素质,外塑形象”为目标,对内推动我院学生文体、学术、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活跃校园文化,构建高品位校园生活,对外加强与兄弟院校及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文娱、体育、科技等各类活动,并取得良好成绩。在2004年度的校运会中该院学生运动队分别取得男子团体总分第二、女子团体总分第二的好成绩。在2004年8月举行的“泰豪杯”全国大专电视辩论赛中,以我院辩论队为主力的学校辩论队取得亚军的好成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珠海校区是暨南大学年轻而有活力的校区,在办学过程中始终与校本部在“招生标准”、“教学组织与管理”以及“师资的招聘”上保持同一;紧密围绕学校“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和“国际化、现代化、综合化”的办学思路;强化“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的办学原则,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风、教风和工作作风。为把学院建成特色鲜明,与校本部优势互补的教学科研型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将不懈努力,未来的珠海校区必将成为暨南大学的一颗璀璨明珠。

注重原则

珠海校区一直以来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原则,激励教师们在科研工作中努力探索,并积极为科研提供良好的设施及环境支持。10-13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共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权威期刊的有近80篇,多篇论文被SCI、EI收录;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其它各级科研项目十余项;承办全国创业教育研讨会、管理科学与工程研讨会等学术会议。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学院还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计算机工程研究所”、“包装工程研究所”、“电气自动化研究所”等4个研究所以及创业经济研究与实验中心,以科学研究促进教学、发展教学。

师资力量珠海暨南大学

为了保证学院的教学质量,学院一直面向全国招聘优秀教师,到2005年,学院共有教职员工160余人,其中从事教学科研的专职人员近120人,教授10余人,副教授近40人,博导3人,硕士生导师11人,博士学位获得者近30人。2005年3月3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清泉被敦聘为我院名誉院长和教授,更为珠海校区的教学科研队伍锦上添花。

图书馆

珠海校区图书馆总建筑面积约13213.45平方米,至今拥有中外图书约40万册,期刊1600种(含报纸)。馆内已实现与广州本部图书馆联网,资源共享,读者可通过网络检索本部图书200多万册的丰富馆藏以及丰富的电子资源。

校区学院电气信息学院

暨南大学电气信息学院成立于2010年8月,是在暨南大学包装工程研究所、暨南大学电气自动化研究所、原珠海校区计算机系、基础课部数学教研室的基础上,经学科整合而形成的理工类专业学院,主要从事电气工程、包装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依托暨南大学珠海校区近12年的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管理规范、学科基础等各方面建设和发展成果,暨南大学电气信息学院形成了人员稳定、结构相对合理的教学、科研及管理队伍,各项管理规范日趋完善,整个管理架构和管理体制与暨南大学校本部完全接轨,为学院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基本情况

1.现有学科及招生规模

电气信息学院目前有包装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信息与信号处理)6个本科专业,涵盖包装工程、电气自动化、信息技术三个学科领域。其中,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广东省名牌专业。学院现有全日制4年制本科学生797人。

2.师资队伍建设

电气信息学院目前有教职员工5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6人、副教授16人。24人具有博士学位,20人具有硕士学位,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教学科研群体。

3.学科基础设施建设

学院现有数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技术4个教研室和包装工程、电气自动化两个研究所(教研室)。已建成微机系统与接口、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电子工艺、计算机组成原理、牵引供电、电机与配电、电路原理、自动控制、过程控制、单片机、电力系统仿真、微机保护、测控技术、电磁兼容、运输包装、包装印刷、食品与药品包装等21个教学科研实验室及数学建模、ACM、机器人3个课外实践教学基地。包装工程实验室、电气自动化实验室分别于2006年和2008年被认定为珠海市公共实验室,产品包装与物流实验室于2010年获批为广东省省级重点实验室。

依托暨南大学珠海校区现代教育中心(网络中心、计算中心、电教中心)、图书馆、体育部、后勤服务中心,学院师生员工享有良好的教学、科研、生活、后勤保障及校园环境。

4.科研成果

截止到2010年11月,电气信息学院教师共承担各类基金项目34项,总经费750万元,其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项目9项,地厅级项目11项,横向合作课题11项,发表A类论文114篇。

二、特色与优势

1.精干、高效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

截止到2010年学院的日常管理和运作已步入正轨,在校学生人数797人。现有专职教师43人,师生比为1:18。目前有专职管理人员4人,承担了全院的教学、科研、行政等各项管理工作。有实验教师6人,负责全院21个实验室的教学、科研和日常维护工作。各教研室、研究所及各部门在高负荷运转的情况下高效率运作。

2.综合而又相对集中的学科布局

经优势资源整合力量,凝练出包装工程、电气与信息二个学科群,形成了电气与信息、产品包装设计与制造2个学科平台,并成为电气信息学院“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学科。

3.良好的教学环境和高质量的本科人才培养体制

教学质量是学院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和生命线。建院伊始,学院承继了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已有的科学而系统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将这一思想贯穿到学院的各项工作中。

4、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

学院建有数学建模、ACM程序设计、机器人3个课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机会,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三、发展定位

通过5-10年的建设,把电气信息学院建设成为特色明显、与校本部优势互补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建成1-3个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科。

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办学思想,整合优势力量,凝练学科方向,调整学科结构,创新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实现学院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

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合理调整规模发展、速度和教育层次结构,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创造优良的人才成长环境,培养和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教学、科研、管理上形成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相对稳定的骨干队伍。

1.调整学科结构,形成特色明显、与本部优势互补的学科体系

根据未来发展趋势和学校“十二五”规划要求,加大学科建设和调整力度。通过资源和学科方向整合,构建电气与信息、产品包装设计与制造2个学科平台。将食品与药品包装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作为重点学科加以建设和扶持。培养3—5名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建设相应的学术团队。

在现有的学科基础上,调整学科结构,形成特色明显、与本部优势互补的学科体系,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涵盖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多层次教育体系,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布局。

2.以优势学科为龙头,实现科研实力总量快速增加

整合学院整体资源,形成跨专业的申报团队,以提高项目申报质量为切入点,确保基金项目和科研经费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实现在重大项目的申报和获准方面有大的突破。力争承担国家级项目2-5项,省级项目10-15,其他项目30-50项,力争年平均科研项目经费达到200-300万元。

3.力争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电气自动化、包装工程等学科中的2-3个学科建成硕士授权点。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自行申报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在一级学科下设置1-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4.按照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的原则,力争到2015年,将现有的6个本科专业扩大到9个。学院在读学生总人数达到1600人左右,其中4年制本科生1400左右,研究生50人左右(包括博士研究生10人),成人教育、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150人。

国际商学院

国际商学院现有金融学、国际商务、工商管理等3个教研室;财务管理、金融学(金融工程)、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等6个本科专业;设有国际商学院实验中心(下设金融工程实验室、国际商务实验室、ERP试验室、创业与经济学实验室)、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和教育培训中心;另设暨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暨南大学港珠澳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2个科研机构。学院现有正式教职工3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2人,拥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老师的比例达73%;在校本科学生约1300人。截止到2010年来,学校注重引进国外教学资源,努力为学生创造国际化的学习条件,使学院在国际化办学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学院在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欧克莱尔)相关院系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还与美国纽约理工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等开展全面合作;与台湾建国科技大学开展本科生境外实习合作等。

为进一步实施学校“侨校+名校”发展战略,推进珠海校区专业化、国际化和差异化方向的发展,国际商学院将继续秉承“忠信笃敬”的暨南校训,坚持“教学重精品、科研上水平、专业显特色、合作促提高、发展创品牌”的发展思路,在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同心协力、开拓进取,着力打造“立足本土、融汇中西、彰显特色、务实求真”的一流国际商学院,为社会培养和造就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胸怀、敢于担当和作为的高素质商科人才。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于2010年8月成立。人文学院是暨南大学在珠海校区办学的延伸与发展,同时也是学校新开辟的又一人文高地。学校办学百余年来,蕴积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学科专业基础,人文学科名师荟萃,杰才辈出,其思想以及所倡导的办学理念、学术思想和精神人格形成了丰厚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启迪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暨南人。临海凭风,纵览天下,人文学院以传承暨南大学百年来的人文精神、办学理念和弘扬优秀中华文化为己任,恪守"忠信笃敬"的校训,秉承着"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的暨南精神,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暨南大学人文学院汇聚了珠海校区相关的人文学科专业、研究所,其中包括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法学系法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新闻与传播学系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基础教学部社科教学室,以及香山文化研究所、华人留学文化研究所、法律与政策实践中心、新闻与传播实验室。

暨南大学人文学院现有教职工50人,教师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3人;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28人,初级职称9人,教职工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8人。教师队伍中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学院职教师中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暨南大学"十佳授课教师"2人;"暨南大学优秀教师"2人;"暨南大学优秀科研工作者"1人;"珠海市先进教师"3人。迄今,学院共有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厅局级社科基金在研项目,并有广东省高校精品课程1门、暨南大学校级精品课程2门,以及珠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

暨南大学人文学院在校学生有600多人,现有汉语言文学专业、法学、行政管理、广告学4个招生专业。暨南大学人文学院学生在人文学科专业的各类、各级比赛中获得多项奖励,多名毕业生考取国内外著名学府留学深造。

翻译学院

暨南大学翻译学院是在现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基础上建立的。暨大外国语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27年的外国语言文学系。历史上曾有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在该系任教,如叶公超、梁实秋、钱钟书、许国璋教授等。1978年暨南大学复办以后,外语系在曾昭科教授、翁显良教授主持下,教学科研均取得辉煌成绩。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于2001年5月在原暨大外语系和大学英语教学中心的基础上成立。自成立以来,外国语学院已发展成拥有英语语言文学系、商务英语系、日语系、大学英语教学部4个教学单位,外国文学研究所和应用语言学研究所两个专门科研机构,现已拥有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以及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点(MTI)。其中,外国语学院的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是暨南大学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曾经以文学为主、专长翻译和翻译研究,其翻译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著名学者翁显良、曾昭科、谭时霖、张鸾铃、黄均、黄锡祥等教授先后担任导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在语言应用认知、语篇分析和音系学等方向具有鲜明的特色。研究生导师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近20项,厅级和校级项目数十项,并在外语类和社科类权威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数十部。

外国语学院于2005年开始招收翻译方向本科生,2007年申报翻译专业,2009年获教育部批准。鉴于国内办学格局的整体需求,学校决定在原有外语学院的基础上,整合校本部和珠海学院外语资源(特别是翻译师资力量),联合成立翻译学院,扩大招生规模,使我校本科专业教育的布局和结构更趋科学、合理。

翻译学院将一如既往地贯彻"忠信笃敬"的校训,致力于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学、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方面的训练,在系统的英语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和培养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系统地讲授翻译的基本理论和技巧,进行大量各种各样的翻译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较强的英汉口、笔译能力,并能够熟练地运用翻译工具,从事科技、经贸、法律、政治、新闻、旅游等实用类文本的实际翻译工作,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同时,为适应现代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学院将全面奉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逐步打造成重实践、重应用、重素质培养的人才培养与教学特色。

学院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英语学科教学改革和建设为中心,继续强化教师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培养具有坚实的双语语言基础和娴熟的语言交际能力,掌握多方面的笔、口知识和技能的高层次翻译应用型人才。翻译学院的成立继承了暨南大学传统上外语学科的翻译强势,整合了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和珠海学院外语系新的教学、师资和研究资源,力争在数年内把翻译学院建设成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广东省内一流的教学与研究型学院。

四海书院

为实施暨南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确保新生入学后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正常开展,培养新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学校决定由“四海书院”具体负责暨南大学本科通识教育阶段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2010年,进入四海书院的院系包括: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和国际关系学系。

四海书院,源自《尚书·禹贡》篇:“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

以“四海书院”命名,表明暨南大学作为“华侨最高学府”,积极贯彻落实“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致力于招收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学生。同时,寓意着“书的海洋”、“知识的海洋”,体现我校厚重的知识底蕴和丰富的文化氛围,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和与时俱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培养造就“四海”人才。

四海书院的宗旨是,以“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和“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为指导,贯彻“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以“宏教泽而系侨情”为历史赋予我校的教育使命,以培养港澳台侨学生为国家赋予的政治责任。把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因材施教”与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与造就创新型人才相结合,不断提高港澳台侨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和实施我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四海书院将逐步探索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规律、适应各类学生学习特点和实际需要的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本科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全面发展。

办学成果

珠海校区在校学生近7000人,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各种竞赛,连连获得佳绩,充分体现了暨南大学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珠海学院数学建模竞赛队伍连续3年参加国际、国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共获得国际一等奖6项、国家一等奖10项的骄人成绩。2008年,珠海学院代表暨南大学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在世界475所著名大学参赛队伍中名列第14位;同年,珠海学院参加“全国数学建模比赛”,在全国1022所参赛大学中荣获金奖数和获奖总数双第一的桂冠。除此之外,珠海学院代表队还曾获得全国“泰豪杯”大专辩论赛亚军;全球华人大学生广告创意大赛和全球金铅笔广告创意大赛金犊奖和银犊奖;第五届"挑战杯"飞利浦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并且在珠海市首届大学生运动会中一举夺得了62枚金牌中的36枚,荣获团体总分第一。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21:20: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76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暨南大学珠海学院(暨南大学在珠海的分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暨南大学珠海学院(暨南大学在珠海的分校).pdf

标签:暨南大学   珠海   分校   学院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