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也就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劳动而添加在劳动对象上的那部分新价值,减去劳动力自身的价值以后的那部分余额。
中文名剩余价值学说
英文名Surplus Value
应用领域经济学
提出者古典经济学家
简介正如劳动价值论一样,剩余价值学说严格地说也并不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独创。而是还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产生以前,就已经由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在事实上发现并揭示出它的来源了。特别是亚当·斯密,已经非常清楚明白地把剩余价值(即他所说的“利润”)的起源归结为由工人的劳动添加在劳动对象上面的价值中,减去“维持劳动”(实际上是劳动力)所需要的那部分价值以后所剩下来的那部分价值。
但是,马克思以前的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一个共同的局限,就是把剩余价值的某些具体形式,例如地租、利息或利润,错误地当作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即剩余价值本身。
当然也更没有“剩余价值”这个一般的范畴或术语。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剩余价值理论的突出的特点,则在于首先把剩余价值归结于它的一般形式,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阐明了它的来源、实质和运动,以及它的各种具体形式。具体说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这些要点关于剩余价值的最一般的概念或规定。
剩余价值是与资本是一对互相对应的范畴,因此它首先也是与资本相比较而言的。这个意义上的剩余价值,就是预付资本在运动中所实现(流回)的价值额减去预付资本价值以后的一个价值增殖额。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无论对于剩余价值的哪种具体形式来说也都是适用的。
解释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剩余价值不可能是在纯粹的流通领域内产生的,而只能是在资本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由于在价值理论中人们已经把价值归结为一定的劳动时间,所以从资本的生产过程的角度看,剩余价值也就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劳动而添加在劳动对象上的那部分新价值,减去劳动力自身的价值以后的那部分余额。这样,工人的工作日就分为两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再生产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内生产出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就可以归结为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所购买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是归资本家所有的,因此这两种生产要素相结合而发生作用(即生产过程)所产生的结果,即全部产品及其价值也都是归资本家所有的。剩余价值作为产品价值的一部分,也不例外。所以正如政治经济学家科书中所通俗地表述的那样: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一部分价值。
或者也可以说:剩余价值就是剩余劳动的凝结。而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由于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中所起的作用的不同,就区分为资本的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简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的相对量,即剩余价值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就是剩余价值率。
实现剩余价值在资本流通过程中是随着产品及其价值的流通而流通和实现的。但是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从产品转化为货币以后,就被资本家用来购买个人消费品而用于他的个人消费,从而不再进入下一轮的资本循环和周转了。而在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剩余价值至少要有一部分必须用来在转化为资本,从而也就是合并到原有资本中去,继续参加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因此在这里,剩余价值分割为资本和“收入”(即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对于资本再生产规模的扩大,就成为一个决定的要素。同时,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角度看,这对于生产的总形态或产品和生产的总结构,也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因为如果剩余价值中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部分增加了,社会总生产中的奢侈品生产、从而在这些部门中就业的工人的比例也就会相对地增加。因此社会上就会有更多的工人的生存要取决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和挥霍。
分割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是通过资本的竞争而实现的。这个竞争的第一步,首先是剩余价值不仅表现为可变资本的增加额,而且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因此剩余价值首先转化为利润。其次,在不同资本的竞争中,利润又分别转化为平均利润、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利息和企业主收入,以及地租等。
意义剩余价值学说作为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属于中观层次,但是它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又深化和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即丰富了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进行考察的马克思思想的宏观层次。剩余价值学说所包含的概念体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演进的过程。
使用价值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最为基础的条件,而使用价值的生产又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劳动组织形式中进行。价值概念的出现标志着社会劳动组织形式由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人身依赖关系转移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之上。[1]
剩余价值概念则是价值概念的高级阶段和完成阶段,它一方面表现出阶级社会中剥削的根源,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现代社会的全面物化与人的全面异化。剩余价值学说不仅通过概念的演进说明了人类社会的根本的变迁,还实际地说明了古代社会同现代社会在社会劳动组织方式上的根本不同,以及现代社会的实际的建立过程。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1 21:10: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76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剩余价值学说(经济学术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剩余价值学说(经济学术语).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