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地区人文发展)

更新时间:2025-01-12 08:41:54 阅读: 评论:0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地区人文发展)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地区人文发展) 次浏览 | 2022.07.21 15:49:46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地区人文发展

狭义地理概念中的东北地区东北,在中国是与满洲、关东属于意义相近的地理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之后,“东北”开始被用来取代满清发祥地原有的名称“满洲”。与中国东北相同或相近的地理概念还有“东三省”(东北三省)和“东四省”(东北四省)。改革开放以前,东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和最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不小成就。但相比经济发展更快的地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还是慢了些。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五年多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中文名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提出时间

改革开放之后

地区

东北地区

应用学科

社会学

地域简介东北地图

相传远古时期,舜帝曾经册封天下十二座名山,医巫闾山就是其中地理位置最北端的一座。历史上,医巫闾山以北都叫做东北。我们现在所说的东北,是山海关以北,漠河以南,乌苏里江以西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而所说的大东北,还包含了内蒙古的蒙东地区。大东北,三面由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环绕,广阔的平原地区则穿插排布着松花江、嫩江以及辽河等数条河流。世界上著名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就在这白山黑水之间。“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落在饭锅里”,过去,东北人总是乐于用这样的词句来描绘这片富饶的黑土地。[1](《振兴东北》纪录片)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赤峰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土地面积为1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2004年GDP总量1.6万亿元,占全国的11.76%,人口1.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18%,是我国东北边疆地区自然地理单元完整、自然资源丰富、多民族深度融合、开发历史近似、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实力雄厚的大经济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1]

自然资源

东北地区南北跨越17个纬度,东西横贯20个经度,呈三面环山、中部敞开的地表结构。东北地区是我国森林面积最大的区域,自然景观以森林和草甸草原为主;土壤类型复杂,黑土为其代表性土壤,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地分布区域之一。

东北三省土地总面积约占全国的8.3%,2002年全区耕地面积为21.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68%;人均耕地面积0.309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3倍。东北三省矿产资源分布广,种类繁多,现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84种,占全国已探明矿种的64%,其中有近60种为大中型矿床。累计探明储量占全国首位的有石油、铁、金、镍、锰、钼、菱镁、金刚石、石墨等;居全国前五位的有铜、镁、铅、锡、石膏、大理石等。其中,铁矿保有储量为1241.6亿吨,占全国储量的1/4;石油储量占全国1/2以上;煤炭669.1亿吨,占全国9%,油页岩储量211.4亿吨,占全国68%。

东北地区是全国重点林区,现有林地面积4393万公顷,森林总蓄积量为37亿立方米。东北林区木材品种齐全,林质优良,树的种类有100多种。全区有野生动物1000余种。除飞龙、雕、天鹅、东北虎、鹿、紫貂等30余种珍稀动物外,经济价值较高的还有林蛙、花尾棒鸡等。森林野生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共有2400多种,可食用植物1000多种。东北地区天然草原野生植物也比较丰富,已查明的野生经济植物就有800余种。这些野生植物的潜在价值在数百亿以上,堪称我国的“生物资源宝库”。

建国初期,东北是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摇篮,为国家重要战略物资储备和工业化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一五”和“二五”时期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有56项分布在东北,后来又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尤其在装备制造业方面形成了强大的基础,是“共和国的总装备部”。目前,东北地区汽车产量占全国的1/4,其中重型卡车产量占全国的1/2,船舶产量占全国的1/3。同时,东北地区还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大量的国有企业通过改制和结构调整,取得了许多丰富的经验,为改革和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但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技术基础和制度环境明显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同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间的矛盾也不断出现,并在局部地区形成比较尖锐的态势。这一过程的出现,既有制度变迁的原因,也有经济和技术的原因,更有资源环境的问题。

黑龙江

历史

黑龙江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东北的省份。早在距今三至四万年的旧石器时期,此地就有人类活动。先秦时期,这里分布着肃慎、澮貊和东胡三大族系的先民。公元前2000多年,肃慎向帝舜献楉矢石砮。肃慎在汉代称挹娄,魏晋称勿吉,隋唐称靺鞨,金代称女真,清代始称满洲。黑龙江地区最早建立的地方政权是战国后期的夫余国。唐代设室韦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契丹灭渤海后,一度建东丹国。金代建都于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市白城)。迁都燕京(含北京)后,在黑龙江地区元代为辽阳行省所属开元路、水达达路。明代在东北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辖384卫、24所。清初设宁古塔昂邦章京,后移吉林,改称吉林将军,并增设黑龙江将军,分别管辖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17世纪80年代,清政府取得雅克萨战役的胜利,打击了沙俄侵略气焰,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东段国界。19世纪中叶,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割去我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黑龙江省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设有黑龙江、嫩江、松江、合江、牡丹江五省,不久合为黑龙江、松江两省。1954年合并为黑龙江省,省会设在哈尔滨市。

哈尔滨

黑龙江省有满、朝鲜、回、蒙古、达斡尔、锡伯、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柯尔克孜10个世居民族,在历史上对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对保卫祖国作出过特殊的贡献。早在南北朝时期,走出大兴安岭的鲜卑人在中原建立北魏政权,留下了云冈、龙门等艺术瑰宝。金代摧毁了腐朽的北宋政权,促进了中原和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明末清初,沙俄南侵,是达斡尔人首先打响了抗俄的第一枪。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是黑龙江人首先进行了江桥抗战。东北抗日联军共有11个军,除一、二军在南满外,有9个军在黑龙江活动,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抗日战争胜利后,黑龙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完整的省份,哈尔滨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大城市。黑龙江各族人民消灭了近7万土匪,巩固了革命根据地,又送出自己的子弟近70万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将大批粮食、被服和军用物资送往前线,支援解放全东北、解放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省已逐步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煤炭、石油、林业和机械工业基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沿边已形成开放带,边境贸易有很大发展,全省经济也有较快增长。

在长时期的历史发展中,黑龙江地区涌现出许多优秀人物。如:东明,北夷索离人,夫余政权的创始者;大祚荣,粟末人,渤海国创始者,713年,唐廷册封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阿骨打,女真族完颜部人,率军灭辽,于1115年建立大金国;萨布素,第一任黑龙江将军,1685年和1686年,两次率军组织了雅克萨战役,打败沙俄侵略军;寿山,1900年任黑龙江将军,俄军入侵时,曾派兵围攻哈尔滨俄国驻军,同时阻击由瑷珲入境之敌,兵败自杀殉职;程德全,1907年,改黑龙江将军辖区为行省后出任第一任巡抚;方拱乾,流人,曾著《宁古塔志》(又名《绝域纪略》);李金镛,漠河金矿自俄方收回后,1887年首任主持开矿事宜,4年后漠河金矿年产达3.7万两;马骏,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中共北方区委派往黑龙江,在哈尔滨组织“救国唤醒团”,从事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马占山,1931年,日军大举进犯黑龙江,马占山就任黑龙江省主席,组织了江桥抗战;周保中,东北抗日联军五军军长;赵尚志,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李兆麟,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赵一曼,1935年任中共珠河区委书记,同年被捕,受尽酷刑,坚贞不屈,英勇就义;萧红,女作家,著有《生死场》,出版时鲁迅亲为校对并作序,她的作品还有《红的果园》、《牛车上》、《马伯乐》、《呼兰河传》等;王进喜,石油工人,全国劳动模范,参加大庆石油会战时,五天五夜,坚守井场,被誉为“铁人”,是会战的第一标兵。

自然概括

黑龙江省位于东经121°11′-135°05′,北纬43°25′-53°33′,是我国最东北部。北部、东部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与俄罗斯相望;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面积为46万多平方公里。地形复杂,西北部有大兴安岭山地,北部有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有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和完达山等山地,西南有嫩江,松花江南北斜贯穿本省,形成东北部三江平原、西南部松嫩平原。东南还有兴凯湖。[2]丘陵山地海拔在300-1780米左右,约占全省总面积的70%,平原海拔在50-250米左右,约占全省面积的30%。山地和平原的分布,构成了本省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的地势。

黑龙江省现辖13个地级行政单位,市下辖19个县级市、47个县、64个区、464个镇、480个乡、9157个村。

人口情况

至2001年底,全省总人口3811万人,拥有少数民族51 个,人口达199.9万人,人口密度83.9人/平方公里, 平均预期寿命70.2 岁。

国民经济概况

黑龙江省2010年远景目标:

--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实现新的倍增,达到3,240亿元~3,660亿元,年均增长7.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690元~8,680元。--产业结构实现高级化。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到11:50:39或10:50:40。

--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部分领域科学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全省总人口控制在4,234万人以内。

--人民生活达到九十年代初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文化、旅游、体育、娱乐设施完善,卫生保健体系健全。

“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预期是: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0%。其中,一、二、三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4%~5%、9%~10%、11%~12%。到200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00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率为30%。科技进步贡献率45%。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1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2平方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0%。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0.9:58.6:30.5,调整到8:58:34。加工产业和服务业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五年累计增加城镇就业250万人。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大中城市市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建成规范的全省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化水平达到58%,转移农业人口150万人。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控制。

吉林吉林雾凇

吉林省简称“吉”,地处中国东北地区中部。古为肃慎地,清置吉林省。以境内吉林城而得名。人口2690.8万人(2001年),有汉、朝鲜、满、回、蒙、锡伯等民族。辖1个自治州、8个地级市、57个县(市、区)、3个自治县。省会长春市。吉林省在全国的位置主要体现为三个“大约2%”: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95%;2003年人口2703.7万,占全国的2.09%;2003年GDP达到2522.6亿元,占全国的1.87%。

独特的地理地貌。吉林省地处边疆近海,边境线总长1438.7公里,其中中朝边境线1206公里,中俄边境线232.7公里。最东端的珲春市最近处距日本海仅15公里,距俄罗斯的波谢特湾仅4公里。吉林地处北纬40°以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适宜。

优越的生态环境。吉林省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从东到西自然形成东部长白山地原始森林、东中部低山丘陵次生植被、中部松辽平原、西部草原湿地4个生态区。生态环境呈多样、系统性 和可恢复性特点,且保护较好。全省建立29个自然保护区,其中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总国土面积的10.3%。全省森林覆盖率达42.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点。省内大小河流200多条,分属松花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绥芬河水系。松花江、辽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78.6%。小流域治理成绩斐然。

丰富的自然资源。吉林省是“黑土地之乡”。耕地面积400.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1%。人均耕地0.15公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松辽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素有“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之称,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吉林省是中国重要的林业基地。有林地面积804.5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2.3%,居全国前列。现有活立木总蓄量85012万立方米,列全国第6位。非金属矿藏丰富。已探明储量矿产资源83种,油母页岩、硅藻土、硅灰石、镁、钼以及石油等储量均居国内前列。吉林省是中国“八大牧区”之一。草地总面积217.7万公顷,其中未退化草地面积108.53万公顷,是中国商品牛和细毛羊主产区之一。吉林省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长白山是中国重要的野生物种基因库和野生药材基地。有珍贵毛皮动物紫貂、水獭、猞猁、东北虎、金钱豹等,名贵药源动物鹿茸、田鸡、林蛙以及珍贵特产人参、松茸、黑木耳、山蘑、蕨菜等。人参、貂皮、鹿茸堪称“东北三宝”。人参产品产量居全国之首。

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优势,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99年,国务院授权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吉林省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省。其主要目标是,通过30年、分三个阶段的建设,形成以绿色经济为标志、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系,全面展示21世纪吉林省绿色经济强省形象。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吉林省具有丰富、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人文景观独具特色。景色宜人的长白山国家级旅游区,“雄山托天池,林海藏珍奇”,是世人瞩目的神奇之地。区内景点荟萃,以白头山天池、长白群峰、长白瀑布、长白温泉最为著名。冰清玉洁的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的诗情画意,同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碧波荡漾的松花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两岸绿树叠嶂,湖光山影,目不暇接。辉南三角龙湾,湖水深邃,景色秀美。长春净月潭国家级森林公园,潭水清澈,森林浩瀚,堪称亚洲人工林之最。长白山锦江大峡谷、吉林市北大湖滑雪场、通榆向海鸟类自然保护区、柳河罗通山风景名胜区、集安五女峰国家级森林公园、珲春防川风光以及集安高句丽古迹、长春伪满洲国皇宫和伪满“八大部”遗址、农安黄龙府古城等遗迹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文化明珠镶嵌在吉林大地。近年来,以冰雪、森林、湿地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及边境异国旅游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辽宁

辽宁省简称辽,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地理座标处在东经118°53′至125°46′, 北纬38°43′至43°26′之间,东西端 直线距离最宽约550公里,南北端直线距离约550公里。辽宁省陆地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面积1.5%。陆地 面积中,山地面积8.72万平方公里,占59.8%;平地面积4.87万平方公里,占33.4%;水域面积1万平方公里,占6.8%。海域面积 15.02万平方公里。其中渤海部分7.83万平方公里,北黄海7.19 万平方公里。

海岸线东起鸭绿江口,西至山海关老龙头,大陆海岸线 全长2178公里,占中国大陆海岸线总长的12%,岛屿岸线长622公里占中国岛屿岸线总长的4.4%。近海分布大小岛屿 506个,岛屿面积187.7平方公里。沿黄海的主要岛屿有外长山列岛、里长山列岛、石城列岛和大、小鹿岛等;沿渤海主 要岛屿有菊花岛、大小笔架山、长兴岛、凤鸣岛、西中岛、 东西蚂蚁岛、虎平岛、猪岛和蛇岛等。

辽宁省东北与吉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 西南与河北省毗连,以鸭绿江为界河,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南濒浩瀚的渤海和黄海。

辽宁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的交通要道,也是东北地区和 内蒙古通向世界、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

历史

辽宁

辽宁省历史悠久,古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 辽宁地区就有人类劳动、繁衍、生息活动。在营口大石桥南金牛山发现的金牛山人化石及其遗址,距今已有28万年,是迄今为止辽宁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一处人类栖息地。在朝阳市喀左县发现的鸽子洞遗址及出土的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古人类遗址,距今有5万年左右。

约在7000年前,辽宁地区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沈阳新乐遗址和出土的大量器物,显示了辽宁在原始社会末期 的繁荣景象。朝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距今约5000年,从出土的祭坛、积石冢、神庙和女神彩塑头像、玉雕猪龙、彩陶等重要文物得出,这 里存在一个初具国家雏形的原始 文明社会,标志着辽宁地区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自公元前20世纪夏朝进入奴隶社会后,辽宁地区逐步与之建立了隶属关系。据中国最早的史书《禹贡》记载,辽宁地区最早为冀、青2州之城, 夏商为幽州、营州之地。春秋战国时 期为燕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全面设置郡县,在辽宁地区设置辽东、辽 西、左北平郡。两汉、三国时隶属幽州。西晋隶属平州。东晋为营州。隋朝时置辽东郡、柳城郡、燕郡。唐朝时在安东都护府的管辖下。辽代为东 京道、中京道、金代为东京路、北京路。元代置辽阳行省。明代时为辽东都司。

辽宁地区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公元1644 年--公元1911年的发祥地,至今遗存下来的沈阳故宫、清初三陵(永陵、福陵、昭陵)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文化、历史面貌。民国初沿袭清制,公元1929年(民国18年)奉天省改为辽宁省,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1931年9月 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辽宁地区曾一度被日本 帝国主义侵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国初期,辽宁地区划分 为辽东和辽西两省,以及沈阳、旅大、鞍山、抚顺、本溪5个中央直辖市。1954年8月撤消辽东、辽西两省建制,合并改为辽宁省。

气候

辽宁省地处欧亚大陆东岸,属于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区。境内雨热同季,日照丰富,积温较高,冬长夏暖,春秋季短,雨量不均,东湿西干。全省阳光辐射年总量在100-200卡/平方厘米之间,年日照时数2100-2600小时。全年平均气温在7-11℃之间,受季风气候影响,各地差较大,自西南向东北,自平原向山区递减。年平均无霜期130-- 200天,一般无霜期均在150天以上。辽宁省是东北地区降水量最多的省份,年降水量在600-1100毫米之间。东部山地丘陵区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以上;西部山地丘陵区与内蒙古 高原相连,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是全省降水最少的地区;中部平原降水量比较适中,年平均在600毫米左右。

人口

辽宁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共有44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回、朝鲜,锡伯等4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655万人,占全省的16%, 其中超过万人的少数 民族有满、蒙古、回、朝鲜、锡伯等5个民族,其次还有壮、苗、土家、达斡尔、彝族等人数居多。由于各民族在地区上聚居的情况不同,形成了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在地域上的大杂居和少数民族的小聚居的特点。为了执行中央人民政府的民族政策,早在50年代,全省建立了阜新和喀左两个蒙古族自治县。改革开放以后又新设了新宾、清原、岫岩、本溪、桓仁、宽甸等6个满族自治县,35个少数民族镇,105个民族乡或民族联合自治乡。

根据2002年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省总人口420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11.6万人,占总人口的55.0%;乡村人口1891.4万人,占45.0%。男性人口2121.7万人,占总人口的50.5%,女性人口2081.3万人,占49.5%。在总人口中,0—14岁659.5万人,占15.7%;15—64岁3203.1万人,占76.2%,65岁及以上人口340.4万人,占8.1%。全年出生31万人,出生率7.38‰ ;全年死亡25.4万人,死亡率6.04‰ ;全年净增人口5.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34‰ 。就业结构发生新变化。年末全省城镇从业人员1034.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57.0万人,下降5.2%,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522.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8.1万人,下降6.8%。年末在岗职工505.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0.3万人。私营个体从业人员532.0万,比上年末增加65.2万人,其中,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32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3.8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76.5万人,占国有企业职工总数的2.9%。城镇登记失业人员7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5万人。

全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72.09岁,其中男性为70.55岁,女性为73.85岁。

东部五盟市

一、地理概述

内蒙古资源丰富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五盟市地区(简称蒙东地区)地处内蒙古的东北部,东南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河北省毗邻,北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自然地理环境相似,有较长的国境线,有通向内陆和俄蒙的口岸以及比较畅通的交通条件,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区。

蒙东地区包括五个盟市,辖51个旗县市区,总面积66.49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56.2%。2004年年末常住人口合计为1283.83万人,占内蒙古总人口的53.8%,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03万人,占全区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0%。蒙东地区属寒温带和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半干旱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温热,秋季气温骤降,霜冻早,冬季寒冷漫长。 

二、自然资源

蒙东地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口岸资源等。东五盟市有耕地面积3889057千公顷,占自治区耕地总面积的58.4%;水资源总量432.7亿立方米,占自治区85%;矿产资源方面,全国五大露天煤矿中,伊敏、霍林河、元宝山三大露天煤矿处于蒙东地区。仅呼伦贝尔市煤炭探明储量是东三省总和的1.8倍。通辽市天然硅砂储量约为550亿吨,成为我国最大的铸造砂和玻璃生产用砂基地。赤峰市是自治区主要黄金产地,累计探明储量占全区原生金矿储量的80%以上。 另外,东五盟市还有银、铂等贵重金属矿产和铁、铬、锰、铜、铅、锌等金属矿以及石油、萤石、水晶石、大理石、珍珠岩等非金属矿。这些矿产资源为当地发展工业和建立东北能源原材料接续基地提供了保障。旅游资源方面,蒙东地区不仅拥有世界上原生植被保存最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和锡林郭勒大草原,而且还有原始森林、湿地、温泉、湖泊、冰雪、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历史遗迹等旅游资源。蒙东地区还拥有口岸优势,现有十八个对外开放口岸,包括铁路口岸和公路口岸。其中以满洲里口岸和二连浩特口岸规模最大,且发展最快,是内蒙古自治区对俄、蒙贸易的主要口岸。

三、经济社会发展

(一) 经济发展

近年来,蒙东地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机遇,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煤、电等国家“瓶颈”产业及农畜产品加工业等优势特色产业,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经济总量

奶源巨头——蒙牛

2004年,内蒙古蒙东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为1060. 76亿元,占内蒙古生产总值的35. 5%,比上年增长20.8%;固定资产投资610.1亿元,增长53.5%;地方财政收入61.53亿元,增长37.6%;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04年与2000年相比,蒙东地区分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2.6:30.3:37.1变为27.1: 35.2: 37.7,二、三产业分别提高4.9个和0.6个百分点,一产业降低5.5个百分点。与全区三次产业的比例对比来看,第一产业的比重比内蒙古高8.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比内蒙古低13.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比内蒙古高5.5个百分点。虽然近几年蒙东地区有一些企业如草原兴发、科尔沁乳业、海拉尔啤酒等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较好,在激烈的竞争中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但蒙东地区潜在的资源优势还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就业结构来看,2000-2004年,蒙东地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由493.18万人增加到549.09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变化由60.4:13.4: 26.2变为57.5:11.8:30.7,一、二产业从业人员分别降低2.9个和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加4.5个百分点。

2、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2004年,蒙东地区公路运输线路总长度为4.20万公里,其中等级公路3.80万公里,分别占内蒙古的55.3%和56.4%,分别比上年增长0.6%和1.1%;城镇自来水供水管道长度2188.74公里,液化石油气供气量4.54亿立方米;城市排水管道长度达1354.49公里。拥有邮电局所914(处),比上年减少9处。

3、区域开发程度

蒙东地区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相邻,与俄罗斯、蒙古两国接壤,有漫长的边境线,是东北三省与广大的内蒙古地区联系的纽带,是东北经济区通往俄罗斯、蒙古及欧洲的通道,对于拓宽东北经济区对外开放渠道将起到重要的作用。2004年蒙东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0. 24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60%。其中出口2. 62亿美元,比2000年下降9%。2004年,蒙东地区外商直接投资达到7000万美元,比2000年增长1. 19倍;外贸依存度由2000年的19. 8%下降至2004年的15. 8%a在目前全区对外开放的16个口岸中,绝大部分集中在蒙东地区,年过货能力超过830万吨。

4、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稳步增长

2004年,蒙东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368. 48亿元,比2000年增长63. 8%,年平均增长13.1%。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分别达到310.31亿元和41.35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倍和1.13倍。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85元,比2000年增加214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511元,比2000年增加57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a同时,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实现同步增长。2004年,蒙东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5084元,农牧民人均生活费支出达到1679元,年平均分别比增长13%和5. 5%0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和农村牧区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和39,其中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比2000年降低1. 3个百分点,农村牧区居民恩格尔系数比2000年降低2. 6个百分点。在吃、穿等基本生活资料消费得到充分满足的同时,休闲娱乐、医疗保健、教育文化等高层次的消费占全区居民消费的比重也在稳步提高。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蒙东地区城镇居民和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18. 04平方米和18. 53平方米,分别比2000年增加3平方米和3. 2平方米。

5、地区经济发展实力明显增强

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增加。2004年蒙东地区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540. 29亿元,比2000年增长3. 05倍,年平均增长41. 9%0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70. 24亿元,更新改造投资103. 06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30. 39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3. 5 9倍、5. 5倍和60. 8%0地方财政收入进一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1. 55亿元,比2000年增长25. 2%,年均增长5. 8%;地方财政支出208. 14亿元,比2000年增长1. 5 3倍,年均增长26. 1%。

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蒙东地区工业资源型产业所占比重大大高于全区平均水平。该地区采矿业、电力、制造业比例由2000年的28. 8: 19. 6: 51. 6变为26.2: 19.5: 54.3, 2003年蒙东地区采矿业、电力的比例分别高于全区9. 8个和3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来看,2003年蒙东地区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有色冶金、电力、农畜产品加工业分别达到17. 12亿元、9. 75亿元、16. 56亿元、27. 19亿元和48. 78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3%, 12%, 7%, 19.5%和34. 9%。

蒙东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 5%。人均GDP为8983.6元。

(二)社会事业发展

蒙古包

社会事业稳步推进。文化大区建设全面启动,科教、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蒙东地区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分别达51个、55个和20个。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2004年,蒙东地区地方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经费支出达到30.23亿元,比上年增长35.2%。2004年,蒙东地区地方性财政教育经费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8%。拥有普通高等学校8所,普通中学1041所。全面落实“科教兴区”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企业的科技创新。2004年,蒙东地区地方财政科技科技经费支出总额6453万元,比上年增长25.8%。卫生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到2004年末,蒙东地区卫生机构数达到225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数达30333个;蒙东地区医院、卫生院的病床数达到3.33万张,蒙东地区有执业医师2.04万人,占全区职业医师总数的49.5%。

四、发展优势及机遇

1、区位优势

东部盟市毗邻东北三省,资源丰富,与东北三省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需要东部盟市的支持,有利于加快东部盟市发展。赤峰和通辽还是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的组成部分。东部盟市接壤俄、蒙,是东北经济区向北开放优势最为明显的区域,有满洲里、二连浩特、策克等18个对外开放口岸,其中满洲里口岸是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处于我国通往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和欧洲的最直接、最经济、最重要的陆海联运大通道上,承担着中俄贸易60%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在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二连浩特口岸北与蒙古国扎门乌德隔界相望,是我国通往蒙古国的唯一铁路口岸,也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全国13个沿边开放城市之一。随着我国加强俄蒙合作政策的实施,对外贸易发展潜力巨大。

2、富集的矿产资源优势

东部盟市矿产资源富集,特别是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分布着霍林河、陈旗等2个储量超百亿吨的大型煤田,十亿吨至百亿吨的煤田6个,煤层浅、开发成本低。而且大量的褐煤不宜长距离运输,适宜就地转化为电和煤化工产品,同时东部盟市水资源充沛,地域辽阔,未利用荒地、半荒漠化土地较多,具有建设大型坑口电站和煤电化一体化基地的得天独厚优势。

近年来,经过初步地质勘察,在大兴安岭中南段已显示了较好的找矿前景。根据现有地质成果分析,该区域可划分四个各具特色、北东向延伸、相互平行的成矿亚带,是寻找铜、铅、锌等多金属和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极好地段。加强地质勘察有望上升为国家层面构建国家级的有色金属基地。另外,东部盟市还有金、银、铂等贵金属矿产,铁、铬、锰等金属矿,以及石油、萤石、水晶石、玛瑙等非金属矿产。呼伦贝尔市的宝山玛瑙矿储量达2775吨,居全国第一;通辽市天然硅砂储量约为550亿吨,为我国最大的铸造砂和玻璃生产用砂基地;赤峰市是全国著名的黄金产地。

3、建设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的优势

蒙东地区是我国少有的纯天然、无污染绿色农牧林产品产地,是一个有待开发的绿色宝库,是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理想之地。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上原生植被保存最好的天然草原之一;西辽河平原和嫩江平原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大兴安岭有10多万平方公里林地,是全国最大的林区,林产品资源十分丰富。2004年,蒙东地区粮食产量达到1001.4万吨,占全区的61%,肉类总产量达到126万吨,占全区的62.4%,奶产量157.1万吨,占全区的31.3%。近年来,依托丰富的农牧林资源,涌现出了草原兴发、塞飞亚、科尔沁牛业、蒙牛、伊利、雀巢等龙头企业及知名产品,为满足东北三省对绿色农畜产品的需求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俄罗斯、蒙古食品需求很大,东部盟市可以加快发展对俄、蒙的食品工业。

4、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

内蒙古旅游

蒙东地区是旅游源富集地区,不论是草原、林海、河流、湖泊、温泉等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以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为主的人文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历史悠久的兴隆洼、红山、富河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和辽文化,浓郁的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民俗,俄罗斯、蒙古异域风情以及世界上原生植被保存最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阿尔山温泉群及火山地质遗迹、科尔沁沙地大青沟、莫尔道嘎原始林区、乌兰浩特成吉思汗庙、满洲里口岸景区驰名海内外。

5、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

国家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及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促进了东北三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04年,东北三省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3%,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增加值4869.6亿元,增长19.7%,实现利润总额增长35.5%。引进外资增幅达到8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超过全国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左右,国际、国内资本向东北转移的趋势明显。东部盟市属于拥有1.2亿人口的大东北经济区,东北经济的振兴,对东部盟市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6、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

东部盟市是我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将为东部盟市加快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战略形成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会议

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资源开采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 

党和国家领导先后赴东北三省就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进行调研 

2003年3月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的思路 

2003年9月10日 ,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2003年9月29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2003年10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2003年12月 ,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成立 成员调整 

2004年3月,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 

2005年5月,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

2005.08.11 国务院召开东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座谈会

2005.08.12 国务院召开东北地区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试点工作座谈会

2005.10.19 国务院会议研究东北地区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问题

2006.01.14 温家宝听取中国工程院东北资源环境研究报告 

2006年06月,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 

2007年06月,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第四次全体会议 

2007年11月,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2008年12月,关于调整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的通知 

2009年08月,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重大意义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 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一五”时期的156个重点项目中58项在东北。

· 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为建设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

· 积聚了全国很大一部分工业资产存量和大中型骨干企业,拥有众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是我国重化工业的重要基地,也是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二)东北地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第一,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占有较大比重。人口占全国的8.3% 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1.33%

·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的位次较为重要。

2002年东北三省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的位次:辽宁第7位 黑龙江第13位 吉林第18位

· 第三,拥有巨大的存量资产。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4187户占全国的10.2%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13241亿元占全国的14.9%

(三)拥有一批优势产业和举足轻重的骨干企业

· 1、装备制造业 东北三省电站成套设备占全国的1/3

· 2、石油化工业 东北三省原油加工量占全国的2/7 东北三省乙烯产量占全国的1/4

· 3、冶金工业 钢产量占全国的1/8

· 4、船舶制造业 造船产量占全国的1/3

· 5、汽车制造业 汽车产量占全国的1/4

· 6、高新技术产业

· 7、农产品加工业

(四)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原油产量占全国的2/5 木材提供量占全国的1/2 商品粮占全国的1/3

(五)拥有明显的科教优势和众多的技术人才

普通高校154所占全国11.3% 本科院校78所占全国12.4% 专业技术人才210万人占全国10%

若干意见

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成就

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五年多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重点民生问题逐步解决,城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实践证明,中央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决策是及时的、正确的。但也要清醒看到,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有待进一步解决,已经取得的成果有待进一步巩固,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挥。在当前形势下,认真总结振兴工作实践经验,进一步充实振兴战略的内涵,及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需要。为此,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要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进一步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东北地区企业联合重组涉及“债转股”资产处置的,应根据实际情况试行新的处置方式,合理处置“债转股”股权。支持中央大型企业集团和地方企业相互联合重组。鼓励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投资主体参与老工业基地企业改革重组。优先支持实现兼并重组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平等保护各类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落实融资、财税及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政策,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推动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经济的融合,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职工在企业改制中持有一定比例股份。引导中小企业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企业聚集的优势,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形成产业链的协作配套关系,促进其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完善中小企业创业融资服务,继续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东北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扩展业务。

(三)做优做强支柱产业。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淘汰落后,防止重复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用现代信息手段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的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比例。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优势产业、骨干企业、重要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大力发展东北地区具有优势的大型铸锻件、核电设备、风电机组、盾构机械、先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大型农业机械、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机车、高档数控机床等市场急需产品及关键配套件。鼓励采购国产设备和推广应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进出口银行每年安排一定的信贷额度用于支持东北地区重大技术装备出口,人民银行和外汇局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努力促进东北地区汽车产业调整结构,重点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小排量汽车、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继续调整钢铁工业产品结构,加强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大资源勘探开发和对外合作力度,提高矿石资源的保障水平。优化提升石化产业,抓紧组织实施大型炼油、乙烯项目,提高加工度,发展精细化工、化肥等。

(四)积极培育潜力型产业。依托装备制造业整机制造能力强的优势,发展基础配套零部件、加工辅具和特殊原材料等。依托国防军工企业汇集的优势,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促进军民融合,增强军工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原材料加工基地的优势,努力发展下游特色轻工产业。依托农林产品商品量大、品质好,畜牧养殖业发达的优势,大力发展农林畜产品精深加工业。依托北方中药材资源优势,发展现代中药(北药)产业。依托地处东北亚中心的地缘优势,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能源和资源开发合作。积极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鼓励地方政府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支持潜力型产业发展。

(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继续支持中外金融机构在东北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和办事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城市进行金融改革创新,积极稳妥地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推动设立汽车金融公司,拓宽汽车消费融资渠道。推进东北产权交易平台互联互通、区域整合和功能拓展。支持大连商品交易所建设亚洲重要期货交易中心,在做精做细现有上市期货品种的基础上,推出东北地区具有优势、符合大连商品交易所功能定位的期货品种。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制定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统筹建设一批重点区域物流园区。加快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建设好大连、哈尔滨、大庆三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积极支持延吉、绥芬河等城市利用独特区位优势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贯彻落实文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支持文化创意、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打造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旅游业,抓紧研究出台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一批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旅游目的地,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大东北无障碍旅游区。

(六)扶持重点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哈大齐工业走廊、长吉图经济区加快发展,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产业基地。组织编制发展规划,支持沈阳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和大连“两区一带”等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推进内蒙古东部地区能源重化工基地、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工基地和辽西北煤化工基地建设,提高资源转化利用水平。充分发挥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和通化等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产业和产业集群。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有影响、有规模的特色产业园区,加快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发展,抓紧研究创建大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静脉产业类)。加快推进东北地区符合条件的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和重点省级开发区升级工作。

成就

(七)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企业技术改造是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要内容,也是振兴工作取得成效的一条重要经验。要继续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从现有相关投资专项中分离设立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专项,以及利用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近期筛选一批项目予以重点支持。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用于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央企业的比例应有所增加。抓紧完成装备制造产业投资基金设立工作,重点支持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

(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人才优势,建立健全鼓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要在老工业基地重点发展领域,依托重要骨干企业、重大工程项目,组织实施一批带动力强、影响面广、见效快的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要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科研和产业优势,通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创新能力建设专项,支持建设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支持企业有效吸纳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支持老工业基地引进一批重点行业发展急需的创业、研发领物及团队。国家“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项目要重点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鼓励采取技术入股、期权激励等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为引进高端人才并使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九)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大力推广应用自主创新成果,努力将其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信息、航空航天、高速铁路等高技术领域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自主创新成果,鼓励更多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融资。继续组织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重点用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创新能力建设等。有关地方政府要制定政策,支持老工业基地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

(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东北地区具有发展现代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要围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抓紧研究制定加快东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结合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强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形成稳固的国家粮食战略基地。加大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力度,大力推广高产优质、节本增效新技术。优化农机结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农机具停放场库和机耕道建设力度。研究实施深松等重点环节农机作业补贴。抓紧研究稳定玉米、大豆生产的长效机制,适时对东北地区玉米、大豆继续实行国家收储政策。发挥国有农场在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开展“场县共建”,为地方农业发展提供示范和社会化服务。加强东北地区农业对外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从事农业合作开发。

(十一)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条件建设。开展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以水、电、路、气等为重点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引嫩入白、三江平原灌区、尼尔基水库下游灌区、绰勒水利枢纽下游灌区、大安灌区、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节水灌溉示范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推广科学储粮技术,支持粮食银行等新型粮食仓储流通业态发展。推进散粮“入关”铁路直达,提高散粮铁水联运比例,建设大型粮食物流基地、节点和战略装车点,以及粮食仓储和烘干设施。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支撑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统筹城乡发展,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小城镇和中心村发展,全面改善村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取消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县及县(场)以下资金配套。

(十二)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开工建设京沈、沈丹、哈齐客运专线和吉图、大丹、哈牡、哈佳等铁路,推进牡绥等既有线路改造和东北沿边铁路、伊尔施—阿日哈沙特铁路、白音华—赤峰—锦州港煤运专线、同江铁路大桥、沿海疏港铁路建设。统筹干线和支线机场建设,完善东北地区机场布局,抓紧推进“十一五”期间东北地区机场的改扩建和新建迁建工作,做好“十二五”期间机场改扩建、新建迁建的前期工作。根据东北地区公路建设相对滞后和高寒地区的特点,进一步加大对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高速公路和“村村通”公路建设投资力度。成立东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组,协调、指导和推进东北地区交通设施建设,组织编制东北地区综合交通运输规划。

(十三)优化能源结构。抓紧开工建设内蒙古东部和东北两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内蒙古东部和黑龙江煤电外送通道等项目,加快辽宁红沿河二期工程、徐大堡和吉林核电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强东北地区电网建设,大力推进既有电网改造,提升骨干电网送电能力。加大农村电网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和林区的电网改造力度。研究解决风电等分散电源上网问题。率先在东北电网开展智能电网建设试点。

五、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

(十四)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是资源枯竭城市实现经济转型的根本出路。组织实施好资源型城市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专项,扶持引导资源型城市尽快形成新的主导产业。鼓励开发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在产业布局、项目审核、土地利用、贷款融资、技术开发、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组织研究制定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规划并做好实施工作。

(十五)构建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抓紧出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由政府统筹部分准备金专项用于解决资源型城市环境治理等问题。在资源开采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的资源型城市开展可持续发展试点。抓紧研究制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条例》。省级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出台支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将转型工作情况纳入资源型城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十六)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的指导,提高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使用效益。中央财政要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特大型矿坑、深部采空区治理的支持力度。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资金在安排上要向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城市倾斜。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资源型企业开发利用区外、境外资源。

六、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十七)加强生态建设。坚持以生态为主导的林业和林区经济发展方向,进一步调减东北地区国有重点林区木材采伐量,促进林区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育林和管护。高度重视大小兴安岭的生态屏障作用,组织编制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切实加强天然草场恢复和保护、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等生态工程建设。切实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沙化土地治理和矿山环境整治等生态工程建设,组织实施黑龙江扎龙湿地核心区生态移民。

(十八)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规划和产业政策,加强重点污染源总量控制。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扩张,关停小火电、小钢铁、小造纸、小水泥等污染严重的小企业。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和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加强对各类工业园区的建设管理,推行清洁生产。支持开发和应用低碳技术。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应用节能技术产品,发展节约能源、节省土地的环保型建筑和绿色建筑,组织实施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十九)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加强松花江、辽河等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支持松花江流域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偿取得和排污权交易试点。加大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推广垃圾分类回收、清洁焚烧,逐步提高城镇污水、垃圾处理以及排污收费标准。严格监控和防治工业污染,统筹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创建环境优美的农村新面貌。

七、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二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切实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落实促进大学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的就业政策,确保就业形势稳定。发挥好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积极开发公益性工作岗位,努力使“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积极落实扶持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服务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更多吸纳就业,引导和支持困难企业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技能培训等办法,尽量不裁员。

(二十一)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适当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全面提高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面。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工伤保险政策法规,进一步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抓紧解决“老工伤”人员待遇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问题。

(二十二)解决好住房、冬季取暖等突出民生问题。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加大城镇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规模和国有林区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农村危房、危旧校舍改造力度,继续做好煤矿棚户区改造工作。支持开展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加大对东北高寒地区热电联产项目支持力度,加快东北地区城市集中供热管网改造,解决好城市低保户冬季取暖问题。推进农村开发式扶贫,扶持更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二十三)促进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研究和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充分发挥东北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提高重点高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结合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合理确定职业教育专业和办学规模。继续加大对东北地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力度。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和居民的医疗保险覆盖面。

八、深化省区协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十四)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鼓励东北地区实行跨省(区)经济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提高一体化发展水平,近期先行组织开展旅游、物流、交通和科技方面的一体化协作。认真组织实施《东北地区振兴规划》 ,做好规划任务落实、督促检查工作,加快规划内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进内蒙古东部地区与东北三省的产业对接和合理分工。进一步研究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税收政策。

(二十五)建立东北地区合作机制。建立东北地区四省(区)行政首长协商机制,定期研究协调跨省(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产业布局,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并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大事项提出意见建议。

九、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二十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努力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增强老工业基地经济活力。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要坚持依法按程序办事,公开透明操作,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东北地区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快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有关部门要抓紧总结前期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试点政策。妥善处理中央企业和中央下放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企业及地方依法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医疗、工伤保障和社会职能移交等问题。抓紧完成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工作。加快推进粮食、商贸、建筑、农垦、森工、文化等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

(二十七)加快推进其他领域改革。尽快确定东北符合条件的地区开展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积极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研究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完善企业债券发行政策,探索多样化的企业债信用增级方式。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扩大试点范围、增加险种,加大中央财政保费补贴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林业要素交易市场,规范管理,加强服务。清理涉及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好符合条件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降低费率和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推进城市供热体制、农村水利管理体制改革。

(二十八)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和长吉图地区开发开放。推动《中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规划纲要》早日签署并协调组织实施。抓紧编制实施黑瞎子岛保护与开放开发规划。把沿海沿边开放和境外资源开发、区域经济合作、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结合起来,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建设边境贸易中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进口资源加工区。研究建立中俄地方合作发展基金,支持中俄地区合作规划纲要项目的实施。利用境外港口开展内贸货物跨境运输合作,推进黑龙江、吉林江海陆海联运通道常态化运营。积极探索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制度创新,加快推动以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为核心的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抓紧建设好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和沈阳保税物流中心,促进东北地区保税物流和保税加工业的发展。开展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推动东北地区与港澳台地区加强经贸合作。

实现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实现新的跨越,加快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国务院

二○○九年九月九日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20:47: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74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地区人文发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地区人文发展).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