嘌呤代谢紊乱(疾病)

更新时间:2025-02-24 18:52:39 阅读: 评论:0

嘌呤代谢紊乱(疾病)

嘌呤代谢紊乱 (疾病) 次浏览 | 2022.09.08 13:07:09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嘌呤代谢紊乱疾病

嘌呤代谢的紊乱常表现在血、尿中尿酸水平的变化,体内嘌呤碱的合成一开始即沿着合成核苷酸的途径进行,其前体为简单物质──氨基酸、二氧化碳、来自四氢叶酸的甲酰基等。

嘌呤为嘧啶环与咪唑环并合而成的杂环化合物,自然界以嘌呤碱的形式存在,含于DNA和RNA中,DNA和RNA中所含的嘌呤碱主要为腺嘌呤和鸟嘌呤,它们氧化后即成次黄嘌呤和黄嘌呤,再进一步氧化即成尿酸。

中文名

嘌呤代谢紊乱

前体

简单物质

途径

合成核苷酸的途径

性质

疾病

简介

先天性或获得性酶缺陷,心血管、肾脏疾病或中毒所致的某种嘌呤碱生成过多或过少或核酸分解过多。表现血中尿酸过多或过少、痛风及神经症状等。

嘌呤代谢概述化学组成

先由核糖与磷酸合成5-磷酸核糖(5-PR)、5-PR与三磷酸腺苷作用,生成1-焦磷酸-5-磷酸核糖(PRPP),PRPP与谷氨酰胺作用,在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转移酶(图中E)的催化下生成1-氨基-5-磷酸核糖(PRA),然后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生成次黄嘌呤核苷酸(IMP),IMP不是核酸分子的成分,但能进而生成一磷酸腺苷 (AMP)和一磷酸鸟嘌苷(GMP)。

IMP分解即产生次黄嘌呤、黄嘌呤及尿酸。 代谢关键 PRPP形成 PRA的反应是合成代谢的一个关键,PRPP酰胺转移酶是嘌呤合成速度的限制酶,它受IMP、AMP、GMP的反馈抑制,若IMP、AMP、GMP不足,对嘌呤合成的负反馈作用就会减弱;合成嘌呤核苷酸的底物PRPP和(或)谷氨酰胺增多,均使嘌呤合成加速,分解产物尿酸也增多。

嘌呤代谢还有另一重要步骤,即嘌呤的回收合成途径:核苷酸分解产生的嘌呤碱可以重新回收利用,腺嘌呤与PRPP在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PRT,图中E)作用下,可以合成 AMP;次黄嘌呤、鸟嘌呤和PRPP在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图中E)的作用下,可以分别回收合成IMP、GMP;这样也可以控制尿酸的产生;这些酶缺乏时,就会失去这种控制,产生大量尿酸。

临床表现血尿酸过多

嘌呤代谢中某些特定酶的缺陷可引起尿酸增多,如:

1、 PRPP合成酶异常可致PRPP合成增多及尿酸生成增多。

2、HGPRT酶缺乏,可为完全缺乏(如莱施-尼汉二氏综合征,见痛风)和不完全缺乏。

此酶催化鸟嘌呤、次黄嘌呤与PRPP回收转变成相应的核苷酸,借此控制鸟嘌呤与次黄嘌呤转变为黄嘌呤进而产生尿酸的量,此酶活性降低时,这种控制失去,尿酸大量产生,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及痛风。

3、6-磷酸葡萄糖酶缺乏。

见于糖原贮积病I型,有严重的低血糖症和酸中毒,引起高尿酸血症,尿酸增加。

嘌呤代谢途径的全部或部分酶反应先天性亢进(如PRPP合成酶结构变异,活性增加3倍),也导致最终产物尿酸的大量产生,患者不仅有高尿酸血症,而且伴有高尿酸尿症,临床表现为尿酸过剩型痛风、发作性关节痛、关节炎、关节变形、肾脏损害、痛风结节形成。[1]

血尿酸过少

因尿酸盐和尿酸排泄多或产生减少而引起,遗传性缺陷或严重肝病使黄嘌呤氧化酶缺乏,次黄嘌呤转化为黄嘌呤或黄嘌呤转化为尿酸的代谢均受损害,导致血尿酸形成过少,次黄嘌呤和黄嘌呤排泄增加,严重病人出现黄嘌呤尿和黄嘌呤结石,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乏,不能使次黄嘌呤核苷和鸟嘌呤核苷生成次黄嘌呤和鸟嘌呤。结果过多的嘌呤核苷由尿排出,可能引起肾结石。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20:38: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74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嘌呤代谢紊乱(疾病).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嘌呤代谢紊乱(疾病).pdf

标签:嘌呤   紊乱   疾病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